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与茶道的密切关系及禅味茶道

禅宗与茶道的密切关系及禅味茶道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院僧侣与栽茶、饮茶便有了密切的关系。日本茶道因此有“茶禅一味”之说。圜悟克勤《印可状》“茶禅一味”之说深刻地道出了茶和禅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唐宋禅院中专设有“茶寮”,以供众僧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职,称为“茶头”。中国宋代径山寺盛行围坐品茶研讨禅法的行事,所用茶叶,系蒸碾焙干研末而成,名“末茶”,又名“抹茶”。“茶道”带有浓郁的禅味,反映出“茶禅一味”思想。

禅宗与茶道的密切关系及禅味茶道

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清热去暑、生津止渴等功效,十分适宜佛教徒坐禅时或午后饮用(佛教戒律规定「过午不食」)。寺院僧侣与栽茶、饮茶便有了密切的关系。禅僧于坐禅之余,闲适无事,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知道利用茶叶治病,人工栽培茶树也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代人封演《封氏闻见录》记北宗禅“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南宗禅系统禅僧也重视饮茶,以至产生“赵州吃茶去”一大公案。据《景德录》卷10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吗?”僧答:“曾到。”赵州便道:“吃茶去。”又问僧,僧回答:“不曾到。”赵州也道:“吃茶去。”后来院主问赵州:“为何答曾到也说吃茶去,答未曾到也说吃茶去?”赵州招呼院主,院主应声,赵州便道:“吃茶去。”在各种《灯录》中,还载有许多关于吃茶的饶有趣味的故事。

唐代一般采用将茶和其他佐料一起混合食用。宋人则习惯将龙脑、珍菜、菊花等香料和茶一起窨起来,香味更浓郁。唐宋时也有人喜欢将饼茶置于瓶罐中,以水浸泡,待吃之时倒入陶器中,于文火上煮沸,而后连汤带汁一起吃掉。故宋代对寺院茶园规定中说,“诸寺观年多摘选到草、腊茶,如五百斤以下,听从便吃用”。吃茶之风大约持续到明初。但今日“撮泡法”的饮茶也早已存在。

中国宋代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他将这四字送与参学的日本弟子。圆悟的手书至今仍被收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有“茶禅一味”之说。(www.xing528.com)

圜悟克勤《印可状》

“茶禅一味”之说深刻地道出了茶和禅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唐宋禅院中专设有“茶寮”,以供众僧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职,称为“茶头”。丛林规则,每天要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时,也有点茶、点汤的仪式;甚至还有专以茶汤开筵的,谓之“茶汤会”。日本禅寺的庭园中有“茶亭”,系中国禅寺“茶寮”、“茶堂”的发展,茶亭建筑典雅,环境幽静。被尊为茶祖的唐人陆羽,出身于寺院,3岁时为禅师收养,从小练就一手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编撰的《茶经》叙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饮茶风俗等。在陆羽之后,吃茶之风更为盛行。日本禅僧荣西入宋,回国时带了一袋茶籽,亲自在肥前(今佐贺)背振山种植。他为了鼓舞禅僧吃茶,还写了一本《吃茶养生记》。吃茶之风首先流行于佛教寺院(尤其是禅僧中),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乃至社会一般民众,这在中国和日本是一致的。在日本,自传入中国的茶树栽植、煮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茶道”艺术

中国宋代径山寺盛行围坐品茶研讨禅法的行事,所用茶叶,系蒸碾焙干研末而成,名“末茶”,又名“抹茶”。咸淳年间(1265~1274),日本禅僧南浦绍明来中国求学,回国时将“抹茶”制法及吃法传入日本,开创日本“茶道”之先河,至今“抹茶”仍是“茶道”所用的上品。“茶道”带有浓郁的禅味,反映出“茶禅一味”思想。在日本,真正把吃茶提高到艺术角度的是千利休,他提出过“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草庵是独立于房屋主要结构外的狭小茶室,室内陈设力求简朴,使人感受宁静、肃穆的气氛,强调精神内在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