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楚鄢陵之战:双方装备充分,战前严整部署

晋楚鄢陵之战:双方装备充分,战前严整部署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晋楚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彼此不再回避。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其地古今同名,介乎郑许之间,离晋国远,离楚国近。开战前,双方都有严整的部署。其中有若干情节,很能显示当时战争的特点以及将士的心态。祈祷在将出兵时由楚王举行,地点是宗庙。晋师受楚师紧逼的约束,不易施展。鲁师和卫师尚未赶到,齐师虽已赶到而暂时还不能参战。否则,晋师若陷入混乱,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晋楚鄢陵之战:双方装备充分,战前严整部署

第二节 晋楚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这年,在晋是厉公六年,在楚是共王十六年。春,楚国以割让汝阴的领土为诱饵,笼络郑国。郑国的君臣唯利是图,当即背晋从楚。夏,晋伐郑,楚救郑。

这次晋楚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彼此不再回避。

令尹子重谨慎有余勇猛不足,司马子反恰相反,勇猛有余而谨慎不足。如果和衷共济,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搭档。可是子反不尊重子重,共王不喜欢子重,这给楚师的前途投上了一层令人忧虑的阴影。共王命子反将中军为元帅,命子重将左军,命子辛(右尹公子壬父)将右军,共王自己偕王卒随中军行进。这样,让令尹听司马指挥,违背了楚国的传统,颠倒了尊卑的顺序。郑师与楚师为同盟,“东夷”的一些“蛮军”也参加了楚师。

晋师以执政的上卿栾书将中军为元帅,士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其佐荀留守;郤犨将新军,郤至佐之。起师前,派使者到齐、鲁、卫诸国请求出兵相助。

楚师过申县,子反向已在养老的申叔时请教。申叔时认为楚师将会失败,他说,战争靠的是德、刑、详(祥)、义、礼、信六个要素,六个要素齐备了,上下和睦了,民众愿为君命而尽力致死,才能打胜仗。现在楚国对内不施惠而无德,对外不守盟而无信,用兵违农时而无礼,谁还乐意效死呢?你好自为之吧!我只怕再也见不到你了。申叔时尖锐的批评意见,子反听后感受如何,不得而知,估计他是不以为然的。

晋国的将领也不都是同心同德的,栾书和郤至主战最力,士燮则以为战不如和。《国语·晋语》记士燮在出兵前说,睦内方能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在出兵后,士燮又说,我们要是战胜了,大王将更加骄恣,朝政将更加混乱,晋国非受祸不可;战败了,晋国反而会得福。《左传·成公十六年》记士燮还说,先君多次出征,是因为秦、狄、齐、楚四国都很强,我们若不尽力而为,子孙就会保不住。现在秦、狄、齐三国都顺从我们了,敌手只剩下一个楚国。“外宁必有内忧”,何不留着楚国作为我们的“外惧”呢?士燮颇有远见卓识,但他的主张很难被近视而浅识的同僚接受。

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其地古今同名,介乎郑许之间,离晋国远,离楚国近。可见晋师求战心切,绕过郑都不攻,径奔楚师而来。这次大战像邲之战,也只打了一整天,六月甲午,从天刚亮布阵,到天大黑收兵。开战前,双方都有严整的部署。开战后,由于地形的限制和战局的变化,双方都是军自为战乃至车自为战,人自为战,打成了一场混战。晋人和楚人都是出色的将士,打得异常勇猛。其中有若干情节,很能显示当时战争的特点以及将士的心态。

清早,楚师抢先逼近晋师布阵,这使尚未布阵的晋师受到空间的约束。共王由伯州犂陪同,登上楚师独有的“巢车”眺望晋营。共王问,晋人的兵车有向左驶去的,有向右驶去,他们在干些什么?伯州犂答,这是去召集军吏。共王说,不错,那些军吏都聚集到中军中去了。伯州犂应声道,他们要商议战斗计划了。共王说,搭起帐篷来了。伯州犂解释道,要在先君的神庙前面占卜了。共王说,帐篷拆掉了。伯州犂预测道,快要发布命令了。共王说,人声喧哗,尘土飞扬(“甚嚣”、“尘上”)伯州犂解释道,那是在填井、拆灶,以便就地布阵。共王说,都上车了,可是有些车左、车右拿着兵器又下车了。伯州黎解释道,他们正在听主将的号令。共王问,要跟我们开战了吧?伯州犂答,还不一定。共王问,车左、车右上了车,怎么又都下车了?伯州黎答:他们在祈祷。

共王虽是第二次出征,但亲临前线还是第一次,登上“巢车”看晋营的动静,样样都新鲜。晋人的风俗与楚人的风俗有不少区别,共王难免莫名其妙。伯州犂以晋人言晋事,了如指掌,因而能够解释得一清二楚。

楚人用兵,也要祈祷,也要占卜。祈祷在将出兵时由楚王举行,地点是宗庙。占卜在将作战时由司马或并非司马的元帅举行,地点通常是战场。晋人临阵而占卜,将战而祈祷,与楚人的惯例是不大一样的。

“巢车”是当时的先进军械,便于己方了解敌方营垒的布局和动向。子反抢先逼近晋营布阵,可能是事先在“巢车”上经过瞭望做出的正确决策。(www.xing528.com)

晋师受楚师紧逼的约束,不易施展。鲁师和卫师尚未赶到,齐师虽已赶到而暂时还不能参战。栾书准备固守三天,待楚师引退时反击。郤至认为楚师有几个严重的弱点,即令尹与司马不和以及郑军不整肃、蛮军无阵法等,不难击败。晋厉公一度准备退兵,但为楚裔的苗贲皇劝止。苗贲皇建议以偏师应付楚人的左军和右军,以四个军合击中军王族。苗贲皇的这个战略,对于像庄王那样精通韬略的国君是无效的,对于像共王这样不谙兵法的国君就可能有效了。晋厉公再次行筮,据说得吉兆,这才下令出击。

晋营前面有一片沼泽,战车不得不从两边绕行。晋厉公的戎车陷入沼泽,随从大惊。幸得车右栾身强力壮,一鼓劲把这乘戎车赶上了平地。否则,晋师若陷入混乱,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楚中军顶住了晋主力的合击,可想而知,楚人打得异常顽强,而且子反的指挥没有发生重大的失误。可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共王负了伤,晋将吕锜射中了共王的一只眼睛。共王不胜其愤,派人把养由基找来,要他为自己报仇。

养由基是邓裔楚人,以善射著称。《战国策·西周策》记苏厉云:“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汉书·枚乘传》云:“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鄢陵之战的前一天,养由基和潘党比赛箭的穿透力,两人都射穿了用七层皮革制作的甲,兴高采烈地对共王说,大王有我们这样的两个臣子,还怕打不败晋人吗?共王或许一时糊涂,或许出于一种反常的心理,竟训斥他们说,只怕明天你们自己会被射死的。待到自己受了伤,共王才不得不求助于养由基。他给养由基两支箭,叫养由基去射杀吕锜。养由基不辱君命,只发一支箭就射中吕锜的头颈,吕锜当即倒毙。养由基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共王复命。

郤至冲得快,三次遇到共王的乘广,每次都跳下战车,脱下头盔,趋前向共王致敬。共王命工尹襄送给郤至一张弓,以表慰问。郤至受弓后,三次向工尹襄顿首,随即退走,登车再战。

郑师被晋师击败,韩厥和郤至先后与郑成公遭遇,他们都以为不可捕捉或伤害国君,因而都暂停追击。郑成公的车右唐苟跳下战车,与晋人格斗而死。车左石首快马加鞭,保护着郑成公逃走了。

子重虽与子反有不同意见,但他指挥左军作战是不遗余力的。栾曾经访问过楚国,见过子重,在战斗中望见子重的旌旗,请求晋厉公允许他向子重敬酒,晋厉公同意了。可是,作为晋厉公的车右,栾这时不便离开晋厉公。于是,请专管外事的行人代他去向子重敬酒。子重听行人说明来意,称赞栾记性不错,接过酒来一饮而尽,吩咐行人回去,自己继续击鼓进兵。

天黑了,双方收兵,各回本营。子反派军吏传告全军:连夜护理好伤员,补充好车兵和徒兵,整修好兵器,收拾好车马,听到鸡鸣就进食待命。晋人风闻楚人如此传令,不免忧惧。苗贲皇奉元帅命巡视全军,下达命令,要求把战车清理好,把马匹喂养好,把士卒补充好,把兵器磨砺好,把工事修筑好,吃得饱饱的,为胜利祈祷,准备明天继续打仗。苗贲皇故意放一些战俘回楚营去,让他们去报告晋营的动静。共王听到了获释的战俘带来的信息,派人找子反来商议对策。不料子反的家仆谷阳为了让主子解乏,违反军规,献酒给子反。子反喝得酩酊大醉,无法晋见共王。共王叹道,怕是天意要让楚国打败吧!我不能再待在这里了。说罢,弃军而逃。楚人见国君不告而去,也连夜弃营而逃。楚师遗弃在营垒里的军粮,让晋师足足吃了三天。

楚师退入方城后不久,共王派使者对子反说,前次城濮之败,先大夫子玉有责任,因为先君不在军中;这次鄢陵之败,是寡人的罪过,你无须引咎自责。子反对共王的使者说,大王赐我死也是应该的,我的士卒确实也逃跑了。子重派人对子反说,以前打了败仗的怎么自处,你是知道的,你也该考虑了。这是敦促子反以子玉为榜样,自尽以谢国人。子反对子重派去的人说,即使没有先例,只要大夫(子重)让我去死,我也不敢贪生忘义的,是我打了败仗,我还敢不死吗?于是,子反自尽。

楚师败于鄢陵,论者多归咎于子反醉酒误事。诚然,子反不能辞其咎。身为元帅,律己不严,乃至临敌酗酒,实为玩忽职守。但就激战一天的结局来看,双方其实不分胜负。子反在开战前所做的部署是正解的,使晋人难于施展手脚。他在休战后所做的部署也是正解的,又给晋人添加了精神压力。假如楚共王不弃军而走,翌日再战,鹿死谁手尚难论定。在这样近乎势均力敌的混战兼恶战中,谁能坚持不懈,谁就有比对方更多的获胜机会。可是,楚共王一逃,楚师必定陷于恐慌之中,就非撤退不可了。晋厉公的品性和教养都不及楚共王,但他没有弃军而走,尽到了一个国君在战场上应尽的责任。假如晋厉公弃军而走,那么,败退的就不是楚师而是晋师了。兵者危事,必须慎始慎终,稍有疏忽懈怠,就可能因“一举不得”而“前功尽弃”[2],这样的教训层出不穷,楚师败于鄢陵也是一个实例。

晋国的有识之士知道晋师获胜实为侥天之幸,头脑是清醒的。《国语·晋语》记晋师占领楚人遗弃的空营之后,士燮站在晋厉公的车马前面说,大王年幼,诸臣才弱,我们不知凭什么福分才获得了这次胜利!我听说:“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我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天意要让晋人获胜以后便告诫和激励楚人呢?大王和各位臣僚都要以此为戒才好。德为福之基,无德而福大一如无基而墙高,很快就要垮掉的。士燮大概有某种使他不安的预感,才说出这话来,并非危言耸听。在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就接连演出了君诛臣、臣弑君的惨剧,相比之下,楚国反而是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