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活节作,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的吴耀宗卷

复活节作,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的吴耀宗卷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与生 ——为复活节作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死后第三天,几个妇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根据唯物论的说法,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身体既死,则精神即随而消灭,所以“复活”是不可能的。这变化是否就是“复活”——或者是使人得到一个“复活”的印象的因素?死和生有什么机体的关系。然而耶稣毕竟是参透死和生的道理的。

复活节作,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的吴耀宗卷

死与生 ——为复活节作(31)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死后第三天,几个妇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那天清早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来到坟墓那里,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滚开呢。”他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滚开了。他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穿着洁白的衣服,坐在右边,对他们说:“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以后耶稣便向他的门徒们显现,最后又向使徒保罗显现。

有人说这是神话,是心理作用,是后来的信众捏造出来的故事,是一般宗教教主的生和死故意弄得神乎其神的又一个例子。是的,就是四个福音书的记载,彼此都有出入的地方,即使真有其事,是否完全如各书所载,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人有没有一个“灵魂”?如果有,人死了以后,它能不能离躯壳而独立存在?是怎样的存在?根据唯物论的说法,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身体既死,则精神即随而消灭,所以“复活”是不可能的。似乎证明“复活”的责任,应该由相信“复活”者去担负。

“复活”的信仰是基督教一个主要的成分,虽然并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相信耶稣“复活”的人,他们的证据是什么呢?证据并不在妇女们发见空坟的记载,也不一定在门徒们所看见的耶稣死后的形象。证据却在耶稣曾经接触过的人——甚至没有接触过的人,像保罗——在耶稣死后,他们的生活所起的质的变化。出卖他的犹大惭愧得无地自容而自杀了;看着他钉死的百夫长,归荣耀于上帝,说他是个义人;懦弱的彼得,变成刚强的磐石;逼害教会的扫罗变成宣传福音的保罗。两千年来,这位钉十字架的耶稣,不断地发生廉顽立懦的力量。这就是信徒们所以相信耶稣“复活”的证据。

也许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伟大的人格在死后对人所发生的影响而已,不一定是“复活”的证明。我们中国本来有“三不朽”的说法——立德、立功、立言。这就是西方的所谓“社会的不朽”,而不是个人的“永生”。耶稣的“复活”,也许不过如此罢了。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问:就算耶稣所发生的影响,只是人格的影响,然而这个影响,因为“量”的不同,所以发生“质”的变化,使门徒们不但觉得他们的思想、态度和整个生活的中心都改变了,甚至清楚地看见那已经死了的耶稣,就在他们的眼前。这一个“质”的影响,是否由于死了的耶稣,本身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变化是否就是“复活”——或者是使人得到一个“复活”的印象的因素?

够了,不必讨论下去了。这问题本来是很渺茫的。即使讨论清楚,也不见得有太大的关系。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却是:死,要怎样死?生,要怎样的生?死和生有什么机体的关系。

死是一件可悲哀的事,所以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耶稣在被钉的前一夜,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汗如血点,滴在地上,求上帝把杯子撤去。他的痛苦不止是预感到十字架酷刑所给予的身体上的痛苦,他的痛苦,还包含着大量的精神成分。门徒星散了,群众转变了,他是孤独、凄凉的。他的事业,他的抱负,仿佛已成泡影。只有真理的上帝是他唯一的安慰,最后的希望。

然而耶稣毕竟是参透死和生的道理的。他曾说过:“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在这一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生的本身,包含着死的因素;而死的现象,不过是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对立物的统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所以存在都是由于生与死的循环;人的身体中细胞的新陈代谢,也正是生和死的循环作用。所以有生就必有死,没有死就不能有生。

这是一个容易懂的道理么?表面上似乎它是像“二加二等于四”那么明显。然而不然,如果是那么容易的,耶稣的十字架,也就不那么难能可贵了。(www.xing528.com)

一个人为什么要追逐名利,蝇营狗苟?他为什么要争面子,争权力?一个独裁者,和统治阶级的一群,为什么要歪曲真理,欺骗民众,为社会的蟊贼,为大战的祸首,非到穷途末路,不肯下台?他们是把自我“生”存的意识,扩展到无限的大,让它笼罩着一切客观的事物,终于使这些事物,变了颜色、失了原形。如果他们能够了解“死”的道理了,他们就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们自己呢?在许多时候我们也不见得比他们高明。谁不喜欢避难就易,向抵抗力最少的地方走?谁不欲“明哲保身”,让别人去碰钉子,自己坐享其成?然而这一种态度的结果,不一定是“生”,而可能的是“死”。举一个最普通的例来说:一个戏院失了火,本来观众可以从容的从太平门出去,但是大家因为惊惶失措,急于逃“生”,而结果不死于火,反死于群众的互相践踏。世界之所以能够前进,就是因为有许多“笨伯”,参透了“死”的意义,领着群众向“死里求生”。

在耶稣的许多教训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就是:“凡要保存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丧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麦子的喻言,就是这一句话的注脚。似乎是“丧掉”,而实在是“救活”;似乎是“保存”,而实在是“丧掉”。这是一个似非而是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内心的交战——情与理的交战,理与情的交战,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交战,目前享受与未来幸福的交战,成全自己与牺牲别人的交战,选择是困难的,决定是痛苦的,我们究竟何去何从呢?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死”的道理,我们只有忍着痛、咬着牙,向着内心所告诉我们,非如此不可的道路上走,或者向着仅是似乎应当如此的道路上走。十字架只是面对着真理的一个大胆的跳跃——也许是对着一个自己还不能完全把握的境界的跳跃。这是“丧掉”,而结果是“救活”,如一个善于游泳者向水里跳跃,不知者将要担心他的沉沦,而实际上他是浮沉自如,绝无灭顶之险的。“死”的道理,同时也是“生”的道理。

现实是冷酷的,真理是严峻的。它常常与我们主观的愿望背道而驰。你可以反抗它于一时,甚至可以藐视它,向着它狞笑,但是它的缓慢而准确的巨轮,终会把你辗得粉碎,使你幻灭。然而现实和真理,对于驯服它的人,却又是慈祥的、善意的,始终如一的。你感到痛苦,但你的痛苦,将变成快乐;你会流泪,但你的眼泪将变成欢笑;你死了,但你的死,却是永生。

一个人参透“死”的道理就可以“视死如归”,正如苏格拉底,为真理的原故,甘饮毒药,并且从容不迫,谈笑自由。又如耶稣,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时候,还是对着两个强盗,讲论人生的道理。

但是人生的价值,就在乎“死”么?不,绝不。愚夫愚妇之服毒上吊,又何尝不是死,而那死又有什么价值。太史公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死之价值,在乎为什么死,在乎怎样的生。正如“战争政治的连续”,死只是生的连续。如果生的本质,没有意义,则死的本质,也没有意义。没有福音书上所记载的耶稣怎样的生,则十字架上的死,也不过是愚夫愚妇漠视事实不知自量的死而已。

“复活”是可能的么?科学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信的人可以信,不信的人也不能强其信。然而在人生的意义上,这一个信仰似乎是合乎情而又不一定悖乎理的。耶稣死了,像他那样活得有意义的许多人也死了。死就是终结么?一个有为的人碰到一个流弹死了;千千万万的人,为自由正义的原故,到战场上捐躯了。死就是终结么?我们所亲爱的人,永远离开我们,我们自己,无论是少壮,或是年老,至多不过活到几十岁。死就是终结么?你说人死了,还可以有社会的不朽,但地球和太阳系,也终有毁灭之一日,所谓不朽,也还只是暂存的。如果死不是终结,人生似乎更有意义。

然而就是没有“永生”,难道人生就只应当是吃喝快乐么?不,绝不。“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有“永生”固应当这样,没有永生也何尝不应当这样?因为不是这样,就没有宇宙,没有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