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托马斯·品钦是谁?-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托马斯·品钦是谁?-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时间:2024-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托马斯·品钦1937年5月8日出生于纽约长岛,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代表之一。品钦不事张扬,喜好独处。1975年当此书再获豪威尔斯奖时,品钦干脆谢绝接受。多年以来,品钦一直避居在加利福尼亚。品钦共著有6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集。1973年品钦发表了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该书荣获了当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品钦的小说被认为是“迷宫似的或者百科全书似的,极其神秘,揭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规律”。

托马斯·品钦是谁?-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 1937- )1937年5月8日出生于纽约长岛,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代表之一。品钦起初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工程物理,后来转入文理学院。大学期间品钦曾在海军服役,1957年回到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英国语言文学,还曾修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欧洲小说课,1960年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期间,品钦曾担任一份学生杂志《康奈尔作家》(Cornell Writer)的编辑,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小雨》(“The Small Rain”)。大学毕业后,品钦做过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并在西雅图波音公司服务过两年,还曾旅居墨西哥。品钦不事张扬,喜好独处。1973年《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后,他不愿出席颁奖大会,最后替他领奖的是一名喜剧演员。1975年当此书再获豪威尔斯奖时,品钦干脆谢绝接受。多年以来,品钦一直避居在加利福尼亚。

品钦共著有6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集。其最近的一部作品《性本恶》(Inherent Vice, 2009)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一个经常吸食大麻的私家侦探的故事,与早期的《V.》和《万有引力之虹》等作品相比,叙事手法不那么复杂繁复,具有更强的可读性。1963年品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V.》(V.)问世,获福克纳小说奖。小说以黑色幽默的手法主要叙述了主人公赫伯特·斯坦希尔对其父亲日记中被称为“V”的某人或某物的追寻。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第49批拍卖品的叫卖》(The Crying of Lot 49, 1966),虽然篇幅较《V.》稍短,但仍然延续前者的风格和特征,包括神秘小说成分、科学幻想的情节、戏仿性的语言以及熵的主题等。1973年品钦发表了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该书荣获了当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这部小说把人类活动和思想的多样性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批毁灭联系起来,将真实的细节与幻象的时间相混合,喜剧和暴力并置,小说探讨了诸如“死亡”、“进步”、“战争”、“政治”等复杂的主题。这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内容庞杂,情节纵横交错,非常挑战普通读者的阅读能力和耐心。此后发表的《葡萄园》(Vineland, 1990)、《梅森和狄克森》(Mason & Dixon, 1997)、《抗拒时势》(Against the Day, 2006)等作品都不及前三部作品影响巨大。短篇小说集《缓慢的学步者》(Slow Learner, 1984)主要探讨小城镇居民的妄自尊大以及种族歧视,品钦的短篇小说影响不如巴斯大。

品钦的小说被认为是“迷宫似的或者百科全书似的,极其神秘,揭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规律”。(1)其作品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其叙述结构的复杂,甚至神秘。品钦的许多小说都充满了超自然的、非理性的情节,其中纠结的历史事件、哲学原理、自然科学概念、国际政治斗争以切割、闪回、穿插等手法构成令人莫知所从的巨大迷宫。如果说叙述形式的复杂和多变是后现代作品的共同特征的话,品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包括许多科学概念,如热力学控制论,特别是“熵”,运用这些科学概念解释后现代混乱的状态,是品钦作品的第二个特征。这种混乱不仅是文本叙述的状态,而且是社会现实的后果,就好像热力学中的“熵”概念所表达的,在一个与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封闭的热系统中,分子的运动将越来越混乱,最终达到混乱的极点,形成温度压力、密度等都完全相同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一种死寂的状态。他于1960年发表短篇小说《熵》(“Entropy”),利用熵的概念和“热寂说”理论来预示人类社会将逐步走向混乱和衰亡,而在混乱无序的大世界中任何想建立一个有序的小世界的企图都终归是徒劳的。这篇小说有助于理解品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混乱”和“死亡”的主题。(www.xing528.com)

————————————————————

(1) Draper, James P. “Thomas Pynchon: Introduction”, World Literary Criticism(5): 1500 to the Present, James P. Draper ed. Detroit and London: Gale Research Inc., 1992, p. 28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