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反事实蕴涵在英语中的区分与表达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反事实蕴涵在英语中的区分与表达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反事实蕴涵在英语中,动词有直陈语气和虚拟语气之分,相应地,条件句也可以区分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不太严格地说,虚拟条件句就是反事实条件句。研究表明,这种联系既不能用实质蕴涵表示,也不能用严格蕴涵表示。因此,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都不适于刻画反事实条件句,相干蕴涵和衍推又没有得到逻辑学家的公认。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反事实蕴涵在英语中的区分与表达

六、反事实蕴涵

英语中,动词有直陈语气和虚拟语气之分,相应地,条件句也可以区分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不太严格地说,虚拟条件句就是反事实条件句。在汉语中,尽管动词没有人称、时态、语气上的分别,但反事实条件句仍是大量存在的。例如:

(1)要是不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国也许早已跨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2)如果引力常数在地球附近区域取值稍大一些,人们就会更经常地遭受骨折之苦。

(3)假如马克思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就会实行社会主义。(4)倘若这个花瓶掉在地板上,它就会摔得粉碎。

我们用“Aimg133B”(读作“反事实蕴涵”)表示这一类条件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前后件为假或不大可能为真,但用“如果……则……”连接其前后件之后,就断定了前后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究竟是什么性质或什么意义的联系呢?研究表明,这种联系既不能用实质蕴涵表示,也不能用严格蕴涵表示。因为实质蕴涵只考虑前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而反事实条件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要考虑前后件在内容和意义方面的联系;严格蕴涵只与逻辑上的必然(或不可能)相关,而反事实条件句则与经验上的必然(或不可能)相关。例如:

(5)加强前件律 (A→B)→(A∧C→B)(www.xing528.com)

(6)传递律 (A→B)∧(B→C)→(A→C)

(7)易位律 (A→img134B)→(B→img135A)

对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都成立,但对于反事实条件句不成立。例如,用“地板上恰好有一大堆海绵”加强前面例(4)的前件,得到“倘若这个花瓶掉在地板上,并且地板上恰好有一大堆海绵,那这个花瓶就会摔得粉碎”,显然这个句子是假的。又如,从“假如卡特在1979年去世,则他不会在1980年落选”和“假如卡特不在1980年落选,则里根就不能在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根据(6)所述的传递律,得到一个明显为假的句子:“假如卡特在1979年去世,则里根就不能在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因此,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都不适于刻画反事实条件句,相干蕴涵和衍推又没有得到逻辑学家的公认。于是逻辑学家们另辟蹊径,在近几十年内发展了一个被称为“条件句逻辑”的哲学逻辑分支,并构造了为数不少的公理化的条件句逻辑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特性或语义特性。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两种刻画。

齐硕姆(1946)、古德曼(1955)、雷谢尔(1964)等人提出了一种“可共存性(cotenability)理论”,其要点是:反事实条件句“Aimg136B”为真,仅仅当前件A加上由某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后推出B。这里要求由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可与A共存,也就是与A逻辑相容。具体地说,若A假,则A真,那么该集合中不应包含A;若C真,且C与A表面上相容,但从C可推出A,则该集合中不应包含C。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则“Aimg137B”为假。例如,在雷谢尔看来,AB的真值是相对于一命题集M来判定的,判定者相信M是真实的,并且按确信度的大小对M中的命题排序。如果M∪{A}是不相容的(在反事实条件句那里情况通常如此),则可找到M的一个子集M′,使得(i)M′∪{A}是相容的,(ii)M′是极大的,也就是说,M中没有比M′更大的子集M″,使得M″∪{A}是相容的,并且(iii)M-M′包含具有最低确信度的命题,这就是说,如果CM′是M-M′中最高确信度的命题,那么CM′的确信度都低于CM″的确信度,CM″则是相对于使得M″∪{A}相容并且本身是极大的M″而言的。如果M′∪{A}├B,则Aimg138B为真,否则Aimg139B为假。因此,在雷谢尔看来,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为真,如果其后件由包含前件在内,并且(除包含前件之外)在其他方面“最接近于”先前假定的知识的一个相容命题集所蕴涵,只要在构造这个命题集时已排除了尽可能少的并且具有尽可能低的确信度的命题。 (33)例如,假定M是按下列次序排列的命题的集合:p∨q,img140p∨r,p,q,A是img141q,显然M∪{A}不相容,因而可找到一M′,M′至少要包含p∨q,因为{p∨q,img142q}是相容集;M′还应包含img143p∨r,因为{p∨q,img144p∨r,img145q}相容;M′还应包含p,因为{p∨q,img146p∨r,p,img147q}相容,并且这就是M′中的全部元素,因为若加上q,则{p∨q,img148p∨r,p,q,img149q}不相容。相对于这一M来说,既然M′∪{img150q}├r,所以,反事实条件句“如果img151q,则r”(即Aimg152B,这里B是r)就是真的。所以,在这种理论看来,反事实条件句“Aimg153B”意味着:相对于某些可与A共存的真命题来说,A推出B。

斯托奈克(1968)、大卫·刘易斯(1973)、范·弗拉森(1974)、波洛克(1976)等人则用可能世界集刻画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例如,斯托奈克认为,“Aimg154B”为真,当且仅当,在A为真的那个最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上,B也为真。他用一个有序四元组模型〈I,R,s,[]〉(后被称为斯托奈克模型)刻画“Aimg155B”的真值,并且这模型决定了一个公理化的条件句逻辑系统,即极小条件句逻辑C2(34)此外,对反事实条件句的不同刻画还有很多,例如严格条件句理论,小变化理论,极大变化理论等,并且有许多不同的条件句逻辑系统。 (35)显然,详述并比较这些不同的理论或系统不是本书的任务。

这里利用以上材料只是想说明:反事实条件句中的“如果……则……”是不同于前面所述的各种蕴涵的,它肯定了前件和后件本身的假,但是断定了前件和后件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可以接受逻辑刻画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反事实条件句也可以赋予确定的真值,或者真或者假,并且可以为它们建立独特的逻辑——条件句逻辑。但是,同样明显的是,反事实蕴涵是用来处理一类特殊的条件句——反事实条件句的,它并不是一种普遍性蕴涵,与可以用来刻画推理的蕴涵不是一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