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成人感与孩子气矛盾:揭秘《脚印》

中学生成人感与孩子气矛盾:揭秘《脚印》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中学生成人感和孩子气的矛盾中学生时期又叫青少年时期,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到来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还有的称为“心理的反抗期”。中学生心理的成人感和孩子气的矛盾,是由中学生心理的“过渡性”特点决定的。从外型和某些言谈举止看,他们像个成人,但心理水平、看问题的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仍然存在着孩子气,这就是中学生成人感和孩子气的矛盾。

中学生成人感与孩子气矛盾:揭秘《脚印》

浅谈中学生成人感和孩子气的矛盾

中学生时期又叫青少年时期,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到来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还有的称为“心理的反抗期”。它是人一生的关键期或危险期。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增强对他们的理解,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心理的成人感和孩子气的矛盾,是由中学生心理的“过渡性”特点决定的。中学生处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首先表现为身高增长速度快,然后体重逐渐增加,性功能在这一时期发展最快,开始出现第二性特征和性萌动,男女出现初精和初潮。生理的变化自然会引起心理的变化。由于他们缺乏生理知识和性知识,有的对自身的变化感到吃惊、不安、羞涩、苦闷,误认为是一种病态变化,于是精神紧张、心神不安,产生恐惧感。还有的对异性的变化感到好奇,甚至发生兴趣。进入中学以后,男女生之间就不像小学生那样天真和睦地相处了,男女界限分明,并结为非正式的小群体组织。开始对异性出现疏远、对立。到了初二、初三,两性又从疏远转向接近,从而表现为男女之间有更多的交往、关心和爱慕。他们的言行和打扮逐渐成人化了。同时,他们已不像过去那样依赖父母和老师了,好像心中藏着什么秘密,喜欢在伙伴中倾吐真言,他们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也不愿告诉父母和老师,总是在伙伴中征求意见和寻找情感共鸣,有事喜欢自作主张,对父母和老师过多的罗嗦反而感到反感,大都变得不像从前那样“听话”了。对待问题常常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又不全面准确,遇事总想自己试着干,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从外型和某些言谈举止看,他们像个成人,但心理水平、看问题的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仍然存在着孩子气,这就是中学生成人感和孩子气的矛盾。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了,而心理的发育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成熟却推迟了。因此,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有些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身高、体重、性发育日趋成熟,于是处处表现为小大人模样在弟弟妹妹面前模仿家长的口气管教他们,在男女同学之间模仿电视电影情侣拥抱、接吻的动作,有的还模仿抽烟、喝酒、玩牌,甚至以不正当的方式和行为去探索性的秘密。早恋现象日趋增多,少女怀孕屡见不鲜。1980年武汉市统计,在社会的犯罪人数中,青少年占80.6%,其中绝大多数是性犯罪。

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出现的这些成人感和孩子气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这是由他们生理的正常发育带来的,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因此不要埋怨,更不可回避,最关键的是要帮助他们顺利地通过心理反抗期。首先,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善于和他们交朋友,注意观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其次,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用科学知识去填补他们空虚的头脑。如利用生理卫生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课进行青春期教育、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律教育,逐步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其三,隔离或减少不良的言行、小说、书刊、电视、录像等不良环境对学生的腐蚀,创设一些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文娱、体育美术摄影书法科技阅览等优良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图书室和阅览室的管理,多向学生提供一些健康书籍。其四,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要独断专横,事事包办代替,处处把他们还当作不懂事的小朋友。(www.xing528.com)

总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广大家长和教师注意观察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1989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