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略思维方法:实用指南

战略思维方法:实用指南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战略思维方法和战略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从单纯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都是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观察和探索过程。目前,在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以及战争管理中,使用战略思维方法比较频繁。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可以说,没有对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就没有战略思维方法,对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精确到什么程度,战略思维方法就精确到什么程度。

战略思维方法:实用指南

第一节 战略思维方法和战略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从单纯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都是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观察和探索过程。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预先知道观察和探索的结果会怎样,甚至作为研究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通过科学研究来观察和探索未知世界很多时候都是试错的过程。

人们实际生活的其他行为则完全不同。多数情况下,不管是个体还是社会共同体,在行为之前就已经有了行为的目的、目标、结果预期。如果行为的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存在较大差距,人们就用失败这个令人沮丧的概念对行为做出评价。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面对多变量共变或并发的情形,我们所鼓励使用的整体性思维方法被称作非线性思维方法,它仍以人类主体考察自然客体为基础。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面对多变量共变或并发的情形,我们所鼓励使用的整体性思维方法叫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它对当前情况的描述以人类客体自述的行为动机格局为基础,有时也要结合研究者对人类客体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观察,对历史情况尤其如此。

而当非科学研究性的、有清晰预期目标的、现实中的人类行为遇到越来越多的多变量共变或并发的情形时,我们所鼓励使用的整体性思维方法可以称作战略思维方法。

目前,在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以及战争管理中,使用战略思维方法比较频繁。这时,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远比在单纯科学研究领域复杂,经常呈现一种复合关系。当然,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战略思维方法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有时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都充满动机性,有时管理客体如同自然界客体一样,充满机械性,有时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充满机械性。总体说来,战略思维方法以自然科学的非线性思维方法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为基础。战略思维方法与科学具象思维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对人类行为结果有明确预期,它要运用所发现的规律直接引导人们的有明确预期的实际行为,后者则仅仅以发现规律为目标。

我们给战略思维方法下的定义是:当运用抽象思维的分析、归纳、综合、演绎所形成的若干个相关概念,无法再找到它们的有现实意义的同一性从而继续做深层次归纳时,或者大规模计算、统计水平允许不再继续做深层次归纳时,就放弃归纳开始综合,并且放弃传统抽象思维方法认为综合就是简单相加或求合力的假设,转而假设综合就是连续考察这若干个并列概念的数量关系格局及其变化,并找出这若干个并列概念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规律性的过程。思维主体以已经发现的规律性为基础,以已形成的目标格局为导向,通过连续地和系统地改变那些并列概念的某些可调动、可控制的外延的数量属性,使那些并列概念的数量关系格局从当前状态向目标格局演化。

在现实中,共同变化的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情况非常复杂,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预期目标也不再是某种单一目标,而是由多个目标组成的目标格局。

例如,A、B、m、n、k代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五种现象,另外,人们要求的与这五种现象相关的预期目标也复杂得多了,可能有要求B现象在数量程度上少量、中量、大量的区分,也可能有还要求B现象伴随着k现象、s现象,等等。这样一来,掌握规律的工作和实现目标的工作就也困难多了。

传统抽象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假设其他现象与B现象无关,分别找出A与B、m与B、n与B、k与B的片段规律性。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创造实验室环境,还真能找出这些定性的和定量的理论性片段规律;在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领域,因为无法创造实验室环境,只能做模糊的、粗略的、定性的关于理论性片段规律的描述。

传统抽象思维方法找出片段规律以后,再放弃当初的假设条件进行综合(请读者温习第五章、第六章),求出B分别由A、m、n、k引起的变化量的代数和或更复杂的数学关系(请读者温习第六章)。在大部分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可以把实验室条件用技术手段在现实综合环境中复制,综合的误差非常小。例如,我们在实验室里发现钨丝在真空中发光的规律,我们在实际生产灯泡时也真能为钨丝创造一个真空环境;在大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第一步就没有找出定量的片段规律,也由于一旦放弃了虚拟的假设前提哪怕仅仅是定性的片段规律也不再成立,因此,实际条件下的严格意义的求代数和的综合过程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说,由于综合的巨大困难,在严格意义上能够真正全面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完整的抽象思维方法根本不存在。到目前为止,在社会领域解决多个变量共同变化时的实际问题的抽象思维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仍然停留在粗略的个案摸索阶段。

而战略思维方法在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时则已经可以从方法论角度归纳通例。

你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思维时,以前的运用抽象思维得出的包含过多假设前提的片段性知识就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因为现实没有为你准备好这些假设。战略思维在数量关系格局的层次上不再追求事物变化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性,转而关注整体性格局的变化。

例如,它不再分别寻找A与B、m与B、n与B、k与B的片段规律性,而直接按时间序列连续观察和计量A、m、n、k、B数量属性的对应性,并寻找这种对应性的规律性。例如,我们已经多次在历史记录中反复发现,B的某种数量程度B1总是对应着A、m、n、k的特定数量程度A1、m2、n3、k1。如果我们的目标格局是达到(B1、k1),而当前A、m、n、k的实际数量程度是A1、m1、n1、k1,我们为了达到目标,只需想办法改变m、n的数量程度,使它们分别达到m2、n3。这时,如果不发生小概率的意外,我们想要的(B1、k1)就会出现。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www.xing528.com)

显然,面对复杂的并发行为运用战略思维方法时,你起码需要增加三方面的技能。

你需要增加的技能首先包括对大量旧的或新的概念进行数量属性的度量。可以说,没有对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就没有战略思维方法,对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精确到什么程度,战略思维方法就精确到什么程度。在对概念进行数量属性的度量时,其中许多度量是我们过去极不习惯的,例如考察某种制度,你还要考察它在共同体中制度化的程度,这要求你设计出可统计的指标。再如,我们过去考察影响因素时习惯于列出几个我们认为重要的因素,然后以“等等”来结束,现在则要求你悉数列出,包括你过去很看不上眼的众多“非本质”因素,并且还要求你考察它们的数量程度,尽管有时不可能非常精确。

你需要增加的技能还包括,以格局的方式贮存大量共同体内外的历史的和当前的资料,并会比较一些因素的变化所对应的另一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是像过去习惯的那样先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再比较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所对应的另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就是通过连续的、长期的格局与格局的整体比较来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性的。你的计算机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这种格局比较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准确性。

你需要增加的技能还包括善于让相关者和潜在相关者参与到你的战略思维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这种参与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这种参与不是直接从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角度考虑的,而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战略思维需要同时观察、记录、比较众多变量的变化轨迹,从短期看,单个观察者无法满足这个“同时”性的要求,从长期看,单个观察者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二是参与者本身经常就是战略的影响因素,他们参与以后会表述出更多的你可能忽略的因素。与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战略思维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思维主体的群体化,学完后面的内容我们会更明确地认识到,有效的战略思维必然是多人合作的思维。

在战略思维方法的定义中,战略目标可以是一个由多个目标构成的目标格局,比如城市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目标的格局。目标的多样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性是一致的。人们把纷繁复杂的具体目标归纳简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应该再有将其归纳为某种单一目标的企图,而应视为多个目标构成的目标格局,否则就不能准确代表人们实际的目标或实际的需求。

从现有状态达到目标状态需要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和可行的数量格局的调整才能完成。

之所以强调必须是格局的调整,是因为多数情况下通过一次只调整一个因素的量不大可能达到目标格局,目标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量格局中所有因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为达到目标而需要调整的各因素的数量,绝不简单等于目标存量格局减去现时存量格局,多数情况下不同时点的存量格局不能直接相加减。某一个因素数量程度的变化,不但会导致初始状态该因素的数量值与目标状态该因素的数量值的差额的变化,还可能会导致其他因素初始状态的数量程度也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它们与目标值的差额也发生变化,等你开始调整另一个因素的数量程度时,你第一次已经调整的那个因素的数量程度可能又变回原来的状态,因此,一次只调整一个因素的线性方法,有可能始终也无法完成使多变量格局从现有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任务。

之所以还强调必须是可行的调整,是因为有些为实现目标而调整当前格局的设想可能是一厢情愿,无法调配,无法部署,不能现实地产生作用。

之所以还强调必须是连续的调整,首先是因为多数情形下我们无法一次性地落实实现目标格局的方案,方案本身要求落实工作分步骤连续进行;其次是因为我们不再像抽象思维方法那样分别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来进行思考,现实中同时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全部相关因素,在我们的战略思维中也是同时处于动态变化中,我们甚至也无法一下就找到能实现目标格局的完整方案,方案本身也需要动态地和连续地调整。

战略思维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因为若干并列概念的数量关系格局的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把数量关系格局的变化描述为一个时间序列格局,一个时点对应一个格局。存量格局随时都在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构成格局的概念个数随时在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格局中的每个概念的数量程度随时在变化。

总之,从格局的当前状态到达目标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简单地由一次数量格局的调整来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按照时间序列连续进行的多次格局调整来完成的。比如在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兵员、武器等要素的存量随时在发生程度不同的增减,指挥员必须根据战争目标随时安排新的兵员、武器等要素的格局调整。

企业管理、城市和国家管理、战争管理在战略思维方面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各种存量格局按照时间序列发生的变化速度的差异。一般来讲,战争管理的变化速度最快,企业管理次之,城市和国家管理相对慢一些。正是由于它们的存量格局的变化速度存在很大差异,才引起它们的具体的战略思维过程的差异,以及战略思维所使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和信息处理手段的差异。

按战略思维方法的要求所形成的行动方案就叫战略或战略方案。提前形成的所有可能达到战略目标的关于增量格局的安排叫做备选战略方案。按战略思维方法的要求形成战略的过程叫战略思维过程或战略管理过程。在战略思维中,我们把所有的已经概念化的相关因素叫做战略要素,把渴望达到的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格局叫做战略目标,把对战略要素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形成新部署的快慢程度叫做战略灵敏度。就提前准备而言,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战略要素的所有变化做提前准备,对一些重要变化做出的预期叫做战略假设,根据战略假设而提前进行战略准备的计划和方案叫战略预案。在战略实施中,为达到战略目标,按照时间序列随时安排由可调动或可控战略要素组成的增量格局。连续安排这一系列增量格局的过程叫做战略战局。

检验战略思维方法的水平,战略目标、战略要素、战略灵敏度、战略假设、战略战局是几个重要的衡量标点。军事战略、企业战略、城市战略、国家战略概莫能外。更重要的是,新创立的这几个关于战略思维方法的概念很容易与思维的计算机化或程序化接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