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分析介绍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分析介绍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分析案例1新生适应:这不是我要的大学生活阿秀是一位来自广西偏远农村的女生,从小到大她一直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宠爱,以及同学的羡慕使她在一片赞赏中成长。(本案例改编自林佩云《一例大一新生竞选学生干部失利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新课程研究,2010年6月中旬刊。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分析介绍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分析

案例1

新生适应:这不是我要的大学生活

阿秀是一位来自广西偏远农村的女生,从小到大她一直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宠爱,以及同学的羡慕使她在一片赞赏中成长。2009年她参加了高考,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这所全国重点高校,她带着乡亲们东拼西凑的路费和他们的殷切希望踏上了北上之路。然而,大学的生活似乎并不顺利:多彩的活动、缤纷的社团点亮了其他人的生活,但她却一窍不通;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在高手如云的校园里已经毫不见优势,繁重的学业对她而言已力不从心,这使她内心备受煎熬;身边没有了朋友,没有人与她分担生活中的苦恼,没有人和她探寻成长之路,没有人陪伴她度过孤独的异乡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毫无预兆地悄然降临,使她猝不及防。平庸的相貌,平庸的学习,以及平庸的交际能力一下子将她的自信击得粉碎,她陷入空前的困惑。

“我现在一想到家就想哭,我不知道怎样回报那些资助我的乡亲们,以前以为只要在大学努力学习了,就会找到一份好工作,将来回馈家乡,但是现在……”她在咨询中忍不住流下眼泪,声音有些哽咽,“大学生活好像真的不适合我,上课速度快得让我还没弄懂上一个问题就开始了下一个问题;英语课上老师全用英文,我完全跟不上;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农村来的孩子,看不起我,对我也很冷淡。”此时她已经泣不成声。“我把我的遭遇告诉了同乡的伙伴,但是她们不能理解我的处境,只是让我珍惜大学的机会。”

(本案例改编自李正云《破茧成蝶:来自大学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通过阿秀的自述以及参考辅导员提供的观察记录:阿秀为大一新生,表现为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交往不良,感到自卑、失望、焦虑、孤独,产生退缩、回避行为。咨询师诊断阿秀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

2.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中采取了认知疗法,它的主旨放在来访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其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阿秀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无法接受、无法面对现实和理想、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巨大落差,产生了自卑自怜、想要逃避的心理。咨询师要帮助她对现实有理性认知并积极调整,增强适应能力

3.咨询要点

(1)提供心理支持

阿秀在大学生活中处处受挫,没有人能给她提供心理支持。咨询师首先充当了她的倾听者,她感觉获得了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尊重,非常信任咨询师,把内心的苦闷、委屈和盘托出。咨询师的倾听和同情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2)进行自我反思

“阿秀,你现在的生活的确很辛苦,但是你也不要着急,毕竟开学才一段时间,一方面你应该允许自己有充分的适应阶段,另一方面你也应该乐观一些,其实我每年都会遇到和你差不多的案例。”咨询师轻轻地安慰她,主要是让她知道新生不适应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而且让她相信,咨询师对此类问题有丰富的辅导经验,能够给她提供指导和帮助。

接着,咨询师告诉她自己在大一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个适应期,在那段时间咨询师和她一样充满了自卑,认为前途一片渺茫。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咨询师告诉她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回忆以前克服困难、建立自信的成功经验;不断寻找优势持续努力;承认差距寻找心理平衡点等等。阿秀一边听一边与咨询师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思,并表示收获很大,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制定行动计划

考虑到她学习勤奋刻苦,也很重视学习成绩,为了让她重拾信心,重点与她就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商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咨询师首先了解了她目前的学习、作息时间,找出了不合理的因素,并和她共同商量后进行了改进,其次对她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提出了一些意见,要求她提前做好预习,最后建议她担任班级的心理委员,以便让她了解有很多人和她一样在挣扎,在苦闷;另外这个岗位也能给她提供更多与同学主动交流的机会,增进新的友谊

小结:

通过三次咨询,阿秀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学习轨道,不断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不再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对自己目前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她也会和同学比较,但是如今这种差距已不再是她自卑的源泉,而成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她还听从老师的建议担任了心理委员,主动与同学们交流,敞开心扉,在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大城市文化,虽然也会受伤,但是也收获了友谊。阿秀的大学生活才刚开始,相信她会重新确定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当她回首往事时,会发现当初的困难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思考题

1.“新生适应不良症”会有哪些具体表现?

2.如果你出现了适应不良问题,你会怎么做?

案例2

情绪问题:我太失败了

小刘,女,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经济收入一般。虽然是独生女,因为父亲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对小刘及其母亲态度冷淡,小刘从小憎恨父亲,对母亲感到愧疚。因此,她从小个性好强,总喜欢跟别人比较,想证明自己虽然是女孩但是也很优秀。她一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因一心学习,中学阶段从未担任过班干部,没有过任何工作经验,平时与其他同学交往较少。进入大学以后,她认为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多参加学生活动,增强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小刘最近参加了三次学生干部的竞选活动,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半个月以来,小刘情绪低落,表现为失望、沮丧、焦虑,伴有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有时候还不去上课,与宿舍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小刘觉得特别受打击,原来自己是一个不受同学欢迎的人,做人很失败。“我其实挺上进的,我一定要证明我是最优秀的,为什么他们都不选我呢,我多没面子啊。我还跟家里说我要当学生会主席呢!”小刘愁眉紧锁,低头看自己的脚。她一开始在班上竞选班委时没有成功,后来参加学院学生会的招新的两个部门也没有被录取。虽然学校的社团还是有很多,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只想加入那种最热门、自己最喜欢的学生社团,这几次失败以后,她像一个受伤的刺猬一样把身体蜷缩起来,再也不想去竞选了。

看到宿舍的其他同学每天忙忙碌碌地去参加各种活动,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她觉得压力很大,主动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本案例改编自林佩云《一例大一新生竞选学生干部失利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新课程研究,2010年6月中旬刊。)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本案例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一般情绪问题,通过情绪宣泄、分析非理性认知并改变其行为来解决。

2.原因分析

(1)近期负性事件的影响。小刘满怀信心和热情地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想在其中有所作为,但是屡次落选,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她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但是另一方面也觉得竞选失败特别没有面子,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在平时生活中抬不起头来。

(2)成长环境的影响。小刘的父亲有较为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小刘在其母亲的影响下认为自己只有各方面表现优秀,证明女孩子比男孩子更优秀,父亲才会喜欢自己,也会改变对母亲冷漠的态度。所以,她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一定要成功,这样才能对得起母亲,自己也得到尊严

(3)缺乏社会支持。从咨询中了解到,小刘从不善于人际交往,身边没有知心朋友。进入大学后,她除了跟宿舍的同学有一些交往,与辅导员和其他老师交流也很少,平时也只和母亲的联系紧密一些。因此,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4)认知原因。小刘存在着一些非理性认知。比如:“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否则就很失败,说明自己就是能力差”,“父亲不喜欢回家,不喜欢自己和妈妈,也是因为我是个女孩,所以我如果失败,就是一个没人喜欢的人。”

(5)个性原因。从小的生长环境让她个性好强,成就动机很强烈。遇到挫折无法正确认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失望、失落、沮丧、懊恼、愤怒的负性情绪,而且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6)缺乏经验的原因。小刘大学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的学生工作经验,这也直接影响到她的竞选结果。

3.咨询要点

咨询师考虑到小刘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所以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认为,让人们产生负性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因此,咨询师可以协助求助者改变认知,帮助其确立合理的信念,从而减少情绪的困扰。

首先,咨询师认真倾听,鼓励小刘进行情绪宣泄,充分表达内心的情绪。接下来,根据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通过与小刘交谈,找出她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让小刘明白困扰自己情绪的真实原因不在于诱发事件,而在于她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进一步明确小刘的不合理信念,并且让她进一步领悟到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和不适当的行为模式,才能减轻或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种能力虽有先天的生理基础,但是主要是后天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大学生要学会应对挫折,必须发挥自身强大的心理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下与环境进行良性互动。学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训练:

1.正确认识自我。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对自身的能力和不足有正确的认知。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有效地对抗挫折。

2.调整心态。每个人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遇到后情绪的调整至关重要,情绪与动机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采用音乐调节法、情趣陶冶法、放松练习等方式调节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恢复良好心态。

3.寻求支持和帮助。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如果遇到的挫折强度太大、个人无法反抗时,一定要求助。你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都是社会支持系统,他们会从心理上、实际行动上给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励,陪伴你共同应对挫折。

思考题

1.请说出你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挫折经历。它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如何去应对它的?

2.大学生如何培养抗挫折能力?

案例3

恋爱情感:我是不是该跟他分手

小莫是某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女生,20岁,来自上海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工,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家庭关系和睦,关心女儿成长。小莫身材娇小,外貌姣好,长发披肩,看上去是典型的“乖乖女”。一个周二的下午,小莫在咨询室门外徘徊了许久,终于敲开了咨询师的门。咨询师看到的小莫忧心忡忡,欲言又止。原来,小莫有一个相恋一年的男友,大二的时候因为同是社团的成员,又是老乡,所以两个人很自然地开始做朋友,然后确定了恋爱关系。转眼间一年过去,小莫在与男友的相处中逐渐了解了男友的个性和想法,并感觉到两个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有较大不同。现在大三了,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他们都不得不考虑两个人的将来,这样学业的压力和两个人个性的矛盾开始不断出现,并且对两个人的心情和学习都产生了影响,这让小莫不得不郑重考虑他们的这段感情究竟何去何从。

小莫在咨询过程中不断流下眼泪,她说男友有时候对其他女孩也有暧昧的言语,这让小莫无法忍受,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就大吵一次,但是之后又走在一起。次数多了,小莫觉得男友也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爱自己。男友也有对她很好的时候,陪她上自习、逛街,生病时照顾她,这又让她舍不得离开男友,舍不得这一年的感情。小莫在家是很懂事、很听话的,因为怕父母担心,她并没有把自己谈恋爱的事情告诉父母,现在这个时候更是不敢和父母商量。小莫最近总是在问自己:到底该不该分手,我们之间真的是爱情吗?

(本案例改编自李正云《破茧成蝶:来自大学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小莫是在恋爱中遇到了问题来寻求咨询师的建议。咨询师不可以替来访者做决定,只能疏导情绪,并帮助来访者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共同分析她的爱情观、婚姻观,从而引导她作出最后的决定。

2.咨询要点

(1)首先,咨询师安抚小莫焦虑、担心、难过的情绪,告诉她不管最后的决定如何,都应该是在她情绪稳定、深思熟虑之后做的决定,而不是一时冲动、盲目的决定,这样才不会让双方都受到伤害。告诉小莫,老师能够给予她需要的心理支持。

2.咨询师澄清小莫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比如:小莫对待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是“大学生在大学必须的一种经历”还是“爱情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婚姻”。小莫回答是是后者,并说到男友可能是前者。咨询师和小莫探讨了这两种爱情观的不同表现和结果,小莫在咨询过程中逐渐看清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3.因为考虑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咨询师用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小莫完成:请小莫找到自己身边的好朋友或自己信任的人,对自己和男友的个性做一些评价,收集身边人的看法,作为参考。

4.同时,咨询师请小莫用笔写下来她对未来的丈夫的设想,是一个什么特点的人,强调一定是用笔和纸记录下来。然后咨询师和小莫共同来探讨这些设想,并对比现在的男友有哪一些是符合或者不符合的,并让小莫自己看自己选择的结果。咨询师观察小莫在咨询期间的表情和情绪。

5.咨询中,小莫多次提到如果分手社会舆论也无法让自己忍受,认为会被人指指点点,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万一被老家的亲人和朋友知道这个事情也觉得是一个污点。针对小莫的认知,咨询师重点进行了分析,排除这些非理性认知对她最后决定的误导。

小结:

1.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个人价值中立的原则,不能替代来访者做出任何的决定。但是在高校,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老师可以结合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对来访者给予一定倾向性的指导,原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但是老师要万分慎重,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经验依据。

2.当大学生遇到情感恋爱方面的问题,咨询师或老师应特别关注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大学生承受的爱情带来的伤痛是非常大的,如果确定分手,那将会受到来自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多重压力,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情绪疏导和管理最为关键。

3.在处理好情绪问题以后,咨询师可以教来访者一些方法进行情绪管理和调试,让她从情感恋爱的伤痛中走出来,比如鼓励来访者多与其他同学接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分散注意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帮助自己走过情绪低谷。

思考题

1.请你思考一下你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2.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小莫,你该如何选择呢?

案例4

心理危机:我根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小庆是北京某重点大学本科一年级女生,在入学之后的新生心理测试筛查中分数异常。咨询中心的老师通过辅导员了解她入学以来的表现,辅导员和同学们都感觉她的行为有些奇怪。当辅导员通知她有老师找时,她非常紧张,但是经过几天的考虑,她来到了咨询室。

小庆刚满18岁,来自小县城。父母因感情不和在其幼年离异,父母离异后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但是因妈妈工作较忙且脾气急躁,小庆从小就寄人篱下,曾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时候还在小姨家住一段时间,记忆中她总是过着漂泊的日子。坐在咨询室里的小红局促不安,手脚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而且不停地看着门,担心门没关紧。“老师,我们的谈话别人会听见吗?我同学会知道我来做心理咨询吗?他们会议论这件事吗?”她闪烁的眼神和紧张的言语道出了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咨询师耐心地向她解释了保密原则,并且真诚地表示愿意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对她进行了简单的放松练习以后,小庆才断断续续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吵架、闹离婚,我每次都躲在桌子底下捂着自己的耳朵。我好害怕,怕他们离婚了都不管我。”回忆灰暗的童年,小庆泣不成声。“我觉得我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爸爸妈妈既然不想要我,为什么要生下我,我也痛苦,他们也痛苦!口口声声为了我才不离婚,最终还不是离了!我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小庆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认为没有人是真正爱她的。高中时,她和一个女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但是,有一次她们俩闹了一点矛盾以后,女同学跟班上的同学说她家庭的事情,小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以前跟她关系那么好才会把家里的事情告诉她,没想到她那么恶毒,让所有同学都知道了我的身世。”从此以后,小庆觉得同学们看她的眼光都是怪怪的,觉得别人总在背后议论她,有的甚至想害她。虽然小庆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这样的想法始终困扰着她,有时候她没有办法不去想,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最近,我去听学校的讲座如果有人拿着相机,我都很害怕他们拍我,有几次我忍不住上前去询问,请求人家不要拍我,可是每次别人都说我是精神病。老师,我也觉得自己不正常,我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我真的很害怕!”

(本案例改编自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案例中小庆的一些症状表明她出现了“被害妄想”,并伴有强迫思维,出现了典型的精神病性。但是平时也有思维正常的时候,难以简单判断是心理问题还是精神病。

2.原因分析

(1)小庆的被害妄想的诱因是高中同学的言语伤害。那件事情发生以后,她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而是逃避和压抑。之后,她将这种不好的心理感受泛化到其他方面,比如别人一说话就以为在议论她,记者拍照也是因为知道了她的事情等等,进而又会觉得别人会以其他形式来伤害自己,出现一系列的被害妄想。尽管自己知道不是真的,但仍控制不住自己的想象,出现强迫思维的症状。

(2)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小庆童年的经历给她带来的影响。从小居无定所、缺少关爱使她从小就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不安,害怕被别人抛弃和伤害,特别是害怕被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伤害。她不相信世界上有人是真正爱她、愿意保护她的。在她成长的历程中,她觉得自己是别人的一个累赘,只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咨询要点

(1)首先通过倾听和共情,让小庆对咨询师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让她宣泄焦虑、绝望、害怕、委屈、羞愧等负面情绪,表达咨询师愿意并且能够帮助她的信息。

(2)在小庆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解释她目前症状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尝试还原伤害事情的真相,重新解读高中被女同学伤害的事情的过程和结论。

(3)解释小庆当前症状与家庭关系以及创伤经历的关系,找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变她的认知方式,让她逐渐认识到在父母关系中自己实际上是受害者,不是破坏者,父母的离异不是她的错,让其慢慢地接纳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恢复自信。

(4)采取行为治疗的方法对小庆的被害妄想进行治疗,主要通过实际验证和逐级脱敏的方法来消除她的症状。尝试帮助小庆摆脱妄想的困扰,提供心理支持,尝试重建积极协调的自我概念。

小结:

本案例是一个心理危机干预。针对小庆提到过的有自杀的念头的实际情况,咨询师或辅导员应启动三级危机防护程序对小庆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本案例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小庆的症状可能已经超出了学校心理咨询的范围,咨询师注意认真鉴别是心理问题还是精神病,如果咨询师诊断小庆有精神病则立即转介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治疗。(www.xing528.com)

思考题

1.如果你身边发生了心理危机事件(比如有同学实施自杀行为),你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2.你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吗?

案例5

神经症:我是不是有强迫症?

小李是南方一所著名高校的大四男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都是当地高校的教授。小李从小生活无忧,父母能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给他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但是因为工作忙的缘故,父母跟儿子的交流并不是很多。上大学以来,小李是学院的名人,因为人长得高大帅气,人际关系也很好,工作能力出色,学习成绩优秀,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完美男人。但是,走进咨询室的他却说出了困扰他很久的一个问题。

原来,小李从高中开始有一个特别奇怪的行为,只要稍微有点紧张就不停地看手表,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频率会相当高,而且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他从小独立生活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让他自己戴手表,是想在没有父母提醒的情况下让他自己把握和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那时候,他觉得自己很正常,虽然天天戴手表,但是确实是要看时间的时候才会去看一眼。但是,自从进入市重点高中以来,特别是高三的那一年,每天他看表的频率越来越高,即使不戴手表也会不自主地有抬手腕的动作,如果发现没有戴表,那就非要回家把表取来才能安心学习。那时候,小李通过上网和看书就知道这可能就是“强迫症”这种心理疾病,但是因为学习时间紧,怕耽误学习,所以没有让父母带着自己去看心理医生,但是那段时间过得比较痛苦。

考上理想的大学以后,小李觉得这个毛病好了很多。在上台演讲、考试期间也有发生过,但是他可以忍受。但是,自从大四找工作以来,看手表的动作又发生了。等车的时候看,等面试的时候看,笔试的时候看很多次,自己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非常影响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虽然他说自己找工作倒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他一想到这个习惯就很讨厌,想到以后一紧张就会这样做就很烦恼,很想在毕业之前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掉这个毛病。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咨询师初步诊断小李为强迫症。他的症状符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1)有看手表的强迫症状。且强迫症状是出于内心而非外力所致;(2)明知强迫症状不合情理却反复出现;(3)力图抗拒又无力摆脱;(4)导致内心冲突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痛苦症状。从持续时间来看,高三开始,时间较长。紧张时有看手表的动作,有时候比较严重。压力大时发生强迫行为,这与环境以及其追求完美的个性有关。

2.咨询目标

该个案中的强迫行为只是一种外在表现,难以克制的症状背后是来访者深层的需求和内心冲突,而咨询师要做的是帮来访者呈现症状背后的需求,并在行为上帮助他改变。本案例咨询目标是帮助小李呈现症状背后的需求,控制并减少强追行为,减轻内心冲突。

3.咨询要点

(1)咨询师与小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给予心理上的支持。进而了解症状发生的背景、来访者的咨询经历、人格特质、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状况。

(2)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完成《强迫行为频次监控表》。每天记录强迫思维和行为发生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感受,怎么解决的。通过分析监控表,咨询师进一步了解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产生的情景和原因,并且鼓励来访者积极探索控制强迫行为的办法。小李追求完美的个性以及父母对他的高期望压力可能是他强迫行为的主要原因,而且他小时候总是害怕迟到或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他想通过看手表这个动作降低焦虑的程度。

(3)帮助小李识别不合理的负性想法,并对其进行质疑、澄清。帮助他识别负性自动想法,比如:任何事我都要做得最好;我必须自己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不能出一点差错;我是家里的骄傲,一定不能让父母失望等等。

(4)通过分析强迫行为频次监控表,让来访者看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变化,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让他自己有信心。鼓励、支持来访者调动自身的能量来克制强迫行为。

小结:

来访者出现了一些强迫症状或强迫思维,一定要慎重分析,通过了解症状表现、发生情境、持续时间、焦虑程度、诱发事件、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判断。特别注意不要给来访者贴标签“你有强迫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迫症一般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和顺其自然法,应结合来访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思考题

1.请用10个词来描述你的个性特征,并思考哪些个性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想改变的?

案例6

网络成瘾:我不是“网瘾”

小武,计算机与网络学院大三学生。打开小武的网络日记,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这几年的生活:

我的电脑每天都开着,因为每天我都会给它安排新的下载任务。我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上网搜索资料,有时候只睡4个小时。我上网从来不玩游戏,我觉得没意思。我们室友成天就玩游戏,浪费时间。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很好地利用了网络,下载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我很满足。别人知道我有很多资料,每天都有人来找我要资料,我特有成就感。我存储的硬盘都有编号,从高中到现在,我都有一个旅行包的硬盘资料了。

刚进入大学时,我还与同学们相处不错,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出去玩,但是后来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不如我在宿舍上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就开始与他们慢慢疏远了,他们也说我的作息规律与他们不一样,影响了他们的休息,我有时候也跟他们吵。我上网时间挺多的,下载各种我觉得可能以后用得到的学习资料、文学作品、网络软件、电影等等,每当我看到有用的资料我就忍不住要下载,有时候网速太慢我就等,可以不吃饭、不上课,连跟女朋友的约会都可以推掉。现在,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有4门课程不及格,我担心我可能拿不到毕业证。

我也觉得我上网的时间有点多了,但是,我要是每天不上网下载东西我就感觉焦虑,手心出汗,晚上也睡不好。我也担心,我怎么控制不了上网下载信息的冲动呢?家里人很担心我,说我是网络上瘾,我也搞不清楚了。我很担心这样下去会毁了我自己。

(本案例改编自应力,岳晓东《E海逃生:网络成瘾及其克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小武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成瘾的表现,但是也是一种网络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只是比较少见,而且不容易被识别。

2.咨询方法

(1)认知疗法。该疗法强调信息系统和思维在决定该行为和感觉中的重要性,原理是通过对来访者的认知歪曲,进行挑战、试验和讨论,从而重建其认知图式,带来积极的感觉、行为和思维。

(2)系统脱敏治疗。该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其基本的方法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或恐怖的情境,让来访者用放松取代焦虑或恐惧,这一方法既可以通过想象实施,也可以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治疗。治疗最关键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商量把焦虑的事件分成若干等级,逐步让来访者在不同等级的焦虑情境中通过放松来抵抗焦虑,最终放松会对抗并超过焦虑的情绪,降低焦虑的水平,从而改变行为。

3.咨询要点

(1)咨询师首先对小武的行为中做得好的进行肯定,比如他是因为好学才会去收集那么多的信息,而且省吃俭用地买移动硬盘储存信息以备不时之需,还摸索了一套整理信息的方法,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信息库资料等等。

(2)咨询师和他共同探讨了目前他所处的实际情况:课程成绩不好、女朋友分手、家人不理解、室友想让他搬出去住等等,设想了他目前的状况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他不能顺利毕业、与家人关系破裂、没有朋友支持。分析了他目前的一些症状产生的原因,使他从认知上更清晰。

(3)采用系统脱敏、学习时间管理、签订上网约定(逐渐减少每天上网的时间)等方法对他进行干预。让他认识到收集信息也是一种网络成瘾,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并开始学习如何合理地分配学习和上网的时间。

(4)在帮助小武行为调整的同时,帮助他恢复社会功能。告诉他当忍不住要上网下载信息感到控制不住、焦虑时,尝试找家人和朋友倾诉、发泄,让他们鼓励他、陪伴他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5)为防止小武的行为调整出现反复,咨询师定期进行回访。

小结:

网络信息成瘾是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对自身学习、生活无实际意义的各类信息,并实施强迫、偏执性的快餐式阅读。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追求新鲜感的认知特点,更容易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过度迷恋,最后导致信息成瘾。

正是因为信息成瘾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没有像玩游戏等显性行为,所以当事人和其身边的人不容易识别,很容易被忽视,等到发现时已经成瘾了。

网络信息成瘾的学生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因搜索策略不当,目的不明确,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这样不仅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失去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渐渐发展成不与身边的人进行正常交流,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由于使用电脑的时间过长,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思考题

1.请比较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异同。

2.请填写10个“网络是______。”并与同学讨论你们的答案。

案例7

人际交往:我跟她们不一样

进入大学一个月来,小敏过得都很压抑。辅导员通过几次班级活动感觉到小敏跟宿舍其他同学的关系不是很好,所以特意找了个借口找小敏谈心。小敏很忐忑地来到了办公室。面对亲切的辅导员,小敏慢慢地解除了戒备心,开始讲述自己入学以来的感受。

她来自南方的一所城市,家里条件较好,独生女,进入大学前没有住过集体宿舍,习惯一个人学习的环境。小敏从小成绩优秀,是学校老师关注的焦点人物,家里人也以此为荣。家人一直灌输的理念是只要专心读书成绩好就行,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进入这所重点大学,她立志努力学习要考上研究生,对自己的将来进行了规划。

进入大学,小敏第一次与另外4个人相处,开始还有新鲜感,每天与她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卧谈,谈论着天南地北的事情。但是时间稍长,小敏就不喜欢跟她们在一起了,她觉得她们没有目标,没有认真学习,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有了这样的想法,小敏就开始疏远了宿舍的同学,上课提前去,吃饭也是单独吃,宿舍出去玩她也找借口拒绝,在宿舍也不太愿意和她们进行交流。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上课和上自习上,与别人的交往越来越少。她看不惯同学们整天关注明星、时尚、谈恋爱;习惯于独处的她对宿舍休息晚的同学也很抱怨,有时候会与同学发生口角。逐渐地,小敏发现其他4个人开始联合起来针对她,说她假清高、性格孤僻、只知道死读书。她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和谐的环境中也很不自在,时时忍受室友的排挤和攻击。最后,小敏希望辅导员能给她更换宿舍,搬到一个爱学习的宿舍去。

(本案例改编自李正云《破茧成蝶:来自大学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辅导员敏锐地感觉到小敏宿舍不是很和谐,通过与其他4个人的交流来了解真实情况,并主动与矛盾的焦点小敏交谈,发现小敏出现了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介入较早,可以通过辅导员的引导和帮助摆脱困境。

2.咨询要点

(1)倾听,让小敏尽情地倾诉,发泄负面情绪,把她的委屈、不满、愤怒都表达出来。辅导员的尊重和接纳让她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2)辅导员与小敏讨论集体生活与独立生活的区别,探讨宿舍环境、班级环境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启发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室友的行为。比如,树立自己的目标是非常好的,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是很好的;室友主动邀约她参加各种活动是友好的表现,帮助她领回教材也是善意的表现。

(3)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境再现,辅导员启发小敏站在其他室友的角度上看待一些有矛盾的事情,引导她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小敏通过角色扮演也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有一些做得较为过分的行为和言语也同样伤害了室友。

(4)辅导员请其他4位室友写了他们对小敏的积极评价,让小敏知道室友们还是很真诚的,看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反过来也要求小敏评价室友,发现她们的可爱之处,教会她学会赞赏他人。

(5)鼓励小敏尝试着主动打破僵局,选择自己认为最容易接近的某个室友进行交流,在产生矛盾时“三思而后行”。每当有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就与辅导员分享,辅导员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她继续前进。

小结: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因为人际交往不可回避。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案例中的小敏出现的问题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困扰,也伤害了室友。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取的,大学生应尊重他人,真诚待人,学会赞赏,懂得感恩,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处理好人际关系。

思考题

1.“90后”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2.你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困惑吗?如何去应对?

案例8

择业困惑: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小桐,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大三学生。她从小就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大学阶段专业成绩优异,三年来综合排名年级第一,获得过两次国家奖学金。她非常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勤奋好学,主动参与导师的国家级课题,并且独立发表过学术论文,还获得过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等奖。除了成绩优异,她还积极参加活动,大一大二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担任年级学习委员、学生会新闻部部长、院辩论队辩手等;实践活动也很丰富,做过“知心姐姐”信箱志愿者,并定期参加支教活动。她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特长有舞蹈、钢琴、绘画、书法、主持、演讲等,绘画曾获国际、国内大奖;英语能力突出,能用英语主持大型文艺晚会。

父母工作稳定,家庭和睦,社会关系良好,家境富裕。对于小桐面临的毕业选择问题,父母表示完全尊重其个人意见,不加任何干涉,而且无条件地支持其作出的任何一个选择。

马上就读大四了,毕业去向选择迫在眉睫。来访者小桐面临的选择很多,不管是出国、国内读研还是找工作,她都考虑了一遍,但是不知如何抉择,似乎每一个选择都不是最满意,还担心这次的选择会决定她的一生。对她来说,必须做一个决定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她面临着毕业去向选择的问题,她看上去很焦虑、担心,语速较快,语言流畅,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显然每一种选择她都考虑了很久,她咨询的目标是希望咨询师能帮她分析并指导选择去向。

案例分析提示

1.问题诊断

来访者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过犹不及,她超乎平常的担心反而会阻碍她对职业规划的清晰认识,理智思考被焦虑的情绪所替代。她主要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条件来选择去向,但是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是什么,也没有考虑过自身价值观和兴趣与所有职业选择的匹配性,对于感兴趣的行业状况了解甚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举棋不定。

2.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对职业规划的过度担心和焦虑情绪,通过个体咨询和职业测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以及与理想岗位的匹配性,探讨大学毕业去向的选择。

(2)远期目标:让来访者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并明白职业规划的动态性,以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规划的能力,在遇到机会时能更好地进行选择。

3.咨询要点

(1)探讨来访者的兴趣。在咨询中,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兴趣非常广泛,征得来访者同意后使用职业规划分类卡,告诉来访者通过测试,可以使其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有进一步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并且把测试体现的结果与来访者自身的总结和认识做比对,通过比对,让她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哪些。

(2)探讨来访者的职业价值观。咨询中,来访者认识到兴趣是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想继续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测试,为了澄清来访者的职业价值观,咨询师运用职业价值观卡对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来访者非常重视的是:决策力,影响力,工作——生活平衡,符合兴趣爱好,崇尚独立,创造性。不重视的是:环保,冒险,艺术创造性,传统,前沿领域工作,工作的精确性,福利保险,工作稳定,轻松的工作环境,时间自由。咨询师对来访者对于选择词条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到价值观与兴趣的选择是一致的,强调了价值观对于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及价值观与兴趣的密切关系。来访者认真考虑价值观的问题。

(3)探讨来访者的人格特质。咨询师没有用专业的人格特质测试工具对来访者测试,而是通过访谈的形式和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来完成。在第二次咨询结束时给来访者留了作业,请来访者在一周内请5位同学用形容词对她的特点进行评价。她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这样做的是想让她看到别人眼里的她有哪些特点,进而能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质,并为职业规划提供有益参考。摘录同学们对其评价:聪明,敏感,大方,大气,心思细腻,善解人意,有责任心,完美主义,要求严格,认真,优秀,善良,有个性,温暖,友善,乐于助人,心胸开阔,固执,冷静,傲气,有想法……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哪些人格特质是职业所需要的,哪些是需要注意改进的。来访者反馈,这次作业不仅让她获得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对她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结:

暑假到了,小桐因为实习没有继续进行咨询,我们约好开学了再见面,因为目前她已经有了选择。她告诉我,她其实最想做律师,但是本科没有读法律专业,已经失去了便利条件。出国也是一个理想,想出国看看,多一些见识。经过这一段的咨询和思考,她决定了毕业后先出国读经济类专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读国外的GAD(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法律硕士),然后做律师或者开办律师事务所。在梦想和理想之间徘徊的小桐,终于有了自己的决定。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身条件优秀的大学生也需要指导,咨询师和辅导员需要有咨询的技巧以及掌握职业测试工具的使用,才能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资源,更明智地进行职业规划。

思考题

1.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