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模、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研究

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模、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模、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研究自治区科技厅课题组固原市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资源条件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十分适宜种植马铃薯。截至2004年12月,固原市共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878家,已形成年生产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28万吨以上的能力,约占国内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需求总量80万吨的三分之一。

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模、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研究

固原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模、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研究

自治区科技厅课题组

固原市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资源条件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十分适宜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的淀粉含量高、品质好,是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尤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下,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淀粉加工企业迅速增加,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固原市地处半干旱地区,具有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的脆弱环境特征。而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属高耗水产业,因其现阶段在生产规模、企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同时由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任意排放,也产生了区域地表水及黄河水污染等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2005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组织开展的《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与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提出:尽管固原市淀粉加工能力逐年提高,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马铃薯产业确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现有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能力偏低、并且在企业总体规模上存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设计加工能力远大于生产能力,重复建设的严重问题,以致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有限的水资源未能循环使用,尤其在中小型加工企业耗水量高,水资源浪费严重。造成了固原市极度脆弱的水环境生态承载能力与快速发展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巨大的耗水凸现的矛盾高度激化。

本课题主要针对上述问题,从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规模、布局入手,依据“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组委会2006年的工作重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规模、布局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提出通过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适度规模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以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相关对策,为固原市依托马铃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达到农民稳定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供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

一、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布局与水资源利用现状

(一)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现状

马铃薯产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起步较晚,是一个新兴产业。固原市尽管马铃薯淀粉的手工小作坊生产历史悠久,但规模化工业生产仅仅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2004年12月,固原市共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878家,已形成年生产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28万吨以上的能力,约占国内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需求总量80万吨的三分之一。在淀粉加工企业中,年设计生产能力在5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和个体户有2698家,占全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的93.75%,产品生产以“三粉”及部分粗淀粉为主,2004年加工马铃薯35万吨,生产淀粉及“三粉”4.86万吨,占总加工量的38.9%。年设计加工能力50吨~499吨的企业89个,占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的3.1%,2004年生产淀粉9122吨,占总加工量的7.3%;年设计加工能力500吨~999吨的企业35个,占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1.2%,2004年生产淀粉8996吨,占总加工量能力的7.2%;年设计加工能力在1000吨~4999吨的企业39个,占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的1.4%,2004年生产淀粉22285吨,占总加工量的17.8%;年设计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有17家,占企业总数的0.59%,产品以目前市场需求紧俏的马铃薯精淀粉、全粉为主,其中,5000吨~9999吨的企业有12家,占总企业数的0.42%,2004年生产淀粉11712吨,占总加工量的9.4%;年设计生产能力大于10000吨的企业仅有5家,占总企业数的0.17%,2004年生产淀粉16295吨,占总加工量的13%。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全市一大支柱产业,而且也随着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的快速提高,企业总体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奠定了宁夏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中小企业比重过大,构成用水、排污大户

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属于高耗水产业,在加工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还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业废水。依据加工企业规模、工艺的不同,目前固原市淀粉加工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传统的沉淀池工艺生产粗淀粉,大部分粗淀粉再加工成“三粉”(粉条粉丝、粉皮)出售,部分粗淀粉作为原料出售给精淀粉厂再加工。生产粗淀粉主要是年生产能力小于50吨的淀粉加工企业,工艺简单落后、淀粉质量低、出售价格低,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大,加工1吨粗淀粉废水排放量在40吨~ 50吨左右。二是半漩流生产工艺,主要是九十年代中期兴建的中型淀粉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在淀粉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有所降低,生产1吨淀粉废水排放量在30吨左右。三是采用全漩流工艺加工精淀粉,主要是近年来建设的年产1000吨~5000吨的淀粉加工企业,加工1吨淀粉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仅为传统生产工艺的1/3,生产的精淀粉质量好、销售价格高。

表1 不同规模企业马铃薯淀粉加工用水及废水排放量

img51

从表1看出:不同规模层次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因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条件的差异导致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及废水的排放数量也存在极大差距。广布于农村的近3000户家庭小作坊,以传统沉淀池生产粗淀粉与“三粉”产品。在无任何环保、节水设施的情况下吨淀粉耗水高达50吨之多,2004年生产“三粉”产品4.86万吨竟用去新鲜水204万吨,排放废水近200万吨,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耗水、废水大户;年设计生产能力在50吨~5000吨的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多采用半漩流生产工艺,因生产工艺在淀粉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有所降低,生产1吨淀粉废水排放量在30吨左右;近年来建设的年产1000吨~5000吨的淀粉加工企业因采用全漩流工艺加工精淀粉,吨淀粉耗水量降至26吨左右;目前固原市拥有的17家年产5000吨以上的大型淀粉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多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或参照国际先进技术对企业技术设备进行了相应改造,以提高水资源及马铃薯的利用率,吨淀粉耗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控制在20吨左右。

据测算,国际技术先进国家每加工生产一吨淀粉用水为15吨~20吨,这部分水在加工过程中不仅得以循环使用,而且马铃薯中所含有的水分也被加以利用。由此相比,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耗水量普遍偏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浪费严重。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因融入大量社会资源以及企业所消耗水资源未计入生产成本而模糊化,特别是不同规模的企业产生的废水污染也未对企业生产效益产生丝毫影响,实际上,从企业效益角度看,5000吨/年设计规模及以上企业,在经过技改并扩建后,在提高产品得率、产品质量档次和配套洗涤水循环使用设施、大量节约用水的同时,当企业达产能力80%以上即可担负消耗社会资源成本费用,并且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才有可能建设生产过程污水处理系统,使企业进一步走上可持续、规范化发展之路。而家庭作坊和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而无力投资环保及循环经济设施,决定了水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造成小企业的污水肆意排放,难以集中处理,由点源污染扩散到区域污染,成为名副其实的用水、污染大户,成为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的根源之一。

(2)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体规模过大,使有限的原料和地下水资源难以承载

根据调查分析,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体设计能力由于远大于实际生产能力,原料严重短缺形成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导致马铃薯加工整体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因产能过剩而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属高耗原料加工业,即在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同时,必须以拥有相应供给能力的马铃薯种植业为前提。固原市由于生产企业过多、规模庞大、原料供给不足的压力日益凸显。固原市现有淀粉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为28万吨以上。按照平均加工1吨淀粉消耗7吨马铃薯,年加工约4个月计算,需要消耗马铃薯达200万吨以上。2004年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7万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总产量约160万吨,其中用于淀粉加工的82万吨,而实际除去“三粉”企业原料消耗,用于加工淀粉的马铃薯仅为47.14万吨,生产淀粉6.84万吨,仅能满足设计能力不足30%;17家年设计能力大于5000吨的大型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在12.2万吨,2004年生产淀粉2.8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23%。至200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23.13万亩,总产114.3万吨。但因亩产下降、生产企业数量增多、鲜薯价格上涨、外销量加大等因素,除去鲜薯外销、农民自用等用途,当年可提供淀粉加工鲜薯60多万吨,其中真正用于规模企业加工淀粉的鲜薯不足50万吨,原料缺口在150万吨左右。因此,各县均出现了大企业因原料短缺,实际开工生产期均不足三个月、较前一年更加缩短;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企业已因原料不足接近停产;小企业因原料成本提高而未能开工生产的局面,全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实际生产仅为年设计加工能力的21%左右。设计加工能力远远高于原料供给。大规模的投资未能发挥正常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规模不经济现象。

表2 2002年~2004年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实际生产与设计能力比较

img52

由于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高耗水资源特征,加工一吨淀粉消耗新鲜水26吨~ 50吨。目前,固原市近3000家淀粉加工企业年耗水总量超过550万吨,且全部以自备井的形式采自地下水资源。这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4.2%,比联合国规定的极端缺水地区人均占有量500米的标准还少164米,对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必需的人均1000米的水资源临界值的固原市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据调查,由于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近年来自备井深已经由原来的25米加深到33米,进一步加剧了众多企业生产对稀缺地下水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接踵而来的便是一些企业因水资源的缺乏而开工不足甚至无水而倒闭。仅原州区2005年就有30多家小企业因自备井抽不出水不得已花费每方水4元的高额代价,到城里买水生产。并由于受原料和水源的限制,近两年固原市有约500个“三粉”加工业已关停。可以预见,愈来愈多的企业将面临这一困境。由于原料不足、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已成为整个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3)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淀粉加工企业生存难以维系

马铃薯加工由于淀粉需求旺盛而引发投资热、建厂热,产业结构难以合理,已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业普遍存在的低层次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马铃薯与水资源极度浪费、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为切实保护和扶持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企业规模合理化,2006年国家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规模已明确提出了发展万吨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严格控制中小企业,以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按照这一政策要求,充分考虑到宁夏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签订了在2008年底前关停年产小于5000吨的淀粉企业的目标任务书。对新建企业的审批门槛已明确在年设计加工能力在5000吨以上。核心是要妥善解决市场机制下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即“实施一定的产业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解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保护优势产业,形成地区特定产业的发展环境”。这将意味着全固原市只有17家企业符合国家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规模经济标准,而剩余的包括“三粉”企业在内的2914家企业将面临强行关停的命运。如此严峻的形势既激发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迫使企业在筹措资金改善生产技术条件的同时,投资环保设施与循环经济工艺技术设备。根据固原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今年6月~8月对固原市及原州区境内清水河流域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专项整治结果表明:参与整改的30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绝大多数都由原来没有漩流器或漩流器低于20组改为20组以上,相应的生产规模由原来的日产几吨、十几吨到技改后的四十至五十吨;年淀粉加工能力在5000吨及其以上的4家企业,都已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沉淀池。并正在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或更换漩流器,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国家产业政策标准。传统方法(沉淀池法)生产淀粉的小型企业或小作坊,绝大多数都在想方设法节水减排,但淘汰速度很快。据固原市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全市有约500家“三粉”加工业已关停。

截至2006年8月,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等方面较2005年底有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企业数量在减少,规模在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生产能力10000吨以上(包括10000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共有6家,与去年相比增加1家,增加率20%;5000吨以上10000吨以下的有46家,与去年相比增加32家,增加率228.6%;1000吨以上5000吨以下的有35家,与去年相比减少24家,减少率40.7%;100吨以上1000吨以下的有113家,与去年相比减少6家,减少率5.0%;50吨以上100吨以下没有变化,与去年保持一致。2006年全市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企业236家,与去年相比增加3家,增加率为1.3%。导致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产业结构与总体加工能力出现了新变化。

由于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大部分为分散布局、自行建设的家庭传统作坊。面对国家日益提高的产业进入门槛与环保达标要求,分散、粗放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从生产技术与环保设施的投入上寻求国家资金技术支持方面,还是在应对市场风险、与大型企业协作以取得合理的产业分工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信誉与机制保障。因此,针对占比例最高的小规模户办家庭作坊式企业探讨研究通过适宜固原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的方式加大集约化管理,以利逐步治理达到规模经济与良好布局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1、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布局现状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分布上主要呈现两个特征:在县域主要集中在西吉县和原州区、在县域范围内又主要分散于农村、河流和道路两旁。在行政区划上主要集中于西吉县、原州区,分别为1811家和487家,占全市总加工设计能力45.4%、和36.3%;占全市企业的62.9%和16.9%,其中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原州区有114家,西吉县有92家,分别占全市总设计能力的53.3%、35.0%。农村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西吉县为1748家,原州区为390家,与全市的2698家相比,分别占全市的64.7%和14.5%。

表3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地域分布

img53

在区位选择上,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趋向于充足的水源地与排放河道及沿交通线集中布局的区位特征:全市所辖四县一区内原州区清水河沈家河水库上游、西吉葫芦河沿岸、隆德德渝河沿岸等主要流域均为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集中布局区。其中清水河流域487家,葫芦河流域1811家,渝河流域417家,泾河流域68家,茹河流域95家。并且大部分是以传统沉淀池法提取淀粉,生产成本低、耗水量大、污染严重。此外固原市马铃薯生产有突出的季节性,每年10月伴随着马铃薯鲜薯的上市,淀粉加工企业进入生产期。因原料有限且不易于保鲜,为方便、快捷的获取原料,淀粉加工企业往往选择沿交通便利的线路布局。如原州区的309国道、101国道、西吉的309国道、202线等几条主干线旁是淀粉加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占全部加工企业总数的80%以上。

结合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实际,分析其布局原因:第一,马铃薯淀粉加工业作为区域优势农产品加工业,90年代初期首先在马铃薯种植的最适宜区域西吉县、原州区率先发展起来,并依托近十几年的发展基础,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区域范围内集中布局起了积极的集聚作用;第二,固原市作为宁夏最为贫困的区域,尽管马铃薯淀粉加工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企业的资金来源、企业经营者大多还是来自农业、农民,加之小型淀粉加工企业是以“三粉”及部分粗淀粉产品为主的农村家庭作坊,生产工艺均为投资小、工艺简单、技术落后的传统沉淀池法。受近几年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吸引,发展极快。因此在区位上呈现出分散布局于农村的农民经济特征。第三,固原市的半干旱气候特征构成了对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高耗水需求的制约,企业受生产技术条件及环保设施投资能力的限制将河流、水源地作为取水、排水的布局选择趋向,使得固原市主要河流流域成为了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集中区域。

2、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企业布局缺乏应有的集聚,导致资源浪费与污染加剧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在整体布局方面还缺乏应有的集聚与协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大型企业因原料、水源、交通等因素择位布局,呈“孤岛式;近3000家小企业则以农家为“厂”,遍地开花,分散布局。两者之间既无生产的分工也不存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与小企业的协作。各自为政的布局致使争原料、争水源的矛盾日趋升级,使资源浪费更加严重、污染治理难以集中。

第一,固原市地处半干旱地理区域,由于降水稀少,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深受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但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属高耗水产业,就目前的淀粉加工企业耗水情况看,由于大部分生产企业工艺技术的落后缺乏环保、循环利用设施故几乎均为一次性用水,即吨淀粉排放废水量在25吨~43吨左右。众多马铃薯加工企业和"三粉"生产小作坊为用水、排水方便,主要集中分布在当地清水河、葫芦河、渝河、茹河等两岸。每年10月份以后,随着马铃薯开始大面积收获,这些厂家以及分布于各县的近3000家企业均全面启动生产。开工后,造成大量未处理的含高有机质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对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目前仅原州区在马铃薯生产季节每天就有近4000吨未经处理的淀粉废水被排入清水河,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加工企业共计每年排放废水量约300万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几乎所有的马铃薯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放,主要污染物COD每升最高可达7800毫克,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十几倍,造成境内水域富营养化严重,水污染形势严峻。有的企业将废水任意排放到村庄、道路、农田,造成当地主要河流、水库和局部村庄、道路、农田的污染,废水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使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因固原市地表水资源十分匮乏除泾河外其余皆为季节性河流,无环境容量可言,没有对污染物自净的能力,废水一经排入,即会造成污染。企业生产完全依据地下水资源维持,而河床则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沟”。

目前固原主要水体,清水河及沈家河水库、葫芦河及夏寨水库,渝河,茹河及店洼水库等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恶化。据固原市环境监测站对清水河、葫芦河、茹河等主要地表水监测结果显示,固原市主要受污染的河段、水库水质均在劣五类以下。其中清水河是宁夏境内黄河最长的支流,固原境内流程180公里,流域面积约8500平方公里。淀粉加工厂的污水处理措施如不尽快跟上,清水河等主要支流将会直接影响和加重黄河的污染。这无论是对南部山区珍贵水资源的循环、保护性利用还是对黄河上游水环境的保护无疑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布局极为分散的小型家庭作坊全部以自备井的随意开采满足生产的水资源供给,不仅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也构成对固原市珍惜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三粉”企业分散的粗放经济形式决定了生产废水随意排放在区域上的扩大与蔓延。

由此可见,布局不合理加大了各企业耗水量高;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金与水资源的浪费;任意排放废水使得废水难以统一集中处理,致使废水污染面积扩展。因此,效益的递减不仅表现在加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经济效益难以体现;还直接影响着加工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以致在固原市通过发展马铃薯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与循环经济效益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控制水环境污染的大发展规划也因这种低效、粗放的现实而受阻。

(2)原材料指向型的大型淀粉加工企业缺乏规模马铃薯种植基地的原料可靠稳定供给

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属高耗原料型产业,为保证原料供给与生产成本,现代生产企业一般以多种方式与种植业联合布局来保证大型企业的持续生产。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由小规模的传统加工业走向现代化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但种植业依然停留在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水平上,当前种植业与淀粉加工业在布局上的脱节与不相匹配,已严重阻碍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不仅浪费企业投资,而且也不利于从源头上提高马铃薯淀粉的含量及资源利用率。

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大,加工能力强,因缺乏稳定、规模的种植基地保障而导致因原料不足造成的投资浪费比中小企业更为严重。2004年~2005年大型企业因原料的不足实际生产占设计生产能力的比率已由之前的30%左右下降到21%,2006年估计还在此之下。针对这一情况,尽管大型淀粉加工企业如西吉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固原亚雪淀粉集团等数家企业已投资建立自身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但终因农户分散、组织难度大、农民利益难以保证而基地规模过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高耗水的淀粉加工企业缺乏可持续地表水资源的配套布局,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难以承载日益膨胀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发展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清水河、葫芦河、俞河、茹河等主要河流(道)两岸。这些地区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量少,地下水资源量更少。目前,各加工企业生产用水均取自地下水。2004年固原市加工马铃薯约82万吨,用水量为380万吨,全部采用地下水。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集中的西吉县30家1000吨/年设计规模及以上企业,按4万吨/年淀粉产量计,年消耗地下水150万吨以上;小规模及作坊性加工点淀粉产量不足2万吨/年,耗水量在100万吨/年左右,即每年约有250万吨地下水用于马铃薯淀粉加工,比西吉全县人口年日常用水总量120万吨的两倍还多。而西吉县城极为缺水,2006年8月14日《新消息报》报道“山高坡陡水压低,自来水管无滴水——西吉二中两千师生满城找水吃”。本课题组在西吉县调研时了解:县城实施生活用水的分片供给,居民生活用水无法保证。水资源对于人类应首先保证生活用水,如此这般的掠取地下水资源是否影响到了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值得进一步研究。在西吉县,淀粉加工企业自备井的开采深度已由25米加深30米~50米不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自备井越打越深。并且一些区域已出现因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剧降,地下水位过低而井枯厂停、城区分片供水的情形。同时,生产过程中将近150万立方米的污水集中排放于葫芦河流域,造成了该流域及周边地域环境的长期污染。同样,在原州区有30多家企业自备井已经抽不出水,不得已花费每方水4元的高额代价,到城里买水生产。水资源短缺和效率不高与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而无持续的水资源供给首先维持人民生活进而发展企业生产的境况十分令人担忧。可以预见,如果不尽快加以控制,继续无序大规模地抽取深层地下水,不仅无法维持马铃薯淀粉加工这一固原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而且将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因水环境的破坏更加恶化。应从区域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寻求科学发展模式以支撑大规模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可持续生产。

(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布局不合理,导致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布局不合理,有限的水资源未得以高效利用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持续的总体产业发展规划和严格的项目审批管理制度。近几年来,伴随着各级政府对马铃薯种植、加工业在政策引导、扶持方面的高度重视与近年来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市场对淀粉的需求量大,市场供不应求,使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淀粉加工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缴纳水资源费,也没有对废水进行治理,致使淀粉加工利润空间过大;加之马铃薯淀粉加工投资较小,生产工艺简单,建厂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等因素皆成为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快速增加的驱动力。

而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对淀粉加工企业布局方式、适度规模等缺乏科学的规划论证和有效的管理;未对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加工企业未对自主开发的水资源履行任何相关水利报批手续、从而致使加工企业无序发展及大量无偿的开采使用地下水资源,构成发展隐患的同时也使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至今,固原市没有进行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和论证,没有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进行过水资源论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没有一家缴纳过水资源费,更未办理取水许可,未经审批擅自凿井取水,无序开采地下水。对原本就很少的地下水进行了掠夺性开采。这种现象表明南部山区对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实践证明,对任何一个成长型产业在经历从自然优势起步到以经济优势立足的过程中,科学持续的产业总体规划的制定是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旺盛、经济欠发达的固原马铃薯产业来说,政府在产业化向较高层次发展中的调控、管理、服务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任何只强调市场机制,不结合当地实际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尽快制定统一的、总体的淀粉加工产业规划及其严格科学的项目审批管理制度,对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自90年代初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作坊到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固原市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且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和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淀粉加工业与固原市珍贵的水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与农产品供给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矛盾也日益凸现。然而基于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对于固原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及其当前建设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地域特殊性,依靠单纯的取缔、关闭中小企业势必会因涉及面太大、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阻碍农民的增收。因此,面对固原市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水资源供给,积极寻求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的适度规模、科学布局方式、以经济适宜的、可行的水利接续措施避免过度依赖地下水资源造成产业不可持续发展的结局,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关系,已成为固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模、布局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为从根本上解决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面扩大等问题,应采用成本最低的治污途径,即从企业抓起、控制源头的方法,改变以往单从环保角度出发,不能很好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应强调以技术改造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的大发展的思路。运用综合措施,采取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整体推进的方法加以解决,实现规模化、循环化、集约化目标。从技术路线看,应当是生产企业的节水技术和环保技术并重、共同作用的过程;从管理方式看,应当由放任、散漫的状态向严格审批管理过渡;从产业规模看,应依据区域马铃薯原料供给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新建企业,“抓大、扶中、汰小”并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匹配的原料基地;从生产布局看,应当由无序分散加工逐步向加工园区集中以及依托龙头企业发展集聚园区延长产业价值链条。

结合固原市实际,近期针对固原马铃薯淀粉加工业适度规模、合理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应采取以下途径和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规划,优化加工企业区域布局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发展的成败与规划的科学合理与否息息相关。科学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布局,关键是要在原料供给充足、符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构建马铃薯淀粉加工集聚生态工业园区。要坚持企业规模经济、园区集聚效益、产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生态达标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一批龙头企业做强优势产业区,重点培养扶持中小企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积极组织引导家庭作坊组成农民经济合作形式。具体要坚持以下几点:

1、正确分析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固原市淀粉加工业的生产结构、区域布局是在长期无序竞争和淀粉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形成的自求平衡的格局,它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环境质量下降和产业规模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这种结构布局对推动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进入新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种结构布局以产业趋同、大而全、小而全为主要特征,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导致了种植业与加工业和贸易发展的严重滞后。不仅制约着不同规模层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固原市马铃薯加工产业总体效益和淀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有限,唯有立足本地实际,通过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发展不同类型的种植业区和专业化加工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马铃薯淀粉加工的主导园区和传统特色园区,才能消除产业布局上的低效率,为优势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2、准确把握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结构调整方向。制定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从资源和市场这两个基点出发,坚持按资源的比较优势、承载能力布局和按市场需求布局,实现资源、技术与市场的最佳配置。把集中、连片且生产条件好与产业集聚园区邻近的种植区域统一规划建设成为龙头企业集聚园区的原料基地,解决龙头企业因原料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等综合措施,使得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中上规模、入园区,以合作、兼并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整体的规模优势。

3、规划内容应注重“两个突出”。一是要在适应于固原市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突出适度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目标,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提供借鉴与指导。规划要在广泛考察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现状、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实际生产加工能力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扶持的企业和原料种植基地建设,推进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区域化布局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作大做强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

二是要在立足各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竞争的总体优势,逐步确立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的地域分工格局,确立专用种植基地示范和先进生产企业及园区示范的重点区域,以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的把先进的发展理念、生产技术传播、示范到各类企业中去,使得大多数小企业从重复建设中退出来,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整体价值链中寻求最佳位置,减少资源浪费。

4、树立科学持续发展的理念。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持续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几乎均来自对资源、环境及人类经济发展关系的不科学的盲目扩张所致。因此,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以固原市水资源的承载力、马铃薯种植基地的供给能力、水环境容量,制定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区域及发展模式,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

(二)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www.xing528.com)

依据固原市马铃薯原料供给的最大限度,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总体淀粉加工生产的适度规模应严格控制在20万吨左右,如考虑传统“三粉”加工业的原料消耗则应控制在25万吨以下。本着“减少水资源浪费,控制污染”的总体思路,对新建淀粉加工项目要严格环保审批和合理布局。结合固原市经济发展实际,为防止产业总体规模的盲目扩张,原则上应禁止新建企业。特别是新建年设计生产能力10000吨以下的淀粉生产企业,在项目审批中对企业规模、布局、水资源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及达标排放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在申办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前,要先申报环境影响评价书,由环保局和农业局共同审批,投产前由两部门对排污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外,对已建成年设计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所有企业均应由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新建的淀粉加工企业及马铃薯工业园区应符合农业、土地、环保等有关政府部门的统一选址规划。要严格审查,合理规划,实行区域性集中布局,并同期建设匹配的水资源供给实施与废水集中、综合利用设施。以便于对废水的污染防治进行集中区域性投资,统一规范管理,也有利于发挥节水、治污设备效率。严禁在农村区域新建淀粉企业,原淀粉加工企业应在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向原料集中、水资源供给充足、废水处理及利用方便的区域发展,预期在淀粉加工园区建设之后能就近入园管理。严禁在河流两岸和城市规划区重点旅游区及城市上风口以及生活饮用水源附近布局淀粉加工企业,以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切实改变目前马铃薯加工企业自由发展,基地建设任意进行的弊端,建成固原市马铃薯加工产业不同规模、层次相对集中的布局区域,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因地制宜的供水、防污治理措施。以保证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在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的同时,确保固原市宝贵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现有企业要按照“抓大,扶中、汰小”的原则,重点扶持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适度扶持5000吨~10000吨的企业,逐步淘汰1000吨~5000吨的企业,逐步关闭千吨以下淀粉加工企业。对“三粉”加工企业进行规划,使之集聚在园区生产,便于对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对达不到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要限产限排。加强对流域内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2008年底以前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三)建立规模的马铃薯优质原料基地,实施有效的产业补贴政策及相关社会服务体系,缓解产能过剩之困

近年来,自治区虽然加大了马铃薯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马铃薯生产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优质高产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培育引进推广与迅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相比严重滞后。由于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过大和淀粉加工专用薯种植基地规模过小,加工企业专用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供给得不到保证,据生产实测,当地马铃薯的淀粉含量已由1990年时的2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4%~17%左右,而部分品种脱毒薯淀粉含量仅为10%左右,已不具备加工价值。

对关于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原市马铃薯种植业已渡过了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及其环境条件驱动的优势马铃薯产业区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了依靠规模驱动的扩张期,即因生产加工企业的规模化需求进而驱动农业种植,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成本竞争优势。

结合固原市的实际,马铃薯种植基地的建设必须遵照二个原则:一是必须通过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薯生产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种植结构优化、专业程度较高的优质马铃薯商品基地,努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民和企业双赢的产业目标。二是遵照市场需求,科学地确定马铃薯种植面积。固原市现有耕地中大约有70%约700多万亩的面积适宜于马铃薯的种植。按照科学轮作规律和固原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全市马铃薯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最高300万亩是比较适宜的(不包括复种面积)。以保证每年有140万吨左右的马铃薯原料作为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建立马铃薯品种资源的选育基地与选育品种地区适宜性的研究,推广适宜加工的优质与专用品种是固原市今后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先发展领域。从固原市马铃薯种植的区域布局看,为了进一步合理布局,要以西吉县为中心,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立淀粉加工型专用薯基地,以原州区为中心建立全粉专用薯生产基地,以泾源县为中心选择在2000米海拔以上的地区建立脱毒薯种薯繁育基地。此外在马铃薯基地规划布局时,一方面要注意片带推进、适度规模,同时要注意“科学轮作、合理倒茬”,按自然和科学规律办事,当地农业部门应结合固原市自然条件的特殊性,重视大规模马铃薯轮作研究,以适时适地的生物多样性结构,保护生态脆弱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预防因过大规模的单一农作物而导致的病虫害风险。

在进一步做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方面,要实施有效的产业补贴政策,通过国家相关产业补贴政策、引导支持农民建设稳定、高产、高淀粉含量的加工型原料基地。

依据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在未来几年内,我区仍将通过继续实施政府采购项目和良种补贴等8项措施,力争实现马铃薯产业基地生产规模扩大、加工流通增值、种薯繁育能力提高、创新科技服务四大目标,为加强种薯产业开发,继续执行原种田每亩100元、一级种田每亩40元的补贴政策和“四位一体”推广模式,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加入良种推广,建立自己的专用薯基地。2008年原种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粒。建一级种薯基地8万亩,生产一级种薯10万吨,把固原地区建成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同时,要在中国农科院的帮助指导下,建设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和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解决适用新品种引育、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工企业废弃物的利用和污染治理等重点问题;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使50%的产品实现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科技含量和水平。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今后的马铃薯基地建设中应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建立适度规模企业体系

通过改进设备和工艺,提高原料马铃薯资源有效利用率,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是企业规模效益增加的必须环节。面对日渐稀少的地下水资源与国家环保治理的愈加严格,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节水技术、环保设施的引进以及对现有生产技术中落后工艺的技术改造。

而马铃薯淀粉的质量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主要决定于原料品质、生产环境水质和生产工艺、设备及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当生产线建设完成后,收购半径内原料品质、生产工艺、设备和生环境原水质相对稳定,企业在此基础上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就应努力提高操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有效改善生产用水水质。设备的更新改进是企业更加有效利用马铃薯资源、增长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关键成本点在于最大限度提取原料中可分离的游离淀粉,而体现该环节的关键是生产系统的马铃薯锉磨成桨料这一工序,即锉磨机的设备性能——锉磨分离系数(即原料经锉磨后浆料中游离淀粉与原料总含粉量的质量百分比),该系数的高低,决定了原料中淀粉的最高可提取率。西吉县各企业中,佳立公司使用锉磨机均为国外进口,提取率在88%以上,其余各生产企业提取率均在82%以下,而国际上先进的马铃薯锉磨机锉磨系数高达96%以上(如荷兰泥沃巴淀粉机械公司),高出西吉县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平均提取率10%以上。由此推算,在生产5万吨马铃薯淀粉的情况下,以提高10%的产品增长率将多生产淀粉5000吨,按销售价3600元/吨计,将增加1800万元,数额巨大。

由于固原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规模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导致淀粉产品质量也相差很大。针对周边省份近几年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一大批现代化大型淀粉加工企业的建成,无疑无论从原料的争夺到产品市场的分割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尤其我区的精淀粉产品质量大部分处于国标一级到二级之间,质量还没有达到理想要求,吨淀粉耗水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且企业之间差异较大。解决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未达级达标、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重点要加强淀粉后续加工,即建设变性淀粉生产线与生产废水、废渣综合治理的循环经济项目。在马铃薯加工产品上,应该定位为精淀粉及其衍生物,在生产技术工艺上推进淀粉加工企业工艺技术改造。把现有500吨以上的淀粉加工企业列入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对其进行全旋流生产工艺改造,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提高产品质量。除原有的沉淀、漩轮流技术装置外,要全力抓好西吉年处理2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循环经济项目的建成投产。并聘请国内外知名马铃薯专家、教授,集中人、财、物力,全力进行马铃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条件成熟时,还可筹划成立固原市马铃薯变性淀粉研发中心。使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依托现代化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的契机,引进技术、消化技术达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从而成为在国内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具有新技术、高品质的集聚产业区。

此外,要结合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内规模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整个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发挥。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适度规模体系的建立与生产的集中有密切地关系,企业规模结构在产业内形成大、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并存的比例结构,有利于整个产业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根据这一原理,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大型企业总体设计加工能力应在15万吨左右,中型企业总体设计加工能力应在5万~7万吨左右,而小型企业的总体设计加工能力应严格限制在5万吨以内。这样大企业得利于其生产集中、承担风险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担负开拓市场、设计产品、采用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完成产品总装任务;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协作、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完成大型企业的延续生产环节。这样,大、中、小企业相互形成连续加工产品的生产价值链,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又减少了因无序竞争而造成的原料不足、资源浪费,较好地发挥出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五)根据企业不同规模,因地制宜地建立两大类型的马铃薯工业园区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当前布局中存在的规模小、分散、无序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由于原有的历史基础是在过去的生产水平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不合理、布局零乱、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的,必须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地利用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的计划机制。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各县具体情况,建立适宜于县乡情的两大类工业园区,通过集群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效益,增强竞争力。

1、集中小型、分散的乡办、村办、个私企业,建立以小企业集中入园管理的“马铃薯特色工业园区”。

针对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小企业比重过高、布局分散所带来的水资源浪费、污染面扩散、产业整体规模效益不高等问题,当地政府应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创造了大多数的农民就业的特点,应以合理的方式予以适当保留。以原州区、西吉县两大中小企业集中区域为基础,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把小型、分散的乡办、村办、,个私企业,通过标准厂房、厂房联建等形式,在规划的园区集中起来,通过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使小企业群体“规模化”。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小企业、大集群”,使之既具有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又体现政府对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马铃薯特色工业园区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行共建共享;把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小企业向建制镇和中心镇或城市集聚,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群化的发展时期。由于工业园区实现了企业之间的协作、信息与经验的交换等资源的整合,可以使集聚内的单个企业获得必要的资源要素,以解决共性技术难题所需的社会化服务,从而促进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和与辅助机构的合作,更少在竞争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了企业间合作和竞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对外部资源的筹措与整合能力,是集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此外,入园企业在共同享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集中的供水、、节水、排污、废水综合治理、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运行等一系列的现代产业发展目标才得以实现。同时通过设置一定的入园条件,把一部分优势企业引入园中,鼓励竞争和兼并,实现优胜劣汰。

2、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集聚作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式工业园区

2005年固原市拥有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5家,生产能力超过5000吨的企业17家,这些大企业不仅拥有目前世界先进生产技术设备、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而且对中小企业发展所必要的原料、市场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大型企业一般拥有基础条件与发展潜力较好的区位。为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集聚、辐射条件、共同使用中间设施,应在固原市建立以大型淀粉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马铃薯集群工业园区。即以大企业为中心、小企业为外围的集群形式。在这种集群中由于大企业处于这个企业集群的支配地位,小企业集群处于外围和下属,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专业化加工,或根据要求提供专门化产品,或进行限制性销售,此时的中小企业可能借助大企业先进技术的示范的以配套的技术改造,也可成为大型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系统的环节部分,在合理分工协作中化解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分散布局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严重、污染面分散、无法集中处理体现大型企业及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世界各国实践表明,这种集群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大、中小企业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症结。

因此,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不但克服了单一企业在治污、节水、技术改造等方面存在的投资能力与风险限制,而且由于集群规模优势使整个集群及其成员能够提高抗风浪的能力,同时克服小企业病和大企业病,从而体现更大的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

(六)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固原市实际的产业化组织形式

根据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面临分散的种植业与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不相匹配的实际,在产业组织途径上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探索符合固原市实际的产业化组织形式

结合固原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民家庭作坊,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现实,可以准许农户以土地出租、转包或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实现某个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通过这类产业化组织,以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交易契约,替代单个农户进入市场交易商品,从而最终形成企业组织。利用这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园区可以直接直接支配和配置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并在同一的指挥和监督下组织马铃薯的生产,从而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与企业之间有了一个桥梁和纽带,可以按照合作制的规则,克服单家独户经营中的局限性,使入会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2、保留土地使用权,由个体农业向股份制农业迈进

自然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不协调,是产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实行职业培训农民外出务工,把土地转租给种植大户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做法给人以启示。在固原市马铃薯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适种区,可以试行农户土地入股,成立农业股份公司,或由种植大户牵头成立农业股份公司,对连片土地统一经营管理。农户从土地股份中获得基础性收益,从参与的劳动中获得工资性收益。农业股份公司按合同法与加工企业订立农产品期货合同,在保证农民利益和加工企业需求的同时,实现土地的分散所有、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此外还可以试行由企业直接反租农民土地建基地,即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租于龙头企业,企业雇请农民按企业所需生产原料的做法。尝试在探求土地承包权作为物权受法律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产业意义上的大农业、科技农业。农村要城镇化,农民要向产业工人过渡,分散种植要向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大农业迈进。。可先在规划的马铃薯集中种植区试行,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但在土地流转上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和合法权利。如能突破,将为当前固原市马铃薯加工业面临的产能过剩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3、密切供求双方关系,积极促进订单农业向合同契约转变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办工业的方式办农业,办商品农业。产业化成功的标志是农产品的加工率,当前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企业的能力。“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属于松散合作关系,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运作上,公司只追求自身利益,农民也不会真正遵守约定,对企业和农户都不利,涉及千万户农民,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影响产业发展。现在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矛盾也日渐突出,当务之急是明确树立加工主导的思想;创新体制,将种植业与加工业紧紧捆绑融合在一起,共存共荣。在目前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和“订单农业”。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签单不规范,制约力不强,履约率普遍不高。应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户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实践证明,要搞好合同制,首先需解决龙头企业和农民的认识问题。在当前固原市农民和企业之间,企业要更主动一些,要主动采取一些反哺农民的措施,积极迅速形成紧密利益联结体,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诚信机制。同时要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深加工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要从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要注意,签约合同一定要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合同主体必须是企业、协会和农民,政府主要是宣传引导、牵线搭桥,而不要包办代替。要通过规范订单(包括订单种植、贮藏),提高履约率,解决企业原料缺乏,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问题。

(七)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建立与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匹配的水资源供给系统

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清水河、葫芦河、俞河、茹河等主要河流(道)两岸。这些地区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量少,地下水资源量更少。根据水利专家介绍:随着地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地上径流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将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固原市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有限的地表、地下水均依赖于天然补给的区域性特征。

目前,各加工企业生产用水均取自地下水。尽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面对日益缺乏的水资源供给与制度性规范,限制对企业无序、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资源已通过生产技术改造、环保设施投资等一系列的途径规范自身行为。但对现已十分脆弱的固原市地下水资源而言,是不能支撑大规模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可持续生产。换句话说,靠无序地、大规模抽取深层地下水来维持马铃薯淀粉加工的生产,对于固原市来说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必须尽快提出替代方案。解决的主要途径是用地表水代替地下水,集中供水代替分散打井抽水。具体途径可以利用山区各县正在兴建的各种引水工程和水库,如原州区的东山坡引水工程及大马庄水库、西吉县的西部农村饮水工程、彭阳县的店洼水库、隆德县的罗家峡、黄家峡等水库等,在解决灌溉及饮水问题的同时,向淀粉加工企业集中供水,以解地下水资源短缺之困。

必须指出,以上这些设想要进一步做科学论证工作。如果水量水质均能满足区域淀粉加工使用的情况下,可适当对这些水库进行维修加固改造。如果水量水质不能满足的话,在区域附近寻找或建设别的水库。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其建设费用由政府筹集、市场融资等形式解决。

另外,应充分认识固原市全年降水量大多集中于7、8、9月份,夏季占全年的52.7%~55.7%,大部分地表水在汛期白白地排走,但用水季节水资源量不足的矛盾。采用当今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实践的检验,对集中降雨资源进行蓄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成功途径。尤其是充分利用已建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提高水资源特别是降雨资源的利用效率。

(八)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示范推广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发展的实际,单纯的节水与污染治理受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治理、节约水资源、必须采取资源化利用措施加以综合治理。即若单纯的靠企业投资进行节水并治理污染,因投资成本大、投资效益低,同时,加之马铃薯淀粉生产利润相对低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解决马铃薯淀粉生产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科技在马铃薯淀粉生产中的进一步实践应用,并经对淀粉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渣的现场实验分析表明,其中有用物质的附加值远比淀粉高,从中可提取蛋白质、粗纤维等产品,可使马铃薯工业产值和利润提高。而污染源与无法再生循环利用的水资源基本上就是未提取的上述产品所沉积产生的,也就是说,马铃薯淀粉加工所形成的污染越严重,浪费的马铃薯及水资源也就越多,损失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如果不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无法提取,污染与节水问题也将得不到有效解决,对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只有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利用,对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一方面可将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中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予以提取,使企业形成新的产品和新的经济成分,并使淀粉生产废水、废渣达到最终排放清水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将有效解决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在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与固原市大型企业国际先进水平的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配套的废水综合治理技术设备、项目的引进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6年4月,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据其马铃薯淀粉生产排放污水治理规划方案,以该公司南台淀粉分公司最大规模(2万吨/年)生产线为基础,引进荷兰尼沃巴公司“无废料马铃薯淀粉生产技术”中相关生产过程废水处理和蛋白质、有机肥、生产用水回收设备和技术。该技术和设备可以解决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实现了生产过程马铃薯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提取了马铃薯中的淀粉、蛋白、渣纤维、有机质等有用成分,同时实现了生产过程水资源循环利用。该项目设计能力为年处理2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渣液28万立方米,可生成循环利用水12万立方米,使吨淀粉生产用水从治理前16立方米(其中原料清洗用水7立方米/吨淀粉、生产过程用水9立方米/吨淀粉)降至治理后11立方米(其中原料清洗用水7立方米/吨淀粉、生产过程用水4立方米/吨淀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001.66万元,污水处理规模1200立方米/天,可使该线生产过程有机质污水全部处理并实现零排放,过程产品马铃薯淀粉饲料、有机肥等销售收入可达2480万元,税后利润1205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4.90年,年减排COD约3800吨。在降低生产运行成本、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增加企业运行效益的同时,彻底解决该线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公司通过项目建设,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使该技术国产化并推广使用的建设,一方面解决了大规模淀粉生产线淀粉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公司下一步进行各生产线淀粉生产废水、废渣治理打下基础,同时带动西吉县葫芦河流域淀粉生产企业彻底解决淀粉生产过程所造成的废水污染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固原市乃至我区淀粉生产环境污染治理起到示范性带动作用,从而开辟固原市地区马铃薯淀粉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固原市大型淀粉加工企业废水综合利用项目及循环经济模式的投资并积极支持其示范推广,使之在示范推广中不断完善,在最大限度地带动企业实行节水、减排、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时,提高各类淀粉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九)加强制度建设和严格环境执法,加强水资源管理

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保现场执法检查,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全面推行马铃薯淀粉生产期环境监理制度。实行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环境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和越权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环境执法,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

1、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以及自治区“十一五”环保规划,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的新建标准在1万吨以上,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签定目标任务书的要求,在2008年底前关停年产小于5000吨的淀粉企业,提高淀粉加工企业准入门槛,引导淀粉产业健康发展。

2、实行水资源有偿利用制度

依据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2002年水利部、发改委制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2004年自治区出台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06年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范淀粉加工企业的用水行为,实行水资源的许可开采和有偿利用制度,尤其应尽快制定实施地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从制度上促使企业将用水费用计入成本,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严禁无偿用水,鼓励企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相应的激励、限制政策提高对淀粉企业用水管理的有效性。

3、进行区域水资源论证与评价

进一步摸清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在内的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编制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供定需,在优先满足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工业、农业用水量,特别是给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留下足够的用水量,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要以所分配的水资源量为基本约束条件之一。其次,根据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其纳污能力,制定分季节特别是淀粉生产期间区域污水排放控制总量,作为确定淀粉加工企业规模的另一基本约束条件。并且依据自治区水利厅“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地下水超采应得到初步控制。

4、建立定额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以水权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相结合,取水许可与排污许可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根据每个企业生产规模,按照节水型企业、循环利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为要求,按加工每吨淀粉配水20立方米的用水定额,确定每个企业的用水额度,这相当于给每个企业分配的水权,按月供应,实行丰枯季节浮动水价。鼓励企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节奖超罚。实行超定额用水水价翻番、低于定额用水水价减半的水价政策。同时,根据区域季节可排放的污水总量,给每个企业分配一定额度的污水排放量,即排污许可。收取一定数量的排放污水治理费,用于建设集中污水治理设施的费用或其运行费用。同样,要鼓励企业达标排放,节奖超罚。实行超定额排污费用翻番、低于定额排污费用减半的收费政策。

5、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是微观层次上配置水资源的主要手段,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水价是现代水资源管理的手段,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2004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发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合理的水价是建立节水防污型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供用水双方合法权益的一种契约,是维持供水工程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必须一步到位,依法计取。

6、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对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排水,城市、乡村实行统一管理,是《水法》的要求,也是《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要求,更是缓解西海固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要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凡是新打机井,必须严格进行水资源评价,办理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同时缴纳水资源费和排污费。这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用水户必须履行的义务。

(十)消除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特色优势产业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目前,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优势特色产业的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影响了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从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实践来看,要注意消除对淀粉加工业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必定高效。事实上,地方特色优势并不一定高效。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市场需求若无先进科技和科学管理支撑的特色产品,再具特色也可能是低效的,即使暂时效益不错也难以长久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须与市场、科技、管理结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则就有可能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变卖资源。

误区二:越多越好。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县相继出现了“全面开花"的倾向,最终导致结构趋同、产品同质、竞争力下降,这在其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中已有“前车之鉴”。

误区三:越大越好。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发展中,各地均竞相强调“上规模”,许多省区均提出要争“全国第一”、“万亩基地”等等,最大限度地扩大种植、加工规模,这些做法是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做法。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具有农业生态的适度规模限制与极突出的动态性、相对性,如果面积无限扩大就会因违反生态规律而导致生态退化、失去特色。因此,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发展中,应十分注意马铃薯生长条件的保护和保持,防止种植规模的盲目扩大。

实践证明,在固原市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业,不仅因其对种植业、加工业、商贸等多行业、多部门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而且,固原市适宜的自然条件与品牌优势地位也已使得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的同时已成为固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尽管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在规模、布局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但已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在采取积极措施,逐步解决因淀粉企业水资源浪费、废水排放造成一系列问题。可以预期,在自治区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重视下,依据区域经济持续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通过适度的产业规模调整、科学合理的企业、园区布局,一定能对固原市珍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脆弱水环境的保护取得很好的收益,一定能依托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固原市构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课题主持单位:自治区科技厅

课题承担单位:宁夏党校

课题负责人:潘华

课题组成员:赵宗文 杨培君 张玉铭 陈锐 张鹏 朱天奎 杨淑霞 梅军

2006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