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汤显祖《临川四梦》战争描写评述

汤显祖《临川四梦》战争描写评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臣带兵的历史状况和明代背景《临川四梦》的战争描写,写的都是文臣带兵。《临川四梦》的主角和重要配角都是文臣,李益、卢生、淳于棼的虚构故事发生在唐代,杜宝的虚构故事则发生在宋代,他们领兵作战的情节都是虚构的,而其战争描写的现实背景是晚明的政治、军事形势所形成的人才格局。

汤显祖《临川四梦》战争描写评述

汤显祖所有的戏曲作品,都运用爱情战争双线结构;作为爱情一线的衬托,都写战争。这是汤显祖戏曲的一个显著特点。

文臣带兵的历史状况和明代背景

临川四梦》的战争描写,写的都是文臣带兵。

在古代,边疆上的战争频繁,武将建功立业,文人尤其是诗人,一面讴歌战争的大捷或艰难,一面未免感叹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杂感》)。

文臣带兵最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唐代的裴度和北宋的范仲淹,另有个别如唐代李德裕这样的宰辅,在京城正确分析形势,遥作总体战略决策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儒帅的传统,文官参与军政,“出将入相”并不罕见。至北宋中前期真宗当政时,出现了一些知名的文将,比如工部侍郎钱若水。真宗朝文官任武职者约有28人,仁宗朝多达47人,最有名的是范仲淹和种世衡。范仲淹等四人,文臣开始担任边疆主帅,自此之后,北宋边帅绝大多数是文官。种世衡的第二代,在英宗、神宗年间纷纷转为武臣;种家第三代,种师道和种师中依旧由文转武。宋神宗时,文臣王韶率军获熙河大捷,收复了河湟等汉唐故土两千余里。哲宗元祐七年(1092),文臣章楶率军在洪德城战役中大获全胜,成为宋夏八十年战争的又一个转折点,此后北宋彻底转为优势。北宋建立军功的还有柳开、张齐贤和苏缄等人。儒帅中最杰出的是范仲淹,他是军事实践和战略思想都对宋夏战争影响至深的军事家。

汤显祖是宋史专家,写过宋史,当然熟悉宋代文臣带兵的史实。

在晚明时期,文臣带兵又成为常态。

明代第一位文臣带兵的是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9)。

王阳明是中国哲学的一座高峰,对晚明及其以后的中国和东亚的哲学界、思想界影响极大。汤显祖即是他的后辈弟子。

在明代官场,王阳明是一位鞠躬尽瘁政治家,治理地方的能吏。

王阳明又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军事家。他直到46岁时,才第一次带兵打仗。当时福建、江西一带盗贼蜂起,无恶不作。王阳明在作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仔细了解和分析敌情,抓住一个盗贼后,果断地信任他,释放他,命他回去做内应。他然后带兵讨伐,势如破竹地连破四十寨,彻底肃清了盗贼。后来,宁王朱宸濠造反,以十万精兵直逼南京,他带兵迎敌,与之大战于鄱阳湖上。王阳明在大战前,下令制作大量免死牌,上面写着“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的策反语句,扔入鄱阳湖中。不久,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并迅即军心哗变。于是王阳明只用37天,就平定了叛乱。他57岁时已经身患重病,还平定了“思田之乱”。论者认为:“他一个文臣带兵打仗,料事如神,每战必胜,主要是由于他掌握了人心的制高点——良知。他由人心入手来处理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掌握了一把打开心灵的万能钥匙。”[7]文臣带兵善用谋略,其最优秀者如王阳明,还善于攻心,

此后,自汤显祖生活的晚明至明末,众多文臣带兵作战,文臣成为军中栋梁,明代文官领兵作战已经成为时代的风气

朱东润曾反复强调“明代有名的大臣”皆由八股出身,即以谙练军事、有才有守的重臣而论,“又哪一个不是由八股出身?”又列举明末有大将之才的文人:卢象升洪承畴袁崇焕皆由八股出身[8]。朱东润反复强调这些带兵的名臣都是八股出身的文官。

文官带兵,临危受命作战,此一则因明代文人包括汤显祖,都有心系天下安危的胸怀。

二则明代盛行八股,八股文的训练,使明代文人的智慧得到严格的规范锻炼和极大的开发。邓云乡说:“明、清两代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知识分子、学者、行政官吏等等,都是由写八股文训练出来的。”学习八股文起了“长期训练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严格训练思维能力的作用。”[9]以写作八股文来消化儒家经典提供的智能,明代的杰出官员,精通文韬武略,故而善于带兵、指挥战争。

《临川四梦》的主角和重要配角都是文臣,李益、卢生、淳于棼的虚构故事发生在唐代,杜宝的虚构故事则发生在宋代,他们领兵作战的情节都是虚构的,而其战争描写的现实背景是晚明的政治、军事形势所形成的人才格局。

综上所述,《临川四梦》都描写战争,都描写文人带兵,这与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时期,南北都有强敌入侵,明朝面临南北激烈战事有关;更与当时文人包括汤显祖心系天下安危的胸怀有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明代文臣受到有效的智力、智慧训练后,具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既能在地方任官,从事钱粮税收管理、地方治安管理和审办各类案件的日常事务;能在中央政府甚或中枢任职,为管理国家大事或出谋划策;也能在前方管理和指挥军队,与敌作战。

《紫钗记》《南柯梦》《邯郸记》唐代战争描写的概况

《紫钗记》所据之《霍小玉传》无李益从军立功情节。《紫箫记》则写李益殿试,圣旨亲点状元,授翰林供奉,五日后,往朔方任丞相黄裳参军。数年后,李益和杜黄裳出塞千里,破敌获胜,边境无事。后圣旨忽招杜李回京。

此戏的时代背景定为唐宪宗时期。

唐宪宗李纯(778—820,805—820年在位),初名李淳。唐朝中期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他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他重用裴度,从而取得元和削藩、淮西大捷的巨大成果,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此后却渐渐骄侈,任用皇甫%而罢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五年(820),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年仅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

李益(约750—约830),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齐映榜进士,于大历六年(771)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多年不得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后还因仕途失意,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少数最长寿的诗人之一。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工七绝。名作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李益两次参与军队活动。第一次,在郑县三年满秩后,从大历九年(774)至大历十二年(777),李益西游凤翔,到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职。参与了大历九年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统诸道兵八万的防秋军事行动。他创作了《从军有苦乐行》等诗。大历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后,李益赴渭北,期间可能到过灵武。后转回内地。

第二次,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祝殇辞》《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从军北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塞下曲三首》等名诗。

贞元十二年(796)到元和元年(806),李益到幽州刘济幕府。

刘济(757—810),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七):“济,字济。游学京师,第进士,历莫州刺史。(其父)怦病,诏济假州事。及怦卒,嗣节度,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奚数侵边,济击走之,穷追千余里,至青都山,斩首二万级。其后又掠檀、蓟北鄙,济率军会室韦,破之。”刘济面对的是北方的强敌。李益在刘济幕府时期,并无边境战事记载。

而《紫钗记》则说李益参与战事,地点定在关西,长官则改为刘公济,他定计助李公济破敌;李益后来独立带兵,正面御敌。

刘公济在边界为官,先后任鄜坊节度使(802—804)和工部出书(804年),《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九十六《裴玢传》)《唐会要》(卷八十《谥法下》)和《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皆有记载,后书说:“冬,十月,鄜坊节度使王栖曜薨。中军将何朝宗谋作乱,夜,纵火。都虞侯裴玢潜匿不救火,旦,擒朝宗,斩之。以同州刺史刘公济为鄜坊节度使,以玢为行军司马。”《柳宗元集》卷十二表志:“刘公济,河间人。宽厚硕大,与物无忤。为渭北节度,(贞元十八年十一月,自同州刺史拜渭北鄜坊节度使。)入为工部尚书,卒。(二十年正月,召为工部尚书。顷之,卒。)”

此人还有一个来头:刘公济是刘禹锡的“从叔”。刘禹锡有《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曰:“汉室贤王后,(从叔望在河间。)孔门高第人。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刘禹锡首先把刘公济看作“汉室贤王后”,但从诗中所描写的“护塞无南牧,驰心拱北辰”来看,也是冒充汉室的匈奴刘氏后裔。而刘禹锡称刘公济为“从叔”,说明他们同出一源。考察刘崇望、刘公济的氏族渊源及其与刘禹锡的关系,可作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这一结论的旁证。[10]所以汤显祖挑此人做戏中李益的上司,与杰出的诗人刘禹锡有关。

《紫钗记》全戏五十三出。其中写及军事的有七出:

第十九出《节镇登台》刘公济官拜关西节制,即朔方(唐方镇有朔方,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河西二道节镇(第二十九出《高宴飞书》),走马升帐。众将官簇拥他登台上任。表现塞上守边将士一心为国立功的豪迈之气,有叱咤风云之势。

李益(字君虞)中了状元,没有到卢太尉府上谒见,得罪了卢太尉。卢太尉认为他狂妄如此,心生一计:昨日玉门关节度刘公济一本,奏讨参军,我就奏点李益前去,永不回朝。假借“公事”,私写“敕书”,发配逆他之意的李益,令他“永不回朝”。(第二十二出《权嗔计贬》)李益刚高中,就别妻上阵,离家赴边。小玉与他定下“八年之约”,两人凄惨分手。(第二十五出《折柳阳关》)

第二十六出《陇上题诗》,李益来到胡汉分流的“陇头水,断肠流”,他陇上题梅,吟诗一首。这里汤显祖将李益的原型——唐代诗人的作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七律(《全唐诗》卷二八三)移入作品中。此出描写李益征途上的功名之思。这真切反映了唐代文人多有强烈的报国之志,积极从军。他们满怀豪情,有志于军功,抛妻别子,来到风沙严寒中为国参与征战,成就一番抱负。但严酷的现实诚如此诗末两句所说:“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在思乡的痛苦和现实的艰难的熬煎下,容颜憔悴,前程难测,浓郁的怅惘情绪围绕心间。此因诗人在西域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征杀中,无力可使,只能任职使者文书,只会写诗作文。付出了很大牺牲,却理想成空,得不到预期的成功。岑参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白发轮台使,遍功竟不成。云沙万里地,辜负一书生。”抒发了他们共同的心声,概括了中唐边塞诗的基调。此出虚构诗人李益在军中上阵、任职,所以写诗抒怀,以功名自期。

此出最后一曲为【朝元歌】第四曲,末两句为“长笑立功勋,边城曲米春”。表现塞上守边将士一心为国立功的豪迈之气,有叱咤风云之势。但是出末的下场诗,用的是李益《上黄堆烽》:“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年发从书剑老,戎衣今作李将军。”末句原为“戎衣更逐霍将军”,今改作力战无功、不得封侯的“李将军”,改豪迈为凄凉,对剧中李益隐含讽刺之意。第三十五出《节镇还朝》刘公济上场独白云:“独携堂印坐西州,一剑霜飞雁影秋。却笑班超容易老,焉知李广不封侯。”即遥相呼应此意,在豪情之中弥漫着悲凉。

《紫钗记》第三十六出《泪展画屏》霍小玉收到李益的丹青和题诗,她读诗时,将首句“回乐峰”误作或有意改为“回雁峰”,就更添愁绪,其中隐含着“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意境

第二十八出《雄番窃霸》,吐蕃大将,声称“近日唐宪宗皇帝中兴,与俺相争,要彼臣服。那大河西出葡萄酒,小河西出五色镇心瓜。正用骚扰时节,不免唤集把都们号令一会。”

第二十九出《高宴飞书》,叙刘公济近日移军玉门关外。他设酒欢迎今日到任的故人、状元李益,来此任参军。席间,刘公济“即有军中一大事请教”,李益献计,以檄书慑服敌军。这篇檄书却通篇拿昔贤佚事装点自家门面,借古人豪语显尽今日威风,书生气十足,并无实际效用。但此剧却表达李益这种空城计的成功:矫诏威吓大河西小河西,竟然起效,他们接诏后臣服,唐军分兵守住回中受降城,断了吐蕃之路——

第三十出《河西款檄》,大河西、小河西回回和吐蕃武将打围。大河西、小河西接大唐檄书后,都决定降唐。吐蕃一贯骚扰大小河西,今见他们皆已降唐,正恼怒间,唐军分兵截了他的归路,使他不敢空国而西,于是边塞安静。

第三十一出《吹台避暑》,河西皆归附纳款,唐军新筑百尺高台,高宴避暑。赞颂李益文才之高。

第三十四出《边愁写意》,李益分兵回乐峰受降城,断截吐蕃西路。今夜巡塞各城堡,李益一望塞外风烟,与众将官猛听得笛声《关山月》和《思乡引》,夜景衬托军心之凄凉,李益作“征人闻笛望乡”画,画完题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他托王哨儿将诗画带给小玉。

第三十五出《节镇还朝》叙刘公济镇守玉门关外三年,拓地千里,今奉旨还朝。前已述及,追敌(而非拓地)千里,是史实中李益的上司李济的功勋。

第三十七出《移参孟门》叙卢太尉镇守河阳孟门关外,奏准李益调来参军。卢太尉劝李益“贵易妻”,李益不从,卢太尉迫令小哨给小玉传假消息,说李益已经招赘太尉府,“好歹气死他前妻”。

此后,卢太尉将不从己意的李益困在“招贤馆”内,设计陷害。李益的从军生涯到此告终,他回到京城开始新的生活。

《南柯记》中的战事,据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叙贞元七年九月,广陵郡东十里,淳于棼梦入蚁国。他受命携瑶芳公主镇守南柯郡二十载,政绩卓著。是岁,有檀萝国者,来伐是郡。王命生练将训师以征之。乃表周弁将兵三万,以拒贼之众于瑶台城。弁刚勇轻敌,师徒败绩,弁单骑裸身潜遁,夜归城。贼亦收辎重铠甲而还。生因弁以请罪,王并舍之。

贞元为唐朝第九个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唐德宗(李适[犽狌ò],742—805)的年号(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

唐德宗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此剧虚构的淳于棼梦入蚁国的贞元七年,名相李泌卒。淳于棼治理南柯郡的二十年中,第十四年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德宗驾崩。

唐德宗之后,是唐顺宗(李诵,761—806)继位,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806年驾崩。

唐顺宗之后是唐宪宗(李纯)。贞元七年的二十年后,即《南柯记》战争发生之时,是唐宪宗元和六年。

全剧四十四出,涉及战事的有六出:

第十四出《伏戎》,槐安国东檀萝国王近日得得到文书,于槐安国上加一个大字,好不小视人也!隔江是他南柯郡,地方鱼米,不免聚集部落,抢他一番。

第二十六出《启寇》,檀萝国四太子好那查带领三千赤驳军,镇守全萝西道。昨日丧妻,急切要寻个填房,闻得大槐安国金枝公主、南柯郡守之妻怕热,单筑瑶台城一座避暑。于是特点精兵一千,要打破瑶台城,抢了公主。他差小卒儿扮作花郎打看去。小番儿回来报告打探到的情况,太子立即分一支兵,亲自抢公主去。

第二十七出《闺警》,公主与宫娥在闺中对话,思念丈夫,接到边报。她一边派遣大儿子往南柯报知驸马,一边督率城中男女守城防备。公主下令:瑶台一卫老军丁男,出吊桥迎贼;军妻守垛四门,四个女小旗总领。城上旗婆们,按公主号令,都要演习武艺。这批婆娘不懂武艺,怎么防贼?贼上阵,热屎热尿淋头撒下去。我连马子、煮粥锅都搬上城来了。

第二十八出《雨阵》,前半出淳于棼在审雨堂听雨,下半出太守淳于棼接到边报后,调集军队排演阵法。边报说:檀萝兵起,一半攻打江城,一半向瑶台城来了。淳于棼听了,慌了,说:瑶台,公主所居;堑江,边城要路;贼兵两路而进,其意难量。我与田司农领兵去解公主之围;别遣周司宪带五千兵守御堑江城一带。他带三千兵星夜前救公主。

第二十九出《围释》,贼寇将城子紧围,紧急时,驸马淳于棼兵到,双方一战、再战,敌寇大败逃走。

第三十出《帅北》,另一支贼兵径抢堑江城,周弁领兵来救。到得城下,周弁“走饥渴”,立即要守城军提供酒喝。酒刚吃到一半,檀萝贼杀到城下,檀萝先锋挑战,周弁令众军乘酒兴杀出城去,酒醉战败;周弁命众军再取酒喝,接着又战,又败。周弁卸下征袍,月下单骑逃回。贼兵看天气,必要下雨涨江,妨碍归路,就搬着周弁剩下的余酒,唱着得胜歌而回。

《南柯记》周弁嗜酒如命,有勇无谋,终于落得身败名裂。

《邯郸记》所据《枕中记》叙“是时,神武皇帝方事夷狄。吐蕃新诺罗、龙莽布攻陷瓜沙,节度使王君毚新被叙投,河隍战恐。帝思将帅之任,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陇右节度使,大破戎虏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防要害。北边赖之,以石纪功焉。归朝策勋恩礼极荣”。《邯郸记》描写的是卢生“枕中”的梦想,所以其从军和战事经历,全为向壁虚构。

此剧的时代背景为唐玄宗开元年间。史载唐开元间,王君毚为河西节度使,防御吐蕃。开元十五年(727)九月,吐蕃悉诺逻、烛龙莽攻陷瓜州,又进攻玉门关和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坚守八十日,吐蕃引退,王君毚则为回纥余党所杀。又,《旧唐书·萧嵩传》:“时悉诺逻恭禄威名甚振,嵩乃纵反间计于吐蕃,言其与中国潜通。赞普遂召而诛之。”萧嵩的反间计,剧中移为卢生的功绩。

全戏共三十出,涉及边境战事的共五出:(www.xing528.com)

第九出《虏动》叙吐蕃发兵侵扰河西、陇右,“刀尖儿点着唐,锦绣样江山做一会子抢”,要夺唐朝江山。

第十二出《边急》,梁州都督羽林大将军王君毚迎战吐蕃大将热龙莽,热龙莽佯败,王君毚追击,领兵策应热龙莽的吐蕃丞相悉那逻,以生兵绕出王君毚之后,两人夹击王君毚,王君毚兵败被杀。

第十五出《西谍》,河西大将王君毚与吐蕃战死,河陇动摇,朝廷震恐,命卢生为大都督,挂印征西。卢生运用兵法云:臣主和同,国不可攻。他遣一尖哨,讲得三十六国番语,叫做打番儿汉,前往行离间,先除了悉那逻宰相,则龙莽势孤,不战而下。这个反间计的具体做法是,侦知在番中木叶山下,一道泉水流入番王帐殿之中。今用竹签儿一片,将一千片树叶儿,刺着“悉那逻反”四个字,就如虫蚁蛀的一般,在此泉的上风头放去,流入账中,他只道天神所使,断然起疑。此乃御沟红叶之计。此计与《旧唐书·萧嵩传》所记载的反间计及其结果皆相同,但此剧虚构了反间计的内容。

第十六出《大捷》,热龙莽率领吐蕃大军,杀过贺兰山,血染燕支塞,撞破玉门关,正要长驱甘凉,差人与智勇双全、一步九算、有胸怀、好兵书、好战策的悉那逻丞相商议,合力做得天大事。可是因赞普中了反间计,悉那逻被杀,他只能孤军奋战,被卢生杀败。热龙莽,裂帛为书,系于雁足之上,央求卢生放一条归路。

第十七出《勒功》,卢生总领胜军十万,抢过阳关,一面飞书奏捷,一面乘胜长驱,将次千里之程,深入吐蕃之境。他识破敌军埋伏,乘胜追击。他射下一雁,发现数行帛书:“此地是天山,天分汉与番。莫教飞鸟尽,留取报恩环。”卢生深懂其意:“飞鸟尽,良弓藏。看来龙莽也是一条好汉,且留着他。”

放走残敌后,卢生刻石记功,班师回朝。他加封定西侯、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同平章军国大事。

以上三剧所写的时代都是唐代,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与写作的前后倒过来,《邯郸记》最早,是唐玄宗执政时期;《南柯记》发生在唐德宗的贞元年间;《紫钗记》则迟至唐德宗李适之孙唐宪宗时期。牵涉战事的剧情分别为五、六、七出,其共同的特点是,战争过程比较简单。只有《牡丹亭》写的是宋代,战况相对比较复杂。

《牡丹亭》的宋金战争的描写概况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描写或牵涉抗金战争的有十出:

第十五出《虏谍》(一作《虏踪》),大金皇帝完颜亮在灭辽之后,看到赵康王在杭州已有二十余年。他与众番兵垂涎西湖之美,说:“借他来耍耍。”他收编淮南贼汉李全,封他为溜金王,限他在三年之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

此出写出宋金对峙,金强宋弱的形势;南宋耽于安乐,金主则虎视眈眈,急欲南侵的态势。

第十九出《牝贼》李全说:“南朝不用,去而为盗。”他受命骚扰淮阳,却自感多勇少谋,幸有妻子杨氏智勇双全,万人无敌,于是夫妻上阵,大有威风。

宋廷消极防守,故而不懂利用各种力量一起抗金。金主狡猾,善于利用汉人盗贼,先期骚扰淮阳,自己可得渔翁之利。

第三十一出《缮备》出,安抚杜宝为因李全骚扰地方,加筑外罗城,巩固城防。今日落成开宴。杜宝誓言“身当铁瓮作长城”,他登城远眺,看到盐山,众白“都是各场所积之盐,众商人中纳”。众唱:“文武官僚立边疆,好关防。休教坏了这农桑士工商。”

此出歌颂杜宝临危受命后,因儒家深入骨髓的“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和本人一切为公的志气和品格,马上上阵御敌,以其坚毅的精神,带领部将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守城。胜敌的基础在于文武官员团结一致,军民团结一致。

第三十八出《淮警》,金主南侵,命李全攻打维扬。李全感到扬州有杜宝镇守,急切难攻。他和杨氏商议,杨氏主张:先围了淮安,杜宝分兵来救,俺分兵扬州,断其声援,于中取事。

李全叛军,皆由其妻做主和指挥。他们不肯全力猛攻,围而不打,给杜宝守卫留下很大的余地。

第四十一出《耽试》,柳梦梅单独参加补试,他针对“和、战、守”孰为优的考题,答道:“天下大势,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战,可战可守,而后能和”。这时急奏金人入寇,李全兵至淮阳左右,圣旨命杜宝迎敌。

第四十二出《移镇》,杜宝来到扬州已经三载,虽则李全骚扰,大势尚称平安。今闻金兵要来,十分忧虑。接着圣旨到,命他移镇淮安迎敌。他立即启程。他本乘船,因军情紧急,他急走陆路,安排夫人转船归去。

夫人临别,嘱咐杜宝:“也珍重你这满眼兵戈一腐儒。”“腐儒”意为固执坚守儒道、不顾个人安危名利的“腐儒”、富有牺牲精神而一心报国的知识分子。以一般势利人的眼光看,他们不懂趋利避害、一心死守儒家原则的“腐儒”。

此时杜宝夫妇两人都生死未卜,有诀别的悲壮,因此杜宝不禁哀叹:“真愁促,怕扬州隔断无归路,再和你相逢何处”。

第四十三出《御淮》,杜宝来到淮阴,李全雄兵万余,把城围了七周遭。城内守军派兵接应,杜宝冲入城内。李全看到杜宝率兵来救淮城,说:“杜家兵冲入围城去了,且由他,吃尽粮草,自然投降也。”城内守军诸将军心动摇,杜宝识破李秋安的“锁城之法”,说:“怕的是(恐怕使用的是)锁城之法耳。”即围而不打,以观其变的策略,鼓励大家奋勇守城。

第四十五出《寇间》,李全围淮安许久,只是不下,正要觅得个人去淮安打话,兼看杜宝动定如何,正好陈最良被抓获,他们即派他去传话。李全夫妇设计欺骗陈最良,杜宝夫人和春香已被擒杀,陈最良信以为真。

第四十六出《折寇》杜宝心思一计可救围,恨无人与游说。正巧陈最良来,报告李全军中情况,杜宝即派他去李全处传话。

杜宝面对强敌围困多时,坚韧不拔,他发誓:“你待要霸江山吾在此。”有我在前线坚决抵抗,决不让你们得逞。

杜宝听陈最良误传的夫人与春香被害的不幸消息,万箭钻心,痛彻心肠,不禁潸然泪下。众人也为他感到痛苦万分,而且联想到自己的前程凶多吉少,一起大哭。杜宝忙说:“夫人是朝廷命妇,骂贼而死,理所当然。”杜宝唱:“任牺惶,百无悔。”表示承担个人再大的牺牲,也不悔。爱国的豪情和宏大的志向,跃然纸上。

第四十七出《围释》出,李全攻打淮安,日久未下,外势虽然虎踞,中心不免狐疑:一来怕南朝大兵,兼程而进;二来怕北朝见责,委任无功;真个进退两难。这时,通事报告李全:“谁知北朝,暗地差人去到南朝讲话。”李全此时“中心未免狐疑”,李全怀疑金使背着他们去南朝,使他们产生被出卖的忧虑。

金使北归路过,见了李全口出秽言,明目张胆地调戏其妻,他怒言:“气也,气也!”

李全深感投靠金兵,下场可悲,正在此时,陈最良来送杜宝的劝降密件。李全感到杜宝许诺的金银、封号虽然诱人,但投降后又怕被宋朝剪灭。最后决定撤兵下海,当海盗去了。

《临川四梦》中的唐代三剧,描写优势中的唐军的战事。

而《牡丹亭》写的是宋金战争,汤显祖是宋史专家,他熟悉宋代先后受辽金元压迫的史实,痛惜亡于金元的惨痛历史。

《临川四梦》战争描写简论

《临川四梦》中的战争描写,篇幅较少,情节简单。此因:

1.四剧的战争描写是爱情描写而服务的,不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2.剧中人物参与战事的经历有限。

3.由于戏剧在舞台上表现的局限。

4.由于汤显祖本人缺乏参与或主事战事的经历。

因此《临川四梦》无法具体细腻描写战争,只能结合剧中情节发展和人物描写的需要,做有限表现。

《临川四梦》描写的战争,书生参战都只能以书生的特长,即善于作文,靠文章来战胜敌人。

《紫钗记》中,李益建议李公济以檄书慑服敌军。《邯郸记》中,卢生身为大都督,挂印征西,用离间计胜敌,不战而下。《牡丹亭》中,杜宝也仅靠一封劝降书,解了围城之围。

只有《南柯记》叙驸马淳于棼救助公主,双方一战、再战,敌寇大败逃走。另一支贼兵径抢堑江城,周弁酒醉后两次战败。至于双方作战的过程只能虚写。

其中《邯郸记》记叙卢生带兵深入吐蕃之境。他识破敌军埋伏,乘胜追击。他射下一雁,发现数行帛书:“此地是天山,天分汉与番。莫教飞鸟尽,留取报恩环。”卢生深懂其意:“飞鸟尽,良弓藏。看来龙莽也是一条好汉,且留着他。”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放走残敌。

因此汤显祖在《邯郸记》中,描写卢生放走残敌的情节,意味悠长,或者干脆说;“有深意焉”。

汤显祖留心边事,心思前线,可从他给抗清名将熊廷弼的信中看出其心怀。

抗清名将熊廷弼(1569—1625),为万历进士,由推官擢御史。他三次到辽东抗清前线任职。第一次,万历三十六年(1608)巡按辽东。第二次,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召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攻破辽阳,三任辽东经略。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冒失主战,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熊廷弼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入狱,为阉党所害。崇祯二年(1629)秋,年方二十的黄宗羲(1610—1695)到松江(今为上海松江区)畲山拜访年已七二的前辈陈继儒(1558—1639)时,留信宿而别。陈继儒为黄宗羲书近诗《吊熊襄愍诗》于扇相赠,诗云:“男儿万里欲封侯,岂料君行万里头。家信不传黄耳犬,辽人都唱白浮鸠。一腔热血终难化,七尺残骸莫敢收。多少门生兼故吏,孤坟何处插松楸。”此诗第二句“岂料君行万里头”,即指熊于天启五年(1625)被斩首,并传首九边[11]。此诗歌颂其为国忠心,勇敢御敌,并为其被冤杀而鸣不平。陈继儒将此诗书赠黄宗羲,十七年后,黄宗羲投入抗清战争,可谓赠得其所。

汤显祖于1616年已经去世,他当然不知熊廷弼的这个悲惨结局。汤显祖在熊廷弼任职辽东二年后给他去信:“读大疏,始知巨人在边不在廷也。玉光剑气,时有白虹上见于天。行召公矣。郴州有奇士,曰陈元石,愿一趋风门下。与谈必有当也。天下士须有气力者承之。幸强食自爱。”(《与熊芝冈》)《熊襄愍公集》卷一载万历三十七年八月初二日熊廷弼巡按辽东申明款议疏,论者认为或即书中所指之“大疏”。汤显祖赞誉熊廷弼等“巨人”在边疆,而不在后方的朝廷;赞美其人其文,“玉光剑气,时有白虹上见于天”,是天下士中“有气力者”。万历三十九年,熊廷弼改差南畿督学,汤显祖得到熊廷弼信后,回信说:“丈备规矩准绳之大器,莅诗书礼乐之名区,岂不盛与!而良书&挹,第云章程是咨,如约而止。夫约岂足斤斤于门下哉。张弛在心,鼓舞尽神,弟虽老,犹能受人师陶铸也。”(《复熊思诚督学》)赞美熊廷弼负责教学,也足具才华,尊称小自己二十岁的熊廷弼为“丈”,自称为“弟”。这不是一般的客气敬语,其中包含着汤显祖真诚的敬意。

以上两信,可见汤显祖心向边地,留心军事;也可见晚明熊廷弼这类优秀知识分子,文能治国、治学,又能带兵,并皆能胜敌——其失败都是皇帝不明和朝廷掣肘的结果。文人带兵,是晚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汤显祖虽不能至,心心向往之,于其戏曲创作中三致意焉。

又须特别指出的是,《临川四梦》中,《牡丹亭》描写的战争,内容比较丰富,其所蕴含的意义较多。三妇评本对此有颇为丰富和精彩的评论,本书《〈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新评》已有详论,故此不赘述。

【注释】

[1]参见拙文《海宁戏曲文学发展简史》,刘祯等主编:《戏曲保护与区域文化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2]周锡山编校《金圣叹全集·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14页。

[3]《南方周末》记者王寅:《“人可能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专访勒克莱齐奥》,《南方周末》2011年8月25日。

[4]陈多:《杜丽娘情缘三境》,《戏剧艺术》2002年第1期;叶长海主编:《牡丹亭:案头与场上》,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20—21页。

[5]《北京科技报》2006年6月12日。

[6]香港道教学院《弘道》2016年第4期。

[7]周笃文、徐蓓:《人心的制高点是良知》,《解放日报》2016年5月27日。

[8]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

[9]邓云乡:《“八股文”三问》,《水流云在杂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173页。

[10]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11]九边,明代北方的九个军事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后引申泛指边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