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的生活与写作探析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的生活与写作探析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郭、茅民国时期就兼有大量社会工作、政治背景复杂的情况不同,巴、老、曹三位应该属于比较“纯粹”的实力型作家,他们解放前的小说、戏剧广为人知。巴金50年代后写的散文、游记和观感数量惊人,他怀着对新社会的满腔热情写了很多文学价值较低的作品。[17]但曹禺仍有两部“新作”问世。这几部剧本的结构、语言仍保持了曹禺一贯的严谨、深刻和寓言性的风格,但内容明显缺乏《雷雨》《日出》等的震撼性。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的生活与写作探析

与郭、茅民国时期就兼有大量社会工作、政治背景复杂的情况不同,巴、老、曹三位应该属于比较“纯粹”的实力型作家,他们解放前的小说戏剧广为人知。巴金(1904—2005)50年代后写的散文游记和观感数量惊人,他怀着对新社会的满腔热情写了很多文学价值较低的作品。唯有短篇小说《团圆》尚且可读(后改编成著名电影英雄儿女》)。革命和工人两个家庭在朝鲜战场的奇遇,被“悲欢离合”的传统文学模式渲染得动人心魄,擅长抒情的作者仿佛又回到自己辉煌的文学年代。巴金1958年暂时被“冲击”,但大部分时间里是受到信任的。他擅长写旧式大家庭中为新旧观念矛盾所困的青年男女,而这类人物在新时代已不存在,这使作家一直没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主题和题材,白白浪费了才华。

老舍(1899—1966)出身贫寒,他对新社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兼“自我优越感”。他写作势头生猛,先后有《龙须沟》《茶馆》等几十部话剧问世和上演。这些作品以“新旧社会”对比的叙事方式,讴歌了新时代给北京人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但它们对“旧社会”人物的生动描写和对“新社会”的勉强成笔仍给人留下某种不安的感觉。这种写“旧社会”艺术成就明显强于写“新社会”的奇怪现象,后来也发生在60年代初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读者发现,那些活跃于清末民初的北京满族阶层的各类人物,才是作家最熟悉和表现上最拿手的艺术形象。虽然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在新社会如鱼得水,但他的性格气质却还停留在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中。老舍1966年因被斗受辱而自杀,与他对新时代并不真正了解恐不无关系。(www.xing528.com)

曹禺(1910—1996)年少成名,23岁就写出了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雷雨》。解放后,他的创作水平难以为继。为了与“旧社会”划清界限,跟上新时代潮流,他反复把《雷雨》剧本修改了五遍。结果鲁大海的戏大幅度地增加,作品失重,使两位男主人公周朴园、周萍相形之下黯然失色。[17]但曹禺仍有两部“新作”问世。在周恩来陈毅的热情敦促下,1954年他写出三幕六场话剧《明朗的天》,1960年写出五幕话剧《胆剑篇》。《明朗的天》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准备素材,他在北京协和医院上上下下采访和观察各科大夫,塑造了凌士湘的形象。这几部剧本的结构、语言仍保持了曹禺一贯的严谨、深刻和寓言性的风格,但内容明显缺乏《雷雨》《日出》等的震撼性。连一向关心并兼任他作品戏迷的周恩来也直接道出了不满:“新的迷信把我们的思想束缚起来了”,曹禺“写《胆剑篇》也很苦恼。他入了党,应该更大胆,但反而胆小了”。[18]打倒“四人帮”后,曹禺曾向人吐苦水道,那时老是戴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压得透不过气来,哪敢畅所欲言地为社会主义而创作呢?[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