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进行探讨,旨在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用拼音来表示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更要提供词汇的文化内涵,这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苏琰庭

摘 要: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进行探讨,旨在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英语 旅游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应运而生的国际旅游大潮已使人们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的浅层观光,而是希望更多地投身于异地的生活体验中,到异地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乐趣。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

一、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

(一)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态度、等级、知识、经验,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其深层次的信仰、价值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表现在民风习俗、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活动形式中。这种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性的文化影响已深埋于人们的大脑中,形成集体潜意识。旅游活动不应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相对接,提升旅游活动的内在文化品位,传承历史文化。

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如前所述,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接触、感受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旅游英语教学的宗旨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语法技能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为其今后在旅游服务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做好铺垫。

(二)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

旅游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涉外业务英语的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旨在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在从事涉外业务中所需的英语交际能力。不论是从事涉外饭店工作还是英语导游工作,提供的都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要让旅游者在中国的旅行游览满意。涉外饭店工作和导游工作有不同于其他涉外工作之处,它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包括语言服务。这种语言服务不同于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国籍人之间的交流与谈话,一般情况下的谈话中允许有一些错误,有的时候是语音或语法错误,有的时候是文化方面的错误,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双方一般可以理解对方的意思。但对于涉外饭店工作和导游工作来说,是不允许的。旅游英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建立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通过这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才能让游客能真正了解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中国,所以对语言服务要求高。

旅游英语课程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与其他基础英语课不同的特殊性。它具有专业名词多、知识面宽、词汇量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等特点。旅游从业人员在与旅游者交谈的过程中会涉及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要在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名胜古迹用英语讲给外国旅游者听,通过相互交流,以达到传播文化、增进友谊的目的。因此将旅游英语课程仅仅看做是专门用途的英语是不够的,旅游英语课程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应用性。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

1.应用性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它具有实用的特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应该掌握日常的旅游对话,不仅可以与外国游客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并且能够用英语去表达观点或阐述专业理论知识。旅游从业人员是与外宾接触的第一线人员,他们的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旅游英语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他们能够阅读外文资料,与外国游客熟练交谈,并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专业性强

旅游英语涉及深厚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如旅游资源、规划、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开设相关的旅游专业课程,对加深理解专业英语的内容有很好的帮助。可以说,旅游英语首先是旅游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3.综合性强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旅游英语也是如此,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历史、地理、风俗、文学宗教地质、烹饪、建筑等多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既要掌握旅游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旅游英语专业教师要有双重的学科知识,既要精通旅游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根据一些方法(如音标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来学习和记忆单词之外,还要引入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只要求学生熟记词汇的表明意义与拼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等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用拼音来表示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更要提供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才不至于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时候,使人有云里雾里之感。例如:粽子Zongzi;Zongzi is the festive food traditionally served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celebrations.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a glutinous rice pudding called zongzi is eaten to symbolize the rice offerings to Qu.Ingredients such as beans,lotus seeds(莲子),chestnuts(栗子),pork fat and the golden yolk of a salted duck egg are often added to the glutinous rice.The pudding is then wrapped with bamboo leaves,bound with a kind of raffia and boiled in salt water for hours.有了详尽的文化知识导入过程,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满,使学生在接受词汇训练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外的文化知识,使中国传统的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

比如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迷信有关,所以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西方人对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把它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蝙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英语中有as blind as bat,crazy as a bat,a bit batty(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坏的联想和比喻。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红蝙蝠则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语之间差异的绝对性和必然性正如Bolinger所说:“两种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特别是那些沿袭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含义的英汉词语,字里行间浸润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很少是对应的,有些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美国影片“The First Blood”在中国被译作《第一滴血》,但它实质上却是文化色彩较为浓厚的词语,含义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其确切的汉译为“初战告捷”;“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是喻指一个人面容枯槁,骨瘦如柴。同样,汉语也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词语,像“钻空子”、“敲竹杠”、“穿小鞋”、“走过场”等,它们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学习此类词汇翻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舍弃表层形式,而选用其在文化信息上相近的词语,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词汇的学习掌握其后的文化内涵。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语境的设置:

1.角色表演

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

2.单项或多项选择填空

单项或多项选择填空练习是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社交语用错误而设置的。例如:

Passenger:______(www.xing528.com)

Taxi driver:Okey,Let's go.

A.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B.Airport,please.

C.Is this taxi taken?

D.either A or B.

[提示]C项意在打听车上是否有人,与答语不相呼应。A、B、D三项中,根据对话双方的身份和动机,乘客叫出租车没有委婉客气的必要,因此,选用B项既得体,又不失礼貌。

(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arie,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等称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如下所示:

姓名①名+姓→如John wilson

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

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

妇女婚后常随夫姓→如Marie Curie

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 Wilson(或Mr.John Wilson)

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 Wang

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

(四)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三、旅游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科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以及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因此,教师不能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旅游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教唱英文歌曲,看英文原版电影,用英文谈论时事,等等。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合适的教学的度和量,对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且,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课堂氛围往往是严肃、沉寂的,学生的课堂行为被规范为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旅游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涉外英语交际能力,旅游英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学习重点放在交往习俗的差异上,包括称呼、介绍、寒暄、访问、宴请、告别、送礼、祝贺、聚会、交友等。如“Thank you”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除了用来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当一样东西从一个人手里转递到另一个人手里时,那个人习以为常地要说“Thank you”。如,当学生把练习本递交给老师时,老师一般要谢谢学生;如果某人给别人打电话时,在通话结束时,对方会感谢另一方打来电话。即使彼此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也可能会讲这句话。在高级阶段,通过材料阅读、影视录像欣赏、邀请外国友人开讲座等方法介绍目的语文化,采取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讲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

(四)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旅游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很快掌握在国际旅游接待中常用的口头交际语。国家规定只有通过资格考试的旅游与外语人士才能从事英语导游工作,所以对英语导游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学生已学习“导游实务”课程,但对导游工作还是感到很抽象,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录像把导游程序向学生展示,重点让学生做好接机、欢迎词、入住酒店、游览参观、沿途讲解、定点导游、机场送客、欢送词的讲解。同时还可把旅行社的专业导游请进课堂,让他们为学生讲解带团技巧、注意事项、问题处理知识技能。游客是带着好奇心来中国旅游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所以导游员的任务不光是带着游客参观游览,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文化的导入,不能忽视主体文化对交际能力的影响。

总之,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的职业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希望在旅游英语教学方面的尝试性探索能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有所贡献,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小柯:《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4期,第76~78页。

[2]季俊超:《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03~105页。

[3]杨敏:《情景教学——旅游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3期,第43~47页。

[4]孙晓娜、宋宝瑞:《专业英语教学探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4~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