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治蜀:恢复蜀吴联盟与法治措施

诸葛亮治蜀:恢复蜀吴联盟与法治措施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治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恢复蜀吴联盟。在国内政策方面,诸葛亮坚持内修政理,采取严格的法治措施,以纠正蜀地"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病,他一面打击和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一面赏罚分明,提拔重用当地的优秀人才。诸葛亮善于治军,蜀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一直处于主动,也取得了一些胜利。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到成都,官民哀恸,人们奔走哭泣。

诸葛亮治蜀:恢复蜀吴联盟与法治措施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锦官城:指成都。

森森:树阴浓郁。

顾:拜访。

频烦:屡屡,多次。

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

开济: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危难。

出师: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www.xing528.com)

捷:成功。

身先死:指诸葛亮不幸去世。

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9年,孙权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三国之中,蜀汉的实力最弱。刘备猇亭兵败后,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后主刘禅才智平庸,政权面临严重危机。丞相诸葛亮临危受命,辅佐少主,他牢记刘备托孤之嘱,日夜勤于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为国事操劳。

诸葛亮治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恢复蜀吴联盟。猇亭之战后,吴蜀联盟破裂,孙权乘战胜之威,封锁长江,又支持蜀南中夷帅叛乱,局面对蜀非常不利。为稳定外部局势,223年,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孙吴。邓芝见到孙权,深入剖析了联蜀抗魏的好处,强调只有"成二弱以抗一强",才能使吴、蜀免遭危难。孙权于是下决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与蜀结盟。此后,两国使臣往来不断,重归于好。外交上的成功,为蜀汉减轻了后顾之忧,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国内政策方面,诸葛亮坚持内修政理,采取严格的法治措施,以纠正蜀地"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病,他一面打击和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一面赏罚分明,提拔重用当地的优秀人才。时人称赞他"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深得蜀人信任。他在任时,国内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好转,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良好局面。经济方面,诸葛亮充分利用益州的优越自然条件,"务农殖谷",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煮盐、冶铁、织锦等蜀地特色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蜀国的经济实力,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诸葛亮坚持和戎抚夷的政策,缓和民族矛盾。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一带)的"西南夷"发生叛乱,形势一度危急。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夷帅孟获,最终使其心悦诚服,感叹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南中平乱后,诸葛亮全部撤军,"不留兵,不运粮",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统治,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改变南中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兴修水利,使南中发展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汉族与少数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

内政和外交问题解决之后,诸葛亮着手北伐曹魏。临行前,他上疏后主刘禅,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壮志,提醒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千古名篇《出师表》感情真挚,言辞恳切,谆谆嘱托,体现了忠国老臣拳拳之心,以及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高风亮节的情怀。

从228年开始,诸葛亮北伐曹魏先后六出祁山。他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原、"恢复汉室"的历史宏愿,也有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主动的考虑。诸葛亮北伐的主要路线是北出关中,经祁山夺取甘陕,进而占领关中。诸葛亮善于治军,蜀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一直处于主动,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魏蜀实力悬殊,再加上关中地理条件限制及蜀国内部因素制约,数次北伐,均难有突破。

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进军五丈原(陕西郿县境内),屯田渭南,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虽然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但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深深敬仰。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到成都,官民哀恸,人们奔走哭泣。人民们思念他"如周人之念召公",几十年不曾消减。后主刘禅赐谥号"忠武侯"。人们根据诸葛亮的遗嘱,将其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以提醒后人不忘北伐曹魏,统一中国。诸葛亮身居相位,却能严于律己,居官清廉。他对自己的儿女要求也非常严格,他的子女后来都成为忠贞之士。诸葛亮曾给儿子诸葛恪写信,要求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书》),也成为传世名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