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结构的形式,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知识结构的形式,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知识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中,经验型知识结构往往选择形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理论型知识结构往往选择抽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由于思维过程中的主要素材和材料是经验知识,这就决定了它的思维形式的基调是形象思维,这是很显然的道理。

知识结构的形式,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第二节 知识结构的形式

知识结构的形式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静态意义上的知识结构的形式,主要指各种配比存储的知识是否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因为没有层次就不能形成思维空间,即便知识量再大,仍然是立不起来的结构。二是动态意义上的知识结构形式,由于知识结构在认识过程中就是思维空间,因而知识结构的形式在实质上就是思维形式。下面分别论述。

一、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主要是思维方法对各种具体知识加工整理的结果,也是思维规律的表现。层次结构是一种优化的结构,它容易实现优化的运行。它的意义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第一、层次结构是比较稳定的结构。信息和知识的存储量越大,越容易混淆和遗忘。如果能建立起来合适的层次结构,那就可以取得最大的稳定性。所谓纵向有系统、横向有层次,目的是为信息和知识的连锁反应造成一个空间条件。例如,从某一门新学科的许多概念和规律中,归纳出最核心的概念和规律,再区别出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最后可以把适用面很小的普通概念和公式,分门别类归属于不同的上位概念和高层次规律。这样的层次结构容易形成纲举目张的连锁反应,线索清楚,易于查找,避免遗忘,结构稳定。

第二、层次结构具有较高的效率。它可以扩大思维空间,对信息和知识的吞吐容量大。类似一棵大树的生产繁殖方式:如果不是分层、分叉繁殖,而是所有的树叶都直接长在树干上,那就会容纳不下那么多树叶。层次结构具有高产低耗的特点:一门学科只抓住最核心的概念和规律就可带动其他了,记忆所消耗的生物能较少。比如,在显意识中对一门熟悉学科内容的回忆往往只有很少的几个概念和公式,而绝大部分具体内容好像都寄存到潜意识中去了,只有按着顺藤摸瓜的方式,才能一一回忆起来。

第三、层次结构可以提高信息碰撞的几率,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整合相关信息和相关知识,形成不同类型的层次结构。由集合论可知,当一个集合的元素增加时,它的子集合的个数会以2的11次方的规律增长。例如,控制论的创立就是在一个意外的人员组合中,通过信息交流和信息碰撞中诞生的。本世纪40年代,数学家维钠同几个朋友经常相聚交谈,其中有医生、物理学家、工程师等,他们似乎都觉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存在着反馈控制问题;尽管生物的反馈控制,同物理界和工程技术界,以及生产领域中的反馈控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共性;于是,维钠受到了启迪,在灵感思维中创立了最大的横断学科——控制论。

总之,从静态意义上看,知识结构的形式就是它的层次结构,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之间的比例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综合性的发展趋势,每项重大科技成果的问题,往往都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许多相关学科的协同工作,进行比例适当的配置。这种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配合过程,也是层次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不能理解成单一学科的层次结构,而是各种知识存储融为一体的层次结构。

二、知识结构的类型不同对于思维形式的选择也不同

在动态意义上,知识结构的形式就是认知结构的形式,因而也是思维的形势。因为在人的整个认知活动中,思维活动占居主要地位;即便是在感性认识活动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有着思维活动的参与作用。

在知识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中,经验型知识结构往往选择形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理论型知识结构往往选择抽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这个规律具有概率意义上的必然性。下边分别论述之。

(一)经验型知识结构同形象思维的对应关系

经验型知识结构往往容易采用形象思维作为它的主要思维形式。其原因有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经验型知识结构中关于知识的存储,主要是来自于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富有浓厚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由于思维过程中的主要素材和材料是经验知识,这就决定了它的思维形式的基调是形象思维,这是很显然的道理。材料对于结构的形式有一定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在思维以外的领域也属于常见现象。

第二,经验型知识结构中的另一部分知识存储是思维方法,它往往以综合为主,而分析则居次要地位。虽然分析方法是综合方法的前提,但在经验型知识结构中,分析的过程往往是在模糊思维中进行的,或者说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模糊分析;只是在进行综合的时候,才比较分明,或者说是在显意识中才过渡到明确的综合性思维。

比如,直觉思维就是经验型知识结构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综合性思维,它往往省略过许多分析的环节,对于突然出现于面前的事物及其关系,可以通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方法,进行敏锐的洞察,迅速的识别,达到本质的理解,其速度之快往往被誉为风暴决策。直觉思维之所以能有超群的思维速度,其原因是在它一开始就把思考对象当成一个宏观综合体,它的着眼点不停留在思考对象(事物)的某一部分或组成要素上:而是迅速地跳跃过这些局部环节,充分利用记忆存储中的相似块,进行类比、联想和想象,以跳跃性思维的方式去实现思维的目标,实际上这就是在模糊思维中进行的分析过程。由于这一分析性思维的过分神速,好像是分析过程被省略了,其实是跳跃性的跨越,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省略分析。直觉思维使用了直感方法,它能在问题涉及的思维空间中,有效的限制搜索量,避免分析性思维的复杂参量干预作用,直接获取最佳方案;在决策科学中讲的模糊决策、风暴决策,都是采用这种直感方法进行的直觉思维。在艺术创造和美学中讲的灵感思维也属于这种直觉思维范畴

经验型知识结构同综合性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形成必然性的逻辑联系,并不是杜撰的演绎结论,它首先是个归纳的结论,然后才进行了演绎推理的论证。只要仔细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很容易发现这个结论的现实原型。

(二)理论型知识结构同抽象思维的对应关系

理论型知识结构往往容易采用抽象思维作为它的主要思维形式。其原因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型知识结构中关于具体知识的存储,大部分是直接来自书本、文献和前人的言传身教,这些知识都富有抽象性、理论性,属于直接接受的理性认识。这些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如果单纯依靠用实践来上升到理论认识,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即便要完成单一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创造,也是有生之年望尘莫及的。由于思维材料大都是些抽象概念,是些理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其思维的形式必然是抽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这也是材料对于结构形式的一种决定作用。

第二,理论型知识结构形式中的另一部分知识存储是思维方法的知识,它往往以分析为主要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则居次要地位。理论型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用理论知识来接受和认识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一认知过程的关键是理论分析。新的理论知识能否被理解和吸收,首要的环节是分析,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认知过程是一个思辨过程。抽象思维又称理论思维,这种思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低级形态的形式逻辑,另一种是高级形态的辩证逻辑,二者都属于分析性思维。

形式逻辑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一经确定,那么其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关键环节是怎样来确立各种前提条件,它好像是有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把思考的对象能够规范成一定的前提条件,套进这种固定的思维格局中,结论就可迎刃而解,未知立刻转化成已知。所有形式逻辑的推理过程,各种前提的确定都一无例外的是分析的结果,即属于分析性思维。而在前提确定以后,去向未知结论的过渡中却用到了综合方法,其结论可以看作是若干前提的综合。因此,形式逻辑的思维是典型的规范性的分析思维。

辩证逻辑的主要思维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它要求在新旧事物之间不仅要分析出区别和发展,而且还要分析出继承和联系;它要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出它必然灭亡的否定因素,要在日趋没落的事物中分析出它还存在着积极的合理因素。这种思维形式仍然是以逻辑推理来规范思维程序,只是这种推理尚无固定的思维程序可资遵循,即它没有形式逻辑那种规范化的思维格式;只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从具体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寻求它固有的特殊矛盾,以及诸种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和其主要矛盾方面,等等。由此可见,辩证思维属于分析性思维,其中矛盾分析法这种思维形式的关键环节和首要步骤;一旦分析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方面和相辅相成的矛盾次要方面之后,那么,作为对事物宏观认识的综合过程就会顺理成章的呈现于思维的自然结果了。因此,一切抽象思维在总体上说都应归属于分析性思维。

综上所述,经验型知识结构和理论型知识结构原则上都属于不够完整的知识结构,它们在知识结构的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包含着不够完整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虽然这是一种概率意义上的必然性,并不排除少数的例外现象存在;但是,要改变这种偏颇格局,最彻底的办法只能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着手,力求转化成一种理论型和经验型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唯此,才能把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结合起来,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互相补偿。这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必然结果。此外,也不是不存在其他的补救措施,比如,当人们自觉的意识到其知识结构在内容上的缺欠,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的自发倾向性,也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自我调控作用,进行“吾日三省吾身”式的反思,仍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程度,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