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茨坦会议与腓特烈二世:《哲学简史》

波茨坦会议与腓特烈二世:《哲学简史》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36年,他开始了与腓特烈的通信。腓特烈当时还是王子,不是国王,而他写给伏尔泰的第一封信像是一个孩子与国王通信。接着,1749年,夏特莱夫人死于分娩。有一段时间,他专心创作《路易十四时代》,但真正使他摆脱颓丧情绪的,是腓特烈再次邀请他到波茨坦的普鲁士朝廷里去。这幅作品描述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举行午宴的情景。腓特烈得知此事,大发雷霆。

波茨坦会议与腓特烈二世:《哲学简史》

那些无法前去见他的人便写信给他。1736年,他开始了与腓特烈的通信。腓特烈当时还是王子,不是国王,而他写给伏尔泰的第一封信像是一个孩子与国王通信。信中不遗余力的恭维可以让我们看出伏尔泰声名之卓著——虽然当时他的那些杰作都还没有问世。这封信称伏尔泰为“最伟大的法国人,为人类语言增添了光彩……我认为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之一,就是能与您这样一位才华卓越的人同处一个时代……并非人人都能使其他人精神愉快,精神的愉快是其他一切快乐无法相比的。”腓特烈是一个唯理论者,他看待独断的见解就像国王看待臣民。伏尔泰希望他继位之后能推进启蒙运动的发展,而自己也许能为腓特烈的酒神扮演柏拉图的角色。当腓特烈在伏尔泰回报的恭维面前表演谦虚时,伏尔泰回信说:“主子写信反对恭维,正如教皇写信反对教皇不谬性一样难得和可贵。”腓特烈送了他一本《驳马基雅维里》,在该书中,王子美妙动人地讲到了战争罪恶和国王维护和平的责任。伏尔泰读了这本和平主义的书,不禁流下了喜悦的眼泪。几个月后,腓特烈当了国王,他马上入侵了西里西亚,并使欧洲陷入了30年的大流血之中。

1745年,这位大诗人带着他的作品来到巴黎,并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候选人。为了取得这一根本没有必要的虚名,他自称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竭力恭维一些有权势的耶稣会教士,不遗余力地以撒谎欺骗为能事,总之就跟我们大多数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做的一样。他失败了,可是一年后,他获得了成功,并发表了一个当选演说,这次演说后来成了法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他又在巴黎盘桓了好久,在一个个沙龙之间转来转去,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剧本。从18岁时的《俄狄浦斯王》到83岁时的《伊林娜》,伏尔泰创作了一长串剧本,有些失败了,但大多数都是成功之作。1730年,《布鲁图斯》失败了。1732年,《厄里菲尔》也失败了;朋友们劝说他放弃创作戏剧,但就在这一年,他写出了《扎伊尔》,这个剧本成为他最伟大的作品。接着,他在1741年写出了《穆罕默德》,在1743年写出了《梅罗珀》,在1748年写出了《塞弥拉弥斯》,在1760年写出了《唐克莱特》。

与此同时,悲剧和喜剧也进入了他自己的生活。在共同生活了15年之后,他对夏特莱夫人的爱情已有些淡薄,他们甚至不再争吵了。1748年,侯爵夫人爱上了另一个年轻英俊的侯爵,他叫圣·朗伯,伏尔泰发觉后勃然大怒。但是,当圣·朗伯请求他宽恕时,他便心软了,并向他们表示祝福。他如今已经到了生命的顶峰,死亡已遥遥可见,不能再去与年轻人争夺爱情了。“女人就是这样”,他豁达地说(却忘了也有这种男人),“我取代了黎塞留,圣·朗伯又赶走了我!这就是事物的秩序,一颗钉子挤出另一颗钉子,世界就这样运行。”他给第三颗钉子写了一节风趣的小诗:

圣·朗伯,全是因为您,

玫瑰才开花;

刺儿全都归我,

花儿留给您。

接着,1749年,夏特莱夫人死于分娩。具有时代特征的是,她丈夫、伏尔泰和圣·朗伯在她的灵床前相会,没有一句指责的话,却因为共同的丧失而成了朋友。

伏尔泰力图用埋头工作的方法忘却对死去的情人的怀念。有一段时间,他专心创作《路易十四时代》,但真正使他摆脱颓丧情绪的,是腓特烈再次邀请他到波茨坦的普鲁士朝廷里去。一个附有3000法郎旅费的邀请是很有诱惑力的。1750年伏尔泰启程前往柏林。(www.xing528.com)

他发现自己在腓特烈的王宫里有一套华美的房间,他为此感到欣慰,而且他受到当时最强大的君王以平等礼仪接待。

伏尔泰从来不参加国宴,他不喜欢自己周围那些横眉立目的将军们。他总是等着私人的夜餐。这时,腓特烈会邀请少数文学界朋友前来聚餐谈话,因为这个当时最强大的国王朝思暮想要成为一个诗人和哲学家。在用餐时,全都用法语进行交谈。伏尔泰曾试着学习德语,但在噎了几回后也就作罢了,他希望德国人多点儿风趣,少一些辅音。听过他们谈话的人说,这些谈话要胜过世界上最有趣最出色的作品。他们什么都谈,畅所欲言。腓特烈的机智几乎与伏尔泰一样敏锐,只有伏尔泰敢于对他进行反驳,因为他措辞巧妙既可使国王哑口无言,又不会因此而怀恨在心。伏尔泰兴高彩烈地写道:“在这里可以自由思考,这里是自由的园地。‘腓特烈’柔济刚兼……我没有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在经历了50年狂风暴雨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处。我发现国王的庇护、哲学家的言谈和男子汉的魅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了。在过去的16年里,这个人是我灾难中的慰藉和抵挡敌人的盾牌。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深信不疑的话,那就是普鲁士国王的品德。”然而……

这幅作品描述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举行午宴的情景。宾客中有艺术家和哲学家。坐在最右端的是伏尔泰。

就在那一年的11月,伏尔泰想通过投资买进萨克森的债券来改善经济状况,虽然腓特烈禁止这种投资。债券涨价了,伏尔泰获利不菲。但是,他的经纪人希尔施却想乘机敲诈他,扬言要把这笔买卖捅出去。伏尔泰“扑上去扼住他的喉咙,将他狠揍了一顿。”腓特烈得知此事,大发雷霆。他对拉美特利说:“我顶多再使用他一年,榨干了桔汁就该丢掉皮了。”拉美特利也许是急于打发走他的劲敌,将这句话告诉了伏尔泰。

此时,伏尔泰已打算离开这里,因为他得了只有法国人才会得的严重的思乡病。引起最后决裂的一件小事在1752年发生了。腓特烈从法国请来了许多文人学者,是为了让德国思想界直接受到“启蒙运动”的启发。大数学家莫佩尔蒂就在其中。一天,这位数学家同另一个数学家柯尼希就牛顿的一个理论争论起来,腓特烈也参入了争论,他站在莫佩尔蒂一方,伏尔泰这一次却勇敢有余,谨慎不足,加入了柯尼希一方。在写给德尼夫人的信中,他说:“不幸的很,我也是个作者,并且处于与国王对垒的境地。我没有权杖,可我有一支笔。”大约在同一时间里,腓特烈也在给他姐姐写信:“我的文人们都被魔鬼附身了,对他们真是无法可想。这帮家伙除了吵吵嚷嚷什么也不会。如果兽类看见有思想的人也有像它们那样的行为,一定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伏尔泰为攻击莫佩尔蒂,写出了他著名的《驳阿卡博士》。他把这本小书念给腓特烈听,腓特烈笑了一个晚上,但又要求他不要发表。伏尔泰没有说话,似乎是同意了,其实,这篇文章已经送到印刷厂了。再说,伏尔泰也不忍对自己笔下的产儿进行扼杀。这本小册子问世后,腓特烈火冒三丈,伏尔泰赶紧逃离了这场大火。

虽然法兰克福远在腓特烈辖地之外,他还是在这里被国王的密探追上并逮捕了。他们逼他交出腓特烈的诗《帕拉斯神像》,否则就不放他走。这首诗是国王让伏尔泰修改以便在上流社会发表的,因为它比伏尔泰的《皮塞勒》还要滑稽,不适合上流社会的温文尔雅。但是,这篇可怕的诗稿放在一个在路上丢失的箱子里,于是,伏尔泰像坐牢似地被关了好几个星期,直到后来箱子找到为止。有一个书商觉得这是向伏尔泰讨账的好机会,便前来逼债,伏尔泰怒不可遏,狠狠抽了他一嘴巴。为了安慰那个书商,伏尔泰的秘书科利尼向他指出:“先生,您有幸得到的这一耳光可是世界伟人之一给予的。”

自由之后,他正想进入法国国境,便传来了放逐他的消息。这位走投无路的老人不知所措,他一时竟打算去宾夕法尼亚——可以想见他当时绝望的心境。1754年3月,他一直在日内瓦郊区寻觅“一块合适的墓地”,因为巴黎和柏林的专制君主们势力到不了这个地方。最后,他买下了一座名叫“极乐”的庄园,在那里住了下来,每天在花园里养花种草,调养身体。就在他似乎已进入风烛残年的时候,却进入了他最崇高、最伟大的作品创作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