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三阶层的策略应对攻击方

社会三阶层的策略应对攻击方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三阶层有不同的方法,所以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社会三阶层应对攻击方的策略。基层社会针锋相对。其实应付竞争对手有许多的方法,不是非要损害自己利益才是唯一的方法,这是我们要反思的。中层社会避实击虚。所以,也许你所看到的机会正是对方布下的一个局。这恰恰是他的社会属性造成的,我们看到庞涓妒贤能而重权利,重私名而无国家。庞涓屡次败在孙膑手里,对孙膑的妒忌和恨已经非愁!

社会三阶层的策略应对攻击方

社会三阶层应对攻击方的策略

“攻击”这个概念无处不在,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夺,有争夺的地方就有攻击,“攻击”这个词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面对对方发起的攻击如何应对?社会三阶层有不同的方法,所以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社会三阶层应对攻击方的策略。

基层社会

针锋相对。zee

基层社会信奉一句话:“两军相逢勇者胜”,所以基层社会争斗不断。但是基层社会不明白一个道理叫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基层社会常常把自己搞到穷途末路。我们仔细观察就知道,基层社会那些做小生意的,动不动就搞价格竞争,比谁降价降的狠!最后常常把自己搞到赔本生意本来就本小利薄,你再一搞价格竞争就会失去起码的利润,而市场经济的各个行业都有景气的时候和低落的时候,景气的时候你乱降价没赚到钱,低落的时候你一点也不少赔钱,你的店不关门才怪。就是因为这个特点,许多人才钻了基层社会的空子。下面我举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恶性竞争的代价。有一个地方,一个人开了一个店,卖的东西质量很好,利润也很可观。可是来了一个人在他的对面开店,而且卖同样的东西,价格很便宜。那个人果断关门,别人问他:“你为什么关门?”他说:“竞争对手来了,我搞不过他,所以暂时关门,过一段时间再开门。”别人又问他:“你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还要开门?”他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种乱降价的商家会引来许多同类的竞争对手,他们就会搞恶性竞争,把价格降得一塌糊涂,而当价格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必须要降低成本才能维持利润,而降低成本就必须要牺牲掉商品的质量,产品质量不合格会出大问题,这会大大的影响他们的商誉,顾客就会很厌恶他们,这时候我重新开张,以商品的高质量为支点,就可以卖到合理的价位,为自己赢得利润。而那时候他们想做质量也来不及了,因为一个人的生意破产,还可以卷土重来,但是一个人的信誉破产,就再也没人相信他了,因为他本人已经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读了这个案例,我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人,一开始的资金积累可能会有许多的邪恶因素,但是能给你带来长久利润的永远是你的诚信,而许多人不是不想讲诚信,只是他的经营方式把自己逼到必须在“诚信”和“生存”之间做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他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是死路一条,只不过是早死或者晚死而已。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跳出这种乌烟瘴气的恶性竞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和那些鼠目寸光的小商小贩们同归于尽,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经营之路,这恰恰是基层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送给基层社会一个词叫做“急事缓办”,越是很急的事情越是要缓办,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久的利益。其实应付竞争对手有许多的方法,不是非要损害自己利益才是唯一的方法,这是我们要反思的。

中层社会

避实击虚。

中层社会最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很有谋略,所以中层社会的人常常想建立奇功,却很少考虑到越是奇功,背后越是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所以,也许你所看到的机会正是对方布下的一个局。下面我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案例。

案例:增兵减灶。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出师之后都想要一展宏图,相继去了当时最为强盛的魏国效力,庞涓捷足先登成为了魏国的大将军,但是庞涓忌才妒能,算计孙膑,使孙膑致残。孙膑用计逃到齐国,为齐国效力。于是由庞涓与孙膑对弈的齐魏大战拉开了序幕,但是数次交锋,庞涓皆非孙膑敌手,尤其是“桂陵之战”和“围魏救赵”的经典案例更是使庞涓颜面扫地,这使得庞涓对孙膑恨之入骨。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举倾国之兵攻打齐国,试图一战灭齐,其领兵大元帅正是庞涓。

孙膑见庞涓来势凶猛,而且敌众我寡,知道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于是有计划的向马陵道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可藏百万雄兵,实为兵家设伏之佳地。孙膑的计划就是在此设伏,诱敌深入而一举歼敌,可是庞涓也是熟读兵书之人,岂肯轻易上当?于是孙膑一边向马陵道撤退,一边让士兵把做饭的灶坑逐渐减少,目的就是迷惑庞涓和引诱庞涓∮涓果然中计,他看到孙膑部队的灶坑逐渐减少,便以为孙膑的部队被自己的大军吓破了胆而纷纷逃跑,这更增加了庞涓的信心,于是庞涓孤军深入,最终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不但大军被全歼,而且自己也一命呜呼。魏国也因此役之败而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由强国变为弱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其学识更是在伯仲之间,但是为什么手握重兵的庞涓却屡屡败在兵力不济孙膑手下?这恰恰是他的社会属性造成的,我们看到庞涓妒贤能而重权利,重私名而无国家。所以庞涓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功名是不考虑国家利益的;为了报一己私恨,可以把倾国之兵作为赌注。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利令智昏”,再聪明的人,一旦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住,往往会做出弱智的行为。一旦“妒忌”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那就是一副毒药,最终会使自己理智尽失。而这种特性正是中层社会的一个社会属性。

孙膑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就是抓住了庞涓的两个弱点:

一,好大喜功,自以为是。一个再聪明的中层社会的人,只要被眼前的利益所引诱,就会“利令智昏”,你想一下就知道,如果庞涓一战灭齐,那会是多大的功劳!正是由于这种巨大战功的诱惑,庞涓才会立功心切,所以不以自己的学识去判断事物,而是以自己的欲望作为行动导向,尽管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孙膑却敢对庞涓如此下套,可见孙膑看透了庞涓的性格缺陷:冲动大于理智。

二,器小易盈,急功近利。我们可以想一下,师出同门的师兄弟,由于心中的妒忌竟然如此加害对方,这种人的道德底线真是掉进了无底洞!而常常妒忌别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记住一句话:“一个人有再多的学识,如果心胸狭窄,也是发挥不出来的。”庞涓屡次败在孙膑手里,对孙膑的妒忌和恨已经非愁!而对于庞涓这种“器小易盈”的人来说,如此巨大的仇恨早就超过他能承受的极限了,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所以他一看到可以消灭孙膑的机会就非常激动,而当一个人用仇恨来掌控行动的时候,是非常容易被人误导的,孙膑正是抓住了庞涓的这个特点,才使庞涓上当。

而遇到这种情况,基层社会的人是不敢冒进的,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话不可思议,前面不是说过基层社会的逻辑是“两军相逢勇者胜”吗?那为什么这次又要说基层社会不敢冒进?基层社会的“两军相逢勇者胜”指的是欺软怕硬,如果他看对方好欺负,那当然会穷追猛打,勇猛无比;可是他如果看到对方很强大,他逃跑都怕来不及。所以基层社会的“两军相逢勇者胜”并不是说基层社会有多大的胆识,如果基层社会真的有胆识,会心甘情愿的当一辈子基层社会吗?而且基层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之风非常之盛,所以他判断对方强弱的依据不是分析对方的综合实力,而是看对方的军队是谁领导的,由于他们早就把“孙膑”当成了“长将军”的代名词,所以当他们知道孙膑是对方的军师,是绝对不敢孤军冒进的。

高层社会的人不会用国家的利益作为解决私人恩怨的赌注,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孤军冒进。所以孙膑布下的局,对基层社会无效,对高层社会也无效,只能对中层社会奏效。而正是由于庞涓具备中层社会的诸多属性,所以才会屡屡中计,最终一败涂地,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www.xing528.com)

不是庞涓不聪明,而是目空一切的社会属性让他一次又一次的低估了他的对手,而急功近利的心又冲昏了他的头脑♀样一来,本来很有头脑的庞涓,由于急功近利却做出幼稚之事,他只想到如果成功会彻底的打败孙膑,却不曾想到如果自己失败将会使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一蹶不振。

所以我给中层社会一个建议,你认为自己如何的聪明是你的事,但是你千万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你也可以有个人恩怨,但是请不要以大局的利益为赌注。当你认为是在避实击虚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中了对方的圈套;当你轻敌的时候,就是你失败的开始;当你不考虑大局的时候,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高层社会

不战而胜。

高层社会面对攻击方的策略是讲究不战而胜的,这就是孙子兵法战争哲学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要把握两个时机,这两个时机分别是:一,你不战,有替你战的,这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自然规律。二,把攻击方维持攻击状态的成本扩大到他无法承受的能力。

我们先说第一点:你不战,让万物替你战斗。谈到这一点,我举两个《三国演义》中的案例: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

案例:火烧赤壁。

三国时期,曹操率重兵屯于赤壁,准备吞并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时孙权和刘备以达成联盟,共拒曹操,孙权派大都督周瑜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协助周瑜破曹,周瑜和诸葛亮皆为深通兵法之人,知道敌众我寡,所以决不能与曹操硬拼。要破曹军,必借自然之力而为己用,方有胜算。于是周瑜和诸葛亮达成协议,决定采用火攻。于是他们对曹操实施了一连串的计策:“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这诸多计策都是为了实现火攻曹营的大计服务的。终于有一天时机成熟,周瑜派黄盖诈降,借东风之力火烧曹营,刹那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风与火的自然之力胜似百万雄兵,使曹营化为一片灰烬。赤壁一战,不但使曹操卷席而退,更是元气大伤,曹操从此一蹶不振,退守北方,有生之年再未有余力*江东。

案例: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深知大江之上,双方交战必以弓箭为重,于是诸葛亮打起了曹操的主意。于是按照时节算准了有几天江上必起大雾,于是提前准备了数艘小船,小船之上皆扎满草人,在大雾之夜迅速驶往曹营,并且战鼓齐鸣,虚张声势。曹操本就生性多疑,再看到大雾弥江,敌军忽至,深信大江之上必有埋伏,此必是对方的诱敌之计,于是曹操选择乱箭退敌的策略,于是许多箭矢便射到了诸葛亮船队的草人上,清晨大雾散去,诸葛亮满载箭矢而归,曹操知道上当却追悔莫及。

我这次之所以两个案例一起讲,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胜败之道往往不在于争强斗狠,而在于借力。有的时候要借自然之力,有的时候要借人性之力。周瑜用火攻就是借助了自然之力,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借的最大的力不仅仅是大雾,而是曹操多疑的性格缺陷。

所以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因为符合了两个条件:一,曹操多疑。二,天降大雾。要想使“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实施,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曹操不多疑,必会出战,谋略必败。如果不是天降大雾,就会暴露目标。而许多人只看到了诸葛亮善借天时,而忽略了诸葛亮更善于揣摩人性,许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退敌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更在于敌人内心的顾虑和性格的缺陷,而敌人的性格缺陷一旦被我们加以利用,对方必会步步掣肘,我们才会占取主动权。

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讲的是第一点:你不战,有替你战的,这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自然规律↓所谓:善战者,善借万物之力!所以我的《纵横论》里有句话:将虽猛,难破纵横之阵。谋虽柔,能结草木为兵。

下面我们讲“不战而屈人之兵”要遵循的第二点:把攻击方维持攻击状态的成本扩大到他无法承受的能力。

我们见到许多人遇到别人攻城,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基层社会大多会放弃有利地形而大开城门去应战,结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算打赢了也是元气大伤。而中层社会会等敌人攻城疲惫了再去打,叫做“避实击虚”,这听起来不错,但是却往往会中了对方的埋伏,反而会弄巧成拙。而高层社会根本不理他们,等他们吃完了带来的粮草,自然会退兵,这样我们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消耗对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吃不住这样消耗的,如果每次都打这种消耗战,而不能以战养战,很快就会国力空虚,不攻自破的。

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的对峙,你就会想到谁更聪明,而许多人都说诸葛亮聪明,至于他们两人谁更聪明我不表态,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打到最后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还活着,而且诸葛亮比司马懿的年龄小许多。”诸葛亮是主攻方,而攻击别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粮草的供给是不能断的,而司马懿就是闭门不战,诸葛亮就天天算计如何引诱司马懿出战,而且还天天的粮草被截,最后诸葛亮年纪轻轻就被累死掉,司马懿却凯旋而归(至少是全身而退)。而许多世人还笑司马懿不会打仗,但是却从来不去深入的想想:司马懿那么不会打仗的人怎么搞到最后还活的好好的?而那么会打仗的诸葛亮却死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所以进攻方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我举个例子:我们看两辆汽车想到达同一个目的地,但是路上时常堵车,一个车就走走停,而另一个车则绕来绕去,你看绕来绕去的那个车很会绕,最后我们算一下,其实到达的时间都差不多。而那个绕来绕去的车一进行成本核算,还费了许多油,而且还减少了安全系数

我再说一个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有一个人朋友欠了他一些钱,但是欠了钱之后不但不还而且还断绝了和他所有的联系方式,还没有写欠条。他就对我讲:“我要天天去他家要帐”,我就告诉他:“如果你去他家,不但路费没人替你付,而且你还得自付食宿费,等你要来钱,你会发现,你花的钱比要的钱还多。你去要钱你就是进攻方,你就要付出代价。”他问我他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你要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主动还你。”他说:“那怎么可能?”我就说:“你在他所在的单位和他的朋友圈制造舆论,说他借钱不还,不讲信用,他就会觉得不还你钱就会丢掉许多社会资源,正所谓:两利之间取其重,两害之间取其轻。你扩大他不讲信用的损失,等他承受不了了自然就来还你了,你又不用付路费,又不用付食宿费,多好。”

所以我们做事情很少考虑借助外力♀些外力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舆论,性格差异等等,这都是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只要对方来犯,我们借助外力,就可以化解许多外来的攻击,让对方不战自退。

所以基层社会用蛮力,中层社会用巧力,而高层社会善借力。基层社会和中层社会无论怎么用力,都要付出代价。而高层社会善于借力,才能在消灭敌人的同时,自己却能韬光养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