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行:封建时代美的形态

德行:封建时代美的形态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德行是封建时代美的形态地主阶级在奴隶主们的覆亡中逐渐看到了一点:劳动者的意志不可轻侮,暴力并非万能。真正的强力是德行,德行才是力量的顶点。到了魏晋时期,德行这一新的美的形态已经在社会上深入人心。而劈头第一类就是《德行》,贯穿三十六类的主线也是《德行》。可以说,直到这时,封建时代美的形态才形成了一股主宰社会风气的力量。但这一点在封建统治集团中并未达到自觉。

德行:封建时代美的形态

第一节 德行是封建时代美的形态

地主阶级在奴隶主们的覆亡中逐渐看到了一点:劳动者的意志不可轻侮,暴力并非万能。因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都大大地复杂化了,不是单凭体力就能顺利从事。科学文化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就是战争也不再是凭强力便可稳操胜券,战术和战略都大大发展起来。古希腊战争中只流传了一条特洛伊木马计。可是经过春秋战国,中国已经总结出了三十六计。统帅的智力显然是重要得多了。项羽的扛鼎之力终于败在韩信的指挥才能之下,可是韩信那“多多益善”的治军本领和刘邦的“约法三章”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刘邦到了咸阳立即宣布废除秦朝的苛重刑法,只用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来代替,争得了民心,民心决定着军心,民心和军心的向背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萧何能在后方以源源不断的人员和粮草补充汉军,使汉军屡败之后终胜楚军,是刘邦集团的思想能跟上形势,采取的政治措施能适应形势所致。想得人心要靠德行,对于统治集团来说就是能约束自己并善于调整各阶层利益的治理才能。什么是强力?这时强力已经不再是“匹夫之勇”,也不仅是机巧谋略。真正的强力是德行,德行才是力量的顶点。

一个新兴阶级要想取得统治权,不得不依靠占人口绝大多数因而举足轻重的劳动者。为此,总要提出和旧统治阶级针锋相对的口号和措施来争取群众。“约法三章”就是和暴秦对立的政法措施,地主阶级除了以封建所有制允许“黔首”们拥有一定田地来和奴隶制对立而外,针对奴隶主骄奢淫侈的腐化生活,提倡崇尚俭朴的克制政策;针对奴隶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超越法外的特权地位,标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制政策……。这一切当然不是在推翻奴隶制之时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和奴隶制作斗争的过程中,在逐步巩固封建制度的过程中,在奴隶主覆亡的教训下,也在农民起义打击的教训下逐步形成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断的反复。汉文帝汉景帝对秦朝史实记忆犹新,运用了李耳“无为而治”的策略,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据说仓库里的钱用不完,以至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这表明新的生产方式确实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然而克己的政治策略往后几代就逐渐淡忘了。汉末的社会形势教育了刘备,他在临死时留给他儿子的遗诏里关键是这样一句话:“惟德可以服人。”这是意味深长的。《三国演义》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它把时代美的形态和历史真实基本上统一了起来,从而突破了以刘汉为正统的狭隘眼界。

德行并不是意识的凭空创造,虽然它必须通过人的意识发现出来,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奴隶社会末期,已经被一些天才人物——孔丘和孟轲意识到并打着曾经久受崇敬的西周先贤的旗号提出来了(墨子老子的学说各有具体主张,但在宣扬德行上与儒家并无大异),因他打着“吾从周”的旗号,就判定为复辟奴隶制度的思想卫道士就大错而特错了。他倡导“复礼”正是用“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由他“以仁释礼”就可清楚地看出。他们倡导的“中庸之道”,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对立的双方都适当约束自己的利益,而不要发展到破坏这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的程度。不管是老子的“德”还是孔丘的“仁”,主要还都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因为行仁,关键不在群众,而在统治阶级。所以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四书读本》上册P224、225)因此才周游各国,企图说服统治阶级施行德政。但在旧制度分娩新制度时,离不了暴力这个助产婆。故此,在这群雄问鼎之际,把德行作为政治军事斗争谋略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改变生产方式,而不仅是上层建筑。所以虽然得到大多数国家统治者首肯(至少没有多少人明确表示反对),却没能得以付诸实施。直到西汉,封建统治阶级才清楚地意识到孔丘的思想是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于是由当时的政治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由孔丘肇始,经孟轲发挥和改进了的儒学,成了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地主阶级常常在实践中偷偷摸摸地背叛它。

到了魏晋时期,德行这一新的美的形态已经在社会上深入人心。南朝宋人刘义庆东汉末年到东晋间士大夫在社会上有影响的言行收集起来编成了《世说新语》一书。这本书一出就流行开来,成了当时封建名士和想当封建名士者的一部教科书,左右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在文艺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按内容分类,共有《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贤媛》、《俭啬》、《汰侈》、《尤悔》……等三十六类。而劈头第一类就是《德行》,贯穿三十六类的主线也是《德行》。其中精彩的篇章比比皆是,绝不能视为无益的“清谈之资”。可以说,直到这时,封建时代美的形态才形成了一股主宰社会风气的力量。但这一点在封建统治集团中并未达到自觉。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短命的封建统一王朝——隋,又是一个极为有益的教训。直到李世民这个封建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才总结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把治理天下喻为“以朽索驭六驹”。他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者身上,时时刻刻以隋的覆亡为鉴,抓紧民心,推行德政,而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www.xing528.com)

德行的关键点在约束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剥削生活,树轻视物欲的社会风气。《世说新语》中说:管宁华歆两人在菜园中锄草时挖出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顾,华歆却拣起来看了看然后才把它扔掉,管宁在内心里已经鄙视华歆的为人。后来有次在读书时,有位显贵人物华服乘车从门口过,管宁目不旁视,华歆却放下书本去看热闹,于是管宁与他割席绝交。这则纪事虽然显得过于做作,但从华歆拾起金子而又不得不丢掉来看,这种社会风气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形成了一种压力。同时,在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剥削生活中,玩弄妇女是无法避免的另一面,但是男权是不可动摇的,自然只能把女性禁闭起来……这些都集中反映到宗教中。

我们就来看看笼罩着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封建制度精神表现的宗教。东方是佛教占统治地位,西方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它们都是神化了的封建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差别,但其基本点是何等相似啊!基督与佛和奴隶时代的宙斯是大不相同了,人们宣扬的已不是他们非凡的体力,而是他们崇高的德行和牺牲精神。释迦牟尼曾“割肉贸鸽”,“舍身饲虎”;基督则以被在十字架上钉死来感化世人,一切奇迹都是用德行造成的,尽管在宗教里使用的是被歪曲了的反映方式。难怪费尔巴哈在他的《宗教本质讲演录》中说“基督教把道德造成了上帝,创造出道德的上帝”。基督教的教士和修女与佛教中的和尚和尼姑一样,都得过独身生活,都不能大吃大喝,佛教中表现为不准吃荤,不准饮酒。古希腊裸体和半裸体的女神像当然都是引坏人品德的妖怪,那些男裸像自然也被视为伤风败俗,因而除个别已经坍塌而被埋在地下的得以幸免外,地面上的全被捣毁了。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绘画中,基督和使徒们瘦削、清癯以至病态的形象,和中国画中人物的体态与神情何等相似,甚至描绘魔鬼的臂腿所使用的违反肌肉结构的线条都是如此类似,更不用说象征高尚精神的灵光圈都不约而同出现在头上了。

西方的中世纪被资产阶级的文艺史家看成一片荒漠,当然不恰当,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给他们带来的偏见。但在人类历史上封建制度发展得最充分,封建艺术之花开放得最灿烂的是中国。过去人们常把中国艺术看成东方艺术的代表,和西方艺术对立起来,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各有其自身规律的体系。他们拿来和中国艺术对比的,不是奴隶制时代的古希腊艺术,就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艺术。更由于西欧自17世纪就陆续进入了资本主义,而中国的封建制度竟一直绵延到20世纪,更加强了这一错觉。使他们弄不清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找不到审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给一些想否认客观规律性存在的人以可趁之机。地理特点,人种差别,民族风情只能给审美和艺术构成风格上的差异,却左右不了由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审美内容。看不到它们是不同时代美的形态的表现,这种比较就只能导致思想混乱。由此可见,有的史论家拿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雕刻绘画和中国封建时代的雕刻绘画相比,指责中国的雕刻、绘画不合解剖学透视学、光影学之类自然科学因而就不合美学,说中国人头脑天生就不科学……是何等不明事理。[1]认为出于人种特性或某种哲学思潮的左右,致使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走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两个各有自身规律而全然不同的体系,又是多么不合事实。佛教中还残留着多神教的特点,但由此也更清楚地体现出时代条件的变迁。金刚、力士这些强力的体现者现在并不主宰一切,只不过是佛的听差罢了。这也证明强力并不是被简单地抛弃的,而是被一个看来是对立的东西包含起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