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聊天心语:40年后,重返故乡,见证故乡发展与自豪

聊天心语:40年后,重返故乡,见证故乡发展与自豪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乡行随笔郑钢转眼阔别双河乡康家沟村已经40年了。经过反复酝酿,大家决定利用国庆节放长假的机会重回故里,看看志丹县发生的深刻变化,重温当年的插队生活,拜访康家沟的乡亲们。作为第二故乡的北京知青,为志丹县取得的光荣业绩感到欢欣鼓舞和自豪,因为这里也有我们的一份努力,也有我们的一份耕耘。

聊天心语:40年后,重返故乡,见证故乡发展与自豪

故乡随笔

郑 钢

转眼阔别双河乡康家沟村已经40年了。当年一批满怀豪情壮志,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志丹县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如今已经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大家始终没有忘记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志丹县双河乡康家沟村。回到北京之后,队上的知青经常聚会,共同回忆在陕北那段生活的经历,想念着哺育我们成长的乡亲们,每当说起在志丹生活的日日夜夜,仿佛又回到我们每个知青的眼前。每当在报纸、新闻上看到志丹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都会产生一种兴奋和自豪,因为那是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经常给同事、家人讲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讲起陕北人民的纯朴善良、吃苦耐劳,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后来工作中战胜困难挫折,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在畅谈中大家共同产生了一个愿望,一定要再回志丹再回康家沟,看望魂牵梦绕的黄土地,看望哺育我们的乡亲们。

经过反复酝酿,大家决定利用国庆节放长假的机会重回故里,看看志丹县发生的深刻变化,重温当年的插队生活,拜访康家沟的乡亲们。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区公路疾驶,汽车过了西河口驶入志丹县境内,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透过车窗向外眺望,一处处熟悉的山峦从眼前掠过,一个个充满生机的村庄仿佛把我们带到了40年前。我们在车上睁大眼睛看着、议论着,生怕漏掉每一寸熟悉的土地。车开到李家湾就可以看到康家沟的大峁梁了,那是我们二队知青耕耘过的地方,有的同志索性站起来拿出相机不停地拍摄,留下这美好的瞬间。过了李家湾汽车一路下山,康家沟已经历历在目,那亘古不变的山壑、层林尽染的树林,加上改革开放后乡亲们新盖的瓦房和小楼,俨然是一个陕北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我们乘坐的汽车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停在村口,乡亲们把车团团围住,县里和双河乡里的领导也前来迎接。一幅“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回家来!”的横幅标语首先映入眼帘,车里的知青感动了,有的已经热泪盈眶。我们急切地在欢迎的人群中寻找熟悉的面庞,你是胡增汉、这是王军世、你是海娃、那是喜兰、这位是曹世华,一位位曾经朝夕相处的乡亲被我们认出来了。我们紧紧地握手,亲密地拥抱,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尽管30多年已经过去,当时生产队的骨干们苍老了许多,回忆当年共同“战天斗地”的场景,个个激动不已,紧握的双手久久不能松开。在欢迎的人群里还有不少是青壮年,我们离开康家沟时他们才几岁,如今他们已经接过父辈的事业,在志丹新农村开创美好的家园。

因为村里接待能力有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把我们一行20名知青接到县政府宾馆下榻。从康家沟到志丹县城有20多里地,沿途我们看到很多采油机在工作,县委领导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年志丹县发生的深刻变化,从我们在时的贫困县一跃成为陕西省的十强县。下面一组数字,使我们感到瞠目结舌,“2007年全县GDP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23.8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完成24.6亿元,继续居全延安市之首,同比增长10.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6元,连续三届蝉联中国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被列为陕西省15个经济管理扩权县之一”;荣获“陕西省文明县城”、“陕西省卫生县城”、“陕西省平安县城”、“陕西省维稳先进县”、“陕西省造林绿化模范县”、“陕西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陕西省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等等。30多年来可以说志丹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发展契机,如果不是耳闻目睹,这些光辉的业绩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这在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都很少见到的荣誉称号,志丹县已经走在了前列。作为第二故乡的北京知青,为志丹县取得的光荣业绩感到欢欣鼓舞和自豪,因为这里也有我们的一份努力,也有我们的一份耕耘。

车子开进县城,宽敞的柏油路,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店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心目中40年前的回忆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惊诧、感叹和赞许。志丹县宾馆宽敞明亮,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设晚宴款待我们。餐厅里热情洋溢,我们20名知青分别与县乡村的来宾分桌落座,嘘寒问暖、共叙友情。坐在我们桌上的有康家沟的何支记,40岁出头,很精干。我们在队里时和他父亲何万生在一起下地劳动,那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那时村里的重活都派他去做,当然工分也最高;这个人还特别乐观,春耕大忙时每天早晨3点上工,他总是拿着一把二胡,边走边拉边唱,著名的陕北信天游就是从他那儿学来的。现在何万生已经去世了,何支记的母亲郭生兰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他们家在村口盖起了两层小楼,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日子越过越红火。

宴会上的饭菜是特意安排的,有烧羊肉猪肉粉条酸菜粉、荞麦饸饹、小米饭,摆得满满当当、热气腾腾,让我们大饱口福。志丹县生产的糜子黄酒是低度的,很好喝,看到它就不由得想起原来在村里劳动时乡亲们自己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有一种清醇香甜的味道。那时二队老队长谢志富家经常酿制这种米酒,谢队长的婆姨看到我们爱喝,就接长不短地作出几坛子米酒把我们叫到他家里去喝,我们也无拘无束地像孩子一样尽情畅饮,谢队长用慈父般的笑容深情地看着我们,他是把北京知青当成了他自己的孩子,使我们北京知青在陕北乡亲们的哺育下茁壮成长。(www.xing528.com)

第二天,我们拜谒了刘志丹将军的陵墓,为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悼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刘志丹烈士。接着我们沿周河川而下,向康家沟进发。沿途遇到很多拉石油的车辆在路上疾驶,经县委领导同志介绍得知:志丹县每年生产原油近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上缴国家财政33亿元,2007年的全县工业总产值148.7亿元。志丹县从1998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到进入陕西省十强县仅用了6年时间。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是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其次是有一个开拓进取的好的县委班子和勤劳纯朴的志丹民众。汽车到双河乡对面,一个急转弯上了新修的马路,这是为采油运输专门铺设的路,蜿蜒上山。车子停在了一个采油车间旁边,极目远眺,山梁上井架林立,一台台“磕头机”从地下抽出黑黝黝的石油,一辆辆油罐车又将原油运到炼油厂。原来“广种薄收”的土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贫瘠的山梁已经变成富产石油的宝地。原来的山地,如今已经退耕还林,遏制了多年的水土流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午时分,我们的车开到康家沟,乡亲们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我们,一边是锣鼓喧天,一边是心潮澎湃,就是意志再坚强的人此时也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乡亲们把我们迎进一队的一个宽敞院落,把三个生产队的知青分别由各队乡亲陪同安排在三间房里,在座的都是共同生活过的老乡,大家相互端详着、寒暄着、回忆着,仿佛又回到40年前的时刻。在知青的邀请下,胡增汉又唱起了当年的信天游,我们也激动得随着唱了起来,那纯朴委婉的歌声,至今还萦绕在我们脑海中。

中饭就不用多说了,乡亲们杀猪宰羊,把陕北最好的饭菜摆上了大席,我们知青回到家里,自然十分尽兴。西凤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家常话拉了一段又一段。饭罢,村委会安排我们到各自的生产队走访,我们二队的一行6人在乡亲们的簇拥下走进了一个个乡亲家。家里变化都很大,城里人有的彩电冰箱、组合音响、VCD机、电话、煤气罐都一应俱全,不少家庭的孩子外出务工上学,家境更富裕的家户在小河对面盖起了大瓦房,全套家具都是现代化的。

二队认识的老人不多了,他们有的已经去世,有的让子女接到县城居住,安度晚年。当年我们二队知青居住的窑洞还在,听说我们走了以后改成生产队的库房。我们在窑洞前伫立许久,追忆着当年“战天斗地”的生活场景,又和队里的乡亲们在窑洞前合影留念。

参观完知青旧居,顺着垴畔往下走,来到生产队羊圈旁边的一口破旧的窑洞前,一看就知道荒芜了很长时间,门前杂草丛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推开窑洞大门向里望去,脑海中浮现出一件往事。说来也可笑,那是在1970年秋天,窑洞的主人叫刘德胜,娶了婆姨后给他生了四个孩子。刘德胜本人胃不太好,经常买治胃痛的药吃。那年秋天他去外村参加亲戚婚庆宴席,患了急性胃穿孔,一口口吐血,因当时医疗条件很差,还没有来得及送县医院就去世了。他婆姨在这窑洞没住几个月,说这个窑洞里“闹鬼”,就带着四个孩子搬到娘家去住了。后来成了二队社员开会学习的地方,那时经常传达“红头文件”、“最高指示”,会议一开就到深夜才散会。当时村里不少人相信“闹鬼”,说是刘德胜的魂儿回家了!说来这口窑洞也真怪,一到外面刮风下雨的时候,窑洞里就发出“嗵!嗵!”的响声,好像是有人在窑洞踱步的声音,而且风雨越大响声越密。我们都亲自听到过这种响声。我们知青都是无神论者,当然不信有什么鬼神,但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又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破解,给这种自然现象披上了迷信的色彩。我们知青决心非要把这个“鬼”捉到不可。一天晚上,大风夹杂着大雨袭来,我们向谢队长要来了钥匙,打着手电进了窑洞,静心听着“嗵!嗵!”声又响起来。我和家平两人没有惧怕,而是顺着声音在漆黑的窑洞中寻找。响声是从窑洞的里屋传出来的,摸到里屋有一面大土炕,炕上有一个投灶口,有6寸见方,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我让家平打着手电,我挽起袖口把手伸进灶口,往里一摸,一个瓦片卡在了灶口上方,因为灶口回风量大,致使瓦片左右摆动,敲着墙壁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且风越大敲打的频率越快,越是夜深人静声音听得越清楚。原来没有什么鬼神,而是一个瓦片在作怪,这个“鬼”让我们捉到了。后来生产队在开会学习的时候,我把“捉鬼”的事情讲给大家,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窑洞“闹鬼”的事。

下了山坡我们又到何支书家的“小洋楼”座谈了许久,他向我们介绍了康家沟的发展变迁,畅谈了今后的发展远景,肯定了北京知青上山下乡给陕北人民带来的现代文明和科技知识,这对陕北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欢迎我们以后有时间再来康家沟,带上婆姨、孩子共同领略第二故乡的飞速发展和历史变迁。

座谈中一群二十岁出头的陕北娃围拢在我们身边,看到他们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茁壮成长,我们看到了康家沟的希望和未来。我坚信,再过若干年,志丹县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康家沟乡亲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越富裕,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