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三个代表:创新教育理念

实践三个代表:创新教育理念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思考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创新教育理念,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践三个代表:创新教育理念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思考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创新教育理念,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一、融入社会大系统的科教发展新理念

科教兴国,那么科教自身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多系统集成的大系统持续协调发展的命题。社会是个大系统,科教是个子系统。科教的发展必须融入大系统中,才能有力地推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政府、社会和学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准确地定位分工是避免大系统与子系统相互之间发生摩擦和扯皮的要素。教育发展,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理性思维,但脱离不了依托政府和社会的支撑;科教兴国,政府要作宏观调控,但也要协调各系统和下放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培养人才,社会则要从战略的大局尽力扶植教育。这几年,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系统观念在某些方面尚不够成熟,高教改革往往会出现一些阻力和机制上的问题。

如学校的人才竞争问题,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焦点。现在高校中,教授“下岗”已不是新鲜事,但关键不是“下”,而是“流”。学校这么小的蓄水库,死水一潭难以流动,于是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常常会碰到“梗阻”。因此,需要建立融入大系统的机制,让人才在社会的大系统中合理流动,真正实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又如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这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学校要从观念、体制转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适应市场经济轨道上寻找突破口,去实现大系统的需求。从目前高校内部科技开发运行体制来说,必须要改革那种以课题组为主的“小型、分散、自发和各自为政”的弊端,倡导多学科交叉和多学科组合,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激活存量资产等手段,力争出大成果、出创新成果、出技术发明、出专利,更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实现产业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资金、需要科学的生产管理等,而这却是高校的薄弱之处。因此吸引社会参与是必须的,而此时大系统要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应表现在:计划导向、人才政策导向、税收扶持、信贷扶持、财政扶持和法律保障等方面。

系统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各自为政,要进行功能分解并加以协调,以定性和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促进整个系统和谐地运转。在大系统中政府要转变职能,着力抓投资、抓政策、抓监督、抓协调,扮演“上位机”的角色,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尽力解决子系统中的难点和矛盾。作为子系统的高校,应该融入大系统的发展之中,急大系统所急,为大系统服务。这样科教才能兴旺,科教才能兴国。

二、确立多元投资的办学机制新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院校的办学视角要进一步转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投入。目前,国家增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仅靠国家的投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主动地超越,从计划模式小天地的视角转换到面向社会大市场,建立一种“造血”机制,形成多元投资办学的新格局。

一所学校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并不在于是否是综合性的,也不在于学校的规模大小,关键在于是否有鲜明的特色。对于工科院校来说,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并借此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思路,值得认真探索。(www.xing528.com)

学校要寻求一条发展新路,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高校的教育、科技优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产学研结合融入到高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高校可以在这一结合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强势财力等多元投资来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对此,华东理工大学是尝到“甜头”的。学校在没有得到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产学研结合,自筹经费1.4亿元,进行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要从观念、体制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去寻找突破口,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产学研结合需要“自由恋爱”,但政府可以充当“红娘”。特别在早期的结合中,政府作为“红娘”要大力支持、推动和促进。同时,政府还可以在政策上调控,如全面规划、制定和推行有关产业政策,组织协调各项重要的环节和有关工作,创造条件促进科学研究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等等。产学研结合好比是“化合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环境下进行,但要使反应高效率,就需要催化剂,而政府恰似“催化剂”,可以起到催化作用。

三、教会学生“两道”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教育应该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和身心健康等教育的一致性,这是当前高教界的共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懂得“为人之道”,关键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之道”还涉及待人处世,江泽民同志向大学生提出的要做五种人,实际上包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要求。掌握“治学之道”,就是要为学生奠定能适应在未来多变社会中终身独立地继续提高和获取知识的基础,教会他们能在未来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引导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自信心、积累成果能力、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坦荡的宽容精神等等。教会学生“两道”,需要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去磨练内功,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其关键是引导学生从行为方式、心理态度、学习方法和目标选择等方面进行角色转换,从而激发和培植学生在社会竞争变化中的成功基因。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应该允许学生在大框架范围内学习的个性特长向广泛方面发展。因此,要促进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复合人才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坚持教育创新,首要的就是思想、观念要创新。教育的内涵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意识是发展先进的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理念来审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一切,以创新精神为科教兴国努力奋斗。

【注释】

[1]本文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p14~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