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西夏故地的省份建设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西夏故地的省份建设

时间:2023-11-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西夏故地建省经过一、建省背景蒙古贵族凭借武力,在被征服区内推行高压政策,肆意圈占土地,毁田纵牧,奴役百姓,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宁夏地区建省正是在这个时期,也是全国首批设立行省的地方。而作为西夏故都的原省城和兴州地区被降格为甘州省管辖下的中兴路。此时,明军虽然打进宁夏,但尚未完全控制宁夏地区。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西夏故地的省份建设

第一节 西夏故地建省经过

一、建省背景

蒙古贵族凭借武力,在被征服区内推行高压政策,肆意圈占土地,毁田纵牧,奴役百姓,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是,占领区域的扩大,军政负担的加重,迫使统治阶级不能无视政治治理和经济恢复的问题。蒙古新任大汗——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孙子)具有清醒的头脑和远大的战略眼光。他接受汉儒文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变易旧规,采用汉法,大力推行封建制度。而忽必烈的改革主张,受到来自蒙古贵族守旧派们的强烈反对,把持西北军政大权的陕西省左丞相阿兰答儿便策动六盘山驻军头头浑都海发动叛乱,想把忽必烈从大汗位置上拉下来交给其弟阿里不哥,以改变蒙元的建国方略。当时六盘山地区是蒙古大军西进南下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前进阵地,毗邻的河套灌区又是支持战争最重要战略物资军粮生产的后方补给基地。从六盘山到黄河岸边,还是蒙古汗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枢纽地,并且曾是让蒙古贵族们很不放心的党项夏国的老巢和心脏地区,随时都有发生暴乱的可能性。基于上述种种考虑,蒙古统治集团必然首先要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所以加强对亡夏故都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将势在必行,因此在原西夏疆域范围内建立行省的方案就形成了。

二、建省曲折路和“宁夏”得名

蒙元统治之初,其行政结构分为6级:中央设中书省(或称“尚书省”),全国各地大区分设行中书省(或称“行尚书省”),行省以下分层设路、府、州、县。“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中书省,管理京畿之地;行省,是地方的最高管理机构。这种设省份管地方的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属于首创。宁夏地区建省正是在这个时期,也是全国首批设立行省的地方。

西夏灭亡之初,担任蒙古国大汗的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他把对夏国故土的监督管理大权交给次子阔端。阔端在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市)设立王府,其领地的行政域名称“西夏中兴等路”,任命原夏国故相斡道冲之孙朵儿赤担任该路新民总管。还任命袁裕为劝农使,独吉为安抚使。这样的管理格局只维持了3年,就被浑都海叛乱打破了。

窝阔台死后,儿子贵由(元定宗)即位。贵由死,窝阔台四弟拖雷的长子蒙哥即位。蒙哥死,其弟忽必烈即位,改元“中统”。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下令把西夏中兴等路升格为行省,名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任命蒙古重臣、女真族人粘合重山的儿子粘合南合以中书左丞的身份充当行省首任最高行政长官。行省治原西夏故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省辖地域基本上是亡夏的疆域,大约相当于今宁夏北部,甘肃黄河以西,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和青海、新疆一部分地区。

1264年,忽必烈改元“至元”。他任命汉族名儒张文谦也以中书省左丞身份行省西夏中兴等路。张又推荐汉族知识分子董文用任行省郎中,著名水利专家、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任行省提举诸路河渠、加银符副河渠使,辅佐自己一同治理这个塞上新省。

至元三年(1266年),西夏中兴等路行省撤销,改设西夏宣慰司,旋改西夏惠民局。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宣布正式建立元朝。同年,恢复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以趁海担任参知行省尚书事,陈祐任佥尚书省事。次年,又改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至元十年(1273年),再撤西夏中兴等路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恢复行省,但改省名为“甘州行中书省”,省城从中兴州迁往甘州(今甘肃张掖),辖境没有变化。而作为西夏故都的原省城和兴州地区被降格为甘州省管辖下的中兴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恢复前西夏中兴等路行省的旧名、旧制和省城,只是把省城改名为“中兴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再废西夏中兴省制,重新恢复甘州省制,又一次将中兴府地区降改为甘州省管辖下的“宁夏府路”。“宁夏”这个区域性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地名正式出现,这就是宁夏得名的由来,距今已有820年。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又把甘州行省即原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实行一分为二的分制,分别成立甘肃(甘肃域名出现)和宁夏两个行省。甘肃省治甘州,宁夏省治兴州。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宁夏省再度撤销,仍以宁夏府路隶属于甘肃省。(www.xing528.com)

三、元末恢复宁夏省建置考略

蒙元时代,今宁夏北部地区,从中统二年(1261年)始建行省,其间旋设旋撤,时分时合,变动频繁,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径。正史和其他史书对于这种复杂的变化,也往往疏于记载,或者张冠李戴,讹误不断。特别是元朝后期,重新在宁夏地区恢复行省建置的重大历史事件,又被兵燹战乱所淹没,档案失传,知者甚少,就连时隔不久修成的《元史》也是缺而不载。这又给后世的史书造成误解,大多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均付阙如,造成宁夏于元末重新建省的史实似乎就真的不存在了。究其根源,作为正史的《元史》可能难逃主要干系。

《元史》是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奉命仓促修成的。此时,明军虽然打进宁夏,但尚未完全控制宁夏地区。由于残元势力不断进犯宁夏,明廷立国不久,国基未固,一时鞭长莫及,无力固守边防,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不得不放弃宁夏,将明廷新设立的宁夏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与老百姓一起撤往内地,在宁夏实行“空其城”的战略。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明王朝的势力才重新控制宁夏,开始筹建宁夏军卫,对该地区实行特殊的军政合一的卫所管理体制。可见,在明廷编修《元史》时,宁夏仍属于“敌占区”,修史官们坐在内地的南京城中,对边疆地区的详情不甚了解,出现一些错漏,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对此,中华书局在出版标点本《元史》的《出版说明》中写道:“洪武元年(1368年),即元灭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一百五十九卷。”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重开史局……用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本纪、志、表、列传共五十三卷……共成二百一十二卷,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三百三十一天”。《出版说明》接着又分析道:“朱元璋这样急于撰修《元史》,是从他的政治需要出发的……通过修纂一部前朝‘正史’,说明元朝的兴亡和明朝的建立都出于‘天命’,明朝皇帝是‘天命所归’的正统‘天子’。”正因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不加考证地照抄照搬有关史料,对史书缺载的内容亦不加征集、钩沉。正是“由于《元史》仓促成书,且出于众手,在编纂方面有不少谬误”就在所难免了。还据《出版说明》介绍,《元史》不仅编得急忙、草率,“刻印也同样很快……洪武三年七月《元史》修成,十月便已‘镂板讫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对辽、金、元三史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结果造成一部《元史》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成为我国国史编纂方面的一大憾事。

但是,所幸的是,虽然国史不载宁夏元末建省的大事,而宁夏志书却为其补了缺。现今保留下来的由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皇子、藩封为庆王的朱栴所撰写的[宣德]《宁夏志》中正确解决了这个缺憾。《宁夏志》卷上的《沿革》中记道:“元至元八年,立宁夏(应为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元末复制行省。”有人会问,仅凭这条孤证,能够信以为据吗?首先,这不是孤证。宁夏地区从明初到清季再到民国期间,所编修的志书都众口一致有同样的记载,何孤之有;其次,《宁夏志》成书于宣德年间,资料收集完成于洪武以来,时隔元亡不久,而又是镇守宁夏的亲王亲撰,可算是当代人记为时不久前的事,又是记他自己领地内的大事,当属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第一手资料。正如方志学家章学诚所说:地方志书有“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优势,所以它有补史之缺、正史之讹的作用,应该被视为第一手资料和信史。另外,《宁夏志》卷上《城垣》篇目中,还记录了元末镇守宁夏的元将名叫哈耳把台,官职是参政。按元朝官职,参政即“参知政事”的简称,往往以副宰相充任,为省级大员。宁夏不是省级建制,何须省级高官任职,这也是一个佐证。

综上所述,蒙元时期,今宁夏北部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变化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227年开始,蒙古军灭夏之后的前三年,在原西夏疆域设立西夏中兴等路,由王子阔端管理,政治中心(王府)设在西凉府(今甘肃张掖市)。后因浑都海叛乱,境内陷入战乱,行政管理系统被打乱,处于名存实亡状态。

第二阶段:从1261~1288年,在西夏故地设立行省,行政域名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省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其间旋设旋废,变动频繁,并一度将行政管理中心从中兴府迁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市),改名为“甘州行省”,同时在原省城中兴府和亡夏京畿地区设立宁夏府路,降格为二级行政单位,并首次使用“宁夏”域名。但甘州省所管辖的范围与西夏等路省相比并没有变化。

第三阶段:实行甘宁分治。1294年,把原西夏疆域一分为二,分设甘肃和宁夏两个行省。甘肃省仍治甘州,宁夏省仍治兴州(中兴府),两省辖区范围,基本上是把原西夏国土从中分开,西部归甘肃省管理,东部归宁夏省管理。这种分治情况虽然只维持了一年时间,但意义重大,因为它大体上奠定了后来民国时期甘宁两省的基本疆域,并且也是“甘肃”行政地域名称出现的由来。

第四阶段:元朝末年,宁夏行省再次恢复。宁夏行省恢复重建的具体时间史无明载,其格局应该是1294年期间甘宁分治时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