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免疫力:疾病自己判断还是找医生?

提高免疫力:疾病自己判断还是找医生?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章疾病:自己来判断患病并非是人生不幸,而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现在有许多老年人不仅长寿而且精力十足,但是还有许多人在五六十岁或更早就死亡了。癌症等现代慢性病中,约有80%的疾病是被严酷的生活逼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所患疾病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统计,脑卒中和胃癌是过去人们多发的疾病。而自从发明了电饭煲,饭烧焦的情况减少了,因而胃癌的发病率也下降了。

提高免疫力:疾病自己判断还是找医生?

第1章 疾病:自己来判断

患病并非是人生不幸,而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现在有许多老年人不仅长寿而且精力十足,但是还有许多人在五六十岁或更早就死亡了。

既有工作、生活到老、享受天年的人,也有踌躇满志、英年早逝的人。其实提早衰亡之人并非是运气不好,导致他们衰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意外事故或由于其自身的原因。

人体自身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但是如果外界压力超过了人体能力范围的时候,严重的超负荷就会导致人体生病,甚至死亡。

可以说我们人类是用了约38亿年的时光进化而来的生命个体,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着、进化着。人类具有非常优秀且超凡的生存能力,如果能充分地发挥并运用好这些能力,我们将会充满活力,保持足够的元气,来长命百岁、乐享天年。但是,很多人对待事情过于偏执,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对自己身体来说是超负荷的生活方式。

在不同的年代里,人体患病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如果说在50—100年前,人类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力劳动的超负荷的话,那么现在的患病原因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具体来说,在20世纪50—60年代,饥寒交迫、繁重的体力劳动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严酷的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则已经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生活。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逐渐形成了表面上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却是随之产生了破坏身体健康的新问题。

癌症等现代慢性病中,约有80%的疾病是被严酷的生活逼出来的。现代社会中,所谓的“严酷的生活”,不再是饥寒交迫。

现代人白天在职场大多都是紧张、疲劳地工作着,夜晚回家很多人又在电脑电视机前待到很晚,甚至躺到床上也在继续思考工作、生活等诸多问题,因此,每天都处在紧张、疲劳的生活之中。这就是区别于以前的现代的严酷生活。

现今人体患病的主要原因

现在,每个国家都能轻易地从各国进口各种各样的物品。因此,相对应的,每个国家要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就更要花大力气,才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如果想维持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则需要延长人们的劳动时间、增加人们的劳动强度。这样一步一步地迫使人们选择了低工资、长时间工作、超身体负荷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的身体对这种超负荷的状态是有着很强的忍耐力的。可是无论这种忍耐能力多么强,如果每天都熬到半夜不睡,周末得不到好好休息,身体终将会吃不消,会被生活拖垮的。

另外,由于现今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小家庭化使家庭里人口相对较少,如果人们没有能倾诉、交流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精神负担增大,心情差、烦恼多。在当今时代,可以说人们生活得很不容易、很不轻松。

在过去等级制度十分严格且明显的年代,孩子一生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今后的职业。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那个年代没有严苛的职场活动以及入职前的考试、择优录取等关卡。

当今社会,为了能有一份好工作、好收入,几乎所有人都以高学历为目标,为了找工作而东奔西走。从竞争率很高的入职考试中脱颖而出,才能进入心仪的公司。如果都如以前,工匠的后代是工匠、农民的后代是农民的生活模式,入职考试所带来的压力、烦恼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就算是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公司,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作问题、生活烦恼等。

长时间工作是一种超负荷的生活状态,同时再加上许多精神上的不愉快,久而久之就会超出身体可以承受的能力界限,身体被压垮了,更严重的还会患上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现在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患抑郁症的人在不断增加。

时代不同所患疾病也不同

从前,在没有发明“压力”这个词语的时候,人们在遇到痛苦、难受之后身上就会长“瘊子”或“鸡眼”,这些“瘊子”或“鸡眼”实际上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人乳头瘤病毒。皮肤受到刺激之后会出现疮和红肿,黏膜受刺激之后会产生息肉和溃疡等。女性免疫力低下时就会产生宫颈癌,病症发生在肌肉上,就会出现子宫肌瘤。

现如今生“瘊子”的人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得这种病的人多数是免疫力低下的人。

以前的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样好的保暖设施,整个房间都不暖和。冬天,风冷天寒,一家人围在火炉旁,火烤胸前,只有胸前暖和,而后背被风吹着,感觉十分寒冷。在这种条件下,皮肤非常容易生疮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所患疾病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统计,脑卒中胃癌是过去人们多发的疾病。现如今,胃癌的患病率在下降,脑卒中的患病率基本没有变化。

我认为患胃癌的主要原因是食用了过多的焦煳食物和食盐导致的。以前一般用铁锅煮饭,锅底会产生出大量烧煳的饭锅巴,人们不舍得把这些饭锅巴扔掉。将这些舍不得扔的焦到茶色、甚至是黑色的煳锅巴全都吃了,会造成胃的超负荷。

烧煳的食物比较硬,不容易被消化系统消化,况且人们又经常是在没有加热的情况下吃这些冷饭的,这样也加重了胃的负担,导致胃的超负荷。在贫穷的年代里,因为吃冷饭使胃受到伤害的人很多。

北方的冬季,人们上学或上班常需要带饭盒,中午的时候就要放到火炉旁加温,这样的加热方式常使饭盒中一部分食物变焦变煳,又导致人们过多食用这种不健康的食物。

所以,过去的年代,寒冷使人们易患上脑卒中,吃煳饭和冷饭使人们易患胃癌,这是两种人们经常患的疾病。孩子们免疫力低下,则很容易患疮疖、交感神经紧张、白细胞增多、叶青素下降等病症。

而自从发明了电饭煲,饭烧焦的情况减少了,因而胃癌的发病率也下降了。

不过,新时代有新问题,现在由于生活环境恶化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反应的疾病则在不断增加。

在精神方面,受精神压抑而产生的疾病也有所增加。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症、风湿病等疾病在身体上体现出来的症状和过去也大相径庭。如图1~3所示。

图1 1958~2009年男性不同部位的癌、不同年龄段死亡率的发展(主要部位 对数

图2 1958~2009年女性不同部位的癌、不同年龄段死亡率的发展(主要部位 对数)

图3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病率(人口10万对)

疫苗不等于免疫

现在,女性患子宫颈癌的人很多。如果是年轻女性患子宫颈癌,我认为大多是由于身体长期过度受凉而使免疫力下降导致的。人若只是个别时候着凉,可能会引发感冒,这是免疫力降低的缘故。若长期使身体受凉,就会患上严重的病,比如子宫颈癌等。

在我们周围存在许多病毒,既有像流感那样的流行性病毒,也有长期潜伏在我们身体内部的常驻病毒。子宫颈癌病毒就属于常驻病毒,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感染子宫颈癌的病原菌,并潜藏在体内。

为了预防这种疾病发病,有人建议可以注射疫苗。其实疫苗一般是弱毒性,且只能激发一部分的抗原,所以起不到增强免疫力的根本作用。而且注射三次疫苗,其预防效果最多也只能维持1~2年的时间。

而一旦感染了病毒,若能注意好好保暖、规规矩矩地治疗,如果可以达到免疫的话,就可以得到终身免疫。所以,即使病毒进入身体也没有什么不好和可怕的,控制住即可达到终身免疫的效果。

很多疫苗的注射费用都不菲,而且疫苗都有有效期,短的半年,长的也就是几年而已。因此,我认为疫苗就是“直接击中人身上钱袋子的病菌”,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

做好能量消耗和补给的平衡

“为什么自己会患病呢?”在思考疾病形成的过程时,应该首先要意识到这是自主神经功能的问题。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研究疾病的起因,随着谜底渐渐地被揭晓,人们开始思考关于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的问题,才知道为什么长时间的劳作很危险、为什么内心的苦闷会导致患病等。

自主(植物)神经中有与支持活动能量消耗相关的交感神经和补给或调整休息、饮食、消化吸收能量的副交感神经两种,多亏人体中存在这两种植物神经,我们人类才得以生存。

交感神经工作时,血流量增加,血压升高,血糖工作,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我们就可以开始工作和运动了。然而,总是一直不停地活动的话,氧气和营养物质就会被慢慢地消耗殆尽。

相反,副交感神经从傍晚开始工作,用休息、睡眠的方式来消除一天的疲劳。并且,将消耗掉的能量通过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排泄等一系列的消化功能活动加以补充。

因此,交感神经紧张是支撑活动能量的身体状态;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支撑休息、补充能量,准备好下一次活动的身体状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有效平衡,可使人们白天能正常地工作、晚上能很好地休息。采取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才能永远健康、精神愉快、乐享天年。

正确的生活节奏可构建强大的人体免疫系统

本来,在夜间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地位,会出现头脑不清晰、身体松弛、困倦等生理现象。可是,有的人却是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到了晚上头脑也和白天一样清醒,不能按时入睡,且这类人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种自主(植物)神经的平衡,掌管着免疫白细胞的生成,并与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两种细胞都有关系。交感神经持续紧张,粒细胞的数量就增加,增加数量过多,就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这就是过敏性肠炎、克隆氏症、齿龈出血、突发性耳聋等疾病的起因,粒细胞的数量和癌的发病也有关联。

相反,平时总是松弛的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也会出现体质低下、浑身无力、郁闷等不良症状。淋巴细胞多了,若超过标准的数量,会使人体患上各种各样的过敏性疾病

如前所述,有很多人过于固执、紧张,过着放任交感神经工作的繁忙生活,当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达到极限时,就会因为过度兴奋而转为抑郁的状态。

也就是说:为了身体的健康,白天要好好工作,晚上要好好休息。采取这样的生活节奏,以这样一种不偏不倚的生活方式,才能构建一个强大的人体免疫系统。

但是如前所述,如今的现代人经常将自身置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既要忍耐长时间的工作,要有非常强的责任感,还要接受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烦恼,交感神经几乎每天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适度地工作是活力的源泉,若整天处于交感神经紧张的状态,身体就会出现血流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状态,西方医学界称其为:“不明原因的疾病状态”。

按医嘱吃药未必能治愈疾病

你的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医生,自己知道血压高但没有去追究为什么自己会血压高。常被冠以“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名,直接给你开口服降压片。这是一种表面对症的治疗方法。

这是一种不调查病因的对症治疗的方法,其实,病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也是如此,无论是哪种原因患上的糖尿病,多被开出口服降糖处方,这也是对症疗法却不能从根本上治病。症状出现了就治一治,这是“敲地赶鼹鼠”的治疗方法,治标不治本,不是探病根的根治疗法。

交感神经持续紧张,血压、血糖升高的同时脉搏会加快。兴奋导致夜不能寐,所以导致失眠的原因也是交感神经紧张的缘故。可是患失眠症的患者去医院,医生通常只会为这类患者开一些催眠药,这也是不能根治疾病的疗法。

现在去医院开药并按时吃药的人多,去医院问病根的人少。大概是认为:“不知道病因就不知道吧,反正吃过对症治疗的药了。”这样的治疗方法是无法把病治好的。遵照医嘱拼命吞药的人们,要知道真正的病因才能把疾病治好呀。

尽量避免吃药对自己对国家都好

许多人蜂拥到医院,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这是现代的医疗问题之一。可以说其中许多人并非为了根治疾病,他们的目的是到医院去开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考虑病因就胡乱开药。开得最多的是老年人的降血压药和降胆固醇之类的药。

许多国家的医疗制度中,老年人都只负担医疗费中很少的部分,有些人会因为便宜而蜂拥到医院开药。另外,只要血压和胆固醇的值一升高,医生、媒体就威胁人们并说出“会发展成为动脉硬化”“会发展成其他的病”“会有卧床不起的危险”等危言耸听的语言

内科主治医师们也讲:“如果有四千万人需要得到治疗,可是实际接受治疗的一般只有一半。”可是,就这一半人的治疗费用,也会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

比如说,如果一个老年人自己负担的医疗费支出是一万元,剩下的九万元则要由正在工作的年轻人来支付,居民税和个人所得税还没计算在内。

所以,尽量不依赖医生和药物,自己注意保持健康的身体,对现在和未来的人都是有益的。

天生的高血压不可用药来降

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收缩压就只有13.3~14.7kPa(100~110mmHg),这类人群既不用控制盐的摄入,也不用采取其他措施,他们年轻时血压低,到老年也不会有变化。这类人是天生的低血压人群,就像天生的有人个高、有人个矮一样。

低血压患者的特征是早晨起床的时候,像没有发动的发动机一样,醒来后不能马上进行活动,因为不具备马上活动的条件。因此要在被窝里骨碌一会儿或在床上坐一会儿,等血压一点点升上来,达到活动血压时再下床。这样的人如果早早地起床就会感到不适。

相反,有些人一测血压就是20.0~22.7kPa(150~170mmHg)。血压高的人是身体调节发生了问题,必须服药吗?要把这部分人做特殊标记吗?其实,我也是平时高压在22.7~24.0kP (170~180mmHg)的高血压人。由于血压那么高,早晨起床时高压已经达到20.0kPa(150mmHg)左右了,所以,睡醒之后就躺不住了。尤其是在日出较晚的冬季,甚至会在“天怎么那么黑”的时候就想起床了。一睁眼就能达到“活动血压”的标准,所以早晨四点半开始用熨斗熨衬衫,10分钟熨完后,就像往常一样打扫卫生,还有时间的话就倒倒垃圾、做好上班的准备等,要忙到早饭前。总之,血压高的人必须要活动。

有人经常在电车会议室里打一会儿瞌睡,这是血压下降的表现。这种状况是在身体处于松弛状态下出现的,是稍微安静睡会儿,有事时立刻能醒来的那种类型。可是,我无论在电车上、会议室里都不会发困,因为高血压使我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在工作时不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就不舒心,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此。

所以,“血压低的人好,血压高的人必须用药降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血压低的人、血压高的人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血压高的人要维持身体健康也有相应的生活方式。

血压高且持续时间长的人的特征是早睡早起。因为血压高的人活泼、兴奋,所以工作疲劳的话一定要早早地休息,像我这样的人晚上经常八九点钟就就寝了。

血压的高低决定了睡眠时间的长短

我的老师熊谷胜易先生的老师是东北大学的校长——石田名香雄先生,他也是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睡眠时间达不到八九个小时就不能解除疲劳。所以,血压高的人不早休息,则不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健康。

与此相反的是日野原重明先生,2011年就100岁的日野原重明先生的高压只有13.3kPa(100mmHg)左右。他的睡眠时间非常短,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这是他保持健康的秘诀。

据说日野原先生一开会就会打盹儿,这是松弛的副交感神经体质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神经过敏,但是在开会时遇到重要的事时,他就会立刻精神起来。

血压高的人干事一气呵成,是性格顽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型的,喜欢自以为是。血压低的人由于副交感神经优位从而是过敏性体质。即使开会时在打盹儿,在重要的时刻也会立即醒来,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似的开始回答问题。

血压一高就头晕的人,头晕的原因是本来血压没那么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导致血压升高的。性格爽快的人和性格稳重的人由于继承的遗传体质和自身性格的不同,血压也不一样。

由于各自的体质不同,所以不可以给血压设定一个正常值。

医学学生都学习过:“既有血压高的人也有血压低的人”“血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的”等。不过,现在的医学界好像把这些都忽视了。的确,让我们回头看看,20年前高压平均在18.7~20.0kPa(140~150mmHg),七八年前则升到22.7~24.0kP (170~180mmHg)了。尽管如此,我也不想通过服药来降压。因为这样的高压是我的“正常值”,我在这种情况下,肩不酸,腰不疼,身上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如果血压不是自然地升高,而是由于生气或过度做某事使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要好好检查自己的生活方式,要开始治疗了。

血压中有遗传体质的因素,不能笼统地说血压低的人好,血压高的人不好。

强迫降压最终会致人郁闷

经常有这样的说法:“血压治疗的关键时刻不要拔牙”“拔牙时血压必须在21.3kPa(160mmHg)以下,否则不能拔牙”“血压高的时候拔牙出血是很危险的”。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血压高,兴奋的人气血燥,所以就会多出血,可是这样的人血小板多,所以凝血也快。

活泼的人需要的氧气相对多一些,所以副交感神经支配的红细胞数量增加,同时,保护身体的白细胞防御细胞的粒细胞也增加。还有,伤口有受感染的危险,所以起凝血作用的血小板也在增加,这一切都是骨髓的造血功能所生成的应变反应。

通常的说法是:血压在21.3kPa(160mmHg)、性格活泼的人血小板也多,止血作用强。可是拔牙时血压高的话,止血就很困难,容易出事故。所以要先去内科检查,服降压药,直到血压降到21.3kPa(160mmHg)以下时方可拔牙。

年轻力壮、动作迅速的人体内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都多,生命力旺盛,收缩压一般不在21.3kPa(160mmHg)以下。龋齿和智齿的疼痛并非不治,但是是不好忍耐的。非得按医生告知的那样去内科开药进行强行降压的话,结果会怎样呢?我认为是会产生一种郁闷的心情,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一个女学生就是这种情况。

工作紧张的时候,身体也会做相对的调整,血压会上升。如果此时智齿疼痛需要拔掉,而牙科医生告诉“要到内科去开降压药”。于是,一直服药到血压降下来,但结果可能是导致情绪极坏,整个人郁闷起来了。

不要按数值来判断疾病,要通过察看脸色来判断(www.xing528.com)

以我现在的血压状态去医院的话,医生就会反反复复地说:“请服降压药”。可是我认为,血压的高低是取决于遗传体质的,没有一个合乎规定的“正常值”。

无论是血压低还是血压高的人,工作过度劳累、烦恼过多的话,就会产生反应性的高血压。此时会伴有肩膀酸痛、头晕等不适的症状。如果此时脸色很好,精力充沛,可维持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顺畅,这种情况并不会患动脉硬化,所以,也可以不吃药。

低血压的人,因运动不足,渐渐地会出现血液循环不良、身体发冷、没精神、脸色难看、体温低导致新陈代谢不顺畅等情况,所以也容易发展成动脉硬化。

不论是血压高还是血压低,如果脸色难看,就是因为血流停滞,氧气和营养无法在体内正常输送。因此,引发动脉硬化和损害脏器器官的可能性极大。

高血压的人用药强制降压到18.7kPa(140mmHg)左右时,就会出现摇摇晃晃的症状,这是因为从22.7kPa(170mmHg)降到18.7kP (140mmHg)的过程中,血压差引发的血流障碍。

五十岁左右的人是壮年人,这个年龄段用药物来降压的人很多。本来也可以不用吃药的。但是,越健康的人,则越依赖药物。于是身体变得摇摇晃晃,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不久便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了。

不用药物降低高血压的话,未必一定能患动脉硬化。所以,建议大家改变思路,正确认识自身的状态,加强锻炼身体,放弃必须依靠药物来降压的想法吧。

误设定正常值,人为增加病人数量

有些女性以前一直是低血压,可是闭经之后血压突然高了起来,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其实这是人体为了维持血液正常流动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为女性器官输送血液,使女性具有光滑的皮肤、使血液顺畅地流动,这里起作用的是雌性激素。闭经时期人体易感觉疲劳,是由于雌激素在减少,血流变慢,从而使体温降低导致的。

可是女性闭经后并非都是低体温。闭经前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低体温的人常被诊断为自主神经失调或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征)。

由于闭经之后,雌激素减少,需要以副肾皮质激素补充的形式把失去的血液补回来,这就需要调高体内的血压。所以,此时有高血压倾向是正常的,而随着血压的升高健康情况也在恢复着。此时,若用药物强行降压,反而会使身体处于不良状态之中。

胆固醇的值也是如此,曾有报纸报道:“胆固醇越低越好。”可是,正如规定“血压正常值是18.7kPa(140mmHg)以下”有时是错误的一样,也不可以把胆固醇的值单纯固定在220mg/dl以下。

我们最新的研究表明,健康人的血液中胆固醇的正常值是220±50mg/dl,分布上为170~270mg/dl。《哈里森内科》一书中规定健康人的胆固醇正常值,男性(50~70岁)为160~275mg/dl,女性(50~70岁)为150~295mg/dl。

顺便说一下,我大学毕业时的高压是20.0kPa(150mmHg),胆固醇值是280mg/dl。

把胆固醇的值定在220mg/dl以下,这是高血压学会和高脂血症学会为了减少发病所制定的基准。因为片面地设定了所谓的正常值,反而会人为地增加了病人的数量。

重新认识医院要和社会相结合这一现实

很多去医院的老年人都说:“去医院就是对身体的自我珍惜。”我的一位94岁的朋友也是请人带着,每月去一两次医院,才能有自我珍惜的感觉。

所以要是采纳我的“老年人不要吃药”这一建议,不去医院的话,老人和社会的接触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不去医院,现在的老年人就会失去很多东西。尤其是对地方上的老年人来说,去医院是自己还活在这个世上的证明,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因为除了家庭,医院是可以进行社会接触的唯一社交场所。从20世纪40年代或50年代努力坚持过来的人们,除了工作以外没有其他兴趣和爱好,对老年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能和社会接触的地方就只有医院了。

老年人自身及便宜的医疗费也成为下一代人们的负担。因此社会上应该有除医院以外,能让老年人和社会接触的场所。并且,应尽量以其他形式快速地解决。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们退休之后,如果他们要去医院继续治疗的话,医疗费将是一笔巨额的支出。现在的医疗费支出其数量之大堪比税收。

如果医疗费用对走进医院的人起作用的话也是可行的。但是有些治疗不但不起作用,反倒给身体增添了疾病。高血压患者用药物降压,会引起血流障碍,对身体有害,最终会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症甚至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很多人患了阿尔茨海默症而卧床不起的现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即使只是躺着,也会有意识地想要吃降压药。其实只是躺着的话就没有必要降压了,只是出于习惯来服药,就好像停止服药了就是虐待患者似的,像这类习惯性的服药流程必须废止。因此,社会要着力处理医疗费和老年人孤独的问题。

为了健康不要进行体检

有的人没作任何努力,胆固醇的值就在200mmol/L以下,也有的人不吃蛋、肉等含有高胆固醇的食物,用尽了各种方法,作了各种努力,但是胆固醇的值还是在250~280mmol/L(我的则是330mmol/L),降不下来。其实,这是遗传体质造成的。

胆固醇的值不是“正常值”就得服用降胆固醇药?我们身体中各种各样的代谢都是由细胞内的糖酵解体系和线粒体来承担的。要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值,就要控制线粒体机能。身体中能保持体温、维持力量的就是线粒体。年轻时,糖酵解体系处于优势地位,可分裂成长。上了年纪则线粒体处于优势地位。降低胆固醇药就是用来抑制线粒体的,而线粒体大多数是组成肌肉的细胞器。药物降低胆固醇可能会使体育运动员患上横纹肌融解症而不得不借助于轮椅。老年人如果长期用药物来降低胆固醇,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卧床不起。

雄激素、雌激素、副肾皮质激素等,除了从胆固醇中产生之外,也从醛固酮和维生素D中产生,这些都是精神的源泉。如果用药物使其降低的话,无论男性和女性都会丧失这种精神的源泉。所以我说要和血压一样,不可以给胆固醇设定正常值。

血压24.0kPa(180mmHg)、胆固醇330mmol/L,都比“标准数值”高,我还是有些不安。要想消除这种不安,我发现了一种方法,就是不测量。血压值、胆固醇值一概不测量,也就不会觉得数值高了。话虽如此,但真正能认识到的人少之又少。教你个方法,对血压高的人要学会如何分辨是病态还是原本的体质。

血压高、头痛、肩膀酸痛的人应该考虑是病,腿肚子抽筋、频繁打嗝儿等就是交感神经紧张的症状,不是体质的问题,而是患病的状态。

原本性格活泼的人,即使胆固醇高一点也是可以的;原本性格抑郁的人,胆固醇就不应该高。抑郁、体温低、胆固醇溶解不了,容易引发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人们兴奋时,交感神经紧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使激素体兴奋。因此,认真、繁忙的人如果过分地刺激甲状腺,会有患甲状腺病或甲状腺癌的倾向。

现行教育体系中保健医生的观念误区

前几天,我在一次学校保健医生的全国大会上发言,才知道,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一所学校只配一位保健医生。全校那么多师生,一有人身体不适就要找保健医生,保健医生哪能忙得过来呢。

保健工作忙不过来,发病率提高也在预料之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保健医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这就是发病率提高的原因。

“身体不适的学生从上午就开始增加,简直让我不知所措。”一位学校保健医生这样说。我认为“这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结果”。白天室外活动太少,晚上又不按时睡觉,身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便使体温降低、机能减弱、各器官功能减弱。“精力不足缺少魄力”“吃甜食过多,只图舒服,没有户外活动,导致没有精神,浑身无力”等。所以那些体温过低的不健康的学生全都跑到保健室来了。

希望听了我的建议的保健医生,从此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正确的生活习惯方面和饮食卫生方面的指导。

这些保健医生一听到我说“不能使用类固醇”的时候,他们就反对:“安保先生从根本上解释了疾病的形成过程,但是现实中不使用类固醇就没法治疗。”他们认为我说的道理是可取的,但是很难实际操作。一想到他们的实际治疗观念与我的理念有冲突,我的心里就十分焦虑。

长期使用类固醇,是不能根治疾病的。不仅如此,还可能使疾病继续恶化。要知道,类固醇绝不是一支能战胜疾病的枪,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它解决不了的问题仍然很多。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使用类固醇,除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时。

类固醇使身体发冷

无论什么职业,哪怕在大集团中工作也会有偷懒的人,当然认真工作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还有,刚刚了解到,在危险环境生活的人们承担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比如说,在学校时孩子发热,多数都会向保健医生询问,服些什么药物能早点退热。本来保健医生是没有行医资格的,虽然像感冒药之类的药不用医生的处方,但尽管如此,认真的家长还是很不满意。

还有,一般的发热,两三天就能自愈。但是有些孩子会出现扁桃体肿大、呼吸困难的症状。高频率扁桃体肿大的孩子一定是酷爱甜食,而不喜欢室外活动的人。这样的孩子是副交感神经优位,体内淋巴细胞过剩的孩子。如果医生没有这样深刻地理解,就无法提出有效的治疗建议。

再比如,患有皮肤过敏症的孩子上幼儿园,孩子的母亲请求幼儿园的老师道:“医院的医生说每天要涂1~2次类固醇软膏,在园期间请您给孩子涂上。”每天都涂类固醇软膏的话,随着软膏渐渐地被吸收,身体就会出现寒冷的现象。类固醇是抑制使身体发热的线粒体的物质,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都接触的话,也会因身体发冷而患病。

湿疹、痒是身体向外排出毒素的反应。如果用药物抑制痒的话,会失去身体自身治疗的能力。造成这种错误的结果应该归罪于过度使用类固醇类药。

把不健康人看作健康人、把健康人看作有病人的时代

话又回到“正常值”,确定胆固醇值和高血压值是为了成年人预防疾病、进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也有资料表明,太胖的人任其发展,有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正常值”是为防止发生以上疾病而设定的数值。

这样说的话,严格地设定血压值、胆固醇的数值是正确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因为没考虑到人体这些数值的高低还受到体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许多正常人被诊断为病人。

为了保护从事危险工作的人,对血压和胆固醇等正常值范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实际上,有的人因其生理和体质,血压本身就高,要人为降低这类人群的血压,用药物治疗是有的。

有的人因过度的劳累而患上高血压,因心脏负担加重绞痛,也有的人是健康体质但血压的数值很高,这些我们分面对。

目前,过分地追求正常血压值范围里的低值,使参加健成年人中10%被认为血压异常。这显然也证明了规定这个正常围是不合理的。

血压过低也可能使身体感到不适,或者没有精神,那么怎么能是正常的呢?因为人为规定了血压值的正常范围,而使康的人变成了病人,这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笑话。负面影响而引发心要一一区康检查的的血压范这种情况原本是健

因为这个数值标准,责令的日本有3000万人患上了高血压病,其中儿童占了1000~2000万人,全体国民近一半的人口成为病 人,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啊

代谢综合征的人正因为代谢综合才保护了身体

因为忙的人需要能量,所以线粒体若不满负荷运动,就会损害身体。线粒体通常把吸收来的营养变为糖再转化成能量。但如果让它更好地运动就要使用脂肪。因此,线粒体忙碌的时候,还有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就会引发脂肪肝(肝脏中的中性脂肪异常增加的状态)和高脂血症(血液中的脂质异常增加的状态)。因为在忙的时候和饥饿状态下,糖不能进入身体,只能用身体内的脂肪供能。因此构成了脂肪肝、高血脂的结构。也就是说脂肪肝、高脂血症,是保护身体的最后一道屏障(堡垒)。

人类成为恒温动物之后为了保温,溶解了移动至皮下的脂肪因而形成了高脂血症、脂肪肝。

综合体检时缺乏这种考虑,所以把保卫身体的这种反应诊断为“病”。代谢综合征其实是为了保护繁忙中的身体,即使是狼吞虎咽地吃,也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所以形成了脂肪肝。

因此,要想治疗脂肪肝,就必须从休息入手,减少工作量或休假,要改变生活方式,锻炼成不是脂肪肝的体质。

相反,患厌食症且干瘦的人,如果患了脂肪肝,是因为糖未进入身体,所以消耗自身,以脂肪肝的形式来延续生命。

在体检中因为各种数值不标准而被视为“身体不健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脂肪肝是为了保卫身体而生成的,却要用药物强制除去,反而会真正生病的。

把脸色和大便的信息作为衡量健康的基准

我认为健康的基准不应该是血压和胆固醇的数值,而应该是看人的脸色和大便的信息。大便是从人身体里排出的“大信息”。大便中能明显反映出身体的全部状况:便出乌黑、恶臭的大便时,常会伴有蛮横、胡作非为、脾气暴躁等行为;大便中带有黄色并且没有腐烂臭味是,常常伴随的是饮食和睡眠平衡,情绪稳定。

当患者被告知患了癌症只有一年寿命的时候,脸色通常就会难看起来。然而即使患了恶性癌症,如果脸色好、大便正常的话,癌细胞也不会过快地增长。

即使是癌症患者,若好好保持体温,坚持正常饮食,也会便出较好的大便。请一定要认识到,健康的标准不是“数字”而是“便通”。一天照一次镜子很重要,过分紧张时脸色难看,心情轻松时血液流畅、脸色也很好,新陈代谢也会很顺利。

身心疲惫、工作中又遇到麻烦的时候脸色就会不好,女性会出现肩膀酸疼的情况,男性通常会长出小脓疱(小疙瘩暗疮)。每天放松心情,保持精神愉快、精力旺盛的生活,就没必要担心自己的健康情况,也不必去做健康检查。

不要根据测得的数字,而要亲眼见到才最重要

数字是人为决定的东西,脸色好、大便顺畅才是生命力的彰显。传统医学中有很多被认为对身体有益的事物,从医学角度并没有明确的根据,因此现代医学也无法做精确的解释。虽然没有被现代医学所证明,但是,确实是历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贵经验,比如用某种植物可以缓解某种症状,如食用蘑菇通便效果好等。在这个千锤百炼的验证过程中,有人吃了有毒的蘑菇而死,这是人类为后代做出的牺牲,是积累宝贵经验流传至今的代价。

现在,现代医学上使用的药,是人类可以操控的东西。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可以使肿瘤暂时变小,这种可操控仅仅是在人的思维和科学技术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吃什么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等,那是由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是一代人、两代人所解释不清的,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学到的东西。

这里讲一个糙米、大米和脚气病的例子。

江户时代初期,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和第二代将军秀忠家里都没有患脚气病的。在当时,德川家康就算是长寿的,他活到了7岁,是因为他食用了富含蛋白质、矿物质、食物纤维等营养素的糙米的缘故。

大概从第三代将军家光开始,患脚气病的人数增加了。脚气病就是神经肌肉患病、麻木、筋腱不反射、浑身无力,最后死亡的病症。现在追究原因,是因为战争结束了,生活安定下来,还是大米好吃、味道很香。人们为了追求口感而把糙米精制成大米,把米糠、胚芽等最有营养的部分扔掉了。什么食物都是如此,一精制之后,就只能吃到生命体的一部分,而导致营养失调。长期食用这种精制的大米而导致了疾病。

脚气病是那时将军之类的富裕阶层易患的病,也被叫作“江户患(江户病)”。普通老百姓则因平时只能吃到糙米,只有在重要的节庆日子里才能吃到一点大米,所以是不会得脚气病的。

到了江户后期,食用大米的范围扩大开来,人体缺乏B族维生素,“江户患(江户病)”就成了国民病。进入昭和以后人们才好容易认识到“糙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

顺便说一说,德川将军家族第三代——家光(48岁)、第十三代——家定(35岁)、第十四代——家茂(21岁)等都是因为患脚气病而死亡的。

现代,可食用富含B族维生素的肉类,特别是猪肉、鸡肉、鱼肉等,既很美味,又能补充营养,所以即使是经常吃大米也没有关系。但如果能有意识地食用一些能使膳食更加平衡的糙米的话,就更好了。粗茶淡饭加上美味珍馐,营养既不过剩,也不缺失,这样就可以防止脚气病了。

整个儿都吃进去对身体有益

粗茶淡饭对身体有益的例子还有很多。

离北路海沿岸五千米左右的地方有两个村子。两个村子都是以渔业为生。A村的男性常常在50岁左右就易患痛风病,而B村的男性则是到了七八十岁还是结结实实的。

专门从事卫生学研究的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近藤正二先生,退休之后来到那里对两个村子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A村患痛风的男性,据说因为封建的家长制度,家庭教育特别严格,家长从不让孩子吃鱼的内脏和鱼骨头,而是只吃鱼中最好的鱼肉部分,做成生鱼片来吃。

可是,健康男性居多的B村却正相反,把捕到的好鱼全部卖掉,把剩下的鱼以及鱼的内脏等摆上餐桌,全部吃掉。

两个村子的主食和蔬菜基本都一样,只是吃鱼的时候有差别,结果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现在的人们如果能多吃些粗糙的食品会比较好的。由于经济的发达人们吃东西越来越精致,其实这不是个好习惯,为了保住健康我们就不能只吃食材的一部分,而是要吃全部。吃主食不吃精制大米而要吃糙米,吃小鱼要从头到尾把能吃的部分全部吃掉,大萝卜、小萝卜带叶吃,要带果皮一块儿吃苹果。金枪鱼、加吉鱼不仅要做成生鱼片吃,应季的秋刀鱼连其内脏都要吃,把这些鱼吃到只剩鱼骨头,这样的吃法才会对身体有益。

老年人的饮食调理是很费功夫的,如果为了方便而常用便利店的饭团子来应付的话,因为饮食中缺乏营养,就会引起营养失调或脚气病。平时多吃些整个的食物,对身体有益。

不能仅仅追求“数值”,身体的需要才是标准

近年来,人们大力提倡节制盐分的摄入,这是因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了。以前人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之后易出汗,造成体内盐分的流失,所以必须补充足够的盐分,但是现代人已经没有这样的必要了。

现在每人每天需要8~10克的盐,极端的人每天需6克的盐就可以了。而以前,每人每天需要20~30克的盐。保温的盐分是耐寒的必需品,特别是喝一口东北地方的酱汤,身体就会立刻感觉暖和起来,这是身体内盐分浓度升高的缘故。红颜色的食物是保持体温的有效食材。

体力劳动的减少,暖气设备的进步,使我们不再需要自身发热,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多吃盐了。然而,若过分地控制盐分摄入的话,体温就会过低,从而使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变得糟糕。

特别是夏季,不能过度地控制咸东西的摄入。吃了味浓的东西会感觉口渴想要喝水。水和盐是汗液的主要成分,发汗可避免中暑,所以吃咸的东西可以补充身体内因发汗而丢失的盐分。用发汗来调节体温,就要充分地摄取盐和水,如果能再加上一碗姜汤的话,会很容易地避免夏季中暑。

吃咸的东西、喝水、出汗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活动较多的人爱出汗。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人们患病是因为吃盐过多,控制盐的摄入即是健康的法则”。在处于不得不出汗的环境中时,出汗之后一定要充分摄入盐和水。

还有,即使是“盐”也有精致的钠盐和从海里提取出的含镁的盐之分,其效果也各异。钠盐可以提高血压,但镁盐则降低血压。不能因数值判断应该摄入多少盐为好。口中觉得咸了,就是不需要盐的信号。反之,想加酱油或想吃咸菜的时候就是体内盐分不足的表现。这也不是靠数字而是要靠自己感觉来决定的。

身体中的盐分的多少没有标准值。身体需要什么,是靠感觉来知晓的。这样的话,也会减少患病的概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