首页 理论教育 晋城市百日调研: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与一村一品实施成果

晋城市百日调研: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与一村一品实施成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五章依托资源优势 实施一村一品积极探索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原红芳一、基本情况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7镇5乡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区,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

晋城市百日调研: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与一村一品实施成果

第十五章 依托资源优势 实施一村一品 积极探索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原红芳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7镇5乡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区,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由于受自然、人力、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一直是晋城最为落后的区域。特点十分明显:一是贫困程度深。到2007年底,全县12个乡镇中,乡乡都有贫困村,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村有245个,涉及到10.65万人,占到全市贫困村的48%、全县行政村的66%,占到全县人口的近一半。二是产业基础差。与全市资源禀赋好的村相比,我县农村大多地下无矿产,地上无企业,产业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加上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气候冷凉,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缺乏条件,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经济效益极差。三是自我发展能力弱。绝大多数村集体收入很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高中文化程度占劳动力总数的10.8%,初中占61%,小学占28%,农民就业技能、创业本领差,依靠自身实现发展难度很大。

面对严峻形势,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们深刻剖析农村发展现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业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在县情把握上,概括了三大优势,一是农业资源优势。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林地1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07%,境内小气候众多,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大量的荒山、荒坡和荒地,是发展特色种植业、绿色林产品业、道地中药材的天然园区。二是草食畜牧业优势。山大坡广,牧草及植物秸秆丰富,发展草食畜牧业得天独厚。三是生态资源优势。境内风景秀美,许多偏远农村恰恰地处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前景十分看好。在发展模式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必须摒弃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方式,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农业发展之路,农业效益才能显现出来,农民增收才有稳固基础。

为此,我们依托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地域生态的差异性和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按照“合理布局、逐村定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于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全力组织实施。2011年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的集中度,明确提出“以山地散养土鸡、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干果经济林、旅游农家接待为载体,以规模扩张、管理规范、市场对接、效益提升为重点,以开发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启动夺火乡食用菌、西河底镇小米、马圪当乡核桃、六泉乡中药材、潞城镇山地散养土鸡、古郊乡乡村旅游6个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专业村62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的70%,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4016元高出484元,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渠道。

二、主要措施

1.依托优势资源,打造主导产业。一是以小杂粮蔬菜、高淀粉玉米为主,做优特色种植业。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以平城、六泉38个村为重点,发挥气候冷凉的地域优势,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崇文、潞城39个村为重点,发挥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春秋蔬菜大棚、温室蔬菜大棚;以附城、西河底22个村为重点,发挥土壤独特的土地优势,推进小杂粮生产。全县优质谷子达3万亩,马铃薯3万亩,建设日光温室棚127栋,春秋棚355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大多数蔬菜大棚已产生明显效益,年带动农户增收日光温室棚可达15000元/栋以上,春秋大棚可达7000~8000元/栋。二是以山地散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为主,做强规模健康养殖业。利用东部山区广阔的山坡、林地,发展以散养土鸡为主的畜牧业,利用中西部比较富足的粮食秸秆,发展以养猪、养羊为主的畜牧业,累计扶持发展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全县规模养殖场达700个,畜禽饲养总量达151万头只,参与农民7000余户2.8万余人,畜牧业总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460元。三是以核桃、木耳香菇养殖为主,做大绿色林产品开发业。依托山区180万亩丰富的林木资源、15万亩坡地和撂荒地资源,在11个乡镇171个村新栽植核桃2万亩,全县核桃干果林达到3.78万亩;积极争取省级扶贫片区开发项目,在夺火、马圪当、古郊、六泉4个乡34个村,启动了500栋食用菌大棚建设,一些重点村基本实现户均3亩以上核桃,户均1栋食用菌大棚。食用菌大棚建成后,经营户年可实现增收2万元;核桃4年进入初果期后,年总产量可达200万公斤,种植农户人均可增加收入340元,8年后进入盛果期后,年总产量可达300万公斤,种植农户人均增加收入850元,成为全县绿色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四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做特道地中药材业。在抓好近80万亩野生种药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同时,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乡村统一组织农户栽植,在全县所有适宜种植连翘的荒山和灌木林地,规划连翘基地20万亩,项目覆盖到了全县12个乡镇、280多个村、参与农户2.6万户,现已栽植16万亩,今年将全部完成。项目受益后,全县农民人均连翘单项收入可达300元,成为农村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农民可长期受益的主导产业,我县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连翘生产基地。五是以农事展示、农产品展销、农家接待规范评级为主,做精观光休闲旅游业。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组织周边村庄及旅游公路沿线村庄,大力发展以农事展示、农产品展销、农家乐接待为主的家庭旅游产业,建设凤凰采摘园、锡崖沟百草园、营盘花果园、黄围干果园4个农业观光园区1000余亩,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全县“农家乐”总收入达到了263.5万元,户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收益最好的达到了15万元。

2.加强行政引导,激发创业活力。一是部门推介。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要组织涉农技术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精心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适合广大农户创业的项目,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推介给农民。二是农民创业。坚持政府帮办不包办的原则,由乡镇组织农民,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项目申报,发展多大规模,由农户自主决定。对农户申报的项目,乡镇逐一登记造册,上报县职能部门审批,由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予以立项,对各种财政支农资金打包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向“一村一品”项目,以自筹资金的多少配置扶持资金,以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确定拨付比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三是金融扶持。在部门审批的基础上,县政府拿出200万元,用于农民调产项目小额贷款贴息,协调各金融企业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支农贷款,对项目户进行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政府予以贴息。四是跟踪服务。制定了“一户一策,一月一访”制度,组织农业技术部门,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在涉农部门、金融部门和广大农民之间,搭建起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相互联动的平台,三年来,全县共组织农民申报各类家庭种养项目2000个,总投资2.5亿元,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7000万元,积少成多,形成了“村村有项目、家家谋增收”的创业热潮。(www.xing528.com)

3.培育龙头品牌,强化发展支撑。一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采取支持本县企业负责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龙头企业的办法,先后建设了鸿生玉米淀粉、古陵山马铃薯淀粉、五色土杂粮加工、山西汇丰养生堂中药材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家,开发的农特产品涉及玉米淀粉、马铃薯水晶粉丝、小麻油、各种杂粮等20多个类别,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0多万吨,农产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带动4万农户,鸿生淀粉公司列入省级50强龙头企业,古陵山和五色土列入了市级百强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产业由一个龙头带动”的产业化格局。二是狠抓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培育村级服务型、技术部门领办型、经济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拉动型等五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了崇文六畜通顺、潞城利民蔬菜、夺火沙六泉香菇养殖等一批带动农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中介组织,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23个,建成17个省、市级示范社,涉及种植、养殖、食用菌、苗木花卉、农机、中药材、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多个产业,在县城挂牌设立了10多个绿色农产品专营门店,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一村一品”推进中,对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以商标注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等形式多样的品牌创建活动,先后完成了党参GAP认证、3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土鸡蛋认证等工作,认证小米、木耳、党参等无公害农产品48个,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县还利用农产品的参展、媒体的宣传等办法,不断提升主导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古陵山水晶粉丝、五色土谷尤特杂粮饼干、陵之喜小米、参土土鸡蛋、夺火黑木耳、石佛沟小麻油等农特产品现已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虽价格高于同类产品20%以上仍供不应求。全县逐步形成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使分散的家庭经营达到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保障,从而壮大了优势产业的发展规模。

4.着眼素质提高,提升发展能力。一是增强发展信心。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及时报道“一村一品”先进事迹、致富典型,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现身说法谈致富活动,适时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有效地增强发展信心。二是提高创业技能。每年坚持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围绕主导产业大规模举办各类培训班,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300余场,培训农民4万人次,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了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造就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三是建强基层组织。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作为“一村一品”产业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发挥了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头作用。

5.动员社会参与,形成推进合力。一是加强工作组织领导。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农业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实行机关单位帮扶。按照一包三年不变的原则,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村、县直部门帮扶到村、县直单位和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到户”的帮扶机制,组织各单位包点驻村,开展帮扶工作,150家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一村一品村165个,有力地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工作的开展。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在外经商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出资办厂等方式,共同参与“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建设,先后涌现出一批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民营企业家典型。附城镇丈河村返乡青年石爱国创办羊明化工后,去年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0万元,创建了圣农虫草生态土鸡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山地养殖,带动当地农户20余户,辐射夺火高谷堆、潞城恒峰、附城玉泉等养殖园区15个。有力地营造了氛围,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发展、参与农村发展的大格局。

三、几点认识

1.必须加强引导、政策推动。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不仅受到特殊自然环境的制约,也受到思想封闭保守、经济基础落后等主观因素的束缚。如果只凭农民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必须依靠政府引导,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从领导精力、项目安排、财力投入、工作措施等方面,对“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制订规划,让农民了知道干什么;通过政策扶持,让农民能干得成;通过综合服务,让农民知道怎么干,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参与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我县一村一品工作很难顺利推开。

2.必须突出优势、准确定位。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我们坚持把产业定位放在“能够干、能干成”上,对产业发展做出相对集中的规划,在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在选项上坚持“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在实施上坚持“户户能参与,人人可就业”,推出了一批适应我县农民创业能力的项目,从而有效推动了工作开展,打造了一批覆盖千家万户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主导产业,为农村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必须强化主体,激发内力。农民是“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实施者,农民的创业激情直接决定着“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成效。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建设工作中,为了把蕴藏在农民心中的巨大热情和潜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我们每一步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特别注重政府和农民的双向互动,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按照“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采取“政府统一标准、村民自主申报、择优选择项目、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建立了“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群众克服了以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千方百计激发了群众想富盼富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使农民敢于拿出钱来办自己的事、兴自己的业,营造了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浓厚发展氛围。

(作者系陵川县政府副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