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轻轻松松进考场∶对考试恐惧学生的心理调整

轻轻松松进考场∶对考试恐惧学生的心理调整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试恐惧心理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临考前或者考试中学生的心理异常紧张、恐惧,严重的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生理异常。考试恐惧心理危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于老师终于搞清楚了小涛的病情——肯定是考试恐惧心理在捣鬼。终于,经过一个学期的治疗,小涛逐渐消除了紧张感,对考试不再那么恐惧,并且能在考试之前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了。如果长期处于考试恐惧的情绪状

轻轻松松进考场∶对考试恐惧学生的心理调整

考试恐惧心理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临考前或者考试中学生的心理异常紧张、恐惧,严重的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生理异常。

考试恐惧心理危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师有必要想办法消除学生的考试恐惧心理,让他们轻轻松松地进考场,快快乐乐地出考场。

经典案例

教室里即将进行一场期中考试。山东省乳山市实验中学于玲老师正在讲台上收拾学生刚放上去的书包等物。台下是一片沉默的考前气氛。同学们都在耐心地等待老师准时发卷。

于老师正在低头打开试卷袋,准备发试卷时,突然下面传来一声“报告”声。

“怎么了?”于老师赶紧把头抬起来。

只见小涛的同桌站起来说:“老师,小涛要呕吐,让他赶紧出去一下吧!”而此时,小涛脸色苍白,正捂着嘴使劲控制着。

“啊!”于老师惊讶了,“那赶紧出去透透气……”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小涛已经等不及了,“嗖”的一声跑出了教室。

于老师见状,急忙把试卷递给两位副监考,自己追了出去。只见小涛躲在楼梯下面,倚墙蹲在地上,一手捂着肚子,脸色可能因为刚呕吐过的缘故由白变得有点发黄了。而地下吐了一堆脏东西,味道非常难闻。

于老师已经顾不得恶心,急忙走过去关心地问:“怎么了?”

“头疼,恶心。”小涛皱了皱眉头,轻轻地说。

“那现在感觉怎么样?好点没?”

“头还是有点疼。”小涛直了直身子,仍然痛苦地说。

“那这样吧!老师扶你去办公室休息一下,喝点热水,可能会好点儿!”

小涛点了点头,于是于老师把他扶到办公室里休息,然后给小涛的父母打了个电话。小涛的父母说他早饭进食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可是,既然没有什么问题,他怎么会突然呕吐呢?难道在路上他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于老师疑惑不解。

“应该不是。小涛从来不吃路边小摊子上的食物。”

“那是怎么回事呢?”放下电话,于老师开始自言自语起来。

中午考试完毕后,于老师把班长叫来了解情况。

“老师,小涛自从上初二以来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班长说。

“发生过好几次?”

“是的。一到考试前几天,小涛就开始不正常。以前总是莫名其妙地生病,不参加考试。后来虽然参加考试了,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毛病中途退场。”

“哦。我知道了。”于老师终于搞清楚了小涛的病情——肯定是考试恐惧心理在捣鬼。

后来,于老师又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谈话得知,小涛本来是个聪明活泼的学生,小学时期一帆风顺,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是,最近一年来,却突然变得异常焦虑,特别怕老师,不敢正视他人,害怕他人的目光。

而且一到考试前夕,就变得莫名的紧张、焦虑、恐惧,与人谈话时不能很好地表达;上课面部红涨,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到考试前两天时,就开始头痛、呕吐,不能正常上课。

为此,小涛的父母曾经多次带他去正规医院检查,但都没发现什么疾病。而且这种明显的症状已经持续了近一年,并且已经影响到小涛的生活,影响他的健康

经过这些了解,于老师更加确定,小涛就是患了考试恐惧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涛对考试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原来,自升入初中以来,功课越来越多,而且小涛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综合能力,还给他报了几个兴趣班,每个周末都不让小涛闲着。从小学时,小涛就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他也给自己确立了很高的目标——要求每门功课必须在90分以上,名次不低于第三。

可是,人的发展不可能会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下半年,有次因为生病使小涛在紧随其后的考试中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考试成绩令父母大失所望,小涛自然非常自责,于是就更加努力地学习,意图“东山再起”,结果却因为目的性太强而效果不理想。之后,每到考试前夕,就开始焦虑、恐惧,并因此而影响到正常复习。自我感觉复习不好的他就更加紧张了,以至于会莫名其妙地生病,经常头疼、呕吐。

病因找到后,于老师就开始想办法给小涛开“药方”,着手治疗了。

首先,于老师告诉小涛他在考试前夕出现的头疼、呕吐等生理反应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是他太过看重考试的缘故。然后引导小涛认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当困难与问题出现时,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地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自己吓自己。

于老师还告诉小涛,人的一生,道路不是永远平坦的,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可能经受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但是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度过。面对当前的学习压力,应该学会轻松应付,让压力转化为动力。每个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不可预测的,所以从自身寻求原因,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之后,于老师又联系到了小涛的父母,向他们讲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对孩子期望过高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做父母的应该顺应孩子的实际情况,向孩子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与期望。

为了让小涛真正勇于面对考试,于老师还向一些心理专家请教,从他们那里学了一些专业治疗方法,比如,引导小涛重新体验引起焦虑、恐惧的事件和场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逐步缓解症状。

终于,经过一个学期的治疗,小涛逐渐消除了紧张感,对考试不再那么恐惧,并且能在考试之前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了。虽然考试时小涛还会有一些紧张,但他已经能够自我调适而不像以前那样恐惧了。

考试恐惧症消失了,因考试恐惧而引发的生理现象——头疼、恶心等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而小涛的考试成绩也随着他心理的日益健康而有了一定的进步,形成了良性循环。

案例解析

考试恐惧心理是指学生临近考试时因复习不好或者担心成绩不够理想而表现出的紧张、焦虑的异常心理。这种心理会降低他们思维、记忆、动作的准确度,致使行为紊乱、情绪失调。

考试恐惧心理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怯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学得也很好,同学和老师都认为他在考试中一定能一举夺魁,可是一到考试前夕,他却表现得异常紧张,结果考场上频频失误,成绩糟糕;还有的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很好,可是一到期中、期末、升学等重大考试时,就显得异常恐惧。在中考、高考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现代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心理因素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活动的效率;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们能力的发挥,造成效率低下。”如果长期处于考试恐惧的情绪状态中,势必会影响学习,形成畸形心理。

患有考试恐惧心理的学生极为需要来自教师的帮助。那么,面对学生在考前的精神状态异常,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呢?

于玲老师认为:“学生患有考试恐惧症,多是对考试心里没底,不自信。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帮助学生端正考试态度,调整考试动机,让他们对考试充满自信。”

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次考试也说明不了一个人一生的能力大小。可是,在考试面前,许多学生都忘记了这一点,固执地认为考试就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考试就是自身能力的试金石。

在这种考试心理的刺激下,学生忽视了自己为了考试所做的充分准备,开始变得头昏脑涨、情绪不稳,甚至有些失常。结果因为心态不稳定而造成了自己最终的考试失利,使考试真的改变了自己。

“只有正常发挥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把握自我。所以,在考前,教师应该引导患有考试恐惧心理的学生平衡心态,既不要对考试抱过高的期望,也不要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于老师这样说。

小涛是于老师班上典型的患有考试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不仅在考前有心理上的恐惧、焦虑,更由心理异常引发了生理异常,出现了头疼、呕吐现象。(www.xing528.com)

小涛的考试恐惧心理是典型的,原因也同样典型,即他的父母和他本人都对学习抱有过高的期望,忽视了人的发展不会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客观规律。于是,仅有的一次考试失利就成了小涛害怕考试的导火索,甚至还一发不可收拾,让小涛从害怕考试发展到一进考场就生病的地步。

小涛深受考试恐惧心理之害,其苦恼不言自明。幸好于老师及时发现,帮助他分析个中原因,积极寻找治疗方案,才让他摆脱考试恐惧的噩梦。

心病终须心药医。学生对考试有恐惧心理及其引发的生理异常,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是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或者过于自信造成的。所以,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然后再采取其他行为引导方法。”于老师这样认为。

果然,在经过心理治疗后,小涛的心理慢慢趋于正常,对考试不再那么恐惧了。

教育延伸

考试恐惧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怯场,在进入考场时心情沉重,或者在考试时精神紧张,以至于忘记原本牢记于脑海的知识。

通常情况下,一般人都可能有过明显的考试恐惧甚至怯场的体验。比如,第一次面临重大考试时,这种由“第一次”造成的考试恐惧,通常会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的逐步适应而趋于减弱并最终消失。但是如果每次考试都过于紧张、焦虑甚至始终难以消除,就会形成习惯性的恐惧,甚至会愈演愈烈,出现心悸、头昏、呕吐等生理症状。

通常,程度较轻的考试恐惧,仅表现为心理失调,包括视听困难,甚至产生错觉;注意力难以集中;熟记的内容不能顺利回忆;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和论证,等等。这些心理失调现象只有在考场上或者即将进入考场时才会发生,而在离开考场后会迅速消失。

严重的考试恐惧,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诸如胸闷、头昏、耳鸣、出虚汗、哆嗦、尿频、尿急等生理失调现象。这些生理症状也会在离开考场后消失。

考试恐惧与一般的考试紧张不同。一般的考试紧张是指适度的紧张,几乎人人都有,而且这种紧张通常比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更能使人高度集中注意力,思维更活跃,更能提高回忆效果,从而发挥出在松懈状态下难以发挥的水平。而考试恐惧则只会给学生的考试带来不良后果。

如果考场上过于紧张,就会演变为恐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把考场上的适度紧张演变为过于紧张,甚至恐惧的呢?

1.客观原因

(1)周围人过高的期望值

这种高期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重负,导致考试恐惧心理。这是目前学生考试恐惧心理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些家长、教师、亲朋出于善意,在考前三番五次地给学生讲道理,大谈对于好成绩的期望与成绩不好对前途的危害。尽管他们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给学生的考试加油,但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2)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通常一百、数百甚至上千个学生去争取几个名额。这样激烈的竞争,自然让学生不堪重负。

2.主观原因

(1)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容易产生考试恐惧心理的学生,往往把考试看得过于重要,尤其是升学考试、竞赛考试。他们把考试看成决定自己命运、决定前途的关键,于是就人为地为自己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并大大增强了原本适度的考试紧张。

(2)考试准备不足

要想考试成功,学生必须做好两个基本准备:一是掌握尽可能丰富而牢固的专业知识;二是扎实地掌握基本技能。二者缺一不可。

有的学生在平时过于贪玩、懒惰,不思学习,于是在考试前就奢望靠“临时抱佛脚”或者“超常发挥”得一些“侥幸分”。可是,如果准备不足,既没有牢固的知识,也没有扎实的技能,怎么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呢?因此在考试中难免会自乱阵脚,出现紧张、焦虑等考试恐惧心理。

这些压力像石头一样压在学生的心里,再加上缺乏坚强的意志来调控高度紧张的情绪,一到考试时,就不知如何是好。

(3)自我期望值太高

心理学认为,动机太弱,人做事就会缺乏努力的冲劲和动力,这样难以成大事;动机适中,人就会调动全身心的能力做事,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这样自然就能取得最佳效果;而动机太强,不仅无益于提升信心,反而会令人高度紧张,产生焦虑,影响身心各方面的正常发挥,同样也难以取得成效。

考试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求胜动机过强,自我期望值过高,临近考试就会高度紧张,影响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

调整策略

考场是特殊的智力竞争场合,是学生智力、体力和心理等综合素质的较量之所。学生只要感觉其中有一样远逊于他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惧,而且这种差距有时会被无限地放大,以至于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此时,就容易患上考试恐惧症。

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搬掉心中的巨石,得以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呢?

1.调整考试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考试动机的强度与应试能力之间呈“U”字形的关系:动机过弱,把考试看得无所谓,就不能激发积极的考试行为;动机过强,把考试看得过于重要,要求自己必须得多少分,反而会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在考试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而恰当的应试动机,这样就能适度地刺激学生的兴奋度,让大脑正常发挥机能,从而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2.消除考前疲劳

疲劳容易降低记忆能力,甚至出现暂时的遗忘。此外在疲劳状态下,大脑容易出现种种迟钝的生理反应,这些都会加重学生的考试恐惧心理。

在考前,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熬夜、开夜车,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而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才能养精蓄锐,以充沛的精力去迎接考试。

3.做好考前知识准备

在排除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

考试之前,教师要教育学生改变“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认真地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复习,把不懂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搞清楚,尽量不要留下遗憾,以免考试前分心。

考试的不确定性,会使学生在考前和考试时产生过度恐惧、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充分的复习准备,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4.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在考前对自己说诸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了”“我喜欢考试”“我今天精神很好,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等具体、肯定的暗示语,这些积极的信心刺激就会通过听觉、言语等渠道,反馈给大脑,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有效地抑制紧张心理,刺激积极情绪。

5.转移不良刺激

很多时候,人们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却一时想不起来了,而且越努力想越想不出来,可是在事后却不用思索,就能很轻易地把正确答案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考试紧张时,最好是把要回忆的问题先搁置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等恐惧、紧张的心理过去后,那些需要的知识就会“跃然纸上”,自动出现。

6.要求家长做好减压工作

学生考试期间的紧张、恐惧心理很多时候是由于家长给予的高期望,所以教师有必要与家长进行沟通,提请他们平时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压力,不要盲目地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尤其是临考时,不要天天谈论考试。因为家长说得越多,刺激孩子产生考试恐惧心理的信号就越多。

另一方面,教师还有必要告诉家长最好不要在考前和考试期间,为学生作过多的准备和具体服务。这些做法同样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

总之,面对在考试中失态的学生,教师既要告诉他们在学习中不能松懈,也要告诉他们不能过分改变自己的正常日程表,同时还要争取学生的后盾——家长的全力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