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世纪70年代末期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后,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几经演变,直到20世纪中期后才相对统一,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而明确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现象这一特殊的现象。另一方面,外显的行为受到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英文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由希腊文psyche和logos演变而成,前者指“心灵”、“灵魂”,后者指“讲述”、“解说”,合起来即“心理学是讲述心灵的学问”。这种解释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并未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自19世纪70年代末期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后,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几经演变,直到20世纪中期后才相对统一,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而明确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现象这一特殊的现象。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也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但主要还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而相对于其他现象,人的心理现象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见到一位新同学,我们会用眼观察他的衣着、长相、身材、表情,用耳感受他的言语、声调,观察他的行为,从而获得对他的第一印象;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运用我们的思维,判断他的个性特点、人品等内在的心理特征,最终得到对他的整体印象。在这样一个认识活动中,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共同参与的结果。

在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欢或讨厌等态度的体验,这就是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行动的目标,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就是意志过程,意志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另外,注意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伴随着我们的心理过程,是保证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在认识过程中,当人注意什么的时候,同时也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或者思考着什么。如果没有注意,人的情感就不能准确表达,也不会有采取行动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

心理过程的三方面: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爱的情感是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意志行动的目标也是在了解自己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反之,情绪情感和意志是认识的动力,对于认识活动具有推动作用。

(二)个性

心理过程体现了心理的共性特点,但不同个体又具有个别的差异性,即个性。个性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三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

个性倾向性主要指心理的倾向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的个体,由于其需要的不同,其内在的倾向性也表现出差异性。对于物质有更多需求的人,会对物质方面更加关注;而对于精神有更多需求的人,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精神生活。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强的人,活动的效率高,做事又快又好;而能力差的人,活动效率低,速度慢效果差。同时能力又有不同方面的体现,有人记忆能力强,有人思维能力强;有人善于动脑,有人善于动手;有人偏向抽象逻辑思维,有人偏向具体形象思维;有人长于音乐,有人长于美术。这些都体现出能力的差异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指人的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将人的气质分成四大类: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也不同。因此,有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人沉默安静,反应迟钝。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类型,不仅有利于职业的选择,而且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性格是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有内外向之别,性格外向的人,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好动,热情;而性格内向的人,沉着冷静,不大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体现个性的三个主要方面。

在个性中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对自己所有身心状态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尊等成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个体的心理现象既包括心理过程,又包括个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整体。

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而且还要研究人的行为,因为心理和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人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这种内隐的现象是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高兴时的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悲伤时的步履沉重,失声痛哭都是内在情绪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外显的行为受到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外向个性的人行动迅速,思维敏捷;内向个性的人行动迟缓,思维周密。特别是作为心理现象重要内容的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能够及时调整个体行为,使之指向行为目标。(www.xing528.com)

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心理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与物质现象的关系怎样,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现象是灵魂、宇宙精神,或是与身体无关的“心”的活动。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心理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产物。我国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天下无心外之物。也有人认为心理现象就像照镜子,外界客观事物是什么,心理就反映什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这些说法,都不是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对心理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发现心理现象的产生与人脑、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活动是脑器官及其机能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从心理的内容和来源来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把心脏当做心理产生的物质器官,认为心理活动是心脏的功能,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心脏跳动,心理才能活动;人的情绪状态不同,心脏的跳动也不一样。孟轲说:“心之官则思”。汉语中有关心理的词的偏旁也多带心旁:思、想、念、忐忑、惑、悲等。但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却发现这种看法不能解释一些现象:晚上睡觉做梦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同,但心脏跳动正常;当长时间思考问题导致用脑过度时,我们感到的是头痛而不是心痛。随着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心理的物质器官并不是心脏,而是脑,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

19世纪以来,在临床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首先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损伤,使人失去说话的能力,并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大脑额中回后部损伤,导致“失写症”;大脑角回损伤,导致“失读症”,即看不懂文字。这些临床的实践都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动物的演化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单细胞动物到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与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感应。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不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简单的感觉阶段。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原始的脑开始形成。到了爬行动物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有了稳定的知觉。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接近人脑,所以对事物有了原始的概括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思维。到了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其心理现象也比任何动物要复杂和高级。就人类个体的发育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发育成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前苏联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对于反射的研究为科学阐明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谢切诺夫认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一切活动,就其发生而言,都是反射。他认为脑的反射活动经历这样的过程:外界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中枢,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再由传出神经传向效应器,从而产生相应的反应。例如蚊虫叮咬时我们会举手拍打就是一个反射的过程。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反射弧并不是单向的神经通路,其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终止。效应器的活动会作为新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再传向神经中枢,中枢对其给予评价,这一返回传递过程称为反馈。正是反馈的作用,才使人们对刺激的反应更加完整、更加精确。之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有了人脑是不是就能产生人的心理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脑不能凭空产生心理现象,心理的来源和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心理又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为源泉的,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的产生离不开客观事物,视觉是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视觉分析器的结果;声音的感觉是物体振动作用于听觉分析器的结果;味觉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作用于味觉分析器的结果,离开这些物质,感知觉不可能产生。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活动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鲁班从茅草割破手这一现象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子;瓦特看见水蒸气冲开锅盖受到启发而发明蒸汽机。即使是人脑中的鬼神等迷信观念,初看起来与客观现实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它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幻变和歪曲的反映。

总之,不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来自于客观现实,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