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迹》:提高中高段阅读教学成果的关键

《足迹》:提高中高段阅读教学成果的关键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写相辉映——浅谈中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设计胜山镇中心小学徐克威引言——风景这边独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些目标的完成应借助于常态的阅读教学,应融于高水平的练习设计中。因此在进行此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可围绕课文中心设计练笔,引导梳理,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

《足迹》:提高中高段阅读教学成果的关键

读写相辉映——浅谈中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设计

胜山镇中心小学 徐克

引言——风景这边独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主要教学目标。写作知识的习得,运用能力的提高,情感的迸发光光靠几节习作课是无法完成的。这些目标的完成应借助于常态的阅读教学,应融于高水平的练习设计中。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就是以文本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面、多渠道地练习。“小练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其已经成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条重要的途径。设计巧妙的“小练笔”可为书声琅琅的课堂营造一份别样的宁静,增添一道绚丽的风景。

探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小练笔”的独特功能深受语文教师喜爱,它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我亦不例外,开始使用时效果并不佳,不是破坏了整节课的结构,就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几经尝试,反复探索,最终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要找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设计高水准的习题,适时适量地进行练笔。“小练笔”应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产物,更是阅读者情到深处、意犹未尽时的自然宣泄。下面是我总结出设计“小练笔”的几点想法:以文本为重要依托,紧扣教学目标,习得语言知识;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主线,重构阅读的意义;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填补空白、激发潜能。

一、以文本为重要依托,紧扣教学目标,习得语言知识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炼文章中心型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到“能复述叙事性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此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可围绕课文中心设计练笔,引导梳理,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

如:《观潮》的阅读目标之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按“潮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了如下练笔:潮来前,江面__________;潮来时,只听见__________见 __________,到了近处,听见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潮头过听见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 。这真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学生能顺利交流答案时,已经在写的过程中达到了上面提到的阅读目时,填空中多次强调“听见、看见”什么,为下一步了解课文是通过形态两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设下了伏笔。

这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炼文章中心型的“小练笔”是在读写中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2.抓重点字词训练,文本内涵挖掘型

重点词是课文中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的聚集点,可谓是“文往往把这些重点词的解读到位了,文章的阅读目标也随之达到了。但学中发现这些重点词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如何引导学生挖掘词语的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呢?我认为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可将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这样学生可以从具体词句中体会含义,从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当教学进行到“从鸟的部受‘鸟的天堂’”时,抓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来感悟并进行练说:“应接不暇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同时大屏幕出示了“群鸟纷图片,帮助理解。学生纷纷作答,时机成熟时马上让学生写一写:当纷飞的状态,如何使我们应接不暇的。在一篇习作实录中,一位学生道:“有的鸟飞起来掠过我的头顶,有的鸟俯冲直下,有的扑闪着翅眼前掠过,他们是什么颜色我也分不清,大小也分不清,只是感觉无纷飞。我的眼睛应接不暇了,看得眼睛都酸疼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理解了本段内容之后,引导他们借作品的,我们使学生来前、就出示,只看去时,!”当标。同声音和中写,眼”。是,教形象内它演绎词语的分来感笔。我飞”的时群鸟这样写膀在我数鸟在具体描写挖掘“应接不暇”的含义,使学生不仅仅理解词的抽象含义,其脑海还会浮现具体的形象,体会到丰富的情感。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含义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教材中文章类型众多,语言知识点复杂,在此无法一一举例说明。但是,只要我们做到以文本为重要依托,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恰当的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积累习作知识,这样就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主线,重构阅读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对阅读内容作出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新课程中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

如《搭石》一文学习之后,有个“小练笔”是这样的: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有的学生认为“学校门卫爷爷默默地为我们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那直不起的老腰是一种美”,有的学生觉得“妈妈那布满老茧的手是一种美”,也有的学生发现了“老师嘶哑的声音是一种美”。学生们都有感而发,写出了真情实感。(www.xing528.com)

像这类情感丰富的课文,除了写读后感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提建议,给文中主人公写一封信,或者为主人公改变命运等。其实,我们的每篇课文都有一条情感主线,或粗或细,或深或浅而已。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聪慧的眼,善于嗅到文章中人文气息,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创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力。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地启发,不断地引导,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阅读意义,甚至创造独特的阅读感受。这表现在练笔中,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是文章的一种变式总结,是对作者情感的提炼。从这样的读到这样的写,也就是从阅读情感转化成写作的情感内驱力,这真正体现了写是为了倾吐,也让学生悟到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三、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填补空白、激发潜能

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情况,一个标点符号、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句含义深刻的话语,都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回味无穷,而这也是随文练笔的好机会。教师要抓住练笔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将“余音”美美地呈现于眼前。

例如,教学《麦哨》时,就可以抓住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进行了随文练笔:这么美的麦哨传到你的耳朵里,你听了会有什么感受呢?有位诗人读了《麦哨》之后写了一首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      青山,翠柳,稻花;

清风,炊烟,农家;      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事后,由于此题难度增加,学生的“小练笔”作品不是很成熟,但是田园味道很足,并且为本单元习作写写田园生活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这类“小练笔”就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教师就应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填补空白。在这样的练笔中,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变得丰满,情感体验变得真实,思维得到开发,潜能被充分挖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小练笔”看似寻常,要用好它却是一门大学问。这要靠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

结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智慧。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用好自己的一颗慧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练笔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在不断地读中写,写中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语文素养必将随之提升。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绝对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湖北教育出版社.

[2]《随堂“小练笔”的和谐追求》——《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

[3]《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试教通讯》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