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诗说中国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诗说中国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1章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范希文袁枚黄阁风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书生。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庆历新政庆历三年,范仲淹重新入朝,任枢密副使,不久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筹划改革事宜。范仲淹的建议大部分都被宋仁宗所采纳,从庆历三年十月到四年六月,陆续发布实施。庆历五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家等罪名贬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员也都被贬地方,新法废除,“庆历新政”失败。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诗说中国

第11章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范希文

袁枚

黄阁风裁第一清,

宋朝名相半书生

西边经略成何事,

尚劝横渠莫论兵。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等。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等。

袁枚这首诗高度赞扬了范仲淹身为宰相的而廉洁正直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对他经略西北边事时,由于大臣多有挈肘之举而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感到惋惜。范仲淹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不管是身在边陲,还是官居冢宰,都以极大的热情与决心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他主持之下的“庆历新政”更使他永载史册。(www.xing528.com)

筑捍海堰范公堤

范仲淹(989~1052),北宋苏州吴县(今苏州)人,字希文,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遂姓朱,名“说”。范仲淹少有大志,品德高尚。当他知道自己身世后,就辞别母亲,求学于应天府戚同文。他读书夜以继日,寒冬困时冷水洗脸,饿时即以稀粥充饥,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进士,任广德军当司理参军,即把母亲接回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恢复范姓,改换名字。在天圣初年,范仲淹出任泰州兴化县令,主持修筑后人称为范公堤的筑捍海堰。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任秘阁校理,因奏请刘太后还政皇帝,出判河中知府,后又任陈州。仁宗亲政后,提范仲淹为右司谏。他极谏仁宗废郭后,从而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出知睦州、苏州。范仲淹在苏州任上疏浚太湖东入大海的水道,解除了江南的水涝之患。不久,他又被仁宗召回,升判国子监,权知开封府事。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吕夷简任人唯亲;又上书讥刺时弊,希望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因此,范仲淹被吕夷简诟指朋党,罢免权知开封府事,出任饶、润、越三州知州。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又被任命为陕西转运使。不久,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负责防御西夏的重任。范仲淹在延州采取“持久”和“招纳”政策,使汉、羌等族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在军事方面,加强训练,修筑防御堡垒,使各堡寨互相支援,延州一线的防御日渐稳固。边地人民都称赞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破胆。”范仲淹还提拔将领狄青,送他《左氏春秋》,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而已。”后来狄青成长为一代名将。

“三冗”之弊

尽管当时很多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以“朋党”之名罢官,但是仍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之名堵塞言路。余靖、尹洙、蔡襄欧阳修等或写诗做赋,或上书上奏,以申范仲淹之冤,反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朝政派与守旧势力的斗争。

庆历初年,宋夏战争连年不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深。而“三冗”就是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众多,俸禄优厚,考核宽松,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由于“官职、差遣”的任官制度,许多官员长期只享俸禄,而无实职。北宋军队数量与年俱增,太祖时只有禁军19.3万,太宗时35.8万,真宗时增至43.2万,仁宗时达82.6万,包括厢军已有125.9万之多。北宋军队数量虽多,然实行“更戍法”,“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遇到战事,指挥不灵,战斗力大大削弱。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统治危机不断加剧,有远见卓识的官僚强烈呼吁改革弊政。范仲淹、韩琦、富弼、余靖、欧阳修等纷纷向宋仁宗提出改革时弊的具体建议。同时,宋仁宗也看到了统治危机,决意改革。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重新入朝,任枢密副使,不久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筹划改革事宜。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具体提出了十条建议,核心内容是改变以往官员按固定年限升迁的制度,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按政绩优劣升降;改变恩荫官员冗滥的状况;对地方长官的委派,要严格选择;改善科举制度,改变专以诗赋取进士之况,以墨义取诸科取士,吸收有经世致用的人才;要求各路地方官注意兴修水利,尽可能合并人口较少的县,以减少吏役的人数,使减下来的役人回乡务农。范仲淹的建议大部分都被宋仁宗所采纳,从庆历三年十月到四年六月,陆续发布实施。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然而,“新政”触犯了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招致了夏竦等保守派官僚的强烈反对,他们攻击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竟然捏造改革派废黜皇帝的罪证。范仲淹感到了继续在朝的危险,就主动请调西北前线任职,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等,富弼出任河北宣抚使。庆历五年(1045)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家等罪名贬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员也都被贬地方,新法废除,“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政治局面日益恶化,积弱局面渐渐形成。

范仲淹被贬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写下《岳阳楼记》,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铿锵豪语,抒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