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理解化解孤僻∶对不合群学生的心理调整

用理解化解孤僻∶对不合群学生的心理调整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叫婷婷,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就是性格孤僻,不合群,从来不主动和同学交往,下课时就坐在座位上看书,不做任何游戏、活动。当高老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制定了以下措施,从多方面来调整其孤僻心理。针对这点,高老师打算先攻破其心理防线,使她愿意接纳他人。

用理解化解孤僻∶对不合群学生的心理调整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包罗万象,很多人感叹缤纷世界的精彩美好,与周围的事物交融在一起,与他人融洽相处,成为社会有机体中的一员。

但是,也总有这样一群学生显得与他人有些格格不入:他们没有同龄人的朝气,对课堂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捧起课本像是在看“天书”,成了课堂里的“局外人”;在生活中,很少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很少见到他们有与别人沟通的欲望,也不像别的学生那样活泼快乐。

这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的学生,大多性格孤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合群。面对这些孤僻的学生,老师、家长、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解救他们走出“围城”而苦苦思索……

经典案例

学生的天性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孤僻本不应属于他们。但,就有这样一些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总是独来独往,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不参加群体活动,好像与世隔绝似的。万源市罗文镇中心小学优秀班主任高静老师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位性格孤僻的学生。

她叫婷婷,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就是性格孤僻,不合群,从来不主动和同学交往,下课时就坐在座位上看书,不做任何游戏、活动。而且她的脾气很不好,谁做得不对她都很反感,看谁都不顺眼。

有一次,婷婷的同桌向她请教一道题,但她却不理人家,同桌实在忍无可忍,大喊了她一声,她这才抬起头来,以惊异而且反感的目光看了同桌一眼,然后又低头看起自己的书来。从此,同桌再不向她请教问题,其他同学也很少跟她交往,这让婷婷看起来更加孤独、自闭

为了改变婷婷的孤僻心理,高老师先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婷婷小时候是在姥姥家长大的,上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一直想念姥姥,对父母没有感情,所以也不愿意听父母的教导,结果最后形成了叛逆心理,性格也随之变得孤僻起来。当高老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制定了以下措施,从多方面来调整其孤僻心理。

1.消除戒备,打开防线

婷婷的戒备心很强,对谁都不信任,每天就一个人沉浸于学习中,所以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学习”。针对这点,高老师打算先攻破其心理防线,使她愿意接纳他人。因此,一到课间高老师就带领女同学玩游戏,当然主角是婷婷。

一开始婷婷并不愿意出去玩,但又碍于高老师的“苦苦相求”,最后只好不情愿地跟老师和同学一块出去了。虽然婷婷看上去很拘束,玩得并不开心,但高老师认为这起码已经让婷婷走到集体中了。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游戏过程中婷婷也表现出了愉悦的心情,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偶尔也发表自己的想法。看到这些,高老师和其他同学都为她感到高兴,高老师趁机开导她:“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可以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这多好啊!”

2.书面交流,直抒情感

婷婷的作文写得很好:文笔流畅,语句优美,富有真情实感。于是,高老师便利用每次批作文的时机把自己的心里话写给她,并要求她回复。第一次,高老师以为婷婷不会回复,但当她翻开婷婷的作文本时,却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谢谢您!”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字,却让高老师很高兴,因为这说明婷婷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心扉关上,这让高老师看到了希望。

为了防止把婷婷逼急,高老师很注意措辞。渐渐地,婷婷的话多了,而这也成了师生间独特的交流方式。

后来高老师觉得作文一星期一次,等待太难熬了,索性就买了一个密码笔记本——专用交流本。这样交流就没有时间限制了。高老师几乎每次都会写给婷婷一句有关交往、友谊等之类的名言。这样做主要是想让婷婷知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如何敞开闭锁的心扉去迎接人生的快乐。让婷婷认识到只有思想健康,思路宽广,有组织实践能力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婷婷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

3.请家长端正教育态度

通过与婷婷一段时间的书面交流,高老师了解到她的父母经常闹矛盾,而这也是造成婷婷孤僻的一个原因。因此,高老师特意向她的父母提出,家长应尽量少闹矛盾,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她的父母显然没想到自己的失控会给婷婷带来这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很耐心地听取了高老师的讲解:

“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容器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令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令学生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学生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形成学生心理、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

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的胜利鼓掌,从内心体验他人成功的喜悦之情。只有让孩子保持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真实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才有可能使他们远离或走出性格孤僻的陷阱。”

家长听了高老师的一番话,觉得很惭愧,一致表示以后不会吵架了,为了孩子他们一定能做到。

4.帮助她多结交朋友

自从高老师去过婷婷家以后,她明显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上课偶尔能够回答问题,下课也主动找同学玩了。这说明家庭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高老师让班里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丹丹多与婷婷接近,与她交朋友,以便让她受到良好的影响,加快她孤僻心理的转变。

另外,还让婷婷多参加公益活动,让她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鼓励她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愿望。一段时间下来,婷婷变得随和了,朋友也多了起来。

5.参加活动,锻炼能力

当婷婷性格慢慢有所改变时,高老师趁热打铁鼓励她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告诉她竞争活动是一种双向互动,可以通过这种活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逐渐消除原来孤僻的性格,真正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高老师的鼓励下,婷婷参加了作文比赛,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老师当众表扬了她。当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她鼓掌时,婷婷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主动站到讲台上向大家道歉,希望同学能够原谅以前孤僻的自己,这时台下的掌声更热烈了。

案例解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婷婷是个很孤僻的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不和其他同学来往,更不参加班级游戏和活动。在孤僻的同时,她还有点孤傲,认为自己学习不错,看谁都不顺眼,同桌请教问题,她爱搭不理,这使她的人际关系更差。

婷婷的孤僻给她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整天独来独往,不理别人,别人拉她一起游戏也不参加。时间长了,再好的朋友也会离她远去。

面对这样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高老师首先去婷婷家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这和她的家庭有一定的关系。

了解了婷婷的情况后,高老师通过五大措施对其孤僻进行了调整:

1.消除戒备,打开防线;

2.书面交流,直抒情感;

3.让家长端正教育态度;

4.帮助她多结交朋友;

5.参加活动,锻炼能力。

经过高老师长时间对婷婷的心理调整,婷婷最终完全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她不再排斥他人,不再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不再独来独往,而是变得越来越爱笑,喜欢帮助人了,变得爱说话了,这也让她的朋友越来越多,并在老师、家长、同学的鼓励和关爱下,体验到了参加公共活动带来的乐趣。婷婷变了,变得让大家越来越喜欢,并最终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育延伸(www.xing528.com)

性格孤僻的学生除了必要的学习生活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来往。他们一般都很孤独,没有朋友,没有伙伴,非常害怕参加社交活动。孤僻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1.现代住房环境使学生缺乏社交能力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也大大缩小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减少。

现代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使得学生要么与父母、祖父母做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2.沟通交流的缺少使学生缺乏社交能力

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压力都很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有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缺少交流,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的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不科学,使得亲子关系紧张

大部分家长都对家庭科学教育不甚了解,他们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所以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民主性。这些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急切。有些家长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于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因此他们便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唯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山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是“棍棒相加”,结果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致使孩子形成孤僻的心理。

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因此生理发育也明显提前,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造成封闭而滞后于生理发育,而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家庭不和谐造成学生孤僻心理

“家庭不和谐”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做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做“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父亲或母亲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孤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它使得学生因为难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更加自卑和羞怯。孤僻的学生往往自卑感强,自信心弱。因为他们很少与他人接触,因此业余爱好少,学习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而能力越差,自卑感就越强。孤僻的人往往自尊心又很强,怕别人说他不行,说自己无能,这就会给他造成很多内心的痛苦。

孤僻的学生在集体中必定感到孤单,从而产生不良情绪。长期心情不佳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心情异常会使大脑皮层的活动受到损坏,失去平衡,结果导致皮层下中枢神经活动的紊乱,造成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发生紊乱以致病变。

孤僻的学生往往多疑。他们大多内向、不活泼,不愿意与人交谈,看到别人交谈又疑心,怀疑是在说自己,有疑心又不去问,总在心里闷着,既影响情绪,又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

调整策略

长期的孤僻冷漠使学生对他人总是怀有敌意。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增加人际交往的灵活性、适应性,缩小与他人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他们摆脱孤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打开他们闭锁的心扉,调整他们的孤僻心理呢?

1.从家庭教育改善孤僻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缺乏是孤僻学生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与其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当老师发现学生有孤僻的心理现象后,要及时与家长交流,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性格方面的特征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争取学校与家庭的紧密配合,改善孤僻学生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特别应注意融洽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的心理归属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有安全感,并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同学并与之交往。

(1)问题家庭的父母要加强责任感

老师应告诉孤僻学生的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

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关爱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准备离婚的父母也要计划好教育孩子的方案,才能“再见”。

(2)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往

老师应告诉孤僻学生的家长,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以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休闲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与孩子多交往。比如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看球赛、参加公益活动等,使孩子多感受一些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帮助他们辨别是非真假,有意识地让他们增加一些生活阅历,为孩子多接触社会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其社交能力。

(3)倡导民主型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要了解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进行教育。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都比较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家长要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中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这些,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2.从学校教育改善孤僻学生的人际关系

学生的性格培养,学校是主阵地,而老师作为开导者,发现有不合群的孤僻学生时,一定要及时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寻找方法,对症下药,调整他们的孤僻心理。

(1)扩大孤僻学生的交往范围

当孤僻的学生能够接受别人与他交往时,要给予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体育活动时,要特别关注有孤僻心理的学生,同学们在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做游戏时,老师要主动找孤僻学生和自己一起做游戏。同学们看到他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会非常羡慕,于是,老师可以再让他跟同学们一起游戏。这样就消除了孤僻学生不合群的心理状态。

对于严重孤僻、不与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先让他同比自己年龄小或低年级的学生交往,以显示他的交往能力,提高他的自信心,再让他同同年级的同学交往,鼓励他与高年级的同学交往。

(2)鼓励孤僻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正常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全的朋友圈子。孤独是人类的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战胜孤独是孤僻学生健康成长、正常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鼓励孤僻学生多参加班级、学校的集体活动,与其他同学多交往,特别是与性格开朗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活动,可以让孤僻学生在情绪和性格上受到感染,这样也会使他们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总之,由于人际关系不良,孤僻学生的内心很痛苦,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对此教师要对他们多给予理解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温暖,从心灵上慢慢消除内心的孤独感,使其在学校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