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建档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建档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殊不知,这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大的心理折磨和精神煎熬。因此,设计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非常重要。学校应制定严格的工作认定程序,认真部署每个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1.本人申请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须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详细向学校说明本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以便学校列入资助计划。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建档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建档

学生资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工作的主体——学生资助的对象。由于国家和高等学校财力的原因,目前只能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因此,首先必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认定和建档,确定工作的主体,这样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切实保证国家的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但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进行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中一个公认的难点。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条件千差万别,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地方贫困家庭的标准也各不相同。高校开始只能依据当地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来确定。由于资助经费不是由当地政府出资,各地政府为了争取学校对本地学生的资助和支持,往往审查不严。因此仅仅凭一纸贫困证明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行的。高校不可能也无法到学生家庭去逐个核实,更多地依据学生进校后的消费水平生活表现来确定。为了争取并不多的资助名额,一些学生互相竞争。据报载,某高校为了所谓的公平、公开,采取简单的方式进行评审,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开的演讲,然后投票选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迫在讲台上宣讲自己的痛苦家史和苦难经历。台上哽咽无语,台下哄堂大笑。殊不知,这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大的心理折磨和精神煎熬。因此,设计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非常重要。

(一)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领导机构,指导认定建档工作

1.认定工作领导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

2.认定工作组

院系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系领导为组长、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

3.认定评议小组

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

高校应参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本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可设置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殊困难等2~3档。

(三)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www.xing528.com)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应制定严格的工作认定程序,认真部署每个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一般需要以下几个程序:本人申请,民主评议,院系评审,学校审定。这样才能切实把真正困难的学生评选出来,以便进行有效的资助。

1.本人申请

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须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详细向学校说明本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以便学校列入资助计划。

2.民主评议

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综合考察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认真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或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档次,并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3.院系评审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及档次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然后报学校资助管理机构。

4.学校审定

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汇总各院系审核通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汇总表》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同时根据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审核管理以及数据库建设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各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受助资格,收回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