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景式战争描写,以人谋为重,官渡之战精彩呈现力量对比

全景式战争描写,以人谋为重,官渡之战精彩呈现力量对比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见长,素有“形象的百年战争史”、“真正的战争文学”之称。书中凡是描写成功的大小战役,尤其是几次大战,总是把“人谋”放在首位来描写,善于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来进行描写。官渡之战就以“粮”为契机,展示双方力量的变化。

全景式战争描写,以人谋为重,官渡之战精彩呈现力量对比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见长,素有“形象的百年战争史”、“真正的战争文学”之称。全书所写大小战役多达40余次,具体的战斗场面有上百个之多,这些战役和战斗场面都描绘得生动具体、惊心动魄,各有特色;可以说,无论是在反映战争时间的长度历史生活的广度、社会生活的深度,还是对军事认识的厚度方面,《三国演义》的成就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全景军事文学”。总的来看,《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紧紧围绕决定战争胜负的契机,展示双方力量的对比、兵力的部署、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形势的转化和战争结果。

作者主观上有总结战争经验的目的,因此他描写的战争与一般战争题材小说只知千篇一律地重复两军如何安营扎寨、对阵交锋的程式化写法不同,而是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艺术处理,作者不注重写战斗场面,而着重写战略战术上的较量。书中凡是描写成功的大小战役,尤其是几次大战,总是把“人谋”放在首位来描写,善于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来进行描写。

官渡之战就以“粮”为契机,展示双方力量的变化。袁、曹双方力量悬殊,袁绍拥兵70万,且粮草充足,地势有利,而曹兵只有7万,粮草将尽,在这种情况下,曹深知如不能出奇制胜,速战速决,将会粮草断绝,不战自溃。于是曹就出奇兵,火烧袁绍乌巢粮草,又用许攸之计,趁袁绍仓促分兵之机,突然攻击,大获全胜。而袁绍在这场战役中,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关键时刻一错再错,优势变劣,最后以失败告终。

赤壁之战则以“风”为契机,曹操在军事上空前强大,因此骄傲轻敌,用人不当,错误估计战争形势,加上北军不习水战,对长江气候不甚了解,因此,诸葛亮周瑜才能凭自己的有利条件,借助自然的帮助——借到了东风,取得胜利。

第二,手写此处而眼观彼处,通过战争过程的描写,着意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夷陵之战,写的是刘备伐吴的经过和结果,但实际上写的重点却是陆逊,他位贱名寡,却以慎重、机变战胜了德高望重但急躁轻敌的刘备。这里正是以刘备来反衬陆逊。

官渡之战,是袁、曹集团的一次决战,但主要却是塑造两大军事集团首领的形象。一方面是袁绍的好谋无断,不能珍惜与重用人才,在决定是否进行这次决战时,不听田丰的意见,贸然发动了这场战争;在决定决战的战略方针时,袁绍又不采纳沮授的“坚守不出,让曹军粮尽,不战自败”的建议;在战争进行中又不听审配和许攸的意见,把审配调走,许攸被逼投奔曹操;用人又不当,让醉鬼淳于琼守乌巢,以致乌巢失守,粮草被烧;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又不听张郃的意见,而听信郭图的谗言,迫使张郃、高览降曹,这就导致了袁绍的彻底失败。而曹操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虚心听取荀攸、荀彧的意见;听说许攸来降,“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操乃先拜于地”,表示了隆重的礼遇;对许攸烧乌巢的建议深信不疑,并亲自率军奇袭乌巢;张郃、高览来降,立即重用,让他们当先锋,追击袁绍的溃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整个官渡之战,围绕曹、袁两个统治集团是否珍惜人才,正确使用人才来写,写出了这场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官渡之战结束了,作者还加了极为精彩的一笔:一边是袁绍杀了坚持正确意见的田丰,忌贤妒能,摧残人才;一边是曹操焚书不问,胸怀博大,宽宏大量。一场大战结束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也就这样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了。(www.xing528.com)

第三,从各个角度审视战争过程,相犯而不犯,同中见异。

毛氏父子说:“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读三国志法》)这就是金圣叹说的“犯”和“避”的辩证法。毛氏认为《三国演义》很善于运用这种辩证法,就是故意写同一类人物,却能写出不同的性格;故意写同一类型的事件,却能写出不同的情节。

比如“火攻”,《三国演义》中就写过不少次,但各不相同。吕布在濮阳,是关起城门烧曹操,使曹操“手臂须发,尽被烧伤”,多亏典韦的保护才幸免于难;诸葛亮火烧博望,利用山川相接,树木丛杂,先烧树木,后烧芦苇,使曹家人马“死者不计其数”;诸葛亮再烧新野,是让出空城,乘敌麻痹,而后乘风放火,“满县火起,上下通燃”,待曹军退出新野后,又用白河大水冲淹曹军,火攻伴之以水攻;周瑜火烧赤壁,是先用计让曹军把船只连锁起来,然后乘东南风起,叫黄盖驾船撞入曹军水寨放火,于是“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兵四十屯,只烧二十屯,每间一屯烧一屯”,以致“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诸葛亮火烧藤甲军,是预先埋下铁炮,“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火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火烧司马懿,是截断谷口,从山上下射火箭,“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在这些火战中,烧法各不相同,而且都写得生动逼真,使读者懂得了火攻战术。

写水攻和水战也是各具特色,曲尽其妙。曹操围攻冀州,决定决漳河之水以淹之,“先差军于城外掘壕堑,周围四十里”,“却掘得甚浅”,以此麻痹袁方守军。入夜以后,“曹操添十倍军士并力发掘,比及天明,广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数尺。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却是利用于禁屯兵于罾口川,地势甚低,于是决襄江之水淹没曹营,“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平地水深丈余”。在这些水攻、水战的描写中,《三国演义》作者一方面根据史实,另一方面则根据时间、地点、条件、主将的性格的不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它们描绘得历历在目。

第四,笔法波谲云诡,记叙详略适宜。

作者善于根据不同的战争情况作出不同的艺术处理,因此,他笔下的战争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这些战争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或为火攻,或为水淹,或强攻,或智取,形式多样,互不相同,充分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国古代的各种战争方式,兵法中的各种计策几乎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作者描写战争的方法灵活多变,如作者写战争喜用奇笔,常在平地出险,又由险处生安。当阳之战,刘备在曹操百万大军的进攻下溃不成军,处境非常危急,在本来平淡无奇的逃跑过程中,作者不断使用奇笔,使故事一波三折,如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都有鬼神莫测之妙。又如骂死王朗,书斩曹真,华容道上关羽私放曹操,街亭大败后,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等等,无不令人称奇称快。此外,作者在写战争时还能兼写其它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者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如在赤壁大战的过程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联舟对弈、周瑜的群英会、庞统的挑灯夜读、曹操的横槊赋诗,使剑拔弩张的隔江对垒中出现抒情气氛,使战争既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又有张有弛、疾徐相间,有旋律节奏,富有诗情画意。这些方法的成功运用,使《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十分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