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回忆录(长治篇):征程回顾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回忆录(长治篇):征程回顾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支队三大队四中队南下福建回忆王耀源许天保刘印波口述林剑英整理平顺县政协提供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从晋冀鲁豫等老解放区调配大批干部随军南下。2月中旬经集中、编队,太行三地委组建为长江支队三大队。下属5个中队,我们平顺、长治县的干部编为四中队。8月13日,我们四中队一行80多人分乘敞篷车,由黄扆禹等带领到达最终目的地古田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回忆录(长治篇):征程回顾

长江支队三大队四中队(主要由平顺县、长治县及现城郊两区部分干部组成)南下福建回忆

王耀源 许天保 刘印波口述 林剑英整理 平顺县政协提供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从晋冀鲁豫等老解放区调配大批干部随军南下。1949年1月,中共华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从太行、太岳两行政区建制中抽调出4000名干部,准备随军南下,接管新区工作。当时,中共中央西柏坡会议已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家群情振奋,积极报名,经选调,这些干部组建成长江支队。内部组成6个地委、30个县委、105个区委,配备党、政、军各级干部。2月中旬经集中、编队,太行三地委组建为长江支队三大队。下属5个中队,我们平顺、长治县的干部编为四中队。2月下旬,太行各地、县抽调的340余名南下干部在武安县城集训50多天,经过一段政治军事学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增强了克服困难到新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决定,这批干部由华东局分配,随三野渡江,预定去接管苏南

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4日,我们从武安出发,徒步冒雨行军,向南挺进。途中不断传来“解放南京”、“解放太原”等胜利消息,格外振奋人心。雨天在黄泥地上行走十分困难,滑倒了爬起来,满身泥水,但大家不喊一声苦。5月3日,为了赶郑州的火车,我们还急行军130里,到达黄河北岸的老田庵车站,上了火车,夜过郑州,转向陇海路,经开封徐州等地,于5月5日中午到达淮河北岸。5月8日继续乘火车南下,经过明光,后沿三野八兵团进军路线,继续步行。5月12日到达刚解放的原国民党首府南京。大家情绪激动,深感伟大胜利来之不易。5月20日,我们到达苏州,在城外待命整训。5月27日,陈毅司令员指挥三野解放了大上海,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群情振奋,革命热情高涨。6月19日。经党中央批准,由张鼎丞为书记的中共福建省委及省政府在苏州组成,按福建省当时旧行政区8个专区、64个县、4个市部署建立专区级和县市级组织,这就需要大量干部,中央批准了张鼎丞将长江支队4000干部分配到福建的建议。而当时我们经过长途跋涉,过度劳累,体质下降,还不适应江南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少人病了。听说要进军福建,有的人思想波动,对福建山区交通不便、雨水多、蚊虫毒蛇多、容易生病早有所闻,认为福建穷,话难懂。正在这时,张鼎丞来支队驻地作动员报告。使支队上下坚定了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的信心和决心,大家都说:从苏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好地方换到山多地穷的福建是一次考验。但革命者应当以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以四海为家,服从革命需要。(www.xing528.com)

7月13日,长江支队从苏州步行出发,冒酷暑进军福建,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在江西江山县的兴塘边,正值三伏天,气温高达摄氏三八、九度,天气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不少同志病倒,而进入福建要翻越几座大山,还有相当艰苦的路程,为减轻酷暑行军的负重,每人背包不超过15斤。进入福建这段路,山高林密,不少同志鞋穿破了,就用布条或稻草打草鞋穿,许多同志还忍痛带病跟上队伍,经5天急行军,8月1日抵浦城,5日胜利到达建瓯县城,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地方同志会师。8月13日,我们四中队一行80多人分乘敞篷车,由黄扆禹等带领到达最终目的地古田县城。从汾河岸边抵达山区县城,我们总征程长达6000余里,历时7个月,路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8省63县,翻过中条山、太岳山、仙霞岭、武夷山等大山脉,跨过黄河、沁河、漳河、卫水、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等大小山川河流,穿过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五大平原。出发时的北国初春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到了南方福建却是骄阳似火、热浪难当的炎夏。在这样大跨度的行军中,由于铁路、公路被破坏,只有几段路程可以坐煤车、敞篷车、闷罐车、木炭车,其他路程绝大部分是靠两条腿行走。为了赶路,还得起早摸黑,在南京、嘉兴、建阳、建瓯还遭敌机的空袭,不时遇到国民党特务、散兵游勇、土匪的骚扰、袭击,并且气候反差大,水土不服,但同志们仍以顽强的意志随军南下,奔赴新的岗位

到达古田后,我们即与古田地方同志叶明根、郑荣堂、郑向中等在旧城二保堂会师,互相介绍情况,共商大计,并且由上级统一调配,充实了县、区领导班子,蔡竞(和顺籍)任县委书记,卢士辉(广东佛山人)任县长,张育魁(平顺籍)任组织部长,赵苏健(武乡籍)任宣传部长,李新文(壶关籍)任县委常委,牛天福(壶关籍)任公安局长,傅德义(黎城籍)任县大队副教导员。各区区委书记、区委分别是:一区路堂锁(潞城籍)、李荣生,二区刘毅(平顺籍)、秦海保(平顺籍),三区张成好(长治籍)、郭泉发,四区王义科(平顺籍)、叶金水,五区牛进财(平顺籍)、王月孩(平顺籍),六区王进(平顺籍)、李成玉(平顺籍),七区关麒麟(平顺籍)、张健(平顺籍)。1950年6月成立八区,书记叶宗游,1951年张马龙(平顺籍)继任。

当时古田刚解放,群众尚未发动,情况复杂,人地两生,语言不通。而当务之急一是征粮支前,支援解放福州;二是剿匪反霸,恢复发展生产;三是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培养农村干部。为此,我们与地方同志团结一致,以满腔热情分赴各区开展工作。为支援解放军挺进福州和闽南,我们克服了当时粮食、物资少的困难,县里成立支前委员会,7个区各成立支前供应站,筹备206万公斤公粮和充足的柴片、马草,接待过境驻军。动员组织民工5000多人,肩挑粮食随军远送福州,受到省委书记张鼎丞的表扬。在积极做好支前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在剿匪主力部队的支援下,开展剿匪斗争。1950年2月12日,匪首黄直云、黄炳午纠集土匪200多人武装进攻杉洋,当时设在鹤塘的七区区委书记关麒麟率武装班4人和工作组成员3人,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驻守杉洋村公所,部署守卫,坚持斗争2天2夜,匪徒硬攻不成,改为火攻。为了保护杉洋群众和国家百万斤粮食的粮库,关麒麟等人毅然挺身而出,关麒麟、刘学孔、盂连珠、赵克俊4名南下干部及程际村主任余养强被杀害。面对严峻的匪患,2月15日,由县长任总指挥、县委书记任政委的县剿匪指挥部成立,组织地方武装、公安武装、公安干警、民兵、地方自卫队等配合解放军95师剿匪部队,开始大规模剿匪。1951年初,解放军82师246团接防,全县军、警、民全面动员,经过2个多月的军事围剿,黄直云、黄炳午等10多个匪首先后落网,大股土匪均被剿灭。共歼灭和瓦解土匪1200余人,缴获各种土炮30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0支及长矛、大刀、子弹和一大批军需民用物资。至1951年底,境内各股土匪均被消灭。我们在古田这块热土上,亲历了剿匪、反霸、镇反、民主建政、土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等各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各方面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60多年来的火热斗争,我们与古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血肉联系,共同经受创业的艰辛,一起饱享胜利的欢乐。古田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对古田的山山水水、朴实的人民一往情深。这里记载着我们的青春、信念和理想,凝聚着我们的血汗、智慧和忠诚。在60个春秋岁月中。一些同志为人民流血牺牲、一些同志也先后逝世、一些同志调往外地,他们永远为古田人民所怀念。如今健在的同志都已离休,安度晚年,即使年逾古稀,但还在关心着党和人民的事业,还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余热。我们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古田人民,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