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互文性: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

什么是互文性: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克里斯蒂娃是在对巴赫金的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的研究中得出的互文性概念。“文本是一种文本置换,是一种互文性:在一个文本的空间里,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种陈述相互交叉,相互中和。”互文性不仅存在于文本之间,更存在于文本与文本产生的文化话语空间。值得提出的是,互文性的文本互涉理念直接影响了新历史主义思想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超文本小说”则是电子媒介技术时代互文性的精彩操演。

什么是互文性: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是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重要术语,直接启发巴特提出了“文本”理论和“作者之死”一说。互文性概念打破了结构主义文本的孤立性和封闭性,是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反拨。它提出任何文本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并在差异中形成自身的价值。

克里斯蒂娃是在对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tin)的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的研究中得出的互文性概念。她自己曾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也说,“互文性”其实就是巴赫金“对话主义”的法文翻版。1966—1968年,克里斯蒂娃连续发表了《词语、对话和小说》(“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封闭的文本》(“The Enclosed Text”)及《文本的结构化问题》(“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探讨和定义互文性:“我们把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这种文本互动叫做互文性。对于认识主体而言,互文性概念将提示一个文本阅读历史、嵌入历史的方式。在一个确定的文本中,互文性的具体实现模式将提供一种文本结构的基本特征。”“文本是一种文本置换,是一种互文性:在一个文本的空间里,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种陈述相互交叉,相互中和。”(1)互文性强调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交互存在的,是对其他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文本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它对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之中。互文性不仅存在于文本之间,更存在于文本与文本产生的文化话语空间。

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与后现代主义关系密切,乌里奇·布洛赫(Ulrich Broich)把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的关系总结为以下六点:

作者的死亡:文学作品不再是原创的,而是许多其他文本的混合,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因而不再存在,原创不再可能,作者的工作只是重组和回收前文本。

读者的解放:作品的原创既被解构,其意义就要由读者在自己的阅读中进行创作,他要抛弃一些声音,选择一些声音,同时加入自己的声音。

模仿的终结和自我指涉的开始:文学不再是给自然提供的镜子,而是给其他文本和自己的文本提供的镜子。

剽窃的文学:文学是寄生的,它不过是对其他文本的重写或回收,传统的原创与剽窃之间的界限由此消失。(www.xing528.com)

碎片与混合: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和统一的;它是开放、异质、破碎、复调的,是犹如马赛克一样的拼贴。这种混合建构的效果不在于和谐,而在于冲突。

无限的回归使用暗示制造无限回归的悖论,造成一种“套盒”(Chinese boxes)效应:它能在一部虚构作品中无限制地嵌入现实的不同层面。(2)

互文性视域下的文本不再是独立自足的实体——如新批评所认为的,不再是“有机统一体”,相反,文本就意味着文本之间的关系,而文学研究就是互文性研究。值得提出的是,互文性的文本互涉理念直接影响了新历史主义思想的形成。在新历史主义那里,互文性不仅包括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更包括文本与现实之间的互文,而且,政治哲学经济宗教法律、文学艺术等都同历史之间存在映照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超文本小说”则是电子媒介技术时代互文性的精彩操演。

————————————————————

(1) 转引自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和流变”,见《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页。

(2) 参见Broich, Ulrich. “Intertextuality”, in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Hans Bertens, Douwe Fokkema, ed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 3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