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应突出的四个着力点。长期以来,造成德育课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新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大多是按理论要素来构建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体系教学,就难于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就会厌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找准着力点提高教学实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刘 璠

改革传统德育教学弊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学内容能否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二是能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效帮助大学生解除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心理困惑;三是能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提升道德与法律修养能力的积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应突出的四个着力点。

一、把准学生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

要调动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就必须研究学生。长期以来,造成德育课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不少教师或从自我出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或从“本本”出发,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这种“目无学生”的德育,势必造成学生“听而不闻”或“闻而不行”,当然就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科学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只有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把道德塑造化成学生的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备课先备学生”。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并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体现出来,从而实现教师“教”有针对性,学生“学”有主动性。我的主要做法是:

1.问卷调查。例如,让学生写出“最关注”、“最困惑”的问题,对自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授课方式、方法的建议等。再如,结合不同专题讲授内容,在课前做专项调查,如,调查“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不良人格表现”。通过课前对学生不同方面情况的调研,就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学生的关注点、需求点、困惑点和期望点。

2.对话交流。每学期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联系电话、办公地点,并表示愿意像朋友一样随时欢迎同学们找我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愿意像母亲一样倾听同学们的心声,愿意像心理医生一样做同学们的“心理垃圾桶”。学生们反映,第一次课就感受到了刘老师的真诚和热情,我们很乐于向老师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我触摸到了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最具体的思想和心理脉搏,积累了鲜活的第一手案例,使教学针对性大大加强。有的学生说:“老师讲的内容似乎就是在分析我,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笔记交流。笔记交流就是让学生在笔记上写出自己的烦恼、困惑,我针对其所写内容,或解答问题,或写上鼓励的话语,或提出建议。通过这种互动形式,不仅了解到更多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有的学生说:“以前有心事埋在心里,现在可以在笔记上与老师交流,我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了。”还有的同学说:“我们找到了内心宣泄的途径。我们时常会有一些烦恼挥之不去,想找一个人来倾诉,于是我们在笔记上写出我们的烦与忧,而老师会在笔记上和我们作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就像两个知心朋友在促膝谈心。”

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相关度

提高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的实际需求的相关度。相关度愈高,愈容易使接受主体欣然接受、主动践行教育者的“教”。我认为着力于以下侧重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1.整合教学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新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大多是按理论要素来构建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体系教学,就难于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就会厌学。而采用专题式教学,一方面,对教师来讲,可以促使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与需求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将有限的课时用于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最渴望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可以促使学生围绕自己渴望解决的问题,去读书、听课,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摸透学生,找准学生最关注、最困惑的问题;二是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中最核心的内容;三是放手学生,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讲。

2.结合形势变化和大学生现实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内容时,结合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针对一年级学生对未来就业存在的迷茫心理,我查阅了有关调查资料,专门向学生介绍了“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尤其通过列举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道德素质低,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人格素质的内在积极性。

3.融多学科知识于教学内容中,为学生修养实践提供知识帮助。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素养偏低。而人文社科知识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因而,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阐述问题,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拓宽人文社科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方式,达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丰富的知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育人目的。

4.以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为切入点,来激发他们学习、思考有关道德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其有效运用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围绕学生提出的怎样确立发展目标、怎样对待恋爱、怎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怎样提高交往能力等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将有关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规范渗透到学生渴望解决的问题中讲授,在帮助学生破解困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力、选择力、实践力及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这种做法效果明显,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上这门课就好像在看心理医生,你的心理困惑在这里都能被一一解决。”

三、活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可接受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人们可以强制地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饮水。怎样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前论坛。授课前,用10~15分钟时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参与热情高,蕴藏在他们身上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发挥。学生说:“以前总是听老师讲,没有自己的思想,课前论坛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

案例分析。围绕教学内容,精选相关典型案例,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制素质”内容时,组织学生分析某重点大学学生因盗窃图书而被判刑的案例同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运用案例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升华其道德情感,而且对培养大学生道德与法律评价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读书交流。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加强导读环节,专门讲授大学生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中外伦理道德论著、优秀文学作品及青年修养读物等。第二,指导学生写读书体会,并在课上交流。这种做法,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学生们在读书体会中写道:“读书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真善美,我不再失落、空虚、彷徨。”“这门课教给了我一种方法,我学会了用书中的知识治疗我的心病。”(www.xing528.com)

指导学生参与讲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讲稿,完成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深受激励。汉教专业一位同学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自己真的有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它化成了一种动力,驱使我为之奋斗。”

师生互动答疑。这种形式犹如答记者问,学生提出问题,既可由老师回答,也可由学生回答,师生和谐互动,生动活泼,达到了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

文学作品赏析。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名篇佳作与学生共同欣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富有美感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净化。如有的学生说:“听了老师读的《家书》一诗,我想起了家中的爸爸妈妈,想起了他们为我不停地耕耘,我在那段时间好好地反思了一下自己,自己来大学是干什么的,是为什么而来,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像灯塔,随时指引我前进的道路。”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在给医学院学生上课时,组织学生观看“五个一”获奖影片《一个医生的故事》,此片故事感人肺腑,许多学生是流着眼泪看完的,有的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立志将来做一个好医生。”

采用上述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下是学生们写的一些听课体会:

“拿到思修课本时,以为它会是一门无聊枯燥、单调的学科,没想到老师用那么生动的语言和方式把它激活,这是大学里我最感兴趣的课,是让我收获最多的课。”

“我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听得最认真的一门课。”

“希望下学期还能继续开设这门课。”

“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感觉特棒,课堂很开放,气氛很活跃,讨论的问题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同学们畅所欲言,这是我们真正喜欢的课堂。”

“‘思修’课是一门不可多得的好课,它净化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增长我的知识,让我更好地适应社会。我喜爱‘思修’课。”

四、强化课外实践环节,拓展育人空间

道德实践是道德需要形成和道德品质发展的根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身心发展、品德形成融为一体,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自觉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我着力做好三个延伸:

活动延伸。诸如指导学生开展辩论会、主题班会、宿舍论坛、办板报、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走近名师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中,自主性、积极性很高,有一位学生在体会中写道:“过去在电视上看到辩论赛场面,现在我身临其境,非常激动,也很有热情,我不在乎是否成功,因为我拥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勇气。”还有的同学说:“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当我走下讲台时,我又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不论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同,我觉得对自己来说,我是成功的,因为我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作业延伸。一是围绕教材内容,主持编写了《大学生自我修养手册》,内容包括:“观点阐述”、“问题辨析”、“案例分析”、“自我剖析”、“学习体会”、“名人名言欣赏”、“课外阅读书目介绍”等。要求学生每学完一讲后,都要按《手册》的提示认真完成作业。通过此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空间。二是鼓励学生在作业笔记上提问题,我在检查作业时,针对问题予以解答。这种交流方式得到了学生高度认可。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笔记交流就像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方式使我受益匪浅。刚入学时,我曾把自己的困惑写在笔记上,老师在评语中告诉我不要生活在怀旧中,要拥抱新的生活,我恍然大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很快走出了伤感,积极融入集体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还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和诚恳待人的做人风格。”三是通过指导学生写“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调查报告”、“我的修养要则”等作业,促使学生实现自身道德进步。

经常性谈心延伸。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不断认识和解决思想矛盾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其思想活跃,心理和思想矛盾冲突多,当他们遇到困惑时,正是进行疏导的好时机。因此,每学期上课期间,我都能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排忧解惑,鼓励他们敢于迎接挑战,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提升。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社科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