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周对言与意的关系问题进行深思

庄周对言与意的关系问题进行深思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意之所随”,“不可言传”,故“书”与“言”皆“非其贵”。庄周认为主体的感知并不能真确地反映客体的实际,故以世俗认为耳目之感知可以“得彼之情”的观点为可悲。也是由怀疑而讨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所以,对庄周与轮扁之议,不当急于作出“结论”,而理当予以深思。

庄周对言与意的关系问题进行深思

轮扁议书

【提示】

“书”之与“语”,“语”之与“意”,“意”之与其所随,这一递进的表达关系,究竟能否准确表现其精义,实为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轮扁结合其斫轮的切身体验所发之议论,对人们究竟有何启示,是这则故事的价值所在。

【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

①贵:珍重。书:指文字记载。

②意:思想,指语言所表达的实际内容。相对于“意”,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载体,是从属性的,故言“语之所贵”乃在于“意”。随:指“意”所依随或追求的客体。思想的产生并非凭空而起,它乃依随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感知或体验,而这种体验的精要之处实不可以语言表达,故云“不可言传”。

③因:由于。(www.xing528.com)

④为其贵非其贵:因为世俗所珍重的,并不是真正值得珍重的。由于“意之所随”,“不可言传”,故“书”与“言”皆“非其贵”。

⑤彼之情:客体之真实状况。庄周认为主体的感知并不能真确地反映客体的实际,故以世俗认为耳目之感知可以“得彼之情”的观点为可悲。

⑥果:真。岂识:怎么知道。此语乃否定可以“得彼之情”。

⑦桓公:齐桓公。轮扁:做车轮的木匠名扁。斫(zhuó):砍削。释:放下。椎、凿:均木工工具。敢问:请问。

⑧在:在世,指活着

⑨糟魄:一作糟粕,酒滓曰糟,粗糟曰粕。

⑩寡人:桓公自称。安:何。

⑪说:道理。

⑫徐:宽缓。疾:紧缩。甘:顺利。苦:困难。此处所言,指轮辐之榫头与两头之卯眼的关系,“徐”指卯大于榫,故易入而不固;“疾”指榫大于卯,故难以合入。“不徐不疾”乃指榫卯相合恰到好处。

⑬数:指主体之分寸感。

⑭喻:晓、明。行年:经过的年岁。

⑮与其不可传:当其尚不能传授之时。言古人之经验的精义,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尚不能传授(正如轮扁自身之体验),而他们正是在这种不能传授的状况下死去的,因此,其“书”还能有什么精义可言呢。旧解多训“与”为“和”,似稍离本义。

【评】

对庄周与轮扁的这些议论和故事,如果简单地戴上一顶“不可知论”的帽子,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是,是否就可由此解决“书”与“语”,“语”与“意”,特别是“意”与“所随”的真正联系呢?显然不能。《周易》即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系辞上》)也是由怀疑而讨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魏晋之际,曾出现了颇有影响的“言意之辨”;直至现代之“语义学”,特别是西方流行的“语义哲学”,仍然在讨论“言”“意”之关系,特别是言意能否等同于客体的问题。所以,对庄周与轮扁之议,不当急于作出“结论”,而理当予以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