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放:没错的散文观究竟说对了多少

回放:没错的散文观究竟说对了多少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著名的“形散神不散”事实上也已成为散文、诗歌、小说一份可以共享的美学资源。

回放:没错的散文观究竟说对了多少

一 回放:没错的散文观究竟说对了多少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在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在各版本的文学写作教科书中克隆率比较高的散文特性界说——

“题材宽广、笔法自由、形散神不散”;

“诗的意境”;

“优美的文字和特殊的笔调”。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的文体界说相应有了视角上的拓宽和层面上的深度掘进,同时也表现出对散文写作主体的热忱关注。譬如,人们在探讨散文时,不约而同地留意了散文文体的个我气质、内心体验化和抒情表征等。不过,在含大学文科在内的散文写作课堂上,至今仍是较多沿用上述散文定义,或补充以与上述定义相去不远的话语变奏。

诚然,作为对散文文体形态的早期把握,以上三条界说有其历史贡献与认识价值。但问题是,随着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开放性、多元化、各文体之间的互渗化,上述界说不免有些滞后、有些老化、有些涵盖不住当今的散文现实。用今天的眼光予以审视,首先令人困惑的便是,既然界定为特性,那么根据它,能否有效地将散文同与之相邻的艺术品种区别开来?它能不能为散文写作提供根本性的立足点?能否经得住变迁中的艺术实践的验证?

拿“题材宽广”来看: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流派的风起云涌、众声喧哗,随着90年代中国诗人从群体存在向个体亮相的转型,随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对历史虚构叙事的把玩,先锋小说向内心世界的多方位掘进,以及兴致勃勃弄潮于时代的各类私小说、“身体写作”、“顽主文化”等小说的登场狂欢,于是,我们很难说出还有哪块题材领域为小说和诗歌不能涉足。其实自从意识流小说问世之时我们便被明确告知,一篇小说,跟一篇散文一样,享有海阔天空的选材自由。可见,从题材取向上判断文体特征已经失掉了其有效性,“题材宽广”,已非散文的专利性标志。

那么“笔法自由”呢?

这一表征早就在诗歌、小说身上显而易见。拿《喧哗与骚动》中昆丁投水之前的那一大段意识流来看,其时空形态的错杂闪接,怕是比我们当今某些保守拘板的散文笔法要潇洒得多。

“形散神不散”。(www.xing528.com)

此一说法流布最广,因而充当了人们在检讨以往散文定义时的鹄的。其中,从意识形态角度对“形散神不散”的批判居多。比如,分析该提法的历史语境;分析它承载和宣扬既定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便利性;同时有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了该提法对散文创作的长期误导、对散文创新思维的戕害等等。

不过,倘若对“形散神不散”中颇为混沌的“神”另作理解,将其看作散文中流动变幻的神韵,多层复合的神思,那么较之于前面的特性说法,这一探求倒是开始接近散文的个性了。当然麻烦未见得就少——因为其他文体里同样也有“形散神不散”的问题。也就是说,著名的“形散神不散”事实上也已成为散文、诗歌、小说一份可以共享的美学资源。比如意识流小说那种点彩般的形象构成、东征西讨的笔路,是散的;但纷纷扬扬的印象散片往往附着于特定的人物心迹、特定的事态氛围,其神其韵却也不散。自朦胧诗以来的现代诗,其形象组织的外观往往像散珠碎玉,但它们的内在神韵却也凝聚贯通,“诗产生的是它自己的完整世界”,诗的连贯性在于“形式上或心境上的前后一致”。(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因此,如果我们欲保留这条界定思路,那么就有必要对“形散神不散”作更为深化、更为细化的探求,以便找到与小说和诗歌不同的那个“形散神不散”,为散文找到在这一探求方向上的独特性。

关于“诗的意境”。

似乎给人古怪的感觉。既然意境是诗的,本土在诗,怎么就成了散文特性?况且意境作为一个共通的审美范畴,诗里有,小说里有,绘画音乐里自然也有,只消这些作品拥有一定的艺术品位。

之后便是“文字优美、笔调特殊”了。

恐怕很难想象,一首优秀的诗歌一篇上好的小说,文字却可以不优美、笔调可以陷于平庸。对于文字艺术而言,这该是起码的审美要求。而且,但凡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成熟作者,无论写诗做小说弄散文,大约都有一种特殊笔调在握。我们应去剖析去发现,散文体裁所独具的行文个性和特殊笔调究竟何在,而不该仅仅逗留在这样的浅层观察上。

同理,人们后来观察得到的关于个我气质、内心体验化和抒情表征等,在某种程度上也面临与其他文体相互纠缠、难以剥离的困境。

经过如上浅析可以发现,教科书上的定义没有错——散文确实具备那些性质——然而“没有错”,却也不一定就对。体裁定义,应当是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质的规定性,而不应当是可以包揽其他品种的一般性质。

而特性不清、缺乏文体自觉,散文写作如何下笔?即便下笔,凭借浅表的体裁感觉又能实现多少散文的文本特色?又能在文体革新上行走多远?

鉴于散文理论的这种现状,因此要求我们的散文课堂具备一定的探索气质,敢于超越常规、开辟新的入思角度,敢于用自己的心智对散文世界进行发掘性召唤,以期找到本体化、支柱性的散文体裁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