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必要性分析

打造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办学水平常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任何大学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更具有紧迫性。因此,强化地方大学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显得尤为紧迫。

打造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必要性分析

一、打造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必要性分析

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第一是综合实力,第二是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常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任何大学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更具有紧迫性。

1.服务地方的内在价值追求

大学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相联系,总是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人们的社会心理结构不同,因而社会的需求也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和经济特点千差万别,这种差别集中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使区域经济的差别发展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而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差别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时,无论是经济结构的变化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大学要适应与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就必然采取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原来那种千篇一律、大一统的大学办学模式现已无法适应,各地必须形成与区域相适应的有差别、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又要与之协调,共同为社会这个有机整体服务。因此,地方院校必然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特色,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富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13]这种变化表现为科学技术日益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也呈现出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并存的特征,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学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积极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求得更多的发展机遇。[14]当前,地方院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满足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强化地方大学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显得尤为紧迫。地方院校必须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在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重新构筑学校的办学体系,以特色适应需要,从特色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长点。[15]只有办出特色,才能满足需求,才能提高质量,才能增加效益;只有办出特色,才能维持生存,才能获得发展。

打造办学特色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分化、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以及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必然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多变、多元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服务领域,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16]

2.应对竞争,谋求发展的现实需要(www.xing528.com)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高等学校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做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突出办学特色。同时,不断发展的办学特色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高等院校对市场资源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办学特色成为大学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地方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主体,办学特色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资源配置方式将更加市场化。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高等教育资源总是流向最能发挥资源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高等教育机构,流向知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竞争,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资源配置的竞争。这时,高等学校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构成因素之一。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一所大学而言,教育资源的总需求与教育资源的总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永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策略。世界上顶尖的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科、每个专业乃至每个方面都是一流的。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的时候,大学更应该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研究积累、现实条件以及学科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明确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17]

就地方大学而言,其所面临的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有来自中央部属名校的强势冲击。在教育生态环境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的名气如同产品的品牌一样,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地方大学普遍存在名气不大、社会影响力较弱的现象,这种由于缺乏“名牌”而形成的“马太效应”使地方大学步履艰难,例如争取不到横向经费,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吸引不了高层次的人才,出不了标志性的成果,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等等。如果我们把地方大学比做市场中的小企业,那么它处在高等教育市场的最底层,不仅要承受来自大、中型企业的冲击,同时还要面对其他小企业的比拼,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地方大学还普遍难以摆脱经费短缺和人才相对匮乏的条件制约。相对于部属大学,地方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市政府的拨款和学生的缴费,由于现行的财政分配体制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财力非常有限,而其中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无法改善。由于地方大学的办学层次比较低,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其中相当一部分地方大学不在发达的大城市,因此很难吸引到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大学发展的瓶颈。

因此,地方大学要突破困境,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被社会认可的办学特色来赢得发展机遇,积累办学优势和竞争资本,改善办学条件,拓宽生存空间。可见,特色不仅仅是地方高等学校的生存战略,更是其发展战略。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带来生源、资源和教育市场的分割与竞争。无论愿意与否,所有大学都被纳入竞争的范围,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大学生源增加,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占取了更大的教育市场份额;有的大学则生源不足、人才流失、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因此,大学参与竞争不仅要求考虑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需求等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一品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使特色不断得到强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具有竞争的力量、优势和资本,这样也就会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壮大。[18]实践也证明,凡有特色的学校均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任何一所大学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确立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尤其对地方院校而言,一般都缺乏重点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实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只能以特色为“安身立命”之所,为此,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在打造特色上做出更多的努力,用办学特色引领学校的发展。[19]

3.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大众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会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考生挑选学校,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当大学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时,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成了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成了大学的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必须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商学院等,都是由于特色鲜明而闻名于世的。“大学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服务与质量的特殊性。”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也相应地趋向多元化,并与我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换相呼应。因而,“走向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必然要重组,走分类发展之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依据其内在规律,按照类别实现自我优化、分类发展”[20]。针对这种局势,地方大学的出路,就在于依靠地方,办出本土特色,与地方社会共生。但是,许多地方大学办学模式缺乏鲜明特色,其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脱节,并造成有限资源的重复投资。一些地方大学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盲目向重点大学、综合型大学看齐,从而导致地方大学办学的趋同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失去了竞争基础。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教授认为:“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和谐的高等教育系统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有特色、有活力、高质量、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特色应该是该系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因此,地方大学只有以追求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为突破口,培养特色人才,才能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