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寺堡名称的联想及由来调查

红寺堡名称的联想及由来调查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寺堡名称的联想笔者在编写《宁夏山川》时,对红寺堡地名进行过考察,因疑点重重,没敢轻易下结论。但笔者认为《红寺堡开发区志》没有讲“红寺堡”名称的由来。2007年8月17日,太阳山开发区管委会聘请笔者为太阳山开发区历史、地理和文化研究顾问,着手研究太阳山地区的军事历史,涉及“红寺堡”名称的由来。

红寺堡名称的联想及由来调查

红寺堡名称的联想

笔者在编写《宁夏山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时,对红寺堡地名进行过考察,因疑点重重,没敢轻易下结论。后来,当笔者翻阅《红寺堡开发区志》“概述”时,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红寺堡’一名始于明朝,为军屯之地。”当读到第81页第一编第一章建置区划时,又一次强调“‘红寺堡’之名始于明朝,时属宁夏总镇(确切为宁夏镇)灵州千户所属城之一,为军屯之地。”紧接着两处都引用了《嘉靖宁夏新志》关于“红寺堡”的位置、地位和驻军的论述。但笔者认为《红寺堡开发区志》没有讲“红寺堡”名称的由来。2007年8月17日,太阳山开发区管委会聘请笔者为太阳山开发区历史地理文化研究顾问,着手研究太阳山地区的军事历史,涉及“红寺堡”名称的由来。根据所查相关资料,笔者初步认为“红寺堡”之名始于唐朝,乃大唐中兴名将、铁勒族首领、灵州大都督浑瑊之浑氏后裔居所,后来“浑氏”逐渐演变为“红寺”,才有“红寺堡”之名。

一、“浑氏”家族的兴衰

浑氏祖先长期居住在皋兰州,“浑部”为铁勒九姓部落之一。唐代的铁勒族即敕勒族,也就是北朝时的高车族,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隋末唐初,铁勒九姓部落逐渐摆脱突厥的控制归顺唐廷,被唐王朝分别安置在北方的“六府七州”,其中皋兰州隶属灵州。据《义昌军节度使浑公神道碑》载,浑氏当为汉代浑邪王之后裔,浑瑊之五代祖浑谭率兵降唐高祖李渊,官拜韬卫大将军,浑瑊之曾祖父浑元庆官拜右玉(今属山西)钦将军,浑瑊之高祖父大埃利发浑阿贪支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任皋兰州刺使。浑瑊之祖父浑大寿官拜中郎将、大都督,浑瑊之父浑释之官拜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封宁朔郡王,从朔方郡守卫灵州,在唐广德年间(763年前后)抗击吐蕃入侵时战死。据1991年5月31日在青铜峡市玉泉营农场发现的《大唐左屯卫将军皋兰州都督浑公夫人契苾氏墓志铭并序》考证分析,浑公即浑瑊之曾祖父浑元庆,契苾氏即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名将契苾何力的孙女〔29〕,浑氏可能在此时期或更早进住皋兰州。

浑瑊(736~799年),本名进,生于皋兰州,11岁学骑射,随父长期在朔方军征战,13岁时因功署折冲将军,曾任中郎将、左厢兵马使、大都护、节度使等职。唐肃宗灵武登基后,随郭子仪收复两京,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被加开府仪同三司,又改太常卿,实封200户。唐代宗时,随郭子仪击退吐蕃入关。朝廷授浑瑊为太子宾客,命其率军屯驻奉天。唐大历元年(766年),郭子仪命浑瑊率步骑万余人为先锋,下同州平息谋叛的华州节度使殷智光之乱。唐大历七年(772年),浑瑊领朔方军在朝那(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原州一带击退吐蕃,升左金吾大将军。唐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浑瑊保护唐德宗,坚守奉天,于次年率兵光复长安。不久,任朔方行营副元帅,参加讨伐李怀光,平定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加检校司空,出镇河中。因吐蕃多次入侵,唐廷认识到盐州的重要性,遂于唐贞元九年(793年)命浑瑊与杜希全等率兵3.5万人赴盐州筑城,官至邠宁庆副元帅、中书令。浑瑊出将入相,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卒,唐德宗下诏废朝5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太师、追谥曰忠武,全部丧葬费用由唐廷供给,可谓功高盖世,在灵州影响甚大。

浑瑊有三子,长子浑练在平息铁勒族首领、朔方节度使副帅仆固怀恩叛乱中被杀,次子浑镐曾任义武节度使,三子浑金岁曾任丰州刺史、天德军使,后任金吾卫大将军、诸卫大将军,其家族名扬灵州。后来,因吐蕃多次入侵,加之平息康愿子叛乱,唐廷将河曲六州“残胡”迁移,空河南千里之地,后虽又复置皋兰州,但浑氏家族已逐渐衰落,到宋夏时期已不见于史籍。

二、“皋兰州”究竟在哪里

唐代诗人薛逢在《送灵州田尚书》一诗中称:“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戟攒。九姓浑羌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霜中入塞碉弓响,月下蕃营玉帐寒。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诗中记述了唐廷设置诸州的情况。浑瑊之祖先及后裔长期居住在皋兰州,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唐朝“皋兰州”究竟在灵州的哪个地方?因其是羁縻州,辖境较小,且时间比较短暂,考证起来十分困难。

据《旧唐书·北狄》载:“(贞观)二十一年,契苾、回纥等十余部落以薛延陀亡散殆尽,乃相继归国。太宗各因其地土,择其部落,置为州府:以……多览葛为燕然都督府,……浑部为皋兰州,……奚结部为鸡鹿州,阿跌部为鸡田州,……凡一十三州,拜其酋长为都督、刺使,给玄金鱼以为符信,又置燕然都护以统之。”〔30〕《旧唐书·回纥》载:“贞观二十年,南过贺兰山,临黄河,遣使入贡,以破薛延陀功,赐宴内殿。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以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以多览为燕然府,……浑部为皋兰州,……阿跌为鸡田州,……跌结为鸡鹿州,……东北俱罗勃为独龙州。于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31〕《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废皋兰等州。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独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燕然州寄治回乐县,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一百九十,口九百七十八。鸡鹿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一百三十二,口五百六十六。鸡田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东皋兰州,寄在鸣沙界,九姓所处,户一千三百四十二,口五千一百八十二。燕山州,在温池县界,亦九姓所处,户四百三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六。独龙州,在温池县界,亦九姓所处,户一百一十七,口三百五十三”〔32〕。《新唐书·地理志》载:“羁縻州,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东皋兰州,以浑部置,初为都督府,并以延陀余部置祁连州,后罢都督,又分东、西州,永徽三年皆废。后复置东皋兰州,侨治鸣沙”。〔33〕

从以上历史资料叙述与今红寺堡及周边地形中可知,红寺堡地区北有唐代回乐县的鸡田、鸡鹿二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西南),东有燕山、独龙等二州(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地区),南有唐代鸣沙州之安乐州(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地区),西有鸣沙州(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再者,红寺堡南有罗山、西有烟筒山、北有牛首山三山所围,其地形本身固定了皋兰州(今宁夏红寺堡盆地)的范围。因此,唐代皋兰州即今红寺堡地区。

至于契苾氏为何葬在今青铜峡市玉泉营农场附近,当从早期浑氏的迁徙、定居或战争等诸多因素分析考证。

三、“红寺堡”周边无以其色彩命名的寺院(www.xing528.com)

《嘉靖宁夏新志》载:“红寺堡,东南至韦州七十里,西南至鸣沙州七十里。弘治十四年,套虏举众寇固原,往返必经之地。弘治十七年,指挥史仇钺伏兵破虏于此。正德二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委指挥郑廉筑之,周回一里五分。置旗军四百一十七名,操守官一名,管堡官一名,领烽堠十五。”从这段记载来看,仅能证明“红寺堡城”的建设时间,地位和作用,不能够说明“红寺堡”的得名。而“红寺堡”的名称,则应该由“红寺”而得名。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当地有没有“红寺”?“红寺”在哪里?二是“红寺堡”周边有没有以其色彩命名的寺院?

1985~1991年,笔者曾经在银南军分区工作,去过红寺堡村,当时没有发现有叫“红寺”的寺院。2005年,在编写《宁夏山川》时也没有考察到“红寺”遗址。此外,如果能在“红寺堡”周边发现有以其色彩命名的寺院,也可以作为佐证,说明过去可能有“红寺”存在。但目前在红寺堡周边尚未发现有以其色彩命名的寺院及其遗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寺堡”之名始于唐朝,乃大唐灵州大都督浑瑊之浑氏后裔居所,后来“浑氏”逐渐演变为“红寺”,才有“红寺堡”之名。但结论比较主观,因为笔者对语言学方面的知识缺乏研究,因此“红寺”一名还需进一步论证。

(原文发表在《宁夏史志》2008年第4期,后入选《红寺堡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本文略有修改)

【注释】

〔29〕白述礼著《大唐灵州镇将》。

〔30〕《旧唐书·北狄》卷一百九十九下。

〔31〕《旧唐书·回纥》卷一百九十五。

〔32〕《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

〔33〕《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