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1]复旦倡导通识教育,设立复旦学院及书院,开设核心课程,尝试自主招生,鼓励研讨型课程,有其深远的忧虑,也引起了现实的矛盾,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一学年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复旦学院是教育资源,复旦新生多了一种环境体验和思考内外关系的机会,这种经历将对人有长远的影响。

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1]

复旦倡导通识教育,设立复旦学院及书院,开设核心课程,尝试自主招生,鼓励研讨型课程,有其深远的忧虑,也引起了现实的矛盾,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究。

为何需要通识教育?大学倡导什么教育,首先是价值观的引导。通识教育不是为了课程、院系和学校,而是为了实现大学的使命,在“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命题前,它坚持以学生与社会的本质需要和长远发展立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热情和理性。

但这种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教育使命,实难在急于功利的社会中得到重视,如何坚持大学使命?如何处理实现的压力和利益关系?胡锦涛同志强调忧患意识,中国知识分子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今天,大学的最大忧患应在于学生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如何培养和谐的人,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通识教育给予学生什么?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理解学生的需求,并给予不同的指导,专业的、职业的或兴趣的。但大学对学生的基本期望是使其成为国之栋梁,这是人格期望、民族期望,而以此理解他们的需求,则是本质发展的需求。

学生与大学都有理想与现实、兴趣与功利的重重矛盾,他们也会因急于获得或担心失去而心力失衡、情绪焦躁,如果他们的学习并不能帮助他们保持信心和快乐,教育的作用何在?

国之栋梁,不仅要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智慧和胸怀,要有具有文化传统、批判性思维、世界视野、科学精神、生命关怀和审美能力。这正是学生普遍不足、教育普遍忽视的、社会切实需要的。我们的核心课程依此而设。此外,我们还应该增加或改变什么?

我们的困难在哪里?教育既要热情,又要能力。通识教育是心灵教育,它启迪学生的自觉,所以,教师的心能是至关重要的动力,但教师的动力源自哪里?传统或使命?利益或指令?(www.xing528.com)

心灵的教育只有靠自己,教师也有自我发展的问题,也要专业以外的东西。科研和管理若无精神力量,也难有大作为。通识教育有利于教师在启迪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但除了鼓励教师参与通识教育,大学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核心课程如何建设?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一学年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但课程建设尚属雏形:课程体系尚未落实,模块价值尚未体现,教学方法尚未成型,课程管理尚不顺畅。关键是课程数量与标准、课程体系与学分结构的矛盾。我们要如何全面平衡学分结构、开课质量、修读要求、助教制度、教学资源等因素?如何调动学生、教师、院系在核心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如何规范课程任务与管理上的权责?

专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通识教育有课程,更有境界。大学传播知识与技能,应与思想、精神与人格的培养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意义和功能的提升,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希望所在。如何理解专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如何理解教师、院系的学科特征与学生教育要求的关系?如何利用通识教育来调整发展专业教育?

复旦学院如何规划与建设?复旦学院是教育资源,复旦新生多了一种环境体验和思考内外关系的机会,这种经历将对人有长远的影响。但复旦学院仍不完善,它仍是体制中的特殊部分,它与学科、课程应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表现在它与其他机构管理职责中?书院如何实现住宿与教育的双重功能?

通识教育虽历史悠久,但我们毕竟实践有限,难免因误解而有疑虑或质疑,因此要不断了解和研讨。教育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大学的自我反思,表明了责任感和发展理性,愿这次全校性的教育讨论,能够创造一种不断发现问题、交流看法、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寻求思路、振奋精神的机会和氛围,促进我校本科教育向更深更高的目标提高。

2007年4月3日

【注释】

[1]发表于复旦大学校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