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外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幼儿游戏研究的进程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整体趋势。(二)中国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幼儿游戏也曾受到一些教育家的重视与关注。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此阶段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带有机械模仿苏联思想的倾向,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理论,尚未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实践工作。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幼儿游戏研究的进程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整体趋势。游戏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首先把幼儿游戏作为一项单独行为类别,认为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游戏是幼儿应有的活动,游戏可以为作业作准备。罗马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认为幼儿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有为的资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在《母育学校》中提出,幼儿喜欢游戏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游戏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哲学家洛克(J.Locke)认为幼儿应该经常进行体操和游戏,这不仅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锻炼幼儿的能力。

在教育发展史上,对游戏在教育实践上的真正尝试是伴随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开始的。19世纪以后,幼儿园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要求人们去研究和探索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幼儿游戏便受到教育家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德国的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幼儿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继福禄贝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Montessori)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并设计了14 种教具,主要通过训练幼儿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把幼儿游戏作为真正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探索始于19世纪下半叶。一百多年来,幼儿游戏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幼儿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在生物进化论的直接影响下,人们开始探讨人的各种行为的起源问题。然而,当人们在历史的废墟中找寻史前的遗迹时,无意中发现当代社会的幼儿不论从行为还是智力方面来看,都很像“野蛮人”。因此幼儿成为可以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人们对于幼儿的看法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开始注意到人类长久的童年期所特有的现象。人们不仅从幼儿的游戏中探讨艺术的起源,而且也开始探讨游戏本身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些经典的游戏理论,如英国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德国格鲁斯的“生活预备说”、美国霍尔的“复演说”等,这些游戏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深刻思考并阐释了幼儿游戏的原因和意义。

由于这个阶段的游戏研究是在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具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同时,它们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证依据。尽管这些研究理论有许多不足,但仍然对后人研究幼儿游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幼儿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

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幼儿游戏研究的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人们普遍重视游戏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游戏对幼儿快乐的童年生活和未来健康的成年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游戏治疗的技术,人们试图用游戏治疗来帮助幼儿克服情绪障碍。直到今天,这种游戏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3.幼儿游戏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以皮亚杰、维果斯基为代表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模式,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的理论模式,如伯莱茵的“觉醒”理论、贝特森的“元交际”理论等,这些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扩展了游戏的研究领域,使游戏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二)中国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www.xing528.com)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幼儿游戏也曾受到一些教育家的重视与关注。早在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就提出教育要顺应儿童“乐嬉游”的天性。中国在清代建立了蒙养院,将游戏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的学科由教师选择游戏及制定游戏内容与规则。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明确提出在蒙养院应设计与小学截然不同的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等。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并没有重视幼儿游戏,反而将其认为是与学习无关甚至会阻碍学习的活动,因此很少有人去研究幼儿游戏。

中国幼儿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真正开始,是在以托幼机构为主体的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创立之后。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中国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初步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在这一阶段,幼儿游戏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积极介绍与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研究我国游戏,代表人物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他通过对国外先进理论的借鉴和幼儿游戏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关于游戏的一些看法。陈鹤琴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幼儿游戏的原因,认为幼儿游戏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与幼儿的体力与能力发展有关,二是与幼儿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其带来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快感有关。他极力提倡幼儿游戏,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常识、多思想。”陈鹤琴的观点扭转了中国几千年来不重视幼儿游戏的传统观点,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2.模仿学习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

在这一阶段,幼儿游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面学习苏联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学说对中国幼儿游戏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来自苏联学前教育学、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主要包括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此阶段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带有机械模仿苏联思想的倾向,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理论,尚未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实践工作。此外,在全盘引进苏联理论的基础上,完全否定和排斥了欧美的游戏理论与实践,这无疑阻碍了中国游戏研究的长远发展。

3.停滞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是国外幼儿游戏研究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幼儿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停滞状态。

4.复苏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

这一阶段是中国幼儿游戏研究重新起步的阶段,在汲取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重新开始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版了一些关于幼儿游戏研究与指导方面的专著、研究文集及刊发于各种刊物上的相当数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研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游戏研究掀起高潮。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得包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内的科学保教观念更加深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伴随着中国学前教育从观念到实践的变化,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学前教育改革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关于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组织与指导的实践探索日趋广泛与深入。同时,包括理论专著、专业教材及科研论文等反映游戏与幼儿发展,游戏与幼儿园教育及其课程、教学的关系,以及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原则的时间途径的理论研究,表明游戏研究更加走向系统化和多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