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汉时期民居建筑技艺研究及汉画像砖发展

关中汉时期民居建筑技艺研究及汉画像砖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被视为研究西汉都城长安重要著作的《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反映了汉人在营造城池时对“天象”的重视。汉代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画像砖将制陶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砖制品,根据用途不同,有空心和实心,正规的矩形和不规则形等形式。

关中汉时期民居建筑技艺研究及汉画像砖发展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之所以在关中建都,与部下张良的一段精辟分析有关:“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张良是从地理环境与战略意义上来论证在关中建都的重要性,却无意中切中了关中这块风水宝地的要害,预见到了汉代江山社稷的兴衰与关中这块风水宝地之间有着某种关系。历史完全证明了张良论断的英明,刘氏家族在这块宝地上不仅完成了登基大典,在抚平了前朝留下的战争创伤后,迅速实现了经济上的中兴,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疆域上的无战事,使汉代的江山社稷延续了400年之久,在中国建筑历史上也书写下了不少新篇章。

首先,居所的园林化。这种情况在都城长安建设上表现得最为典型。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10 千米处。据史书记载,长安城先有宫殿,八年后才有了城墙。这种情况,可能与汉代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有关,可能与国家相对平静的内外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汉王朝尊重自然的建国方针有关。据被视为研究西汉都城长安重要著作的《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反映了汉人在营造城池时对“天象”的重视(图1-13)。另外,除了城内建有大量的宫殿,城外还修建了大量“离宫”和“苑囿”。前者的用途在于办公和居住,当然要讲究礼仪规制;后者的用途在于休闲与玩乐,当然会归于自然天成

图1-13 汉长安城形制

其次,土木石材料的广泛运用。作为最早出现的建筑材料,土的加工在汉代又有了新工艺,出现了更加坚固耐久的三合土。随着铁器工具的普及,木材加工工艺有了新进展,不仅用材上开始大型化,用于建造大体量的宫殿或陵寝;而且还出现了各种精美的雕刻,使得大小木作出现了艺术化的倾向。石材的运用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阳宅上有,用于地基或柱础;阴宅上也有,用于支撑或门柱。特别是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还出现了打造精美的石制门阙、石质造像等制品,既显示出汉代石制品加工的水平,也对后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制砖技术的飞跃。砖瓦烧制技术直接受制陶技术的影响。出土的兵马俑证明,秦以前,关中地区的制陶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汉代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画像砖将制陶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砖制品,根据用途不同,有空心和实心,正规的矩形和不规则形等形式。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关中地区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为研究我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图1-14)。作为建筑部件,画像砖的装饰作用远大于使用,反映出汉代工匠已经不是把建筑作为单纯的居室来营造,而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雕刻、捏塑、压膜等手段,最终将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在砖面上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可以肯定地说,上述种种出现在官方建筑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都会在当地民居上有所反映,以自然为本的营造思想,会加剧民居环境的园林化;土木石材方面的新工艺,会大大提升民居建筑的内在质量;画像砖的出现与推广,意味着民居建筑上又会增添新的艺术符号。

图1-14 汉画像砖上的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