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介绍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电视剧并不生来就具有商品属性,中国电视剧的商品属性是随着中国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而日益彰显并日渐被大家所认同的。进入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产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占年电视剧生产总额绝大百分比的电视剧是长篇连续剧,在电视剧发展之初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的短篇电视剧生产则日渐式微。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介绍

一、社会经济环境

电视剧是艺术,同时也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无形力量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商品属性推到前台,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商品。中国电视剧并不生来就具有商品属性,中国电视剧的商品属性是随着中国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而日益彰显并日渐被大家所认同的。中国电视剧的诞生不是商业资本的推动,也不是某些利益集团谋求商业利益的驱使,而是在当时科技条件允许之下的政治宣教需要,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从1958年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1966年“文革”开始之前的8年时间里,全国共制作完成了大约180多部直播电视剧,大多是迎合国家需要和政府政策的宣传性演出,当时全国仅有一座电视台,除少数人之外,一般观众根本无法看到电视,具有宣教功能的直播电视剧对当时的普通观众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影响。从1967到1977这十年浩劫中,中国电视剧生产跟电影等艺术生产一样几乎陷于停顿状态,仅有的几部作品则更是直接地充当了政治的宣传工具。从1958年电视剧诞生到1978年这20年的时间里,限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宣教功能和表现形式的戏剧化羁绊,初创时期的中国电视剧还远未形成基本的艺术品性,电视剧还仅仅是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政治宣传工具,中国电视剧还没有形成自发的观众群落,为了意识形态需要制作完成的电视剧作品除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外,并不具备商品所必须的交换价值,因此,中国电视剧在诞生的前20年时间里仅仅是满足国家社会意识形态需要的电视产品,既不具备艺术属性,也不具备商品属性。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精神文化领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动的蓬勃兴起,社会经济领域也逐渐打破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渐向多元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也悄然影响到电视媒体的发展和电视剧的投资运作方式。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首次播出了一则15秒钟《参桂补酒》的电视广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电视广告;同年年底,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广告,电视广告的出现在电视媒体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撬开了长久封闭的,完全由官方投资并控制的电视媒体运作体制,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力量开始进入一直被看做‘党和政府喉舌’的电视运作之中,电视节目在政府资金以外获得了新的资金渠道,电视也开始受到政府以外的市场力量的制约和影响”,(1)并初步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转型。电视广告的出现虽然还不能彻底推动电视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但它已经跨越了电视作为“党的喉舌”和政治宣传工具的唯一功能,而向为公众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等多功能多角色转变。1987年,中共中央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获得了重要的合法地位并迅速地发挥了作用。经济领域的体制变革迅速扩展到文化生产领域,而巨大的电视广告收入也客观上推动了电视媒体运作机制的重大变化,(2)政府虽然依旧依靠政治力量对电视媒体保持控制力量,但民间资本的渗入也必然在市场经济的运转下发挥着巨大的调控作用,电视剧则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运营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1990年,以企业融资方式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在全国热播并引起巨大反响;随后的1991年,同样以企业赞助融资方式制作的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再次引起轰动,这部电视剧首次采用贴片广告的播出方式,并在剧情内为赞助商进行软性广告宣传。《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运作方式为中国电视剧发展提供了一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两部作品播出后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刺激了电视剧的运作习惯和运营机制,大量以投资、广告宣传等商业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资本注入电视剧制作领域,电视剧的收视率和经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各电视台对具有流行可能的电视剧的需求增加和具有收视潜力的电视剧的缺乏,电视台被迫通过竞价的方式来争取具有广告赞助潜力的电视剧播映权,于是,电视剧的生产和流通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3)自1990年至今,中国电视剧生产经历十多年的市场化运营,虽然还没有完全走上电视剧的产业化之路,但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已经将电视剧艺术从单一的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挣脱出来,政府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力量在对中国电视剧生产的操控中相互较量并逐渐达成平衡,中国电视剧生产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运营机制,国家意识形态依靠政策法规的力量归顺电视剧的公共意识和道德标准,市场力量则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手段和有效操作挖掘电视剧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各个层面的逐步深入和全面开展,市场的力量在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双轨模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视剧的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彰显出来。中国电视剧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渐完成了由政治宣传工具到电视艺术产品再到电视艺术商品的蜕变,电视剧的商品属性被市场经济和商业利益推到了电视剧生产和叙事的前台,并成为左右和影响电视剧叙事的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市场经济在电视文化领域的扩展、深入,不仅促成了中国电视剧由艺术产品向艺术商品的蜕变,而且推动了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形成,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视剧叙事形式的改变,使长篇电视连续剧成为当今中国电视剧叙事中的最重要类型。巨额广告收入的商业利益、社会资本的大量灌入和市场运营的强劲刺激使中国电视剧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增长,并于20世纪末达到高峰,电视剧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窜升为拥有最大受众群的叙事艺术。从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中国电视剧总产量已经达到了5875集,是从1958年到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进入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产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占年电视剧生产总额绝大百分比的电视剧是长篇连续剧,在电视剧发展之初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的短篇电视剧生产则日渐式微。长篇电视连续剧生产的逐渐强势正是电视剧商品属性的充分体现,因为长篇电视连续剧比中、短篇电视剧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利润,在固定的如期约会的观赏行为中锁定更多的收视群体。电视剧产量急剧增加的同时,电视剧的观众也在不断增加,比电影诞生晚了半个世纪,建立在电影影像语言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中国电视剧很快便取代电影的位置,成为中国最具大众性的视听叙事形式,而长篇电视连续剧则成为这个大众艺术形式中最为重要的和最受欢迎的电视剧类型。

中国电视剧是艺术,更是商品。电视剧的商品属性要求它创造适应更多人需要的使用价值以谋取更高的交换价值,因此,作为艺术商品,中国电视剧叙事自然会陷入所有艺术商品都无法回避的艺术、观众、利益的复杂关系之中,而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日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适合电视剧艺术商品属性的叙事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