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变:中国农业的伟大成就

巨变:中国农业的伟大成就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们选取“大包干”作为切入点,来论述中国农业的成就。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还是在60年后,中国的农业成就得到国际友人的承认和赞赏。

巨变:中国农业的伟大成就

上文中,我们在对农业分类中,把清以后的农业定位现代农业,这当然不是说清代以后的农业立刻实现了变化,而是从生产关系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清王朝覆亡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论上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解体,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自然科学也进入中国,并在某些地区开始实施。

所以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看,当时的农业应该属于现代农业。不过,此后一段时间里,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才迎来了大发展。在这里,我们选取“大包干”作为切入点,来论述中国农业的成就。原因是:一、它是纯粹的中国农民创造;二、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大包干”——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至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是实行“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翻身当家做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1955年开始,我国实行土地集体化,土地由农民个人所有变为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取消土地报酬。

1958年至1960年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将土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变更为人民公社所有制,并由1962年9月27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将这种土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下来。农民完全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能出租、买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1955年土地集体化开始,农民既失去了土地所有权,也失去了经营权,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生产力也遭到破坏,农业发展遇到困境。但农民的伟大创造拯救了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农业,这里就不得不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说起了。

凤阳——一个花鼓戏经常唱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方,实行“大包干”前,人民生活严重困难,粮食不够吃,不少农民外出乞讨。

和全国一样,凤阳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政策,主要内容是: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生产队组织农民劳动,农民只要参加劳动,挣工分,不管销售,粮食销售由集体统一安排,年底生产队根据农民工分情况进行分配。这种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至于难以为继。

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这个曾被当地人形容为“兔子都不拉屎”的皖北贫瘠之地,18位庄稼汉以“托孤”的方式签订“秘密协议”,并按下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

实行“大包干”头一年,小岗生产队的农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1979年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增加为200元,还破天荒地向国家交了3万多公斤公粮。农民情不自禁地赞扬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他充分肯定了“大包干”做法,由此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大幕。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最有说服力,从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从1975年的28452万吨到1984年40730万吨,增加了整整12278万吨,涨幅高达43.2%,相比较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18万吨,涨幅则更大。由此可见,在生产力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十分有利于推动农业进步。

再从微观个体看,想必80后出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出生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基本没有饥饿的回忆。70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人则不然,这部分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饥饿是他们抹之不去的回忆,所以他们经常感叹80年代后出生的人是幸福的一代。

表4-1:我国粮食总产量(1975—1984)(单位:万吨)

043

而最幸福的当属农民,包产到户第一年,江苏镇江地区农民李家旺就托人找来了水稻优良品种920,再加上一家人的精心耕作管理。那一年,他家的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每亩比上年增加了150公斤以上,3亩多田多产水稻500多公斤。

此后,每年都有所增加。他家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粮,交足了集体的提留款,而且余下的粮食自己根本吃不完,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换成钱。做了多年补钱户后,自己的手头终于开始有了积蓄。第二年,他便张罗着利用自己的积蓄,再向亲戚朋友借一点,把兄弟分家时分得的唯一一间土坯草房扩建成了3间砖头和土坯混合搭建的瓦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十连增”——新世纪中国农业的伟大成就

2014年初,广袤的中华大地传来喜讯: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公告,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

044

图4—3:“大包干”农民喜获丰收(图片来源于http://tupian.baike.com/ a3_42_1401300000101123121861143418035_jpg.html)


60多年前,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这仿佛是中国的宿命,难以摆脱。60多年后,中国用“十连增”、总产量6亿吨,粮食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从而摆脱了“吃饭难”这个宿命,捍卫了中国人的“粮食安全”。

还是在60年后,中国的农业成就得到国际友人的承认和赞赏。2002年11月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但中国政府很好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迪乌夫还说,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并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政策。在全世界还有几亿人面临饥荒的时候,中国政府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央党校经济部教授徐祥临撰文指出:“中国农业已经完全走过了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从人均土地面积供养的人口角度评价,中国的农业在世界上已经是比较发达了。新中国60年,在人口增长接近两倍的情况下,用粮食增长超过4.6倍、其他农产品增长更多的伟大发展成就,彻底打破了历史上人口大幅度增长必然导致社会动乱的周期率。2008年年初发生世界性粮食危机,中国不但没有成为引发危机的因素,反倒大量出口农产品,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稳定因素。”

045

图4—4:中国粮食“十连增”(图片来源于《农民日报》2013 年12 月2 日)


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连续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陈锡文表示,正是农村改革的稳步推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计算一下,2013年粮食总产量为60194万吨,如果用40吨的大卡车装载,则需要1500万台大卡车,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可绕世界几周。从世界范围内看,保持粮食生产超过五年只增不减的国家只有印度和美国,而保持十年只增不减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中国。

历史地比较,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1.1亿吨,人均占有量仅208.5公斤。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出1949年总产量6倍,2013年人均占有粮食444.55公斤,是1949年人均粮食的2倍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80公斤。

“十连增”给我们带来了信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今中外皆然。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也在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多少年以前,“吃了吗?”是我们见面时最常见的一句问候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很少听到了。不仅城市如此,连以前物质匮乏的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江苏中东部地区的一个村庄,由于交通方便,当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相比较而言,这里的农民更关注市场信息变化或者交易情况,他们打招呼时经常说:“卖了?”“卖了!”“多少钱一斤”……也就是说,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普通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转变。

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不仅局限于粮食产量,再来看看其他副食品。

2013年我们的肉类总产量(猪牛羊加禽类产品)达到了8373万吨,人均占有量40公斤左右,超过世界平均人均水平约20公斤;水产品总量6172万吨,人均43公斤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5~20公斤,全世界平均水平大约是25公斤。在过去的2013年里,粮食、肉类、水产品都延续了往年的大好形势,连续增产。主粮保证人们的基本需求,而充足的副粮则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以上是宏观数据,再从微观现象来看。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吃货”一词,言者比较直接,被称呼者也没有不适,往往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甚至还有人以“吃货”自居。不过,把时间再往前推移,含义则有根本的不同。大约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想必都知道,这里的“吃货”和以前对应的词不就是“好吃佬”嘛。不太大年纪的人都清楚,过去如果谁被加上“好吃佬”或者“吃货”这个词肯定会面红耳赤,全身不自在,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你吃得多一点,就意味着别人吃得少一点,甚至是吃不饱,这在当时是很难堪的。而如今,“吃货”成为褒义词,内在含义是生活宽裕、阅历丰富、品味独特。

从小的方面看,是语言的流变;从大的方面看,则是中国农业的巨大进步推动了社会变迁,语言的变迁映射了中国农业的巨大进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们知道,农业除了向我们提供粮食,还提供其他食物。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也可以印证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吃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和厨房都逐渐社会化。花钱买享受的消费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卫生、方便、快捷的食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家遇喜事、亲友聚会等,往往到好一点的饭店、酒家包上几桌吃个痛快,喝个开心。尤其是过大年,大小饭店更是高朋满座,举杯畅饮。

近年来,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饮食鲍鱼海参等高档菜开始出现在各大星级酒店里,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驻中国大小城乡,老百姓吃得越来越多元化。无论你走到哪里,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随处可见,反季节、跨国度的蔬菜与水果应有尽有。现在,人们不再追求吃饱吃好,而是开始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家庭主妇们寻找健康饮食的主题:蔬菜要吃无公害的,鱼虾要吃野生的……

就连花生油都要找非转基因的。人们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品质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抗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材,什么食品就走俏。既要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农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现在的“吃得健康”,饮食观念的变化折射了社会变迁,如果没有农业的巨大进步,这样的变化是很难想像的。当然,农业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近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农业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046

图4—5:城市普通家庭周末聚餐饭菜

3.从“农家乐”到“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内涵不断丰富

近10年来,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人工插秧、割稻、犁田等手工操作,而现在小型收割机、旋耕机等机械操作在农忙季节已经相当普遍,农民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农业也不断地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许多城市周边兴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在忙碌了一周之后,城里的人开着车,带着家人去郊外享受乡村的新鲜空气和田园风光,放松一下心情,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不过,现在的“农家乐”除了提供吃饭、干活等生活体验外,还可以收获农耕文化知识。在浙江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的农村,这里环境优美,廊桥村口迎客,小青瓦、马头墙式的新农居环绕,中间荷叶田田莲子清香……(www.xing528.com)

047

图4—6:浙江丽水利山村的美丽景色(图片来源于丽水网)

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现在,这个小村庄被包装成以“诗画荷花”为主题的农家乐综合体。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美丽的荷塘风光,还可以采摘莲子,品尝全莲宴。

除了“诗画荷花”主题,浙江丽水如今已培育出26家上规模、有档次的农家乐综合体。有以“茶”为主题的龙泉金观音庄园、以“青瓷文化”为主题的披云龙泉青瓷文化园、以“书香”为主题的遂昌书香遗韵风水长廊,还有以“摄影”为主题的松阳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等。

如今的农家乐,应该发展成可供游客休闲观光、感受文化、亲身体验、吃住一体的高级形态。尤为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2004年开始种植金观音茶起,当地就将1000多亩的茶园和2000余平方米的制茶场地纳入农家乐经营中,打造成集茶叶种植采摘、加工自制、茶艺体验、茶食品尝等娱、购、住于一体的农家乐综合体,年产值由过去的100多万元上升到目前的2000余万元。

“农家乐”发展壮大,还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在丽水的利山村,发展农家乐,给全村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家乐还提供了很多岗位,不怕没活儿干,就怕不愿干,只要愿意干,一天工资有100元。不出门就可以打工,还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做“房东”,出租整栋房屋的村民年租金达1.5万元。传统农业给农民增收的可能很小,“农家乐”则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除了与旅游相结合,农业发展理念近几年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低碳农业”、“高效农业”、“有机农业”……新名词不断涌现,这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核心就是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当前,污染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采用低碳农业,既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又能美化乡村环境。

近年来,江苏金湖县农民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模式,在“低碳”农业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我们来看几则实例:

化粪为宝,点粪成金:在江苏金湖县农民伍华东的养猪场,在现代化猪舍的东北角,建起了一座三层楼高的沼气发电设施站。原来,这个养猪能手采用“循环农业”模式,用猪粪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将每年上千吨猪粪点化成“黄金”,一年可节约电费15万余元,沼液用来施肥,整个猪场实现“零排放”。

在这里,猪舍宽敞明亮、干净卫生,而且空气中也没有传统猪圈中的臭味。生态养猪法有效解决了养猪环境的粪污排放问题,使零排放的养猪模式成为可能,为此,公司同时投入180万元建成600立方米沼气发酵池及100立方米储气罐,沼气用来发电,可以供整个猪场用电。与传统养猪法相比生态养猪法优势明显,“零排放”彻底解决养猪环保难题。猪舍圈底填满干净的有机垫料,及时翻埋后,粪便、污水通过发酵有效分解,彻底解决了猪粪尿对水资源环境及农田的污染。

百亩杨林飞出“金凤凰”:金湖县吕良镇熊安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年来,他搞起杨树林立体种养,在杨树林里养草鸡,鸡粪又肥了田、喂了鱼,同时鸡吃到林间青草与虫子,生的蛋又大心又红。熊安全凭借生态优势致富,当地农民形象地比喻说,一只只草鸡犹如林间飞出的“金凤凰”。

在他的养鸡场里,只见错落有致的鸡舍分布于林间树下,一群群金黄色的草鸡自由徜徉于林间,或觅食,或戏闹,抑或栖息……300多亩杨树林子,养殖的20000只草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态养殖景象。

熊安全的养鸡之道正是低碳农业的成功实践。他养殖的草鸡主要吃草虫等天然食物,草鸡长时间在林间草丛走动,生长周期较长,有效保障了草鸡的“绿色原生态”特色,林场的草鸡蛋更是营养丰富,健康美味。熊安全回忆说,2003年2月,他发现种植杨树大有“钱”景,便以64万元、12年的期限承包了幸福村300亩荒滩地,栽上了8000棵杨树。

随着杨树林一天天茂盛,已无法种植经济作物,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市场调查后,他开始了草鸡养殖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林间资源,把养殖和种植相结合,进行了立体养殖。林间每隔两排杨树就开挖一条6米宽深沟,利用鸡粪养鱼,又将鸡粪作为树木肥料。林地养殖草鸡形成了以草养鸡、以牧促林、以林护牧的良好生态循环。

小沼气点亮“生态家园”:金湖县农民自发建设沼气,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沼渣和沼液还田——农作物生产”的生态种养模式,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在金湖县闵桥镇施尖村村民王瑞祥家,猪圈里既没有刺鼻的味道,也没有猪粪,十分干净。“这就是建了沼气池的好处。”王瑞祥指着身旁的沼气池说:“沼气池建好后,猪粪就全进了这里,几乎看不到蚊虫了。”

而在临近的前锋镇淮村是省生态创建示范村之一,该村有80%的沼气户掌握了沼肥作基肥、沼液浸种技术,不但芽齐芽壮,长势旺盛,而且抗寒抗病力强,为水稻稳产高产打下基础。沼肥当作宝,用来种植蔬菜、草莓、彩色玉米等特殊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外观、口感都特别好,卖价比市场一般品种高。

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存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而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时,农业也应当与时俱进,现代农业越往前发展,就越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以及低碳农业就是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从“吃得健康”到“吃得美味、吃得安全、吃出文化、吃出效益……”中国农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谱写瑰丽的篇章。

4.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

古往今来,农业一直被认为是将自然或生态资本转化为可食用的物品或者其他原材料,但我们不能因此仅将农业简化为食品或其他原材料。农业代表了社会与自然的一种重要的联系,她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得更加紧密,情感也更加融洽。农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上,她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文化。中华农耕文化传承几千年,遗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些物质的遗产,比如传统农具、农业景观和生态环境,还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比如农业生产习俗、农业制度、农歌民谣等。

2012年3月13日,农业部正式发文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经过地方申报、专家评审、确定候选地、充实完善有关保护与管理措施、实地检查等步骤,于2013年5月2日进行公示,5月9日正式公布,5月21日在北京举行发布活动。19个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在生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国家,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逐渐完善,并将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江苏兴化垛田景观:在江苏省兴化市,这里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当地人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因湖荡沼泽而生,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人称“千岛之乡”。兴化共有6万多亩这样的耕地,如此规模的垛田地貌集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

048

图4—7:美丽的兴化垛田游人如织(图片来源于中青在线)


至今,垛田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用天然生态的肥料种植蔬菜。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相比的。

近年来,聪明的兴化人民利用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从事大规模油菜生产,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万岛耸立,千河纵横,可谓天下奇观。

每年3—5月,这里便成了油菜花的海洋,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都被兴化油菜花的美景所陶醉。

浙江青田稻鱼景观:在浙江青田农村,稻田养鱼是当地农民祖辈相传的种养习惯,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的地方,不论水深水浅,都养殖田鱼。“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

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在这个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049

图4—8:青田稻鱼和谐共生(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丽水山区稻田养鱼深度挖掘了水稻和鱼的价值,充分发挥出优质大米的生态价值。大米从起初的3元一斤卖到28元一斤,山区稻田成了抢手货,有的地方连池塘里都种上了水稻。稻田养鱼增产增效,事半功倍,这正是吸引农民的原因所在。稻田养鱼,可使水稻增产10%,达到1000斤/亩,而且品质好,米的产值大于鱼的产值!自强稻田鲤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刘园英说:“我们注册了‘三哈’牌商标,在230亩核心基地,实现了亩产稻谷1028斤,田鱼204斤,亩产值11728元,每亩纯利润超9000元。”

精细化稻田养鱼模式不但让稻米和田鱼产量提高了,更带动了当地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如今走进青田农村,随处可见一幢幢由石头垒成的古宅和深藏在绿树翠竹中的现代别墅,当地人开办了独具农家特色的“渔家乐”。游客到此仿佛进入了绿色世界,漫步在苍松翠竹下、绿谷田园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呷着沁人心脾的泉水,坐听松涛竹浪,还可以在“渔家乐”中品尝独具特色的田鱼宴,别有一番风味。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景观:201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万年贡米:一斤大米等于十斤猪肉”。什么样的稻米能卖这么贵?这里就要说起“万年稻米”了。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至今还种植着一种质地独特的稻米——“万年贡谷”。万年贡谷原名“坞源早”,是先民经过数千年精心培育的一个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据史料记载:相传南北朝时期,原产于归桂乡(今裴梅镇荷桥、龙港)一带的稻米就已是万年的名特产之一。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闻有此寸长大米后,传旨要“代代耕种,岁岁纳贡”,故此万年稻米得“贡谷”美名。

万年贡谷具有不可移植性。据专家考证,这是万年贡谷生长要求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垅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温变异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使然。从形态特征看,万年贡谷可能是古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逐渐选育而成,是带有显著野生稻特性的原始栽培稻品种。万年贡谷作为原始的栽培稻,也有专家认为是栽培的野生稻,是人类保留下来较早的栽培稻之一,同相隔不远的东乡发现的世界最北的普通野生稻一样,其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境的基因及其他有利基因,特别是万年贡谷的耐瘠性是其他栽培稻中不多见的。

万年人对水稻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水稻生产早期,万年人就发明了放红绿萍选田、打桩排泉、扎草人拒鸟、油茶籽壳磨粉防虫等原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法,其中扎草人拒鸟这一传统做法今天仍可在一些山区找到它的踪影。目前万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等农耕信仰,这些信仰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净化人们心灵、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万年的农民往往借物候预告农事,如当地流传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而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还形成了不少歌谣和一些农事号子,都充分体现着浓郁的万年地方特色稻作文化。

由此看来,“万年贡米”价格高昂,在于它优良的品质、稀少的产量以及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050

图4—9 :江西万年水稻成熟景象(图片来源于华夏遗产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