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宫》第12集:《永远的故宫》

《故宫》第12集:《永远的故宫》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快,1949年的3月6日,解放军的军管会正式接管故宫。这些照片记录下了建国初期修缮故宫时的情景。而两年之后,毛泽东将《上阳台贴》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尊重历史恢复原貌正是这次故宫大修所遵循的原则。

《故宫》第12集:《永远的故宫》

三、《故宫》第12集——《永远的故宫》

“祖国的土地,天是蓝的,水是甜的,空气是清新的,可尽情地呼吸。每一个行人脸上都透着那么纯洁。我体验到了精神的幸福。”这是一位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描述他的内心感受。幸福来自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新的气象中,故宫开启了新的一页。

新的一页的开启,发生在1949年的年初。当时在西柏坡毛泽东给兵临城下的解放军发出这样的电报:此次攻城必须作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古迹。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使故宫免遭战火。几天后,解放军和平进入了北京城。目睹解放军入城的人群当中,有一个叫马衡的人,他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在日记中写道:解放军自永定门入,行列延长数里,整齐严肃,颇为壮观。很快,1949年的3月6日,解放军的军管会正式接管故宫。那时还是故宫守卫队队员的傅连仲见证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来到故宫负责接管工作的是军管会的代表尹达、王冶秋。当时故宫的300多名工作人员聚集在了这个大殿里,等待着历史性的一刻。

这是建国之初老百姓天安门广场上欢庆节日的一个场景。那个时期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就是百废待兴。

这是1949年年初时故宫的景象。那个时候,不仅一些院落房屋倒塌,荒草没人,还有很多地方堆满了垃圾。据说当时的一些老百姓把故宫称为一堆破庙。

建国之初,中央政府的财政极端紧张。但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新生的共和国依然拨出专款来修缮故宫。

这些照片记录下了建国初期修缮故宫时的情景。在那些破损和老旧的房子被修复的时候,故宫博物院的库藏也逐渐充实起来。这个时候,被溥仪留在天津的一部分故宫旧藏回来了,被国民党政府从故宫搬迁到南京的文物中有两千多箱也回来了。1954年的春天,故宫的城墙上出现了毛泽东的身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5月20号的下午,这是他在四天之内第三次来到故宫,三次都是登临故宫的城墙眺望紫禁城。从各种史料中,我们没有查到毛泽东来故宫的详细记载,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1956年,张伯驹将自己收藏李白的《上阳台贴》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对李白诗词颇为推崇,面对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传世墨迹爱不释手。而两年之后,毛泽东将《上阳台贴》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在这之前,毛泽东把稀世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钱东壁临写的《兰亭十三跋》也分别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从建国开始,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短短几年时间内,不少流散民间、流失海外以及存放在东北、天津等地的100多件国宝级书画陆续回到了故宫。1953年10月,当故宫绘画馆揭幕时,轰动中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随着国家对故宫的投入逐渐增加,修缮工程越来越多,但是发生在宫墙里的变化并不为多数市民所知。1956年的春天,路过景山大街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的西北角楼被一个巨大的工棚罩了起来。一时间,北京市民中纷纷流传,角楼拆下来装不上了,被故宫的人修坏了。

故宫的角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它的结构非常精巧复杂,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修建角楼,在历史上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传说:角楼的结构非常复杂,工匠们很久都修不好。这一天,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工匠们发现他的蝈蝈笼子和角楼的构造很相似。按照这个蝈蝈笼子的结构,工匠们终于建起了角楼。后来人们说,这个老头就是鲁班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故宫和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几年的抢救性修缮和维护,一个面貌一新的故宫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一张极富历史意味的照片,拍摄于1961年。照片中的两个人一个叫溥仪,一个叫鹿钟麟。37年前,就是这位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将逊位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如今他们在新中国的政协礼堂相遇在一起。不久以后,溥仪回到了他阔别近40年的故宫,感慨颇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副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以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转眼40多年过去了,故宫进入了21世纪。

这同样是富有历史意味的一刻,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天将在故宫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来,紫禁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也是紫禁城自清代康乾盛世以来,走向新的盛世辉煌的一种象征。百年大修,故宫人任重道远。

这次大修将历经19年时间,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整个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到2020年紫禁城600年华诞的时候,大修工程将全部结束。到那个时候,世人将重新领略历史上康乾盛世时的紫禁城面貌。

从2004年6月开始,故宫中轴线上东西两庑的修缮工程陆续开工,我们的摄制组一直在跟踪记录大修的工程。三个月之后,当工程进展到中轴线最北端的宫殿钦安殿时,我们记录到一次重大的发现。

紧接着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在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陆续发现了3000多卷佛教经典,全部由藏文撰写。

这就是钦安殿宝顶的结构示意图,这些经卷就是在这三个地方发现的。这样重大的发现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些藏文经卷的发现也引发着故宫很多专家的兴趣和猜测。

钦安殿是故宫最重要的道教宫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在这样一个供奉道教神灵的宫殿里为什么会藏有藏传佛教的经卷呢?据专家说,早在元朝的时候,藏传佛教就开始进入宫廷,明清两代更为盛行。这些经卷有可能是清朝时加放进去的。皇帝以此来祈求他的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www.xing528.com)

一年之后,钦安殿大修即将完工,除了留下少数做研究之用,绝大部分经卷又被放置回宝顶。尊重历史恢复原貌正是这次故宫大修所遵循的原则。2005年9月,钦安殿修缮工作全部结束。

2004年7月的一个深夜,故宫大修的运木工作正在进行。由于北京市的交通管制,每次运木的车辆都要在夜里1点钟左右进入故宫。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所用木材都是最好的楠木杉木。而现在,像当年那样的巨大楠木已经难见踪迹。这次故宫用的都是大兴安岭松木,它们也是百里挑一的深山红松。这次故宫大修使用木料数量巨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已使用了2700立方米的木材。

故宫的这次大修为了保持紫禁城建筑的原貌,大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和工艺。这位年轻的工人正在涂抹的是地仗。附着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将会起到保护和防腐的作用。现在镜头里看到的就是工人们正在故宫的工地上调配地仗。他们把发酵的猪血、白面、桐油、砖灰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几样东西和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工艺,通过工匠艺人们一代代的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调配地仗的各种材料的构成比例是被严格保密的。至少从清朝开始,这种工艺就在修缮紫禁城的工程中使用了。地仗灰的外面还有苎麻,它可以使地仗不开裂,像大门这样面积较大的地方最多要铺六层地仗、两层苎麻,行话叫两麻六灰。

民间传统工艺的使用将使大修之后的故宫依然传承着数百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它的确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装饰最多的宫殿。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在这次大修中还有一道极为独特的工序,就是贴金箔。工人们先涂上一层特制的金胶,然后把金箔粘贴在金胶之上,经过一朵棉花的擦拭,一条金龙就这样现身了。这次大修中,故宫使用的金箔来自于有几百年生产历史的南京金箔厂。从这种厚厚的金块变成金箔,需要捶打两万次以上。打好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只有0.15微米厚,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五百分之一。故宫专门为这次大修订制了一千万张金箔,它们将使修缮好的故宫更加金碧辉煌。

当故宫大修进入到了2005年3月初的时候,又有了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一天,正在昭德门上拆卸屋顶的工人,在屋脊正中的琉璃瓦下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这就是传闻中的宝匣。它的里面到底有什么呢?经过故宫专家仔细取证,发现在这个宝匣里有24枚铸有天下太平字样的金币,还有五种彩色丝线,五种中药材,五种香料,五种金属的元宝和五色宝石。据专家介绍,安放宝匣是为了祈求平安长久,每样放置五种又与阴阳五行有关。而后这些宝物被故宫文物管理处妥善保存起来。

这是故宫以往大修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场景。来自国外的专家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直接参与紫禁城的各项修缮工程。

2005年5月的一个清晨,故宫还没有开放,太和殿广场上出现了一些外国人。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来自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的文物修复专家。在太和殿内,意大利专家开始向墙壁里注射树脂。这个方法可以防止墙皮脱落,让太和殿的墙壁更长久地保持完好。他们曾经在修复最珍贵的达·芬奇壁画时使用过这种技术。

除了意大利的专家,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的古建、文物修复、数字化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了这次大修。

历经几百年岁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断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新的惊奇。在这座沧桑而神秘的宫殿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就在故宫的建筑进行大修的同时,它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着40多年历史的钟表馆和珍宝馆重新布置后再次开放。同样的文物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感受。与此同时,更多的馆藏文物以不同的形式陆续与观众见面。

故宫现有馆藏文物150万件,由于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多年来许多文物只能沉睡库房。从2004年起,一项为时7年的文物清理计划全面启动。包括收藏文物、宫廷生活用品以及各类资料在内的所有文物,将通过最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完成全面清点,并纳入正规管理,得到妥善收藏。

这些凝聚着千百年文化艺术精华的珍品将和这座宫殿一起,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流传后世。

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度过了它的80岁生日。

紫禁城初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500年间,它曾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帝王将相的舞台。故宫博物院得名于1925年,80年来,它历经风雨走向复兴,最终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文化宝库。今天,紫禁城既古老又新鲜,它正承载着历史,创造着未来。

(撰稿:陈连营 于庆祥 赵微 刘劲松

训练提示: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12集纪录片《故宫》从建筑艺术、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馆藏文物,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全片解说应以叙述语言为主,平实、真切。与《法门地宫的秘密》不同的是,由于故宫是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讲解型的解说在语气上应透着一丝自豪,不应过于平淡、客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