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盛唐时期民族融合之州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盛唐时期民族融合之州

时间:2023-11-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羁縻州贞观末年后,唐朝为安置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在灵州境内陆续设置了一批州级建置,由其首领自行管理,史书称之为“羁縻州”,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自治州。所以,这次灵州盛会可称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灵州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和睦之邦。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盛唐时期民族融合之州

第三节 盛唐的民族融合之州

唐代的灵州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自到灵州抚慰归附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唐朝开始施行积极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突厥、回纥等民族化干戈为玉帛,实行民族和解。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在其上层人士率领下,纷纷举族内徙。朝廷对他们实行宽松管理,设置带有“自治”色彩的羁縻州、府,任命其部族首领为州刺史或府都督,进行内部事务的自主管理。从贞观末到开元的盛唐时期,先后在灵州境内设置过数十个羁縻州,史籍中记有州名的20个。小的羁縻州安置一二百户、数百至上千口,大的安置数千户、数万人不等。天宝年间之后,这种举族内徙灵州的少数民族减少,只有元和三年(808年)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沙陀部,他们在吐蕃追击下,3万余人且战且行数千里,带着马驼、帐幕迁移至灵州,朝廷并未对其专设州府。而实际上,晚唐零星迁来的各少数民族人数在逐年增多,尤其是党项、吐蕃、回纥等族,纷纷迁入灵州定居,导致“种落愈繁”。其原因是已经存在的羁縻州、府有吸引力,并为他们建立了聚落地。因此,整个唐代,灵州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和睦繁荣的大家庭。

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羁縻州 贞观末年后,唐朝为安置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在灵州境内陆续设置了一批州级建置,由其首领自行管理,史书称之为“羁縻州”,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自治州。史籍明确记载的有鲁州、丽州、塞州、含州、依州、契州、匡州、长州、兰池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铁勒诸部,设“鲁、丽、塞、含、依、契”州,合称“六胡州”,治所均在灵州界内,详址待考。后合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707年)迁至盐州白池县北80里,置兰池都督府统之。

燕然州、鸡鹿州、鸡田州 开元初年(713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诸部所设羁縻州,均寄治回乐县境内,详址待考。其中:燕然州安置多览葛部190户978口;鸡鹿州安置奚结部132户556口;鸡田州安置阿跌部104户469口。各以其酋长为刺史(下同)。

东皋兰州 开元初年(713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突厥九姓之浑部所设羁縻州,寄治鸣沙县境内,详址待考。安置1342 户5182口。(www.xing528.com)

燕山州、烛龙州 开元初年(713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所设羁縻州,寄治温池县境内,详址待考。其中燕山州安置(部族名不详)430户2176口,烛龙州安置俱罗勃(一作“掘罗勿”)部117户353口。

高丽州、祁连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二月四日,为安置归附唐朝的薛延陀余部阿史德建俟斤部落所设羁縻州,寄治灵州境内,详址待考。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后,首先面对的是北方强敌突厥。他采用分化办法,首先同意与突厥中实力最强的铁勒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和亲。夷男两次请婚都经灵州进入长安,并带着大量聘礼。第一次有马3000匹、貂皮3.8万张。第二次马5万匹、牛和骆驼共1万头、羊10万只。唐太宗许以新兴公主下嫁,要求夷男准备更多的聘礼,约期到灵州迎娶。夷男回到漠北后十分张狂,对诸部可汗说:“我本铁勒小帅,天子立我为可汗,今复嫁我公主……斯亦足矣!”骄慢之意溢于言表,已惹得诸可汗、酋长离心;又为聘礼强行征敛,惹得部众怨恨。从草原深处各部落强征到的数十万头牲畜要向灵州转移,往返万里,既涉沙碛,又无水草,尚未赶到灵州,已死其大半,还违了婚期。唐太宗以“违期”为由公开下诏绝婚,暗中却调集大军三路并进,取得对突厥作战的决定性胜利。突厥兵力损失殆尽,受薛延陀部首领夷男欺压的各部落接受夷男失败的教训,纷纷派使节到灵州表达归顺之意。唐太宗决定亲幸灵州进行招抚。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他抱病来到这座塞上古城,张饮高会,盛情款待铁勒九姓及突厥、回纥诸部俟斤、酋长或使节;诸部尊唐太宗为“天至尊可汗”。唐太宗踌躇满志,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命勒石立碑于灵州。又下令开辟从鹈泉(贝加尔湖南岸)至灵州的交通大道,称“参天可汗道”,沿途设68所过驿,各驿常备酒肉,款待进入中原的各部使节。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唐太宗在灵州盛宴款待的各部可汗、酋长、使臣达数千人之多。所以,这次灵州盛会可称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此后百余年中,中国北方、西北各地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民族仇杀局面,化干戈为玉帛,世代友好相处。灵州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和睦之邦。

吐谷浑部落的安乐之州 唐朝初年,以青海湖西岸的伏俟城为中心,存在一个吐谷浑王国,辖境包括现在的整个青海和甘肃的武威地区。唐太宗李世民对其采取怀柔政策,不但封其国君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还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将侄女弘化公主送去联姻。从此,吐谷浑与唐世代友好。20多年之后,吐蕃逐渐强大,陆续攻占了吐谷浑的绝大多数领地,慕容诺曷钵率亲信数千帐先逃至武威,后又逃至浩门水(今青海大通河)南。因吐蕃仍不断攻劫,加之地域狭小,吐谷浑不安其居,恳请内徙。唐咸亨三年(672年),朝廷决定在灵州的鸣沙县东境置安乐州,“欲其安且乐也”,并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置大使,护送吐谷浑的整个部落迁至州内,仍以诺曷钵为刺史。后来,朝廷又先后把宗室女金城县主、金明县主下嫁给诺曷钵的长子苏度模末、次子闵卢模末。安乐州的州城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有遗址可考,东西长530米,南北长560米。吐谷浑迁到安乐州后,弘化公主也来到灵州,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病故在灵州东衙私第,享年76岁,葬于武威,现存于武威的《墓志》将这段和亲佳话记载了下来。墓志上的铭文,都与《新唐书·吐谷浑传》吻合。1974年在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赵家庙村发掘慕容威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铭证实,慕容威的曾祖父就是诺曷钵,唐太宗将其“女弘化公主”下嫁和亲,故“拜驸马都尉”。慕容威世袭左领卫大将军。与他合葬的夫人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承嗣的孙女,下嫁慕容威后被封为“平阳郡夫人”。安乐州于至德年间(756~758年)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朝廷派兵收复,更名威州,辖温池、鸣沙两县,辖境包括今宁夏同心县东北部、盐池县西南部、中宁县大部。吐谷浑部迁来后安居乐业,使这里的地名乃至山水都标有很深的民族乐园印记。安乐州曾更名“长乐州”;这里的河,称“安乐川”;州西有山,名达乐山、铎落山、长乐山,今谐音称“罗山”“大罗山”……所有这些,都带一“乐”字。唐光启三年(887年),因再陷于吐蕃,安乐州徙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为行州,州治迁出宁夏境。有史料表明,后世生活在今甘肃镇原县和宁夏固原一带的慕氏族人,可能就是吐谷浑慕容氏的苗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