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北建筑技艺:墙体砖、土、石作

苏北建筑技艺:墙体砖、土、石作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墙体砖、土、石作苏北大多数地区为平原,只有北部连云港、徐州一带有山体,从本书调研的结果看,总体上苏北的南部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等地墙体材料以砖、土为主,北部的连云港、徐州、宿迁以砖、土、石并用,而连云港的石墙最富特色,这基本上与江苏地形分布较为一致,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从整体上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苏北建筑技艺:墙体砖、土、石作

第四章 墙体砖、土、石作

苏北大多数地区为平原,只有北部连云港徐州一带有山体,从本书调研的结果看,总体上苏北的南部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等地墙体材料以砖、土为主,北部的连云港、徐州、宿迁以砖、土、石并用,而连云港的石墙最富特色,这基本上与江苏地形分布较为一致,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从整体上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具体到每个地区的每个建筑的墙体用材,在遵循地方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则主要受到屋主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说来砖墙和加工过的条石墙最昂贵,其次为毛石墙、乱石墙、片石墙,土墙最为经济,所以传统上城镇普通住宅都普遍用青砖墙,城镇的贫户和农村的富户则多用砖土混合墙,而农村的普通住宅则土墙居多。从本次调研的现存实例看,砖房遍见于苏北全境,砖土混合墙体只见于淮安和盐城以北的北部地区,砖石建筑只见于宿迁、徐州、连云港三市,而土石及纯粹的夯土建筑仅见于连云港一带。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砖土混合及夯土房也大量存在于淮安和盐城以南的扬州、南通、泰州、盐城南部的城乡,但现在却无一例遗存。作者分析这首先是由于夯土或土坯在降雨量大的苏北南部地区使用寿命较短,其次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南部的经济发展和建筑更新速度整体上远远超过北部。

第一节 砖墙做法

一、砖墙的种类和材料

砖墙在苏北各地最为普遍,种类也极其繁多。从砌体材料的组合上可以分为全砖墙、砖土混合墙和砖石混合墙(见本章第二节)。全砖墙从用砖的整碎可以分为整砖墙和乱砖墙,整砖墙按砖看面加工的技艺又可分为磨砖墙和糙砖墙(即不加磨面)。磨砖墙根据技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干摆”、“丝缝”、“淌白”。糙砖墙有各种组砌方式的不同,苏北各地一般称砖长边平行于墙轴线为“顺”(扬州亦称“躺”),长边垂直于墙称“丁”;平砌为“扁”(泰兴称“仄扁”,即现代通称的“卧”);立砌为“斗”(扬州亦称“站”)。“顺扁”、“顺斗”、“丁扁”、“丁斗”为砖的四种基本的排放方式。一般的墙都是以这四种基本形式有规律地组砌而成,根据组砌方法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和做法。苏北各地传统建筑实例的用砖尺寸由于地区和年代的不同而很不一致,总体而言北部大、南部小,早期大、晚期小。如徐州户部山民居用砖普遍在30厘米×15厘米×7厘米左右,东台常用的小青砖尺寸是22厘米×12厘米×4厘米,而扬州地官巷10号用砖(225~235)厘米×90厘米×(35~40)厘米。

二、整砖墙组砌方式及其分布规律

在苏北各地,整砖墙的组砌方法有多种,各匠师也说法不一,作者根据所见实例试综合整理如下。

墙体所见均为空心墙,在泰州一带称“填闇墙”,即墙体分为内外两层皮,多通过丁砖相互拉结,中间填以碎砖瓦(苏北通称“馅砖”)或土坯砖和土(图4.1),有完全填满的做法,考究的做法还要灌入石灰浆或糯米汁以密实砖缝和填充体,但多数人家不完全填满以防止墙体进水后填充的土块膨胀导致开裂。墙体的厚度一般在一砖半至两砖之间,如此前后墙皮的丁砖可以咬合在一起,扬州、泰州地区称“合丁”。

图4.1 徐州户部山崔翰 林府残破馅砖墙

整砖墙的砌法大体可以分为“仄扁”、“斗子”(即《营造法原》之“斗子”),以及二者的结合形式。据扬州、泰州、宿迁、徐州各地匠师称,早期以斗子墙居多,而后来以仄扁墙为主而仅在山尖部分用斗子墙(图4.2)。如徐州现存的空斗墙只有明代户部山崔家大院一处。宿迁地区早期的空斗墙厚36厘米,而晚期的扁砌墙厚24厘米。作者以为可能是因为早期砖料紧张用空斗相沿成习,后期砖料渐多故用扁砌。调研所见的苏北各地砖墙主要组砌方式如图4.3所示。

图4.2 扬州国庆路民居山尖斗子墙

图4.3 苏北各地整砖墙组砌方式总图

苏北各地在普通墙体(不包括墀头、博缝、槛墙等特殊部位的墙体)常用的组砌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苏北中南部的扬州、泰州、南通、淮安及盐城中南部以仄扁到顶为主(图4.4),以空斗和仄扁结合的形式为辅(图4.5)。其中仄扁到顶以三顺一丁为主,也有少量的一顺一丁(扬州称书包式)、六顺一丁。空斗和仄扁相结合的砌法为先砌数皮斗砖再砌一皮扁砖,如此层叠而上,以三斗一扁、五斗一扁居多,少量用一斗一扁。斗砖一般砌一顺一丁,偶有三顺一丁,扁砖以三顺一丁、五顺一丁为主。需要说明的是,墙下部勒脚一般多用仄扁,而上部可结合空斗。全用扁砖的满顺满丁在此地区传统建筑中极为罕见。

图4.4 扬州国庆路南河下山墙三顺一丁仄扁到顶

图4.5 泰兴朱东润故居上空斗下仄扁的组合墙面

而北部的徐州、连云港则明显地以全用扁砖的满顺满丁为主。一般是先砌数皮全用顺砖(称满顺,一般为五皮,也有三皮、七皮,罕见一皮),然后再砌一皮全用丁砖(称满丁),如此层叠而上(图4.6、图4.7)。根据满顺皮数的多少,当地工匠也称“五顺一丁”、“三顺一丁”等,但这和苏北中南部工匠所称的“五顺一丁”、“三顺一丁”是不同的组砌类型,需结合实例加以鉴别。全用扁砖的“十字缝”也偶用于门头、槛墙等重要部位,但斗子砌法在此地区十分罕见。

图4.6 连云港海州民居之 满顺满丁到顶墙面

图4.7 徐州户部山民居之满顺满丁到顶墙面

苏北中部的盐城、宿迁做法介于二者之间,各种做法均有,但总体上盐城偏南,而宿迁偏北。《营造法原》中提到的“实滚”、“花滚”等使用数块并列丁砖的组砌方式在苏北都未见用于整片墙的实例,仅有个别在空斗墙的拐角和门窗洞口局部采用以凑对砖缝,也不为工匠提及,应可视为苏南、苏北的一大差别。

调研中还发现数种见于特殊部位或特殊地区的整砖组砌方法。一种是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所称的“十字缝”墙,全用顺砖,而不用丁砖或用“暗丁”,苏北各地均有少量实例,多见于门楼、槛墙等重要部位的墙体,仅淮安秦焕故居用于整片墙面(图4.8)。第二种是少量使用席纹砌法的实例。南通地区习惯用于槛墙,在宿迁习惯用在山尖等三角形墙面(即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称“象眼”的墙体位置)(图4.9),而在高邮数例在门头的条砖砌法也类似于席纹(图4.10)。

图4.8 楚州秦焕故居扁砌十字缝墙到顶

图4.9 宿迁新盛街某宅山墙席纹砌法

图4.10 高邮西后街知府宅门头席纹砌法

三、乱砖墙做法

所谓乱砖墙,是利用旧建筑拆除后的旧砖砌筑,由于各个历史时代的各类建筑用砖尺寸不一,所以称“乱砖墙”。乱砖墙普遍使用于苏北各地,尤以扬州、淮安地区居多,扬州甚至有“无墙不乱”之说。(注:实际调研中,扬州也有相当数量的整砖墙建筑,如个园及其他一些盐商大宅。推测可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多采用新砖。)

扬州砌筑乱砖墙一般要求同一皮砖选用厚度基本相同的砖扁砌,各皮之间的砖厚度不同,竖向不对缝。淮安则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立砖、侧立砖、一立两扁等多种方式组合。乱砖墙一般也是填闇墙,普通乱砖清水墙一般厚400毫米,内外各一层乱扁砖,内填以碎砖(扬州、泰州称馅砖)。砌筑时必须遵守“长砖短用、短砖长用”,尽量以较长的砖作为丁砖起到拉结里外墙皮的作用(图4.11)。扬州匠师认为乱砖墙大小参差拉结比整砖墙“有劲”,可能是因为没有规则的竖向砖缝,对于防裂有利,故云。此外,也有每数皮乱砖墙上加一皮整砖墙的做法,称“玉带围腰墙”。

图4.11 扬州汪氏小苑的乱砖墙

四、勒脚、砖封檐

勒脚是位于基础之上和地面相接的下部墙体,由于其荷重较大,且对防水防潮要求较高,所以不管上身墙体是否为空斗,勒脚必须用丁顺结合的扁砌做法;多数建筑的勒脚墙体要较上身墙体宽出少许,以增加稳定性;上身墙多用带刀灰砌法(即只在砖的四边用瓦刀挂灰,而不必全部涂满砖面),而下身墙则多为满面坐灰砌筑,以增隔潮效果。如淮安等地在墙体勒脚一般青砖扁砌5~9层,必须为单数而以7层居多,上身墙体比勒脚收进约五分(半寸)(图4.12)。砌筑方法类同正身墙,青缝短砖长砌,长砖短砌,碎砖填馅。也有些建筑的勒脚和上身墙等厚,没有明显的收分。石料丰富的地区通常以块石砌筑勒脚。

图4.12 楚州周恩来故居墙下勒脚

砖封檐是在建筑不出檐时,前后檐墙和屋面相交接的最上几皮砖作。一般苏北各地砖封檐均用望砖或青砖层层出挑。简单的仅用2~3层普通青砖叠涩出挑,略复杂的在上下出挑的青砖间增加1~2层方椽砖或45度斜置的菱角椽砖(图4.13、图4.14),在复杂的出檐做法中青砖均为经过磨制成圆、斜、内凹等各种断面的线脚砖进行组合(宿迁地区喜用模印花砖),并在下方使用磨制的大方砖陡砌“挂枋”(海安称“挂斗”),以增加檐下装饰效果(图4.15、图4.16)。出挑檐砖的层数根据建筑规格高低各不相同,一般为3~9层,南通等地讲究必须为单数。如海安地区考究的封檐墙做法根据层数不同有五砖四出、六砖五出等做法,从下至上层层挑出的砖线脚依次为:圆线、挂斗(立砖)、子线、椽头砖(或葫芦头,形状不同)、子线、大排。构造上挂斗砖的内侧需开槽口卡在埋置于墙体里的木枋或木条上。

图4.13 响水灌河南某宅封檐做法

图4.14 南通仁巷6号封檐做法

图4.15 滨海红旗巷某宅封檐挂斗

图4.16 新沂窑湾镇某宅封檐做法

五、山墙和墀头

苏北各地的现存传统建筑均以硬山为主,山墙是形成建筑外观的重要因素。传统民间建筑中,也有为数较少的歇山屋面,一般多用在沿街拐角处的店铺和住宅的庭园建筑上。此外在淮安府衙等少数大式建筑中也有悬山屋面的存在,另外农村土墙房屋的草顶屋面为防止雨水冲刷墙面也常采用悬山的形式。在苏北各地工匠中,常把歇山、悬山建筑归结为山墙做法的变化,所以本书一并纳入山墙做法。

苏北各地的山墙形式最多的是完全不高出屋面的“人字山”,即和封檐墙类似,山墙止于屋面之下。人字山和屋面相交的最上几皮砖的做法也和封檐墙相似,层层线脚出挑,考究的在下方用类似封檐挂枋的立砖博风,而且在建筑不用挑檐的情况下,往往和前后墙的封檐做法一致并交圈。具体线脚层数参见上文封檐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但山墙的封檐一般不用椽砖,且最下方一块砖博风往往仿木构的博风板施以雕刻(图4.17~图4.20)。

图4.17 大丰刘庄某宅砖博风

图4.18 楚州吴承恩故居砖博风

图4.19 高邮西后街某宅砖博风

图4.20 徐州户部山民居砖博风

除人字山外,各地用得较多的还有一种“太平山”。大部做法类似人字山,但在山间部分山墙高出屋面并作小段的平顶。太平山由于山墙只有山尖的一小部分高出屋面,所以其防火作用远较真正的“封火山墙”为弱,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求吉利、保平安的作用,所以在泰兴又称“风水山墙”(图4.21、图4.22)。

图4.21 泰兴里仁巷某宅太平山

图4.22 盐城新街某宅太平山

山墙完全高出屋面,具有防止火势蔓延作用的封火山墙在苏北各地也为数不少,一般多称“马头墙”。徐州匠师称该地传统建筑的马头墙分为平马头(台阶状,多为三级,有的达五级)、圆山马头(即观音兜)、硬山马头墙(即马头墙高出屋面30厘米左右,顺着屋面坡度呈人字形)。这三种类别的划分基本上可以概括苏北各地的马头墙形式(图4.23、图4.24)。

图4.23 扬州南河下住宅的马头墙

图4.24 扬州个园住宅的圆山马头(观音兜)

马头墙的上端一般也用砖作层层出挑,上做小批檐和屋脊。在扬州,马头墙头的上端做法称“超五层”(图4.25),以五层磨砖依次出挑,从下向上为一层横砖挑出墙面3~4厘米,一层混砖出下方横砖4厘米,一层立砖挂枋高16~20厘米、出混砖0.8厘米,一层横砖出挂枋4厘米,再一层混砖出横砖4厘米。在此五层之上,尚有一层望砖扁置出挑,其上叠砖成坡度,上坐砂浆以铺瓦。先置滴水,由下向上铺底瓦,再作盖瓦垄浆后,先置勾头,再由下向上铺盖瓦。瓦垄铺完后在脊上覆数层板瓦,外粉青灰成脊。其上再盖以望砖一层出挑,上坐青灰浆,其上站瓦。脊短收束用细回纹砖,称“万卷书”。马头墙高耸,其上无法站人,否则瓦碎落示警,故有防盗作用。

图4.25 扬州汪氏小苑马头墙超五层做法

淮安匠师介绍的山墙做法其实包括了屋面形式的不同,称山墙的做法分为六种,分别是五山垛、钟形、观音兜、齿形、歇山。匠师将歇山写作“协山”,意为相邻两户人家为避免山墙相撞,经协商使山墙退后的结果,是协同、协商之意。歇山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扒鱼头”(即通称的歇山),一种是没有山墙的四面落山(类似四坡顶,当地叫“大歇山”)。匠师语焉不详,也不能用图纸确切表达各种山墙的准确形式,但其说法却有值得参考的价值,作者暂且记录存疑(图4.26)。

图4.26 淮安府衙大堂悬山屋面的齿形山墙
(由淮安工匠王锦鸿等重修)

当传统硬山建筑采用前廊出檐时,外檐柱轴线以外的山墙部分即为墀头,南通地区还常在明间门头两侧做墀头。墀头做法不同于普通山墙面的主要是承托出挑屋檐的部分,即“盘头”部分。各地墀头的做法基本相似,也和封檐、博风基本类同,而有繁简之别。南通匠师的墀头做法从下到上为子线、圆线、墀头花砖(立砖)、子线、圆线、直角、尖线、书卷(图4.27)。在墀头各构件中,墀头花砖是最重要的装饰构件,一般考究的墀头做法普遍要用,砖内侧带燕尾榫嵌入墙中木枋。其上、下各层线脚的数量和断面形式则变化较多,没有定数,总体而言下方线脚简洁,而上方线条繁多(图4.28)。

图4.27 南通关帝庙巷22号墀头

图4.28 楚州秦焕故居西轴之墀头

六、墙体稳定相关构造做法

苏北各地为增加墙体的稳定性,一般均采取两类措施。一类是通过墙体自身断面的处理,如上文所提到的墙下部勒脚比上身宽;下部用扁砌而上身用空斗;下部用块石而上身用砖砌以降低重心等。此外海安等地传统建筑的墙体还常常做出明显的收分,通过两层墙皮之间的填闇部分的宽度变化,使墙体厚度上小下大,也起到降低中心、增加稳定性的作用。此外砌筑方式上的丁砖以及徐州地区使用的“印子石”(见下节石墙和砖石墙部分)也都起到拉结内外墙体的作用。(www.xing528.com)

第二类措施是在墙体的填闇内埋设木构件增加稳定性。“顺墙木”(即木筋,作用类似钢筋)是苏北部分地区常用的最重要的墙体稳定构件。扬州在墙体馅砖中埋设通长的顺墙木,从下到上每1.5~2米一根,采用铁制鸳鸯扒钉,内侧和内柱(墙体内侧对山柱中线)拉结,外侧伸出墙外即铁扒锔(当地称“墙缆”)(图4.29)。此外扬州还在馅砖中用竖向的非结构性的“颊子柱”提高墙体的整体性。海安仅在离地面约一米高处用一根顺墙木钉于柱上,并砌入墙中,用铁扒锔和外墙拉结,其他位置的铁扒锔一般直接钉在柱上。淮安匠师称当地完全不用顺墙木,铁扒锔直接钉在柱上(图4.30),小户人家也有用形状类似“T”字形的木砖拉结墙体和柱子,一端用燕尾榫嵌入柱身,另一端的横木砌入墙体。在灌云县板浦镇国清禅寺则用一块石板横穿过墙体,里端箍住柱子,外端挑出墙外,据说过去在露出墙体的内外石板上均置有佛像,现在已毁,但其非常规的构造及装饰的巧妙结合反映了工匠的独到匠心(图4.31)。

图4.29 扬州南河下某宅山墙铁扒锔

图4.30 楚州漕运总督府遗址铁扒锔

图4.31 灌云板浦国清禅寺石板铁扒锔

七、黏结材料、面层和勾缝

苏北各地砌筑墙体的黏结材料的差异主要受主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地区差异不大。主要种类有:涂缝墙、青缝墙、油灰墙、糯米汁墙。

涂(读若“塔”)缝墙,以石灰和黄泥拌合为砌筑材料,价格低廉,所以最为常用,缝色初白,日久渐发灰黄。

青缝墙,淮安以石灰和豆秸灰拌合为砌筑材料,而扬州则以石灰加青烟拌合。缝色青,和砖墙颜色一致,所以在扬州、淮安等地为清水墙常用。

油灰墙:大户人家用,以石灰加桐油调和,用于砌清水磨砖墙,缝色白。

糯米汁墙:大户人家用,多用于砌墙灌缝,也和石灰拌合砌墙,缝色白。根据使用黏结材料的多少又可分为“带刀灰”和“满面坐灰”两种砌筑方法。带刀灰用瓦刀将灰挂在砖的四边。满面坐灰是在整个砖的底面上均涂满灰浆。带刀灰一般用于小条整砖,灰缝较小而规整,一般多用于墙体上部露明表面,是比较考究的做法,各类墙体均可采用,唯少用于基础和勒脚。而满面坐灰常用于乱砖或砖料不太齐整的墙面,以灰浆填满砖缝,灰缝较厚,多用于基础、勒脚、墙里侧和混水墙等不需强调砖缝的部位,一般涂缝墙和青缝墙多用,而很少用于油灰墙和糯米汁墙。

砖墙的面层做法有清水和混水之别。清水即墙外不加抹面,露出砖面和砖缝;混水是在砌墙后用灰浆抹面。苏北各地除寺庙等特殊建筑外,大多数传统建筑外墙的外侧都是清水做法,而内侧多为混水做法,尤其是内侧墙体用碎砖、土坯等材料砌筑时则必须用混水抹面以利整洁明亮。

苏北各地清水砖墙在砖缝的传统做法上也较为一致,均采用不勾缝的“拖缝”做法。砌上皮砖时挤出灰浆,然后用瓦刀刮去多余的灰浆,称“抿缝”。抿缝后再用瓦刀顺砖缝轻划一刀,称“拖缝”。拖缝做法特征就是灰缝中间有一道凹槽,即是瓦刀拖缝的痕迹,拖缝的同时将已平整的灰缝挤实,故拖缝上下灰浆略微鼓起(图4.32)。

图4.32 楚州秦焕故居的拖缝墙

第二节 石墙和砖石墙

苏北传统民居中使用石砌墙体的地区为北部连云港至徐州一线,尤其以连云港沿海地区最为普遍,这是传统民居建筑顺应地理和气候条件作出的选择。苏北大部分地区为低洼平原,但连云港向西至徐州一线是鲁南山地向南延伸所形成的低山丘陵,从东向西分别为云台山、马陵山和铜山三列山地,高度在数十米至400米之间,地形切割破碎,其中海拔625米连云港的云台山为江苏第一高峰。山地多石,所以该地区就地取材,以石筑墙。连云港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四季多风,夏季降雨量居全省之首,石材自重较大利于抗风且防水耐久,境内众多的摩崖石刻和采石场遗迹表明其居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材建造房屋以备风雨,形成了石材砌墙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一、石墙做法

按照加工的复杂程度排列,石墙所用石料的外形可分为乱石、片石、毛块石和整块石四种。乱石是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没有明显规整面的石料。片石是指大小基本接近,一面较薄呈片状的石料。毛块石是指轮廓方整,但表面未经加工的石料。整块石是指轮廓方正,表面经加工平整的石料。一般说来,毛块石和整块石多用于勒脚和基础,富裕人家也用来砌筑墙体。片石多用来垒砌墙体上部和围墙等,而乱石用于较简陋的住宅、次要建筑和围墙。

石墙砌筑样式和砖类似,也是分内外两层石墙片,中填以碎砖石。毛块石和整块石轮廓方整,其组砌方式也和砖墙类似,一般为一层陡砌、一层横砌层叠而上,类似于砖墙的“一斗一卧”(图4.33、图4.34),横砌的“卧石”起到拉结内外墙皮的作用。片石墙以小块的不规则片石叠砌,为增强整体性以免松散,必须杂以长度接近墙体总厚度的大块毛石组砌,毛石以小面朝外,长面穿过墙体以自重压实下方的小片石,拉结内外墙皮,起着类似于砖墙“丁砖”的作用,所以当地称之为“过石”。片石墙大小石料组合,既讲究彼此间的咬合、拉结以求稳固,又讲究大小石面错落有致的美感,而且一般不勾缝、不抹面,所以最能体现工匠水平。据说过去工匠砌墙是坐在凳子上逐块逐片砌筑,讲究慢工细活(图4.35)。乱石墙的砌筑则相对简单,较少讲究,一般的砌筑原则是以大块石料为主,中间缝隙处以小块石料填塞,选用较长的石料充当“过石”(图4.36)。上述四类材料和砌法往往混合使用(图4.37)。

图4.33 连云港建国路郭家大院整块石墙

图4.34 连云港建国路某宅毛块石墙

图4.35 连云港南城镇侯府门屋片石墙

图4.36 连云港南城镇石板街两侧乱石墙

图4.37 连云港南城镇石板街两侧乱石墙

二、砖石墙做法

石墙和砖墙在连云港、徐州的传统建筑中往往配合使用,而纯粹全用石料的墙体数量反而较少。对除整块石墙以外的其他石砌墙体而言,用砖越多规格就越高。

传统建筑注重发挥石材耐压、防水的特性,墙体一般下石上砖。绝大多数建筑基础和墙下勒脚多用块石、毛石垒砌(图4.38、图4.39),有的楼房一层用石而二层用砖(图4.40),但无论石墙多高,墙顶部封檐部分必须砌数皮砖墙,且屋面必为瓦或草屋面,而绝不用石板屋面(图4.41)。

图4.38 徐州户部山民居院落石勒

图4.39 灌云板浦镇大寺巷某宅

图4.40 徐州户部山民俗博物馆鸳鸯楼

图4.41 徐州户部山民居封檐用砖

连云港地区传统建筑在砖石的组合方式上更显丰富,常在开间和进深方向横向划分砖石的材质变化,富于装饰效果(图4.42~图4.44)。

图4.42 连云港海州某宅立面

图4.43 连云港南城镇侯府正屋立面

图4.44 连云港碧霞宫三圣殿山墙

此外,除了上述整片的石墙之外,徐州、连云港地区还习惯在梁下、转角、山面梁檩下等处砌筑与墙体同宽的石板以增加局部强度,同时起到拉结内外墙皮的作用,徐州俗称“印子石”。青砖墙体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灰白色的石板,装饰效果强烈(图4.45)。

图4.45 徐州户部山民居山墙印子石

三、黏结材料、勾缝装饰

连云港地区砌筑石墙的黏结、勾缝和抹面常用“狗屎泥”。据当地匠师介绍这是一种岩石风化后的粉末状混合物,外观呈黄、白色,易于结渣,其成分类似石灰而更坚硬。用于砌筑墙体,见风就干,相当牢固耐久。

连云港地区石墙体的勾缝材料一般以石灰、稻草灰、糯米汁拌合,不同石墙砌体的勾缝做法各不相同。片石墙一般不勾缝,直接展示片石砌筑的肌理美感。表面规整的毛块石和整块石一般勾断面为半圆或方形的凸缝。当以碎石或多种不同石料砌筑时,往往先将石缝填实后勾抹平整。考究的做法在嵌缝的灰面上还会施以吉祥图案装饰,如连云港南城镇侯府的正房石墙抹灰面上,就着石材的轮廓,辅以简洁的线刻,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莲藕、寿桃、银锭、石榴、葫芦等各种吉祥图案,风格粗犷而装饰趣味十足,令人不禁想到连云港将军岩、刘志洲山等处的早期岩画(图4.46)。

图4.46 连云港南城镇侯府抹面装饰

第三节 土墙和砖土混合墙

一、土坯墙和夯土墙

苏北农村传统民居曾普遍为土墙草顶房,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被砖墙瓦顶房所替代,至1970年代几乎完全绝迹。现存的土墙草顶房主要见于赣榆北部地区,在连云港至盐城北部之间也偶有遗存,一般单体规模不过三间五架,明间(连云港一般称堂屋或当门地)面阔和进深约一丈左右,房间面阔不过八九尺,檐高七八尺,门窗洞口狭小,梁架屋望等亦十分简陋,室内地面以黄泥地面为最普遍,较高级的用三合土。具体到土墙的做法,主要分土坯砖墙和夯土墙两类。

土坯砖墙的做法首先是制作土坯砖,然后以土坯砖层层垒叠砌成墙体。先将泥和切碎的麦壳、麦秸秆(连云港称麦糠)掺水拌和均匀,放入一长方形木框内,即为一块泥坯,泥坯经过晾晒后变干变硬,即为土坯砖,其尺寸一般较青砖为大。土坯砖无须经火窑烧制,所以是“生”土,而烧制的青砖为“熟”土,所以苏北各地普遍称外砌砖墙、内垒土坯的墙体做法为“里生外熟”墙。

夯土墙的做法是直接用土填入木模,经层层夯实成墙,在连云港等地,这种夯土做法又叫“干打垒”。连云港的干打垒做法一般以黄土为原料,黄土用于夯筑前需先洒水,使黄土达到抓紧成团、松手即散的程度即可用于夯筑。夯筑时在拟夯墙体位置的内外两侧各顺墙摆放一根桁条作为模板,其净间距约500厘米,两根桁条间用细麻绳绑扎,麻绳的打结方法十分讲究,要既牢靠又便于抽出。在木桁条间填入黄土,用木锤夯筑,一层夯实后,在其上铺一层藁土(以黄土和碎禾杄拌制)。然后抽出麻绳,将桁条向上移,重新绑扎后再填土夯筑,如此层叠而上,一天即可夯高数米,夯筑至门窗洞口上方时要事先将木过梁埋入墙中。因以桁条做模板,所以夯完后的土墙表面是一个个内凹的圆槽棱,所以需要“铲墙修边”。先刮去凸起的棱口,然后用木拍子拍打平整,至此墙体夯筑完成。墙体夯好后,在需搁置梁架的梁底下方,用约一米多长的厚木板搁置在土墙上,称“垫梁板”,或用砖或条石垫于梁下,以增加受力面积,防止土墙局部压陷。由于土墙不耐雨水冲刷和浸泡,一般夯土墙的墙下勒脚部分常以乱石块或砖砌筑或加碎砖石夯筑,并在屋面做完后用黄泥拌碎稻草(以麦秸为好)进行内外抹墙,以保护墙体。而屋面则多为悬山出檐的草顶,以减少雨水的侵蚀。赣榆黑林镇大树村刘少奇故居的屋面出檐做法是在土墙顶部埋短木棍出挑,其上承托并排的柴把做望层,然后再做泥背和草顶。草顶的用草一般均是就地取材,在连云港和赣榆等地是用“山草”,其秆茎呈实心絮状,故比麦秸杄、稻草杄等空心草杄耐朽(图4.47)。

图4.47 赣榆黑林镇大树村刘少奇故居土墙

除上述土坯砖墙和夯土墙外,连云港还有一种类似于“编竹抹灰”造或“木骨泥墙”的土墙做法。据当地人介绍,其做法以木头做墙框,中间用木棍或编苇(用芦苇编织而成),或者更高级的柴把(用芦苇扎成径50~60厘米的小捆)做墙体维护骨架,然后在两侧抹泥。这种做法在调研中只有用于内隔墙的实例,而未见用于外墙的实例。

二、砖土混合墙

砖土混合墙在砌墙时同时使用砖和土(包括夯土和土坯)两种材料,曾广泛地使用于苏北农村及部分城市建筑,现在徐州、赣榆、响水一带尚有少量遗存。砖土混合墙的主要种类有:

(1)“里生外熟”墙,响水也称“外包砖”,即墙外侧用砖(以土烧制,故名“熟土”)砌筑,内侧用土坯砖(响水称“土夹”)堆砌。墙面很厚,一般外侧砖墙厚12~15厘米,内侧土坯厚40~50厘米。砖墙一般扁砌,丁顺结合以丁砖插入土坯砌体内相互拉结(图4.48)。

图4.48 响水灌河南里生外熟墙

(2)“泥墙腰玉”,即土墙中每隔一段用石灰和泥砌砖两皮。在淮安等地常用。

(3)“四角硬”或“出土青”,即土墙房屋在重点部位使用部分砖墙。如墙角用砖,其他部位用土即称“四角硬”;以砖砌勒脚、上为土墙在淮安称“出土青”,根据勒脚层数的不同有“五层青”、“七层青”等。

(4)“一面青”、“进门青”、“四面青”,淮安称谓,农村地主富户为彰显体面,在主要观看面使用全砖墙,而在次要面用土墙。一面青是单栋房的正面用砖墙,进门青、四面青是对院子而言,面向院落的前墙和院门用砖墙(图4.49、图4.50)。

图4.49 赣榆黑林镇大树村刘少奇故居墙面

图4.50 赣榆黑林镇大树村民宅土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