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CT部门:互联网发展的支撑力

ICT部门:互联网发展的支撑力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撑互联网发展的ICT部门2012年上半年,许多OECD成员国受到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延续性影响。ICT领域的产出与增加值对ICT领域所产生的增加值进行研究有助于阐明该领域的整体状况。ICT领域增加值在企业部门1增加值总额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增长,数据显示过去14年这一比重复合年增长率略微上扬了0.7%。ICT领域遵循了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总体趋势,但是,某些ICT行业却在其他行业出现重大波动时依然保持稳定。

ICT部门:互联网发展的支撑力

支撑互联网发展的ICT部门

2012年上半年,许多OECD成员国受到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延续性影响。尽管与2012年年初相比,全球经济的前景似乎有了些许转机,但是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仍然很微弱,且依然存在相当大的下滑风险。对欧洲货币联盟外债可持续性的担忧还在继续,许多国家的失业问题依然引人关注(OECD,2012b)。

尽管各种挑战接踵而至,ICT领域在近年来的经济危机中却显得张力十足。虽然该领域受波及的范围持续扩大,但互联网部分的增长却帮助整个领域摆脱了其他主要经济领域内所出现的混乱状况。

ICT领域的产出与增加值

对ICT领域所产生的增加值进行研究有助于阐明该领域的整体状况。增加值是能够表明企业在价值链中所贡献的增值份额的关键指标,通过从收入中减去为创造产品或服务而从其他企业采购来的投入品成本计算得出。OECD提供的国家层面数据显示,ICT领域增加值已成为总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全球市场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

ICT领域增加值在企业部门1增加值总额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增长,数据显示过去14年这一比重复合年增长率略微上扬了0.7%。在2009年,ICT领域所占增加值份额由1995年的7.8%增至8.6%(如图1.1)。这一上升趋势表明,相对于其他经济领域,ICT领域的产出量在不断增长,从而凸显出ICT领域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对ICT领域增加值的增长造成了一定冲击,但除去2009年增加值出现了短暂的负增长外,其他年份中依然表现出逆境中的同比增长(如图1.2)。ICT领域遵循了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总体趋势,但是,某些ICT行业却在其他行业出现重大波动时依然保持稳定。ICT制造业对商业周期更为敏感,但ICT服务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更有弹性,从而在近年来的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确,在最近十年当中,ICT服务在增加值方面与往年同期相比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仅在2009年陷入负增长。这意味着,即使是在ICT领域内部,经济危机对各企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而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它们是生产ICT产品还是提供ICT服务。

img8

图1.1 1995年至2009年OECD ICT领域在企业部门总增加值中所占比例

注:目前为止尚未获得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爱尔兰、以色列、波兰、葡萄牙、瑞士、土耳其和英国的数据。ICT行业是根据2002年OECD依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3.1版的ICT行业的定义(参见尾注2)来划定的。

来源:OECD根据各国数据进行的估算,主要数据来自2011年10月的《结构分析数据库与国民核算数据库》。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372

img9

图1.2 1996年至2009年OECD ICT行业增加值与企业部门总增加值增长情况

注:目前为止尚未获得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爱尔兰、以色列、波兰、葡萄牙、瑞士、土耳其和英国的数据。ICT行业是根据2002年OECD依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3.1版的ICT行业的定义来划定的。

来源:OECD根据各国数据进行的估算,主要数据来自2011年10月的《结构分析数据库与国民核算数据库》。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391

2009年,ICT服务业与产品制造业自2001年以来首次共同陷入了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一些OECD国家的ICT制造业出现了高达40%的大幅下滑(图1.3)。大多数经济体的制造业3于2010年初开始重新增长,其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增长幅度最大。然而,并不是所有经济体的ICT制造业都保持了增长。在已获得的ICT制造业产量短期数据的经济体中,仅德国、韩国、美国和中国出现了较高增长率(10%左右)。在日本,2011年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使其ICT产品产量从2011年3月开始下滑。瑞典和英国也同样面临着负增长,而中国台湾ICT产品产量则出现了约1%的略微下降。

img10

图1.3 2007年12月至2012年4月ICT制造业月产出增长情况

来源:OECD根据各经济体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和短期指标所做的计算。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410

ICT服务业比ICT制造业更好地经受住了经济危机的打击。这很可能是由于各个OECD成员国的ICT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而ICT制造业则迁移到了低成本生产地区。ICT服务行业在经济危机高峰期经历了略微衰退,但很快就于2010年初恢复了正增长。计算机及相关服务月度产出数据表明,尽管韩国等一些国家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在整个危机期间(2008年初至2012年)几乎都维持着正增长(图1.4)。只是增长率也同样出现大幅波动。韩国ICT服务行业在2011年的增幅达到了将近20%,而英国则在2010年达到了15%的最高增长率,但于2011年末出现负增长。到2012年初,包括英国在内的ICT服务业的产出开始再次增长。

img11

图1.4 2007年12月至2012年4月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月产出的增长情况

注:加拿大的数据为计算机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行业、数据处理服务业与软件出版商的数据总和。

来源:OECD根据各经济体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和短期指标所做的计算。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429

ICT服务行业在经济危机时期内所表现出来的增长优势可部分归因于ICT行业在支持企业增能提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各企业纷纷将ICT看作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提高效率和缩减成本的一种手段,因此即使其他领域的预算被削减,对ICT服务的需求却持续增长。

在整个经济危机时期内保持着稳定增长的一个主要ICT领域就是提供互联网接入的电信行业。2008年末电信行业出现的增长率下滑极为短暂,在此之前,即经济危机来临前的增长率为5%到10%(图1.5)。电信产出量的最强劲增长势头来自于OECD外部的中国——它在2007年至2012年初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电信行业月产出量的数据反映出少数国家在整个经济危机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总而言之,它表明经济危机并未对其增长率产生重大影响。移动电话与互联网接入目前被认为是家庭与个人用户获取服务的必需品,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时期也是如此。在经济危机时期,更多的失业或半失业人口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来获取新的工作机会,因此对某些电信服务的需求量甚至还会增加。

img12

图1.5 2007年12月至2012年4月电信服务行业月产出的增长情况

来源:OECD根据各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和短期指标所做的计算。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448

ICT行业就业情况

近年来,金融危机给ICT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压力,但ICT领域的服务行业就业与技能型就业的恢复速度远比整个经济领域要快得多,带动了2010年第四季度就业率的提升(OECD,2012a)。

ICT行业在整个就业格局中占有极大份额,在2009年各OECD成员国中占到将近1 500万就业人口,相当于整个OECD企业部门就业总数的6%(图1.6)。长期来看,该领域从1995年至2009年的年均就业增长率为0.8%,高于企业部门总体就业增长率。芬兰和瑞典在企业部门总体就业率中占有最大份额,达到了8%以上,且其份额一直在不断增加。卢森堡、匈牙利、捷克、瑞士和挪威(按降序排列)的情况也是如此。2009年美国的ICT行业就业人数占到了OECD ICT就业总人数的30%以上,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比重,其次为日本(16%)和德国(9%)(OECD,2010)。奥地利、爱尔兰、美国等国家ICT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比出现了下滑,表明了它们从非OECD经济体采购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贸易额有所增加。例如,在美国ICT行业内,受大规模裁员影响的职员数量从2008年下半年起有所增加。到2009年下半年,ICT行业受影响的职员数量达到了顶峰,比2000年6月被裁掉的职员多三倍。然而,在该时期内,ICT行业的就业率比在2001年至2003年间公司关门倒闭时期受到的影响要小,2001年至2003年,被解雇的职员数量超过2000年6月数量的近七倍。如同2001年至2003年经济危机时的情形那样,2009年内ICT制造业的裁员数量比ICT服务业的数量更多(OECD,2012a)。

img13

图1.6 1995年与2009年ICT行业就业人数在企业部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份额

注:爱沙尼亚的数据为2001年的数据而非1995年。智利、冰岛、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波兰和土耳其的数据未获得。ICT行业是根据2002年OECD依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3.1版的ICT行业的定义来划定的(参见尾注2)。为了获得与国民核算总额相一致的ICT行业总量,特根据来自其他官方渠道的数据对部分数据进行了估算。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无法做出估算,因此其ICT行业的数据会被低估。这一情况主要包括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瑞士,其中爱沙尼亚的软件出版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72)的数据以及斯洛文尼亚与瑞士的电信行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642)的数据都未获得。对于有些行业,如办公机械与设备租赁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7123),只对七个国家进行了估算。

来源:OECD根据各国数据进行的估算,主要数据来自2012年3月的《结构分析数据库与国民核算数据库》。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467

2009年,在各OECD国家中,ICT服务业员工在ICT行业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雇用了1 050多万人(占企业部门就业人口总量的4%),而ICT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为将近450万人(不到企业部门就业人口总量的2%)。1995年到2009年,ICT服务业的就业增长速度比企业部门整体(包括ICT服务业)更快,两者增幅分别为每年2%以上和每年1.3%。在同一时期内,ICT制造业员工数量则比整个制造业员工数量下降得更快,年降幅分别为1.9%和1.5%。在大多数OECD成员国家中,ICT服务业的就业增长量比ICT制造业的就业下降量要大,因此ICT领域的员工数量在企业部门的整体员工数量中所占份额持续攀升(OECD,2012a)。

经济危机时期,对ICT产品的需求波动导致ICT制造业员工数量发生变化:某些国家的员工数量下降了15%,如英国,但于2010年12月发生了反弹(图1.7)。2009年第四季度,所有上报的经济体的ICT制造业员工数量与往年同比的降幅在5%到15%之间(图1.5)。加拿大、德国、英国和美国的ICT制造业在2009年末遭遇到最恶劣的就业形势,其就业降幅超过了10%。然而,到2011年末,ICT制造业的就业形势开始好转,尤其是德国和美国的就业率保持稳定,甚至再次出现增长。与2002年到2003年间的经济衰退期相比,2008年到2011年间ICT制造业就业形势更好一些。

img14

图1.7 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ICT制造业的季度就业增长情况

来源:OECD于2012年3月根据各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和短期指标所做的计算。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486

从获得的数据来看,在2009年经济危机时期,大多数欧洲国家的ICT服务业就业增长情况大体趋于平缓或略有下降,在近几年内其降幅从未超过5%。在英国和大多数亚洲国家或地区,ICT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保持在2%到7%之间(图1.8)。进入2011年,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ICT服务业就业形势都开始复苏。

img15

图1.8 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ICT服务业的季度就业增长情况

来源:OECD于2012年3月根据各经济体统计局提供数据和短期指标所做的计算。

数据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505

全球ICT250强公司

跟踪互联网相关领域乃至整个ICT领域发展轨迹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一系列重要指标来检验ICT企业的增长情况。本节从年度收入、净收入、研发经费、现金净额和就业情况入手,对ICT250强公司在2000年至2011年间的业务效益进行分析。以下列示的数据显示了ICT领域在2008年至2009年经济危机最艰难时期之后的运行状况。此外,本节还着重对各家互联网公司进行了分析。2011年评选编制ICT250强公司的方法如下所述(专栏1.1)。

ICT 250强公司是按照2010年度(数据采集自报告完成时所对应的最近财政年度)总收入进行排名。历史数据从各公司年度报告中提取。在每一个案例中,都记录有公司名称、国家或地区、行业、收入、就业情况、研发经费和净收入。新版ICT250强公司内容依然包括企业的现金/债务净额,即现金与短期投资总额减去短期与长期债务总额。现金净额指标表现了公司的短期流动资金和收购能力,也成为一项衡量公司生存能力、自筹研发与创新潜力的先导性指标。所有时间序列数据都反映了当前对与持续性运营活动有关的历史数据的汇报和重述。

●专栏1.1

编制2010年全球ICT 250强公司所使用的方法

2011年ICT 250强公司名录是由之前各版本的《信息技术展望》中所确定的企业名录汇编而成。确定这些企业所使用的资料包括《商业周刊》的“信息技术100强”、《软件杂志》的“50强”、“福布斯2000”、《华盛顿邮报》的“200强”、《福布斯》的“最大私营公司”、《外包业务100强》以及“世界半导体厂商25强”。上市公司年度报表数据主要来源于“谷歌财经”、“路透社”和“雅虎财经”等财经类网络媒体。私营公司的详细资料来自《福布斯》的最大私营公司名录、《商业周刊》的“私营公司信息”和各家公司的网站。

排名前250位公司均按ICT行业部门进行分类:(1)通信设备与系统;(2)电子产品;(3)专业半导体;(4)IT设备与系统;(5)IT服务;(6)软件;(7)互联网;(8)电信服务。广播与有线媒体及内容行业未在统计之列。每家企业从事的主要ICT业务活动是根据各项业务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多寡来判断,并由此而得其所属的行业分类。如遇分类含糊的情况,则尽可能根据官方的行业分类[主要是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简称SIC)]。还有IBM、富士通等一些企业近年来经历了大转型,其业务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服务和软件,因此现在归为“IT服务”行业。

经营表现走势

在2009年经济危机的余波当中,ICT250强公司的总收入(按即期兑美元汇率计算)同比减少了3%以上,降至4万亿美元左右。2011年,ICT250强公司的总收入超过4.6万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将近2 400亿美元,增幅达5%以上(跟踪ICT250强公司的同一面板数据)。由于2009年出现的大幅下滑,2000年到2011年该总收入平均年度增长率为6%。2011年,ICT 250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雇用的员工数量超过1 400万人,比2010年高出6%。总体而言,顶级ICT企业就业率在持续增长,2000年到2011年间的平均年度增长率(复合年均增长率)近2%。2009年的经济危机对ICT250强公司的就业增长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ICT250强公司的就业增长率放缓到了1%(复合年均增长率),而在2010年和2011年开始恢复增长势头,平均就业率分别增长了4%和6%(图1.9)。

ICT行业依然是最具创新性的行业之一,ICT250强公司在研发领域的投资一直保持着显著增长。2011年,顶级ICT企业研发支出平均近12亿美元,与前一年度相比,该项支出的增幅几乎达到了6%,而在2000年到2011年间的平均研发支出的增幅约为每年3%(2000年到2009年间则为2%)。在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ICT250强公司研发支出与前一年度相比仅有略微增长(为0.5%)。但是,即使是在2009年,ICT行业仍然是研发支出最高的行业之一,其研发强度(即研发支出占收入的百分比)在2011年保持在6%的水平(OECD,2009;WIPO,2011)。

img16

图1.9 2000年至2011年ICT全球250强公司的绩效走势

注:该图基于各家公司在2000年到2011年间上报数据的平均值。由于未获得2011年的年度报告,因此2011年度的数值为根据临时报告得出的估算值。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524

受经济危机的前期影响,2008年ICT行业的净收入急剧下滑(较2007年下滑44%),但其恢复势头也很强劲,尤其是在2010年,ICT 250强公司平均净收入为16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4%,并超过了2008年净收入的两倍。但是,2011年的净收入减少了17%(与上年同期相比)。总体而言,从2000年到2011年间的年平均净收入增幅为6%。受2008年平均净收入下滑44%的影响,2008年,每家企业平均净债务增幅超过了53%(与2007年相比),达到了31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平均净债务分别减少了37%和10%,降至20亿美元和18亿美元;而2011年度的平均净债务再次增长,平均每家公司超过了23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32%),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这些绩效指标证明,ICT行业对2008年至2009年间经济危机的承受能力强于2001年至2002年间经济危机时,在后者的延续期间,就业率与研发支出在危机开始后的五年内一直持续走低,平均净收入甚至变为负值。大多数ICT 250强公司在2011年很快就回到了其危机之前的增长轨道上。一种合理的解释是许多顶级ICT企业——尤其是IT企业——高额的现金净额。4全球IT行业(非电信部门)250强公司2011年度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净额平均为10亿美元。

按经济体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

2011年,日本和美国占了ICT全球250强公司的最大份额:82家公司(33%)的总部设在美国,49家公司(20%)的总部设在日本,18家公司(7%)的总部设在中国台湾。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则是最有可能成为ICT全球250强企业总部所在地的欧洲国家(参见表1.1)。

表1.1 按注册所属经济体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2000年与2011年的经济实力

img17

(续表)

img18

注:2000年不存在和/或未上报的公司的队列数据肯定是不完整的。因此,这些数据略微夸大了阿根廷、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中国台湾、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的收入增长量。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4842

从地区来看,2011年,98家企业把总部设在美洲地区,89家企业的总部位于亚太地区5,分别占总收入的40%和36%左右(分别为1.8万亿美元和1.6万亿美元左右)。但是,美洲地区在2011年占总体净利润的份额最大(超过净利润总额的50%),而亚太地区所占员工数量的份额最大(超过员工总数的45%)。相比之下,欧洲地区在净债务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欧洲企业(主要在电信行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净债务在净债务总额中的份额超过了60%(参见图1.10)。

img19

图1.10 2011年按注册所属地区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总收入、净收入、净债务及员工数量的份额(www.xing528.com)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543

跨多个经济体的公司业绩已合并计算。从地区上看,中东地区(每年15%)和非洲(每年12%)在过去11年当中的总收入增长速度比美洲(每年9%)、亚太地区(每年7%)和欧洲(每年6%)要快,不过其基数要更低。来自印度(40%)、卡塔尔(37%)、百慕大群岛(37%)、墨西哥(31%)、俄罗斯联邦(22%)、中国台湾(22%)和埃及(21%)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总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了20%(图1.11)。

img20

图1.11 2000年至2011年按注册所属经济体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总收入增长率

注:2000年不存在和/或未上报的公司的队列数据肯定是不完整的。因此,这些数据略微夸大了阿根廷、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中国台湾、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的收入增长量。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562

这反映出一系列因素,包括:GDP增长量和ICT市场增长量,该公司是否属于高增长型行业,及其在全球生产系统中的角色转变。这一现象尤其反映出不断涌现的发展中经济体既是全球的新兴增长市场,也是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ICT生产驻地(如印度和埃及的IT服务行业)。6

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

从行业上看,2011年,250家公司中有76家(30%)属于电信服务供应商,64家(26%)属于电子产品制造商,32家(13%)属于IT设备及系统生产商,29家为IT服务供应商,20家为半导体公司,12家为通信设备及系统生产商,10家为软件出版商,7家为互联网公司。电信服务公司与电子产品公司共同占据了2011年250强公司总收入的最大份额,达60%左右(分别为16 170亿美元和11 450亿美元)。IT设备公司占17%(7 800亿美元),IT服务公司占8%(3 650亿美元),通信设备公司占5%(2 350亿美元),半导体公司占4%(1 880亿美元),软件公司占3%(1 560亿美元),互联网公司占2%(1 130亿美元)(表1.2)。

表1.2 2000年和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

img21

注:2000年不存在和/或未上报的公司的队列数据肯定是不完整的。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4861

2011年IT设备公司和电信公司的平均收入最高,分别达到240亿美元和210亿美元。通信设备公司与电子产品公司的平均收入分别为200亿美元和180亿美元,其次为互联网公司(160亿美元)、软件公司(160亿美元)和IT服务公司(130亿美元)。半导体公司2011年的平均收入最低(90亿美元)。

●专栏1.2

对顶级互联网公司的界定

“互联网公司”一词并无明确的定义;但是,有一大批典型企业从互联网的各种活动中获取收益,其中一些公司还取得了惊人的成长。《OECD信息技术展望》已将许多这类公司定义为“互联网公司”(OECD,2008;2010)。这些公司包括谷歌(2010年总收入达290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4%)和联合互联网公司(总收入26亿美元,增长15%),它们都提供运营或使用互联网所需的基础性服务。但是,一些公司却是通过与其他ICT产业有关的活动来获取收入的,而这些产业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向互联网络。这些公司包括软件公司,如IT安全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总收入达61亿美元,增长3%)和网络游戏供应商Activision Blizzard(总收入达44亿美元,增长4%)。这些公司所提供的软件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来实现其大部分功能。

另一种互联网公司是“互联网中间商”。它们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借以实现第三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易。互联网中间商的性质可以是商业性或非商业性的,包括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服务器托管供应商、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中间商、支付中间商和参与型网络平台。它们的主要功能有:(1)提供基础设施;(2)收集、组织和评估离散的信息;(3)促进社会交流与信息交换;(4)统计供应与需求;(5)为市场进程提供便利;(6)提供信托服务;以及(7)匹配买方/用户与卖方/广告商的需求(参见附录1.A1以了解更多详情)。

但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是由那些提供传统线下服务并不断向线上转型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在线商城和其他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如亚马逊(Amazon.com)网站(总收入为340亿美元,增长40%)和ASOS.com(总收入为5.25亿美元,增长52%);电子金融供应商,如亿创理财(E* Trade Financial)总收入为24亿美元,下降15%),以及在线旅行社,如艾派迪公司(Expedia)(总收入为33亿美元,增长13%)。

2010年ICT全球250强名录只包含七家互联网公司,其原因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总收入都远远低于大多数顶级ICT公司的总收入。但是,它们的数量正在增加:2008年ICT公司300强包含了八家互联网公司,而如果按2011年度的总收入来排名的话,那么2011年的300强就包含10家互联网公司。

通过各种财经类网络媒体的数据资源(谷歌财经、路透社和雅虎财经)评定出互联网上市公司50强,具体排名(按2010年度总收入)和它们的注册所属经济体如下所示(表1.3)。

表1.3 互联网上市公司50强

img22

(续表)

img23

注:表中的排名与更大范围的ICT行业内的公司总收入的排名相对应。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4880

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增长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未明显放慢,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也是如此,2000年到2011年间,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平均收入年增长率为31%。相比之下,软件、IT设备和电信服务公司在2000年到2011年间的总收入平均增长率约为每年10%。因此,互联网公司的平均收入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软件公司,此前也曾于2010年首次超过IT服务公司。如果所有部门的收入增长率都保持不变,则互联网公司的平均收入将在2013年到2014年超过电子产品公司。IT服务公司的收入年增长率约为5%,而电子产品公司、半导体公司和通信设备公司的收入增长率则为每年3%。后者年平均增长率较低是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收入大幅下降所致,那场金融危机对硬件制造厂商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参见图1.12)。

img24

图1.12 2000年至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收入走势

注:该图基于各家公司在2000年到2011年间上报数据的平均值。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581

2000年到2011年期间,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就业率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为15%),其次是IT服务公司(年增长率为11%)和软件公司(年增长率为7%)(图1.13)。尽管2009年发生了经济衰退,但互联网、IT设备、电信和通信设备公司却保持就业率上升(平均就业增长率分别为6%、3%、1%和1%)。与此相对应的是,半导体公司的平均就业率降幅最大(达9%)。2011年,互联网公司平均就业率显著上升(+29),这主要是由于亚马逊网站和谷歌在2010年至2011年间就业率的增幅达50%。IT设备、IT服务和半导体公司的平均就业率增幅达到了两位数(分别为17%、14%和14%)。通信设备与软件公司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上升6%和4%,电子产品及部件厂商平均就业率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

img25

图1.13 2000年至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就业走势

注:该图基于各家公司在2000~2011年间上报数据的平均值。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600

厂商数据分析表明,ICT行业非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进一步增强。ICT全球250强公司人均收入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稳定上升;仅在2009年中受总收入下降的影响,人均营业收入出现略微下滑。2011年,ICT全球250强公司实现的人均营业收入超过了32万美元,略低于2010年的水平(33.2万美元),但仍比2009年高出4%。按行业分类,顶级互联网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最高(图1.14)。2011年,互联网公司行业每名员工实现的人均营业收入为92.5万美元。所有其他ICT行业所实现的人均营业收入介于46万美元(软件)到17.6万美元(IT服务)之间。

除IT服务行业外,其余ICT行业2011年的利润要高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其中半导体、IT设备和互联网行业的收入增长率最高。2008年,半导体行业收入遭受惨重损失,除IT服务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的收入较2007年也有所下降。通信设备行业净收入大幅下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支付了大量的商誉减值费用。2011年,ICT全球250强公司的平均边际利润率为7%,而2010年则为9%,2009年为7%,2008年则为4%(如遇数据缺失也可以用平均净收入除平均营业收入计算)。2011年软件、互联网和半导体公司的平均边际利润率最高,分别为25%、15%和15%(图1.15)。

从获得的数据来看,2011年,电子产品公司和通信设备公司共同占据了ICT全球250强公司研发总支出的最大份额,达到将近50%(分别为46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半导体公司占16%(260亿美元),其次是软件公司与IT设备公司,平均份额均为13%(220亿美元)。电信服务、互联网和IT服务行业的份额最小(图1.16)。由于不是所有公司都上报了研发支出,因此数据并不完整。

img26

图1.14 2000年至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员工人均年营业收入

注:该图基于各家公司在2000~2011年间上报数据的平均值。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619

img27

图1.15 2008年至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638

img28

图1.16 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研发支出份额

注:研发支出数据并不完整,该图依据的是上述公司上报的研发费用支出与整个数据库相比较后的结果。服务行业上报研发开支数据的公司比制造业和系统行业的要少。上报与财务结算的具体做法也有所不同。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657

平均而言,通信设备、软件、半导体和互联网公司是2011年研发经费最为充裕的行业(图1.17)。互联网公司是ICT全球250强当中唯一在2009年显著增加研发经费的行业(较2008年增加6%)。7所有其他行业2009年的研发支出平均下降了6%到8%,而电子产品、软件及电信公司除外,这几大行业的研发经费的降幅约为1%。而2011年,除电信行业外,所有行业的研发经费平均增幅达5%到10%。互联网公司再一次引人注目——在2011年其研发经费增幅达37%。

img29

图1.17 2008年和2011年按行业划分的ICT全球250强公司的研发强度

注:研发支出数据并不完整,且该图所依据的是各家公司所上报的研发经费的数据。

来源:OECD“信息技术数据库”;于2012年7月根据年度报告、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及市场财务报告汇编而成。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676

半导体行业

鉴于半导体在ICT产品中的重要性,半导体产量依然是ICT行业发展的先导性指标。半导体行业通常对经济状况的各种变化很敏感,一般会为ICT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先期指标。该行业是第一批遭遇经济衰退的行业之一,但也是第一批复苏的行业之一。

半导体市场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经历了一次约三分之一的大幅衰退,但该市场很快就在一年之后恢复到了其在经济危机前的水平。从2009年9月开始,半导体市场实现了持续增长,并于2010年10月持平,其后保持着相对稳定。

亚太地区在半导体生产上保持着领先地位,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最大的需求波动。

在遭受此次经济衰退之后,半导体市场因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销量的激增而得以发展壮大(图1.18)。用户不断将其现有的普通功能手机升级为新型智能手机,同时iPad等平板电脑也深受消费者和商家的欢迎。全球半导体市场直接受惠于ICT新产品的涌现。

img30

图1.18 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按地区划分的全球半导体市场

注:月销售额的数字代表的是三个月的移动平均值。

来源:基于2012年7月的《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695

分析显示,2008年和2010年半导体营业额(交付额)出现过急剧下滑(图1.19)。而半导体行业似乎在近年的经济危机中避免了此前于2000年出现过的急剧下滑,从2012年初营业额的下降来看,该行业的复苏走势仅是略微放缓。尽管如此,半导体市场预计会在2012年末实现3 0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较2011年增长0.4%。2013年,该市场有望在前一年度的基础上以7.2%的较快步伐增长(WSTS,2012)。

img31

图1.19 1996年5月至2012年5月全球半导体市场月度营业额增长率

来源:基于2012年7月份的《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

统计链接:http://dx.doi.org/10.1787/8889326927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