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内蕴与艺术探析-美学批判大纲

审美内蕴与艺术探析-美学批判大纲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审美内蕴和艺术个体受到的两方面制约虽有区别,但又有着联系。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形成了审美内蕴和审美能力的区别。审美内蕴若不在接触艺术品的过程中转化成审美能力,在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时仍会感到隔膜。内蕴呈现为可能性,审美力呈现为现实性。因为艺术最接近于切身体验,并且还是一种把非审美因素撇开了的经过精炼的“体验”。但是,审美和艺术势必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审美内蕴与艺术探析-美学批判大纲

第一节 审美内蕴和艺术

个体受到的两方面制约虽有区别,但又有着联系。我们可以发现,封建时代的诗人、画家(包括那些直接为劳动人民呐喊艺术家在内)几乎都曾经为官,布衣者屈指可数,出身农民者更是凤毛麟角。当然这主要是由于农民没有精神生产手段;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是,他们都被束缚在一块小小的土地上,内蕴受到极大局限的缘故。内蕴的构成类似金字塔,面越广才能垒得越高。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不久,人们一般还不能敏感到旧生产方式的束缚,特别是久被束缚于旧生产方式的劳动者。恩格斯说的“那时即使发出了抗议,也只是从统治阶级自身中发出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而在被剥削的群众中恰恰得不到任何响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P189)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着眼点也在于打破局限。真正的艺术家,特别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们通常有复杂丰富的经历,量的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社会地位的局限。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的巨人们时这样写道:“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相反地,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推动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相对地说,这种状况绝不仅出现在文艺复兴,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当儿(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也出现过。

高尔基曾主张作家50岁以前尽量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积累大量的实际体验,50岁以后才动笔写作。这决非仅仅为积累创作素材,真正的着眼点仍在于突破个人局限,使自己的内蕴达到时代美的形态的高度。然而内蕴比较深广的人并不就是艺术家,也不能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还牵涉到把审美对象转化成艺术品的问题。

人类社会既是由个体组成的,它就势必要求它的成员的内蕴都达到美的形态的高度,来适应它的发展(美的形态正是新的时代所要求的品格),突破人们内蕴的局限就是审美的使命。要使个体突破局限,就必须扩大他的体验范围,加深他的体验深度。这就得靠交流。要使审美能够交流,就必须把审美对象从冗杂的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并固定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形成艺术品,使它能保存和携带,以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来交流,来扩展人们的“体验”,达到突破局限,把人们的内蕴提到美的形态的高度上去。这就不仅仅要求艺术家有较深广的内蕴,还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审美对象既不等于生活现象,又不同于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或概念哲理的图解,它与我们发生的是审美关系,这就要求艺术家善于把各种非审美关系及与之相联结的因素撇开,抽取出审美对象。由于过去对美的本质还未达到理论把握的高度,常与对美的形态的把握混淆不清,对审美对象的抽象常常是靠本能式的审美敏感来进行。在审美敏感不强又受到错误文艺理论的影响时,不是把审美弄成了道德说教或政治图解,就是弄成满足生理需要的简单娱乐。再者,由于要把对象固定在特定的物质材料上,还需要驾驭各种材料的特殊技能。即使仅仅从接受的角度看,因为不同的物质载体给审美对象的规定不同而成了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就具有了和审美对象有区别(更抽象一些)的形式,这形式艺术家和欣赏者都必须适应。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形成了审美内蕴和审美能力的区别。审美内蕴若不在接触艺术品的过程中转化成审美能力,在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时仍会感到隔膜。群众时常会觉得高明的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向往已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发出“岂不大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慨叹。内蕴呈现为可能性,审美力呈现为现实性。(www.xing528.com)

然而,自艺术诞生之后,内蕴就不是单纯地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形成,他不仅一生下来就落到了一个既定的生活环境中,而且也就同时落到了一个既定的艺术品群(它包含着通常不被视为艺术的讲故事、儿歌和一些游戏)中,受着审美传统的影响。因为艺术最接近于切身体验,并且还是一种把非审美因素撇开了的经过精炼的“体验”。它能使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上,得到不同方面的,其分量远远超过在相同的时间里直接从生活中能得到的体验,对突破个体局限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就适应着各种样式,不断把内蕴转化成审美力。

但是,审美和艺术势必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由于艺术品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而这些物质材料基本上都为旧统治阶级所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比较难于接触到。加之艺术家多为统治阶级的成员,此外的艺术家则必须以此为生,因此,多数都得受旧统治阶级的左右。当它们转向对立面时,大多数艺术家都要陷于丧失灵魂,只在形式上游戏乃至宣扬丑恶,毒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步。

好在由于它毕竟不是现实体验,这就使得大多数人总不至于不顾现实生活条件的影响去盲目地接受这一切,他归根到底要结合实际来加以检验而决定取舍。[1]那种和他所处时代条件与社会地位即其审美内蕴相适合的东西,或者立刻或者终于为他所接受;那种不适合他内蕴的东西则立即或终将被它拒绝或抛弃。这种取舍的能力将随他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加强。

他的内蕴越接近时代美的形态的高度,他对实际条件的把握越广阔,便越不满足于已有的艺术,虽然这种不满不等于嫌弃。艺术品终归是有局限性的。过去的艺术品是过去的美的形态的反映,当代的杰作所体现的,也只是当今美的形态丰富性的一小部分,因此,艺术总是既满足又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它虽然更便于欣赏和消化,人们总还是要到现实中去作审美发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品到底不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而且在现实中的发现终归是他自己的,他能得到不可替代的愉快。他并不因为看到了黄山的画而不再想去黄山,看了桂林山水电影电视而不再想去桂林。恰好相反,更引发了人们去的欲望。因为在看到了反映它们的艺术作品之后,更确信那里会使他得到新的发现和满足。虽然他去了之后可能并不完全如愿甚至完全不如所愿,但却反映出人们总在企图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断扩展自身内蕴的不可抑止的要求。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是以类似回顾和眷恋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心情来进行的,不是全盘肯定而总是有所扬弃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对屈原的民族忠贞仍能赞赏,但也要对他的忠贞内容和方式无限感慨。人们虽然对梁山伯祝英台的悲剧无限同情,却也势所必然对他们的时代遭遇和反抗手段深为遗憾,而不会加以仿效的。就像我们对自身在青年或少年时代的热情和奋发感到自豪并仍要发扬这种精神,而不会重复那时的冲动和幼稚一样。他终归要摆脱历史的美的形态的约束,他只能受他自身内蕴的约束。无论他是在新事物中发现新的审美对象,还是在习见的事物中发现它的新内容,都是给美的形态揭示出新的方面,丰富了自己的内蕴。特别是在社会条件发生迅速改变或进入重大转折的时期,人们的内蕴发生着迅速而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会推动着他产生对当时艺术的质的不满足。要是他是一个艺术家,他的内蕴就会推动着他在现实中不断发现具有新质的艺术对象,创作出具有新质的艺术作品。凡是有重大成就的划时代的巨匠,不但不会囿于前人的特点和程式,而总是要突破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体现新的美的形态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并影响一整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