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建构合理的自我形象呢

如何建构合理的自我形象呢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建构合理的自我形象一、自我形象及其形成(一)自我的含义所谓自我,就是人们日常思想或说话中的“我”,而自我形象是由每个人透过对自己的感觉想象、参照部分经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可以看出,我们的自我形象包含着很多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自我知觉。

如何建构合理的自我形象呢

第一节 建构合理的自我形象

一、自我形象及其形成

(一)自我的含义

所谓自我,就是人们日常思想或说话中的“我”,而自我形象是由每个人透过对自己的感觉想象、参照部分经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例如“我觉得我是个粗心的人”、“我觉得我的脾气比较暴躁”、“我觉得我的能力很强”、“我跟他的关系很好”等。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机能,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包括自我的内容和自我的心理成分。

1.自我的内容

自我的内容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等三个方面。

(1)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自然属性及所属物的意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胎记或酒窝等特殊标记、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所属物(如衣着、财产、亲属等)的认识和评价。这些是可以透过镜子或直接看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对物质的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皮肤黑、贫穷等,就会不接纳自己,甚至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

(2)精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心理特征)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嗜好、智力、理想、信念、情感等的认识和评价。这些印象往往要依赖某些工具(如心理测验),或参考别人的意见,却不会有一种固定的评量,不像镜子一般(事实放在眼前)可以精确反映。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性格不成熟等,就会否定自己。

(3)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义务、权利等社会属性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和沟通,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2.自我的心理成分

个人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所组成。

(1)自我认知,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和评价,即个体对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觉察、自我感知、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判断等内容,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如“我是高个子”,“我很老实”,“我的脾气很温和”等。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核心。

(2)自我体验,指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属于情绪的范畴,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表现为个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态度和评价,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卑、内疚、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成就感、自豪感等,主要涉及“我这个人怎么样”、“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如“我感到自己很有能力,很自信”,“我很喜欢自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3)自我调控,指个体对自身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它监督、调节自我的行为,调节控制自我的态度,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主要涉及“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怎样成为理想的那种人”、“我能否节制我自己”等。如“我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有自信的人”等。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核心。

名言警句

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

——威廉·福克纳

三者的关系:三者中自我认知是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自我体验,进而达到自我调控;同时又会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加强自我调控,加深自我认知,增强自我体验。三者的有机组合和完整统一,就形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可以看出,我们的自我形象包含着很多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自我知觉。自我形象主要受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看待和对待我们的方式的影响。在年轻而易受影响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这些人对我们的看法、意见和期望变成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并且用他们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通过以后的人际交往经历,尤其是与朋友、老师及配偶的交往,我们往往又会改变我们的自我形象。

二、如何构建合理的自我形象?

(一)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

大学生在社会中“特殊”的地位与所属的“特殊”的人群结构,使得他们普遍有着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即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也依然未能改变这种特点,再加上独生子女的特定成长历程与相应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对未来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消除时,就难免会经受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产生迷惘苦恼,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大学生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两个自我无法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会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就会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从而有可能引起自我意识的分裂,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

自我意识的这一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但是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统一也出现个别差异。

2.独立倾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从人格发展上概括出大学生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的矛盾。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尤其是在离开父母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更加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在心理上又对父母、朋友存在深深的依赖,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这种依赖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与保护,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不成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纠缠,便构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冲突的主要根源。过分的依赖使大学生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与决策的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凡事不求人”的偏执状态,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另外,大学生生活形式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希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这种独立意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

3.过度的自我悦纳与自我拒绝的矛盾冲突

过度的自我悦纳与自我拒绝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混乱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即过度的自我悦纳;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即自我拒绝。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它们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

处于自我拒绝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导致的。

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健全的人格能够推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有缺陷的或不健康的人格则可能推动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因此,积极促进平衡、协调而统一的自我意识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避免违法犯罪问题的产生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4.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够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或出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是把自己的心声深藏起来,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都有孤独的感受。因此,他们喜欢网上交流,从许多大学生对上网聊天的频率与对网上聊天的依赖程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内心的孤独与交往的需要,但由于缺乏交流的技巧或是缺乏交流的安全感,所以他们宁愿把自己的内心托付给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也不愿意在身边的同学中求得沟通与理解。他们认为网上的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不用担心会受到伤害,可以畅所欲言,至少是安全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都说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孤独,找个伴,但不一定是真正的爱。这也足以体现大学生的孤独。(www.xing528.com)

因此,大学生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建立正确的人际认知、学习沟通,学会交往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法。

5.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矛盾冲突

大学生普遍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少大学生常常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听之任之。但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暂时的退缩之后,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渴望追求与进取。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波动,时而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时而颓废消沉,“看破红尘”万事皆空的落寞与惆怅。他们的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二)构建合理的自我形象

我们知道,自我形象就是归纳了各个方面的信息而对自己建立的“印象”。如果自己对这个形象大致上满意,个人便对自己有相当的信心,可以按照一贯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否则,就会对自己产生诸多不满,不愿接纳自己,对自己的存在价值有负面的评价,造成迷惘和困扰,甚至会讨厌自己,用自暴自弃或自残的方法来发泄对自我的不满。

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水平上的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在大学生中,良好自我意识的确立意味着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份角色与社会地位,并对这种认识有恰当而适宜的态度,形成合理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一般而言,持有较适宜的自我形象的人在采取行为时也往往恰当适宜,反之,则往往与现实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

在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几乎都把自我意识的健康程度作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恰当的自我关注;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合理的自我分析与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善于自我接纳;有效的自我控制;独立、自主、有责任心;不断的自我发展;有幸福感等。这些都说明自我意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因此,建立合理的自我形象是每个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重大人生课题,也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必备要素。

建立合理的自我形象,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形成正确自我形象的基础。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要多方位认识自己,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不仅要从自我的内容(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上了解自己,如自己的体貌、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在。还要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异同点,要注意把握自己在群体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对自己做出积极客观的评价,做到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名言警句

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

——(德)约翰·保罗

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认识自我。

第一种方法:比较法,即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人们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了解自己。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往往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和依据。但是,在与别人比较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动后的结果?如果比的是行动前的条件,如,有些大学生总喜欢跟别人比家庭经济条件如何,认为自己家里贫穷,条件不如别人,即尚未开始行动就把自己置于次等地位,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只有看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成绩,即行动后的结果才有意义。

第二,跟别人比较的是什么内容?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身材、容貌、家世等不可改变的条件。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与自己有极大差别的人(杰出的人或极不如己的人)?如果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比较,就能发现自己的实际水平及在群体中的位置;如果与杰出人物比较,则能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选定恰当合理的参照体系,既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以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既要注意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又要学会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第二种方法:经验法,即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就是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会效应来分析自己。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对于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使其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对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来说,失败的经验可能会使其再失败,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是受挫后形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去应对困境及挑战,以致使自己失去许多机会;对于那些狂妄自大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侥幸成功而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会自不量力,在遭受更多的失败后一蹶不振,从此不能支撑起独立的自我。因此,大学生对在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仔细分析和甄别。

第三种方法:自省法,即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大学生要学会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三种渠道来进行自省。一是自己眼中的“我”,即个人自己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二是别人眼中的“我”,即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反应而感知的我。不同关系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同。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反应归纳的统觉。三是自己心中的“我”,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即理想我。如,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什么。

非常互动

认识我自己

第一步,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可能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眼中的“我”,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对别人眼中的“我”进行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等;第三步,寻找这些描述中的共同品质,然后将其过滤归类。描述的维度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例如:

我是一个内向、坚强、上进、自信、有理想、懂事、好学、乐于助人、嫉恶如仇、争强好胜、渴望成功与优秀、有一点自私、妒忌心强、自制力弱、说些小谎的大学男生;

在父母眼中,我是一个懂事、有些害羞、不用父母操心、上进的、不乱花钱、有些懒惰的大男孩;

在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妹妹)眼中,我是妹妹心中可以依靠与信赖的大哥,是一个诚实守信、爱护妹妹的好哥哥;

在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大方、乐于助人、受人尊敬、人缘好、有些懒散、追求自由的人;

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成绩优秀、自律、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恋人眼中,我是一个懂得爱、有责任感、守时守信、有幽默感、坚强的好男人。

这是一个大学生的自我描述,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当自己将这些描述清晰地整理出来时,可以与你的同学与家人、朋友、恋人沟通,听取他们对你自己评价的认同度,这也是自我过滤的过程。先将自己的优点列出,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再写出自己的弱点,请大家帮助分析。这些澄清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