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关幼儿道德的发展的理论

有关幼儿道德的发展的理论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受认知水平的制约。A.社会交往B.前语言时期C.儿童社会化D.自我中心语言5.人类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呈现出共同的规律性是()。A.自我意识B.态度C.认知D.移情12.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A.具体性B.他律性C.模仿性D.情绪性13.儿童道德发展包括()。

有关幼儿道德的发展的理论

一、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的发展包括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皮亚杰的理论

(1)瑞士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采用的是“临床法”,比较典型的是“对偶故事法”。

(2)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受认知水平的制约。

(3)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特点: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大理解规则的意义及作用,其行为直接受行为后果支配。

第二阶段(6~9岁)——他律道德阶段。特点:开始意识到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评价行为是非总是走极端,不好就是坏,从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他律:就是按照外在的标准,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9~11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特点:懂得了双方协议的就是规则,对行为的判断考虑到行为的动机。自律:就是按照自己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

(二)科尔伯格的理论

(1)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

(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①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

②二级水平:习俗道德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③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或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推理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的特点。

(二)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

1.家庭及其父母

(1)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影响幼儿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2)父亲角色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转向社会,其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游戏及其活动

(1)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为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获得提供了机会。

3.同伴及其交往

(1)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2)同伴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榜样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

(3)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

4.社会榜样

(1)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

(2)应当关注媒体宣传的适宜性及家长调控的有效性。

5.教师及其环境

(1)老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儿童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活动以及全部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就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影响源。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1)2~3岁的儿童对同伴的不愉快表现出同情和怜悯。

(2)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表现出自发的利他举动,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中较少表现。

(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年龄之间有着一定关系。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1)个体做出某种亲社会行为时,涉及基本的认知过程和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水平有密切联系。

(2)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在亲社会行动中有重要作用。

2.情感移情作用

(1)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

(2)移情训练对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3.家庭引导方式

(1)家长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表扬、拥抱和奖品等来奖赏这类行为。

(2)父母自身的榜样,为孩子直接提供行为方式的示范,可帮助儿童习得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4.传播媒体影响

(1)儿童在电视中接受的是正面的抑或是负面的刺激,与他们随后形成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传播媒体中的一些不适宜的内容,会削弱儿童良好行为的形成,还会使儿童习得不良行为。

【练习与思考】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A.社会交往

B.前语言时期

C.儿童社会化

D.自我中心语言

2.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较长的语言发生准备阶段的,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  )”。

A.社会交往

B.前语言时期

C.儿童社会化

D.自我中心语言

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往来和相处,心理学称为(  )。

A.社会交往

B.前语言时期

C.儿童社会化

D.自我中心语言

4.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  ),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A.社会交往

B.前语言时期

C.儿童社会化

D.自我中心语言

5.人类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呈现出共同的规律性是(  )。

A.无音节阶段

B.单音节阶段

C.多音节阶段

D.学话萌芽阶段

6.当婴儿从发出声音到咿呀着与周围的人交流时,标志着儿童开始使用(  ),预示着他们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发展历程的开始。

A.语言

B.表情

C.移情

D.动作

7.(  )在婴儿阶段会以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绘画、心理映像、言语等形式表现出来,它帮助儿童迈开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A.符号

B.符号系统

C.表情

D.移情

8.幼儿一般先掌握(  ),再掌握虚词。

A.副词

B.介词

C.实词

D.动词

9.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  )。

A.实词

B.虚词

C.消极词汇

D.积极词汇

10.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调节功能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  )。

A.适应性告知

B.批评和嘲笑

C.命令、请求和威胁

D.问题与回答

11.(  )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A.自我意识

B.态度

C.认知

D.移情

12.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  )。

A.具体性

B.他律性

C.模仿性

D.情绪性

13.儿童道德发展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习惯

14.(  )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A.鲍尔毕

B.安斯沃斯

C.格赛尔

D.艾宾浩斯

15.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  )。

A.命令

B.重复

C.独白

D.集体独白

16.安斯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

A.安全型依恋

B.矛盾型依恋

C.回避型依恋

D.自我型依恋

17.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  )。

A.行为特征

B.认知能力

C.身体吸引力

D.成人的鼓励

18.瑞士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它们是(  )。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习俗道德阶段

19.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

A.临床法

B.对偶故事法

C.个案研究法

D.两难故事法

20.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  )。

A.家庭及其父母

B.游戏及其活动

C.同伴及其交往

D.社会榜样、教师及其环境

21.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

A.社会认知水平

B.情感移情作用

C.家庭引导方式(www.xing528.com)

D.传播媒体影响

二、填空题

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往来和相处,心理学称为______。

2.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较长的语言发生准备阶段的,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_______”。

3.婴儿的非语言性的声音、表情与姿态,就是语言活动的_______。

4.人类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呈现出以下共同的规律性:第一阶段(0~4个月):________;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______;第三阶段(11~13个月):_______。

5.当婴儿从发出声音到咿呀着与周围的人交流时,标志着儿童开始使用______,预示着他们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发展历程的开始。

6.婴儿双眼对视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它让婴儿开始了最初的对人的反应活动,亦即开启了_______历程。

7._______在婴儿阶段会以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绘画、心理映像、言语等形式表现出来,它帮助儿童迈开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8.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音、______、________、语用能力等方面。

9.幼儿一般先掌握_______,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_______,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10.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_______词汇;幼儿虽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_______词汇。

11._______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12.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_______,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它有三种表现形式:_______、独白、_______。

13.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_______理论”的创始人。

14.安斯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_______依恋、______依恋、_______依恋。

15.同伴关系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培养积极个性。

16.幼儿人际交往出现“____________”的现象,就是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

17.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行为特征、______、_______、成人的鼓励。

18.道德的发展包括三个部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19.瑞士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采用的是“临床法”,比较典型的是“______法”;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_______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

20.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______道德阶段、_______道德阶段。

21.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三水平依次是:前习俗道德、______、______。

22.幼儿的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______、_______、情绪性的特点。

23.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家庭及其父母、______、_______、社会榜样、教师及其环境。

24.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社会认知水平、______、_______、传播媒体影响。

25._______是幼儿社会化的开端。

26.  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27.从1~2岁儿童语言的习得策略上看,有______和_______两类。

28.婴儿在说话前先是会_______。

三、名词解释

儿童社会化 前语言时期 亲社会行为 依恋 他律 积极词汇 消极词汇自我中心语言

四、判断正误

1.婴儿的非语言性的声音、表情与姿态,就是语言活动的开端。  (  )

2.婴儿对语言的知觉始于对语音的反应,也就是当周围的成人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觉察到了。  (  )

3.婴儿对语言的表达是借用叽里咕噜的声音形式来表情达意的。  (  )

4.婴儿与母亲之间形成的双眼对视的反应,不是每一个正常婴儿都有的反应。(  )

5.婴儿在说话以前先是会发音。  (  )

6.幼儿一般先掌握虚词,再掌握实词。  (  )

7.语音的发展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  )

8.大约到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  (  )

9.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最初的语言。  (  )

10.使用指物策略的儿童话语的意义比较清楚。  (  )

11.大多数儿童采用尝试学习单词的指物策略对待语言。  (  )

12.当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时,则标志着儿童社会认知的开端。(  )

13.在与婴儿打交道的熟人中间,母亲的角色具有很大的特别性。  (  )

14.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  )

15.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6.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的“性别分离”的现象,可能与游戏的共同兴趣和交往行为特点、普遍能力的一致性有关。  (  )

17.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不会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

18.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道德。  (  )

19.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  )

20.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或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推理方式是没有明显的区别的。  (  )

21.父亲角色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转向社会,其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  )

22.较长时间看电视,会降低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要求,会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变小。因此,任何孩子的房间都不应该放有电视机。  (  )

23.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  (  )

24.儿童在电视中接受的是正面的抑或是负面的刺激,与他们随后形成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  )

25.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  (  )

26.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  (  )

27.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汇种类扩大以及词汇的运用方面。  (  )

28.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表现出自发的利他举动,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中比较普遍。  (  )

29.依恋对象的存在,为弱小的婴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环境的安全基础。(  )

30.在2~3个月时,婴儿开始了对人的微笑,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微笑。(  )

五、简答题

1.婴儿对语言的知觉有什么意义?

2.双眼对视和语言的发展有关系吗?为什么?

3.幼儿语言的发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什么是幼儿语言中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5.什么是幼儿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

6.自我中心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7.对幼儿来说社会化语言指的是什么?

8.婴儿“对人的偏好”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号

9.母亲的角色的特别性体现在哪里?

10.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11.母亲的态度与婴儿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3.同伴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哪几方面?

14.婴儿发展的头两年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获得了哪些技能?

15.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交往策略有哪些?

16.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儿童的交往行为有关吗?为什么?

17.成人和教师应当如何鼓励幼儿的交往行为?

18.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有什么表现?

19.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0.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1.移情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中有作用吗?为什么?

22.在移情训练中如何运用奖励和示范的方式?

六、论述题

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案例分析题

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小明和外面的伙伴一起玩耍会削弱自己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请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小明父母的做法对吗?

【练习与思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BCD  6.A

7.B 8.C 9.D 10.ABCD 11.D  12.ABCD

13.ABC  14.A  15.BCD  16.ABC  17.ABCD  18.ABC

19.D  20.ABCD  21.ABCD

二、填空题

1.社会交往

2.前语言时期

3.开端

4.单音节阶段 学话萌芽阶段

5.语言

6.社会化

7.符号系统

8.词汇 语法

9.实词 名词

10.积极 消极

11.语用能力

12.自我中心语言 重复 集体独白

13.依恋

14.安全型 回避型 矛盾型

15.发展社会认知 满足情感需要

16.性别分离

17.认知能力 身体吸引力

18.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19.对偶故事 两难故事

20.他律 自律

21.习俗道德 后习俗道德

22.他律性 模仿性

23.游戏及其活动 同伴及其交往

24.情感移情作用 家庭引导方式

25.语言

26.同伴

27.指物策略 表现策略

28.发音

三、名词解释

儿童社会化: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较长的语言发生准备阶段的,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前语言时期”。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经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

他律:就是按照外在的标准,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积极词汇: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消极词汇:幼儿虽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五、简答题

1.答:婴儿对语言的知觉始于对语音的反应,也就是当周围的成人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觉察到了。对婴儿语言知觉的大量研究表明,婴儿语言知觉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在腹中后期5~8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听觉反应,有了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大致区分出音乐、噪声和语音,并能表现出对语音的辨别和记忆能力;出生后一个月,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表现出对语音和母亲语音的明显偏爱,并能在出生后不长的时间里记住自己的“名字”并对其呼唤作出反应;2~4个月时,婴儿开始理解人们说话中某些交往信息,能和成人进行“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模仿成人所发出的语音;5~9个月的婴儿,能鉴别语音的节奏和语调特征,并根据语言环境修正自己的语言体系;9~12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出语音中的各种音素,并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意义。这就为他们能够经常系统地模仿和学习新的语音,为语言的发生作好了准备。

2.答:双眼对视和语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双眼对视是每一个正常婴儿都有的反应,婴儿这种双眼对视的交流方式可能是人类独有的。(2)因为在双眼对视以后,婴儿就变得生动起来,开始能体验到他人也能有意图地和自己交流信息和感受,他们这种行为的变化表明婴儿进入了符号象征之门,而这种能表示指代物和被指代物的能力的出现则是儿童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转变,从此开始了能使用符号来指代世界上的事物。(3)当婴儿能够运用象征性符号产生与客体的交流时,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充满社会认知的世界向更具语言能力、更有独立性的儿童敞开,它帮助儿童迈开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3.答: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4.答:幼儿运用词汇的能力,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幼儿虽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5.答:(1)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对幼儿来说,首先是能够根据所处的情境以及听者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形式。(2)4岁的幼儿已经知道并能按本民族可接受的方式让自己的语言适合于年龄、性别、社会状态不同的听者,当他们对父亲说话时,使用得更多的是命令句,而当他们和母亲说话时,更有礼貌,常使用间接的请求。(3)幼儿对教师多用陈述句,对同班幼儿说话比较大胆、随便,对小年龄幼儿喜欢以长者自居催促或批评他们。也就是说,幼儿已能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和改变说话的方式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6.答: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1)重复。儿童重复或小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子仅仅是因为他高兴这样做。(2)独白。儿童大声地对自己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3)集体独白。当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大声地自说自话,但其他儿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7.答:(1)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2)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调节功能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3)大约到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于是,用语言来要求自己或者向别人提出要求,学习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掌握与他人合作方式,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强了语言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使儿童从一种水平发展到一种更为成熟的水平。

8.答:婴儿“对人的偏好”向我们传达了如下的信号:由社会性微笑开始,婴儿进入了“对人的偏好”阶段,从这时起,婴儿被一切社会性客体所吸引,并且,与非动物客体相比,表现得更加喜欢人,此后婴儿就逐渐转入了“对人的区分”阶段。这就开启了成人与婴儿交往的通道,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情感的连结以及日后的心理发展。

9.答:在与婴儿打交道的熟人中间,母亲的角色具有很大的特别性。在婴儿生命的初始阶段,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诸如第一次喂奶、抚摸、逗乐孩子等,经过循环往复的过程,就逐渐确立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一对一关系。这种母婴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融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进化与发展过程能提供给未成熟的、弱小的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能满足个体获得关爱、安全感等心理发展需要,正是这种感情连结,使得婴儿最乐意与母亲在一起

10.答: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经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安斯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绝大部分的儿童(70%)的依恋属于这种类型。(2)回避型依恋:此类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等,在正常儿童中约占10%。(3)矛盾型依恋:这类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等,在正常儿童中约占20%。此外,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11.答:(1)安全型依恋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经常关注孩子的反应和需求,并且能够给予恰当的满足。此类养育方式的儿童能从妈妈那里获得理解、支持和帮助,能体会到安全感。(2)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以自我为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此类养育方式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等,在正常儿童中约占10%。(3)矛盾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他们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主见,养育方式往往会自相矛盾。此类养育方式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等,在正常儿童中约占20%。

12.答:(1)依恋对象的存在,为弱小的婴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环境的安全基础。(2)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婴儿时期是否形成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一般说来,安全型依恋婴儿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成为攻击的受害者;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很难与同龄人相处。(3)早期依恋的性质对儿童后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3.答:同伴关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它对儿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①在同伴交往中,他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交往技能。②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的道理,获得了交往技能,发展了社会认知能力。(2)满足情感需要。①能在同伴中获得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分享共同的快乐和兴趣。②能从同伴中得到情感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克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情感发展。(3)培养积极个性。在同伴关系中,平等的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内在尊重感,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感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发展。

14.答:(1)经过第一年的发展,儿童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技能和行为,如看上去有意的向他们的玩伴微笑、皱眉、打手势;仔细观察同伴,代表明显的社会性兴趣的迹象;通常友善地对玩伴的行为作出反应。(2)到了第二年,婴儿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成就更为显著,婴儿之间出现了较多的互惠性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互换角色,而且逐渐学会了轮流扮演角色。到第二年末,许多儿童花在社会性游戏上的时间比单独游戏要多得多。(3)经过第二年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5.答: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交往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幼儿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就是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幼儿交往策略有:(1)幼儿交往策略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策略行为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一般采用的策略是协调、给予、顺从、支配及逆反,这些策略被运用的情况是不同的。(3)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大多能够与同伴取得互动,交往有序性居多,说明交往是幼儿与他人交互作用的主要方式。(4)幼儿在与周围交往时表现出较多的“互惠性”倾向,而与成人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服从性”倾向。

16.答:(1)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儿童的交往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儿童的思维不仅表现在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上,也表现在对社会的认知中。(3)有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方式,受到同伴的欢迎;也有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方式,被同伴拒绝不受欢迎。事实上,儿童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是受制于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制约,与儿童认知能力有关。

17.答:在儿童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上,成人和教师应当如何鼓励幼儿的交往行为呢?(1)首先,成人要教孩子玩,教孩子怎样和同伴玩。其次,成人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积极鼓励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孩子彼此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再次,父母要注意自身的交往风格,增强亲子之间游戏的频率,增进与孩子接触的亲密程度。(2)教师对于儿童的影响也很重要,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带来的影响。

18.答:瑞士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受认知水平的制约。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具体表现是: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大理解规则的意义及作用,其行为直接受行为后果支配。

19.答: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1)具体性。他们关于行为的认识是具体的、特殊的、肤浅的,只能根据人们行为表现和某些外部特点以及行为的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2)他律性。他律性道德占主要地位,幼儿认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他们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3)模仿性。爱模仿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周围的人、事、物、境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幼儿学到了良好的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4)情绪性。幼儿道德行为常受其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个体情绪的满足程度。当情绪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时的道德判断也受其影响,认为是好的,就容易产生共鸣;否则认为就是坏的,产生消极的情绪。

20.答: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1)家庭及其父母。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影响幼儿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父亲角色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转向社会,其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游戏及其活动。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为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获得提供了机会。(3)同伴及其交往。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同伴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榜样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4)社会榜样。为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应当关注媒体宣传的适宜性及家长调控的有效性。(5)教师及其环境。老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儿童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活动以及全部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就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影响源。

21.答:移情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谓移情,就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2)心理学都这样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某种程度的认识能力和与他人情绪共鸣反应的发展为前提的;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3)移情训练对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2.答:在移情训练中,可以通过移情榜样训练、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训练、情绪追忆训练和情感换位训练方式,增强幼儿的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例如,孩子看到小朋友跌倒了,手上擦出了血,小朋友痛得直哭。这时成人在旁边引导孩子:“你看那小朋友跌出了血,很痛的呀!”然后问孩子:“要不要帮助他呀?”“怎样帮助他?”让孩子体会到对方的情感,通过移情,引导孩子实施具体的助人行为等。

六、论述题

答: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已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和改变说话的方式以达到说话的目的。(2)连贯的复述能力。幼儿对故事的复述能力也是语用能力发展的表现;4岁幼儿的复述能力较低;从5岁开始,幼儿已能独立连贯地复述故事。(3)行动的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调节功能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大约到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语言发生的时间看,大多数儿童在第一年末开口说话,但也有儿童早在第一年后期就开始说话,有的儿童要到第二年后期甚至更晚一些才开始说话。

七、案例分析题

答:(1)小明的父母只注意了家庭气氛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没有注意到孩子交往等社会性需要的满足,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重要性。(2)同伴关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它对儿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发展社会认知,二是满足情感需要,三是培养积极个性。(3)由于小明的父母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导致小明越来越沉默,已经出现了孤独、忧愁、任性等消极情绪问题。那么,小明的父母现在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只要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不可怕,小明的父母应立即着手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小明进行心理疏导和宣泄,消除心理阴霾,减轻心理负荷,满足小明的交往需要,让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学会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发展其适应性的情绪控制能力,逐步矫正其不良的情绪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