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学批判大纲:美的形态与阶级

美学批判大纲:美的形态与阶级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辩证论者看来,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美就既是人类的,又是阶级的。希腊雕刻的内容不仅具有全人类的性质,而且达到了内容、形式和样式三者的完美结合。因此,马克思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接着就给予了精辟的解答。

美学批判大纲:美的形态与阶级

第四节 美的形态和阶级

人们读到这里,很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既然马克思说过,统治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希腊的艺术不就是奴隶主阶级的艺术吗?要是说在氏族社会里,美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力还说得过去,到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划分为彼此敌对的、进行着残酷斗争的阶级之后这个说法便难以接受了。美要么是人类的,要么是阶级的,非此即彼。但是在辩证论者看来,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美就既是人类的,又是阶级的。唯因为它是阶级的,才是人类的,正由于它是人类的,才必然要采取阶级的形式。在先进的氏族那里,生产力发展比较迅速,把抓得的俘虏作为奴隶,是先进的人道的行为。因为以往的俘虏得被杀、被吃,而现在则可以得生。后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他们为新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而斗争时,都客观地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整个人类进步的表现。在消灭阶级后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美也绝对不会由社会全体成员和他们的全部活动所体现。因为那样一来就没有了丑,美失去了对立面,它自身也就不存在了,解决美与丑的矛盾和斗争的艺术,也失去了必要性而消失,人类的发展就到了顶,历史也就终止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否因此就说奴隶制时代美的形态是属于奴隶主阶级的,封建时代美的形态是属于地主阶级的,资本主义时代美的形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确实一个新的美的形态往往是由他们的代表人物率先发现并加以倡导,然而这样看毕竟又是不恰当的,往后我们可以看到,总是他们和这一美的形态发生矛盾,并歪曲和背叛了它。

希腊雕刻的内容不仅具有全人类的性质,而且达到了内容、形式和样式三者的完美结合。因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才给以高度评价,称它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P114)。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同上)在这个问题上过去存在过两种常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成功的艺术品中存在着一种永久不变的人性,这种人性是原始人现代人和后世人都具有的。刻画出了这种人性就能获得各时代人的共鸣。于是他们就去探求这种永恒的共同人性,以便用永恒不变的共同形式来表现。但是人的生命力只能存在于美的形态中,它本身是一个抽象,必得转化为美的形态,而以更具体的审美对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表现就势必含有具体的、现实的、必然要变化的性质。通过对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美的形态的考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图腾崇拜怎样发展到损毁人的肌体,从人的精神支柱转化为束缚和摧残人的生命力的东西而变成丑恶;当时人视为丑恶而要加以改变的人的形象,这时成了美。而一切动物的形象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乃至成了丑的代表,成了魔鬼的形象了。往下我们还会看到,美的形态并没有固定下来,而是在不断地演变。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永恒的内容和形式,实际上只不过把时代的、变动着的东西认为是永恒的东西而已,正是陷在时代局限里而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种与此对立的见解认为,艺术作品不会具有超越它自己的时代的魅力,现代人还读古代作品是因为:1.其中表现出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是其中能包含科学知识的艺术作品毕竟不是全部,而且这种科学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迟早是要被后代超过,变成普通常识乃至失去意义的。早先有人就仅从解剖学意义去看待希腊雕刻,这当然是十分可笑的。2.认为艺术品在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时,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他们就把《红楼梦》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固然,某些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况可能在某些方面弥补了历史记载的不足,但它们决不能代替史料和历史著作。古代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价值,是和过去史料保存上的缺陷联结在一起的。今后这种作用将随史料保存的完善而消失。要是只从这两方面去看待艺术品的长远价值实际上就是否定这种价值。且不说不少艺术作品并没有这两方面的价值却仍然传颂至今,其实除了研究者而外,究竟有几个人是为了这些目的去欣赏古典文艺,他们所得到的收获又有多少是这方面的东西?事实上人们是把这些“理论”丢在一边,也不理睬那种说他们还有旧思想、旧感情的指责,去倾倒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谋,在鲁智深拳打郑屠时叫好,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洒下一掬同情之泪,他们会沉醉在舒伯特的《圣母颂》和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之中,只要有这种机会。

美的东西只是对于一定的历史条件是美的,因此,美总是时代的。但正因为如此,它又是绝对地美的。即对与之相应的历史条件来说是绝对地美的。当人们在特定的历史状态中把它们固定下来成为艺术品时,这相对的美也就同时获得了绝对的意义。这历史的、时代的东西就同时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具有着不衰的魅力。这永恒的力量正是由于它和时代条件联系着。换言之正在于它具有时代性。谁想在现在的生活中扮演贾宝玉林黛玉当然只会成为笑料;假若要根据我们今天的情感和想法,去指责作者未让他们去和封建势力作武装斗争,不同样是荒唐透顶吗?(www.xing528.com)

原始人不会欣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吴道子决然不会去画丰腴娇美的女裸体;气壮寰宇国际歌是资产阶级的诗人和作曲家写不出来的。正如一般说来儿童理解不了青年的心情,青年体会不了老人的感情一样,因为他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但若说老年人不能体会年轻人的感情,年轻人理解不了儿童的心情,认为现代人就不能体会古代人的感情那就不对了。虽然现代人不像老人有过自己的青年和童年一样,有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生活的实际体验,但通过文学艺术这种特殊的体验方式,对前人的感情、意志和愿望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前人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生命力的高扬,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去攀登新的高峰。因此,马克思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接着就给予了精辟的解答。他写道:“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1]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的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P114)普罗米修斯不是仍和历代的改革者一样,以他悲剧性的崇高精神,成为鼓舞人们为人类利益自我牺牲的榜样吗?希腊战士斐迪辟从马拉松平原跑了42195米回雅典报捷而死的坚韧不拔精神,不是至今仍在鼓舞人们吗?希腊雕刻不是至今还是鼓舞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榜样吗?一个现代人既然理解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就不会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受到那种高尚情操的感染,激起自己去消除身上狭隘自私的局限性吗?那种自认为已经登上了顶峰而耻于从传统中接受熏陶,把人类艺术的优秀遗产一笔抹杀的人,正标明他们缺乏最起码的教养。至于那些视奉献为陈腐,高喊艺术的目的是实现自我的小个人主义者就更不值得提了(这种思潮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放到本篇第五章中去剖析)。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否把人从小我中提升出来。

奴隶制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海外贸易。“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恩格斯《反杜林论》P178)正是在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如此众多在当时条件下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和财力才能创造出来的希腊雕刻。但也可以想见,这些迄今还深深激动人心的雕刻在当时曾以何等巨大的力量鼓舞着“英雄时代”的人们去建立历史的功勋。在这里,艺术是尽了它应尽的社会职能,起了它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的。

这个美的形态,当时不仅仅体现在神话、史诗和雕刻里,瓶画上也是英雄题材,就是建筑也不例外。我们看一看那希腊神庙,它的整体简直就是一块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巨石,稳定、坚实、沉重而不可动摇地压在地面上,这使我们不得不联想起金字塔。据说埃及人死后在埋葬尸体的地面上压上一块大石头,以防野兽掘食。后来在富人墓上为了防止陪葬的物品被盗,这种压石的必要性也就更大,石块变成了石堆,并且这石堆的大小,清楚地表现着墓主生前权势的大小,于是金字塔的建造,成为奴隶主大贵族特别是国王们相争逐的大事。这种传说的可靠性尽可怀疑,但是这坚稳的巨大体积对观者产生的威慑力则是不容怀疑的。这点从图片上不易感受,因为与广阔的大地和无边的苍穹对比,在能把它们收入摄影镜头的距离外,这种由巨大体积所形成的力量自然是被大大削弱了。为了充分发挥这种威慑力,建筑的设计者作了精心的安排:“祭祀厅堂在金字塔东面脚下,它们的门厅却远在东边几百米之外。从门厅到厅堂,要通过石头砌成的、密闭的仅可通人的甬道。献祭的队伍,走过这长长的甬道,进入后厅的院子猛见灿烂的阳光中坐着皇帝的雕像,上面是摩天掠云的金字塔,宗教气氛非常强烈。”(陈志华:《外国建筑史》P8)那用长约40米高约20米的整块巨石雕的金字塔的守护神——狮身人面像,不正是强力的体现么?这个“早熟的儿童”身上还有着动物崇拜的残迹。我们再看看西藏的布达拉宫,那四面向中心倾斜的直线所形成的稳定感和坚实感,和巴特农神庙实在是异曲同工。

当希腊文化发展到罗马文化的时候,肖像雕刻这一为帝王服务的宫廷艺术开始出现,但是仍然没有超越强力这一时代美的形态。这时期的《阿格利巴》像、《卡拉卡拉》像、《渥大维》像都不得不达到相当完美的肖似和个性刻画,但强行把个性特点、帝王装束与强力这一美的形态糅合在一起的作法是明显的。以《渥大维》像为例:这位罗马的第一任皇帝身材并不魁梧,体格也不健壮。这从他那清瘦的面部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但雕刻家却给了他一个极其健壮的躯体,致使人们能明显地看出两者间的不协调。再者,为了表现其皇帝身份,给他穿着铸有细致浮雕的重铠。然而竟在铠甲上雕出了里面发达的筋肉,无法顾及事物的常理。在这一矛盾的处理中,既显示了作者的匠心,更显示出美的形态的支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