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望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

守望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筑理想课堂,让每一节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研发卓越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切的课程。今年作为中小学课程研发年,举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暨“研发卓越课程”专题研讨会。近三年,先后有98人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守望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

寻找到新教育新的“生长点”,破解新教育继续前进的“密码”;把新教育与海门教育深度融合,以新教育来统领未来海门教育的持续发展,把新教育作为进一步提升海门教育品质的有力支撑,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一、海门新教育实验的简要回顾

海门新教育实验缘起于2003年3月31日,朱永新先生应邀在海门作的一场学术报告。2005年9月,海门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十年来,新教育引领了海门教育的发展,海门教育蕴含着鲜明的新教育基因;十年来,海门教育也促进了新教育的发展,新教育带有明显的海门元素。一路上,我们怀揣着新教育的理想,不断行动,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共同见证了海门教育的奇迹。

营造书香校园,让每一个师生丰富精神的底色。我们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2006年起组织的图书漂流行动,让乡村孩子享受到了“我读书,我成长”的快乐;阶梯阅读项目的研究营建起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常态;家庭教育日的设立、萤火虫亲子共读公益项目海门分站的活动成了海门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每年组织的新教育阅读节以及多样的阅读推广行动为“书香童年及少年计划”搭建了丰富的展示平台。我们坚信:阅读即生活,阅读即生命,阅读即探索,阅读即审美,阅读必定丰盈师生的精神家园。

推动公民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围绕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公民教育行动的研究”,出台了《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以“每月一事”项目为抓手,在全市推进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先后多次召开新公民教育行动推进会及专题研讨会,形成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为全市中小学及全国新教育实验区(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成为江苏省和南通市文明办推广的典型。

构筑理想课堂,让每一节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2009年始,以“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热爱学习的天使”为价值取向,以推进“学程导航”教学范式为基本路径,加大了构筑理想课堂的力度,致力于打造幼儿园的“兴趣课堂”,小学的“活力课堂”,初中的“智慧课堂”,高中的“高效课堂”,职高的“技能课堂”等,在观课、研课中夯实了有效教学基本框架底线,形成了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在研究与实践中展现了海门课堂教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探索共同体建设,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成长的平台。2005年9月,启动了区域教育研究共同体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教育共同体的五种形态:市直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学科发展共同体、校长俱乐部、名师(名品项目)工作室,打破了校际间壁垒,浓厚了区域研究的氛围,发挥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在区域层面上的引领作用。各学校的研习共同体更是丰富多样,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校本化的平台。如今,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已经发展为教育管理集团。

启动特色发展,让每一所学校拥有不同的跑道。特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育人质量。为此,我们努力打破百校一面的格局,追求学校的特色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用五年时间推动了“达标创特”工程,全面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促进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如今,高中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已全面启动。幼儿园的特色建设也在全面推进。

推进文化立魂,让每一所学校怀有独特的气质。全市各中小学的特色创建渐渐演变成了文化再造的生动实践。以学校愿景、价值观重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得到全面启动,分期分批进行的学校文化展示活动生动演绎了各学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发挥了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彰显了学校的精气神,践行了新教育“月映千川”的文化建设理念。

缔造完美教室,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幸福的源泉。近两年从完美教室价值系统的建构、课堂文化的打造、共同生活的营建、班本课程的研发、节日庆典与社团活动的组织、班级博客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缔造完美教室行动,举行了两次全国新教育实验开放周暨完美教室专题研讨活动。“完美教室”工作室成员致力于班级文化的内涵研究,对全市班主任进行了全员培训,推出了以俞玉萍、倪颖娟、徐东萍、刘九华、殷卫娟、刘宇禹等为代表的榜样教师。

研发卓越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切的课程。“教室是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海门中学、东洲中学、东洲小学等学校先行探索课程研发,改造了学生的教育生活。全市层面自觉的课程研发始于2010年起的缔造完美教室行动。今年作为中小学课程研发年,举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暨“研发卓越课程”专题研讨会。平山小学、麒麟小学、余东小学、中南国际小学等13所学校展示的新教育特色课程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新教育同仁的广泛好评。

十年新教育历程,海门教育人实现了生命的拔节。十年中,先后有石鑫、何仁毅、丁建强、张炳华、祝禧、卞惠石、滕玉英、吴建英、俞玉萍、陈铁梅、王丽、黄卫华等12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我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俞玉萍老师被评为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倪颖娟、殷卫娟的班级先后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室”,刘宇禹、高波的班级获新教育“十佳教室”提名奖。近三年,先后有98人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优异的学业成绩是新教育的额外奖赏。在2010、201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检测中,海门市小学、初中的成绩均居全省前列。2012年暑假海门市海选出的18名“读书达人”参加了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组海选活动,东洲中学陈舒琦、东洲国际曹安东、实验学校附属初中虞锦雯、东洲小学顾人豪等4位同学闯入全国30强,进入CCTV总决赛。陈舒琦、顾人豪2位晋级全国10强。在2012年12月份结束的第21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能仁中学学生倪梓强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脑力锦标赛,获得了两金一铜的好成绩。近几年,海门高考更是捷报频传。今年,海门市高考又创新高,各项数据在去年全面领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跃升。在全市普通类参考人数比去年减少211人的情况下,二本上线人数达3559人,较去年净增115人,上线率达64. 6%,比去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近三年达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有58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茅。

十年新教育历程,海门教育学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我们承办了全国第九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为新教育实验添写了浓墨重彩。海门作为新教育四大区域研究中心之一,已成为新教育苏浙沪区域联盟的盟主,先后有2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新教育研究会秘书处、新教育研究院课题管理中心、新教育培训中心等纷纷落户海门。近三年,有2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育同仁前来参观、学习、培训,海门中学、实验学校、东洲中学、海南中学、能仁中学、实验初中、实验小学、海师附小、东洲小学、育才小学、通源小学、海南小学、实验附小、能仁小学、开发区小学等学校成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培训的重要基地,放大了海门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十年新教育历程,海门教育理论之树结出了累累的硕果。近几年,海门市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和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省第八期重点教研课题“区域实施‘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实践研究”等课题均成功结题。“新教育实验研究”的课题成果获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专著《每月一事——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荣获新教育卓越课程特别奖。海师附小的童话课程被评为“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几年来,吴勇、祝禧、俞玉萍、吴建英、许卫国、顾卫兵、杨裕华等12人共出版了《做新教育的行者》《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等教育专著22本。

十年新教育,海门教育人向百万海门人民递交了较为满意的答卷。总结海门十年新教育的基本经验,可以用“愿景引领、组织保障、项目支撑、活动推进、底线保证、榜样言说、媒体推介”等来概括。但且行且思,海门新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覆盖学段需要进一步拓展。 目前,新教育实验在小学尽管亮点纷呈,但校际差异明显;初中虽同步推进,但深度不够;幼儿园正积极推进,但亟须完善;高中、职中也在行动,但项目支撑不够。完全新教育意义上的榜样学校还不多。

2.日常坚守还需进一步强化。新教育实验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为哲学基础,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少老师对坚守每一个日子,守住每一间教室做得还不够。如,晨诵课程,有的教师可能只是做一阵子,如果坚持做三年甚至六年,一定能绽放出许多生命的奇迹。

3.项目深度有待进一步推进。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项目都已在海门市启动,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等项目已颇具成果,但总体而言,对项目的研究深度不够,特别是在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这两大项目上遇到了瓶颈,不少学校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尚未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新教育的话语体系尚未相对统一,新教育的行动尚未完全融入日常工作。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艰辛探索,合力攻坚。

二、研发卓越课程

朱永新先生对课程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2013年萧山新教育年会上朱永新先生对新教育的课程研发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

(一)课程与卓越课程

新教育认为课程最本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他们的共同生命体验,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和能力的人。简言之,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

如果把课程视为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包括起点、目的地组成的道路和历程的话,那么,所谓卓越课程,就是在其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的可能性,最好地完成了课程的目的。

卓越课程首先应该实现新教育实验“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其次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位;再次应该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第四,应该充满惊奇,触及灵魂,生命在场;第五,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架构

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是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

“生命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不断超越,把握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公民课程”是解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培养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

“艺术课程”是“智力、认知和构思能力的重要唤醒者”,在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艺术应该成为新教育的本质,它应该渗透在教育的所有地方,尤其是在所有课程的起点与终点处。

“智识课程”类似于通常所说的文理课程,是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主干部分。它应该完成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成为课程的卓越的二度开发者,或卓越的执行者,在指定的课程内容中实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二是在执行规定课程内容的同时,开发弥补性的课程。

“特色课程”专指别人没有唯我独有,或者说把它做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程度。作为特色课程,一方面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或应该习得的,另一方面,是只有少数天赋出众的人才可能把它当成一生的技艺。特色课程只是整个课程框架的有益补充。

(三)对课程研发的反思以及推进策略

目前,海门市在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研发的意识不强,存在着重国家课程,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现象。课程研发缺乏系统架构,对课程研发缺乏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价值愿景基础上的总体设计,不成系统。教师课程研发能力不强,缺乏研发课程的基本技能,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等离成为一名自觉的课程研发者还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师角色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把编写教材当作是课程研发的全部,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教材的物质形态上,而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

那么,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一个新教育实验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朱永新先生认为:

第一,研发卓越课程,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要打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心理定势,激发全体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第二,研发卓越课程,必须掌握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要遵循确定课程目标、整合课程资源、组织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效果等研发卓越课程的基本过程。研发卓越课程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二是教师作为研发主体开发出新的校本、班本课程。

第三,研发卓越课程,必须明确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对生命或生活之幸福完整的认识,是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的绝对前提,是我们课程思考与行动的起点。

第四,研发卓越课程,必须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特别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努力实现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真正地让新教育人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第五,研发卓越课程,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才有可能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课程资源,才有可能研发出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课程。

第六,研发卓越课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动积极性。要强调教师的“三专发展”,强调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经典根本书籍的啃读,强调观念与经验的互相转化与深化……坚守以教师为起点、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朱永新先生建议我们采用以下课程管理模式:“我定标准,提供帮助,我来验收;你作承诺,自做课程,我不干预。”更倡导管理者率先成为课程研发的专家,把自己设计的课程,以最美好的方式研发出来,进而启迪、启发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也积极研发课程,绽放出各自的美丽。

(四)着力打造十大新教育卓越课程

今年新教育年会的主题是研发卓越课程,总结近几年来课程研发的经验,在新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打造富有海门元素、学校特色的十大新教育卓越课程。(www.xing528.com)

1.深度推进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础的书香课程。各学校要开发丰富的阅读资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以新教育必读与选读书目为基础,不断完善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阶梯阅读课程,开发与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英语名篇名著阅读课程,拓展科学阅读、数学阅读、历史阅读等学科阅读或主题阅读领域,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晨诵与午读课程。精心组织好每天的晨诵、午读活动,大力开展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等活动。同时,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与神奇,让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真正成为海门师生的生活常态。让师生在日常坚守中丰盈精神底色,在与伟大的智慧对话中不断走向崇高。

2.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公民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入实施“每月一事”项目为抓手,积极倡导“日行一善,月习一德”,深度研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主题课程,从一个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把公民基本道德养成与主题课程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探索符合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的道德人格成长机制,从而不断丰富“每月一事”的课程体系,把“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新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3.深化以社团活动为路径的艺体课程。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广泛开展科学类、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动手实践类社团,保证社团活动时间不被挤占与挪用,尽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活动项目,通过团队研发,逐步让每一个社团活动都能有校本化的课程来支撑。要积极为学生搭建球类俱乐部联赛、艺术节、科技节等展示平台,让海门学生的体质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艺术审美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合作意识得到全面的提高。

4.构建以仪式庆典为形态的节日课程。要认真挖掘节日课程的内涵,注重以中国六大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程开发,凸显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尤其要把开学仪式、成人仪式、期末或毕业庆典、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教育生活中的重大日子,进行全方位设计,系统策划,生动演绎,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形成学校特有的节日文化。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以教室为阵地,与学生共同编织更加丰富的班级节日生活,让教室成为美好事物的集聚地,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中心,成为朝向完美的生命场。

5.组织以名师讲坛为载体的聆听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广泛合作,组织教师、学生聆听名师、大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参加社区实践,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教师紧跟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使教师既能“仰望星空”,又能“埋头走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放眼世界,树立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拓展师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师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持续发展的学习力。

6.开设以培养卓越口才为目标的演讲课程。自信的人生应当从演讲开始。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搭建交流的平台,创设双语交际的情景,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书本剧表演等,让每一个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较强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7.提升以职业技能为指向的技能课程。技能课程的研发,要走向生活,回归生活,密切联系现代生活与学生实际,融生涯教育于课程实践中,让中小学生及幼儿的生活智慧与智能培养在技能课程的实施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职业学校更要以技能课程的研发为重点,使之成为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亮点,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砝码。

8.推动以家校协同为平台的共育课程。家校共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在时代背景下,生成的一种教育模式,一种教育文化,一种教育文明。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父母开放日、新父母讲坛、亲子共读、家校书信、父母志愿者等多样的方式,丰富家校共育课程,家校密切协同,形成教育的合力。

9.开发以个性潜能发展为导向的游戏课程。游戏是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创设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多变性、实用性的游戏活动环境与资源,鼓励儿童充分探索、质疑,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通过开展幼儿游戏节,开发中小学体育游戏项目等,积极打造游戏课程,让学生在快乐、自主性的游戏活动中发展潜能,健康成长。

10.培育以个人气质为指向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教育应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依托,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特殊才能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校的独特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培育学生独特的个性气质,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把学校办成有品牌、有特色的学校。

课程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学校要从“课程关系未来海门教育如何领先发展、率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发卓越课程的重大意义,要做到“五个一”:一是破除一种观念。要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课程研发者”的理念,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来推动课程研发。二是转变一种角色。校长作为课程研发的第一责任人,要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向课程领导者转变。教师要实现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角色的转换。三是组织一支研发团队。以教育管理集团与共同体学校为载体,组织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敢做事、想做事、能做事的研发队伍。四是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考核力度,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证课程研发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校要全面动员、广泛宣传,认真听取教师、学生以及父母的意见,制定推进方案,明确时间部署,落实研发与实施工作。

三、构筑理想课堂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一)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朱永新先生在2008年苍南年会上曾作题为《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的报告,对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新教育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强调理想课堂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由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附著性目标三个层次分明的能级目标组成)统领下,先通过预习作业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新知建构,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整个课堂流程由教学板块和学生学习清单两部分组成,将学习清单单独列出来,是为了让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就明确这一点,强调这一点,并在课堂教学上确保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把学生的学习视为课堂的真正核心这一教学思想。

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是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助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

新教育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个奥秘的方法和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浅薄的,学生的小手如林是肤浅的,教育与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课堂教学有三个元素:知识、教师、学生,教师不应该隔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只是将现成的知识转交给学生。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不应该只是教师,还包括全体学生。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境界有效教学框架中的强调学生预习,也是确保每个学生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而不是只吞食由教师仔细嚼烂了的软化了的知识——即现成的结论。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建构主义教育学将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理想课堂追求的“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如果课堂上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教师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学生也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与人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

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这就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对理想课堂建设的反思及推进策略

海门市的“构筑理想课堂”工程始于2009年,主要突显了各学段的重点,幼儿教育突出幼儿的兴趣,小学教育着重激发学生的活力和想象力,初中教育侧重于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智慧,高中教育从“有效”的基点上实现“高效”,职业教育旨在让广大的职高学生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

几年来,通过行政推动、试点研究、专家解读、市级培训、榜样引领、校长放样等多种形式的发动、推进,“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教互动”“以练促教”等理念得到了基本落实,课堂生态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基本确认。

各学段、各学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有效教学框架,但是,很多的常态课堂离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第三重境界还有距离。毋庸置疑,为了真正实现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我们的课堂还有进一步打造的必须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打通课堂与课程的联系

以前,我们重点关注课堂,对课程的关注远远不够。课堂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一头连着课程,一头连着生命,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驰骋和无限放飞,要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润泽和生长,就必须有卓越的课程来支撑,有了这样的课程观,我们的课堂才能站得高,走得远。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直接决定课堂的内容和结构,因此,构筑理想课堂一定要同研发卓越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上面我们谈到了具有海门新教育区域特色的十大卓越课程的建设,各学段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地方课程的协作研发,建构起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我们的课堂因此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让知识更加充满魅力,让师生生命的成长更加丰盈。

2.打通各学段课堂的内在联系

前几年,根据海门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各学段在五类课堂的打造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总感到这五类课堂还没有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学段与学段之间有着明显的断层,缺少一个统领理想课堂的灵魂。现在,我们就用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作为灵魂,高位统领,让五类课堂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成长阶梯。让我们的课堂尽管形式上各具其态,但本质上都有有效框架的支撑,挖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的精彩,从而让人感受到课堂上不时演绎着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壮观。义务教育管理集团的组建为打通城乡学校之间的课堂提供了便捷,我们还要进一步打通幼小、小初、初高课堂的衔接,在分享各自的精致与美丽中,达到无缝对接,自然和谐。

3.打通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联系

有专家把良好的课堂教学比作把学生带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把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视作为一种行走。学生行走在课程里,行走在情境里,行走在生活里,这一学习之旅,其实是对话之旅、探究之旅、体验之旅。而教师正是学生寻找和发现入口处的顾问与引路人,真正的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应当把课堂创造成一个又一个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个创造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建立起很好的观课、议课、磨课机制。这样的机制,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要求观课前了解课程,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观课中有侧重,有思考,有评价;磨课中有评价,有反省,有提升。做到未观先想,边观边想,观后磨想,让观课教师、上课教师共同成长,让课堂在观课、议课、磨课中不断走向精致,真正彰显知识的魅力。各学校应该形成明确的观课、议课、磨课常态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应先行研究,示范放样,确保这一机制的实施质量。组建研课共同体,吸引共同体学校的每位教师深度卷入,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收获专业成长的惊喜。培育榜样学校、榜样教师,用榜样学校去匡正视听,消除杂音,达成共振;借榜样教师去言说,影响周围的同伴,让更多的教师做到“卓越于心,精致于形”,让更多的课堂呈现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共鸣的动人景象。

(三)理想课堂建设的使命

新教育理想课堂建设,要重点关注以下三大使命:

一是学生会学习。这里的“会”内涵丰富,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和高速的思维运转,保持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且还体现在会主动、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大胆探究,主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讨论,乐于分享成果,勇于表达、评价自我,快速自我反馈等。

二是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规律,自觉成长。课堂上既要呈现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乐趣,也要体现教师不显山不露水巧妙引导的情趣,更要体现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理趣。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学”“导”相得益彰。教师在理想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中,自觉成长,自我实现,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

三是实现整体育人。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播,而要站在培育生命的高度来理解课堂,实施课堂。在课堂里,课程构筑起了学生成长的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这样的课堂,不会再是知识碎片的拼接,而是合奏着师生道德、审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共鸣的生命和音,最终会导向以文化人的高度。

如果说新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课程就是新教育的树根,研发卓越课程就是让新教育的基础更加坚实;课堂就是新教育的树干,构筑理想课堂就是让新教育的枝叶更加茂盛。我们要把研发卓越课程和构筑理想课堂作为推动新教育实验不断前行的新动力、新力量。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愿景须进一步明晰。新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每一个海门教育人都应该明晰新教育的美好愿景,以统一认识,激发推进新教育实验的信心和自觉。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新教育实验对未来海门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思考学校的文化培育和特色发展,认真思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生活质量,选择部分适切的课程项目来深度推动新教育实验,努力通过新教育实验来切实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让全市师生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组织须进一步强化。下阶段,市局将进一步完善新教育实验工作的推进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新教育实验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并解决新教育实验中的问题,总结成功的做法,提出指导的意见。各校要强化组织领导,把深度推进新教育实验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校长必须亲自策划,亲自推动,亲自落实新教育实验项目,精心制订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动员会,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增强广大师生投身新教育实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新教育实验工作室,选定教学骨干作为种子教师重点培养,以底线加榜样的管理铁律,确保新教育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3.制度须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加大新教育实验在百分考核中的权重;另一方面,海门市教育局将健全完善督导调研制度与通报反馈制度。海门市教育局、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新教育培训中心将研究制订《海门市新教育实验评估办法》,作为素质教育百分考核的组成部分。同时,各校在年度工作考核、奖励性绩效分配等方案中要把新教育实验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对教师进行考核。要完善新教育实验的信息报送与成果分享制度,加大对新教育实验推进及成果的宣传。我们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增强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没有卓越课程,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理想课堂,就没有过硬的、持续高效的质量。让我们继续弘扬“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抓住“课程”和“课堂”这两个新教育的核心项目,全力推进海门市新教育实验再攀新高,为中国梦,为教育梦贡献海门教育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